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7-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地质勘探
    我国陆上九十年代油气勘探形势认识及“九五”勘探建议
    张文昭
    1997, 18 (2):  101-103. 
    摘要 ( 99 )   PDF(337KB) ( 190 )  
    “八五”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陕甘宁盆地发现了一批高产大、中型油气田;在渤海湾滩海地区也发现并探明了一批大、中型油田,这是由于正确地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所取得的成果。为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石油工业,“九五”期间应继续加强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同时开展东部新区勘探;大力发展油气勘探新技术;增加勘探投资,使其达到石油工业总投资的30%;加强、改善勘探管理机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紫泥泉子组发现晚白至世介形类典型分子
    沈一新
    1997, 18 (2):  104-104. 
    摘要 ( 51 )   PDF(70KB) ( 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质勘探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勘探前景
    李溪滨
    1997, 18 (2):  105-107. 
    摘要 ( 159 )   PDF(277KB) ( 162 )  
    新疆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埋深小于2 000m的资源量达5 412x108t,居全国之首。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及吐哈盆地不但是主要的产煤区,也是煤层气的主要产区。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是形成烃类气体和石油的重要源岩~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第一排构造和乌鲁木齐附近以及准东地区煤层发育,是寻找煤层气的有利地区;南缘山前坳陷带的外带,由于煤系地层埋藏太深,应以寻找裂解气和由煤成气向上运移形成的次生气藏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石油遥感地质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傅碧宏, 丑晓伟, 邓云山, 张中宁
    1997, 18 (2):  108-113. 
    摘要 ( 73 )   PDF(453KB) ( 213 )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石油遥感地质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经历了古生代地台演化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和新生代坳陷盆地演化阶段;研究区油气形成的生、储、盖组合齐全,油气运移和聚集构造条件有利。通过卫星遥感影象解译出的五个环形构造都是有利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和什托洛盖盆地含油气评价
    赵永德, 李策, 敖林, 吴晓智, 王绪龙
    1997, 18 (2):  114-118. 
    摘要 ( 158 )   PDF(477KB) ( 220 )  
    和什托洛盖盆地是一个海西运动期以后经多次构造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盆地可划分为四个一级构造单元:白杨河坳陷、风台隆起、亢特能坳陷、北部断褶带。盆地内沉积了,上三叠统以上地层,沉积岩厚度达5000 m,具有多旋回性。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是其主要的烃源层,生油门限约为2 100 m,于白垩纪末开始大量生烃,形成自生自储型储盖组合。因此,燕山运动中、晚期形成的圈闭将是侏罗系油气最有利的聚集场所。白杨河坳陷的生烃潜力优于亢特能坳陷,应该是该盆地最主要的勘探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物理勘探
    岩石弹性参数实验室模拟测试与AVO碳氢检测
    黄凯, 杨晓海, 徐群洲, 赖仲康, 张露菲
    1997, 18 (2):  119-125. 
    摘要 ( 86 )   PDF(435KB) ( 198 )  
    Zoeppritz方程模型正演、AVO油气检测需要提供准确的储集层物性参数。这些参数在野外不可能精确获得,而实验室对岩心进行模拟测试可弥补此不足。本研究利用实验区钻孔取心岩样,在模拟地下真实温压条件下测试其弹性参数,并用精确的测试参数经Zoeppritz方程做模型正演,以获取储集层有否响应机制,再进行有针对性的AVO特殊处理。经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实际资料检测,效果明显。此项工作可作为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碳氢检测的一种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火山岩储集层的测井描述
    代诗华, 姜淑云, 王军
    1997, 18 (2):  125-129. 
    摘要 ( 111 )   PDF(358KB) ( 248 )  
    应用测井新技术、新方法,对石西油田火山岩储集层进行了岩性识别、储集层参数确定、孔隙类型划分及裂缝产状描述;根据该区两口井的资料,计算了油藏的控制储量。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机地球化学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煤成油初次运移机理探讨
    霍永忠, 钟宁宁
    1997, 18 (2):  130-134. 
    摘要 ( 88 )   PDF(449KB) ( 203 )  
    通过对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煤的物理性质及其演化规律的剖析,结合煤生油的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特性研究,认为,镜质体反射率Ro在0.65%~0.85%演化阶段煤的生油量大于其孔隙的容纳量,构成了煤成油初次运移的基本条件。在煤可塑性传递.上覆压力产生的煤层内孔隙流体高压作用下,导致孔隙连通并形成微裂隙,煤成油沿微裂隙以连续“沥青网络”的形式发生初次运移。由于侏罗系煤处于有机质成熟阶段早期,在排驱时间上存在“早生早排”的可能性。侏罗系煤中特定的生油母质、有机质成熟度及排驱机理决定了煤成油的重质、高蜡和高粘度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层与沉积
    吐哈盆地沉积格局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李文厚, 周立发, 柳益群, 梁世君, 龙道江
    1997, 18 (2):  135-140. 
    摘要 ( 149 )   PDF(566KB) ( 268 )  
    在论述了吐哈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期、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新生代的沉积格局和物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吐哈盆地的演化特征,认为,从晚石炭世至三叠纪,吐哈盆地和博格达地区由裂谷盆地逐渐演化为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一起成为统一的准平原化坳陷型盆地。到了中晚侏罗世,统一的大盆地开始解体,至第三纪和第四纪,吐哈盆地北部才发展成为前陆盆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石油地质》编委会召开第五届三次会议
    本刊编辑部
    1997, 18 (2):  141-141. 
    摘要 ( 58 )   PDF(67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层与沉积
    塔里木盆地南部早二叠世孢粉组合及植物区系
    朱怀诚
    1997, 18 (2):  142-146. 
    摘要 ( 91 )   PDF(952KB) ( 204 )  
    塔里木盆地南部早二叠世孢粉植物群可分为Striolatospora-Qipanapollis(SQ) 组合和Potonieisporites Vestigisporites(PV)组合,时代为早二叠世早、中期。对孢粉植物群特征的分析表明,在早二叠世早、中期,属于欧美植物群范畴,并非以往所认为的属于华夏植物群,也未发生所谓的四大植物区系的混生现象。对塔里木地块当时古地理位置的讨论结果亦支持这一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预测水驱油田开发指标及可采储量的联解法
    陈元千, 李从瑞
    1997, 18 (2):  147-152. 
    摘要 ( 76 )   PDF(340KB) ( 198 )  
    将甲型水驱曲线法与Weibull(威布尔)预测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预测水驱油田开发指标和可采储量的联解法。该方法克服了甲型水驱曲线法和威布尔预测模型在动态预测中存在的缺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特征曲线研究(三)
    俞启泰
    1997, 18 (2):  153-160. 
    摘要 ( 63 )   PDF(426KB) ( 1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交法和三次设计在复合驱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中的应用
    顾鸿君, 韩炜, 潘前樱, 伍小霞
    1997, 18 (2):  161-163. 
    摘要 ( 89 )   PDF(300KB) ( 140 )  
    三元复合驱数模研究涉及的参数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作者在克拉玛依油田二中区克下组油藏的三元复合驱数模研究中,首次应用了正交法和三次设计原理,进一步论证了室内研究的结果,对试验区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元复合驱可使原油采收率提高18%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丘3 井喷出高产油流
    李溪滨
    1997, 18 (2):  164-164. 
    摘要 ( 74 )   PDF(69KB) ( 1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注空气二次采油方式探讨
    关密生
    1997, 18 (2):  165-169. 
    摘要 ( 127 )   PDF(413KB) ( 192 )  
    针对石西油田的地质特征提出了可以采用注空气作为二次采油的方式。其基本原理是空气中所含21%的氧气与原油所含胶质体及沥青质之间发生放氧化反应,生成烟道气(85%的N2、15%的CO2),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在构造高点形成烟道气顶。因此,从本质上讲,注空气对高温压的轻质油油藏而言是间接的烟道气驱。石西油田石炭系油藏具备注空气形成人工气顶,并能达到重力驱油、混相驱替以及多种驱动效应的基本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研究
    新疆三塘湖盆地煤系地层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成因机理及储集特征
    熊琦华, 吴胜和
    1997, 18 (2):  170-174. 
    摘要 ( 136 )   PDF(484KB) ( 201 )  
    侏罗系煤系地层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是其主要的储集层类型。作者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为例,分析了煤系地层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的成因机理及储集特征,并对有利储集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煤系地层砂体的原始储集层质量较高,但强烈的压实作用和高岭石胶结作用降低了砂岩储集层的孔渗性。煤岩对砂体孔隙演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在早成岩期促进孔隙的破坏,而在晚成岩期有利于次生溶孔的形成。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晶间微孔和裂缝;喉道类型主要为缩颈型喉道、窄片状喉道、细管状喉道和管束状喉道;具有两种基本孔隙结构类型,即大孔细喉型(属中孔低渗、低孔低渗储层)和小孔微喉型(属中孔特低渗和低孔特低渗储层)。煤系地层有利储集带主要分布于烃源岩厚度大的深埋藏区、粗相带区及不整合面以下的淡水淋滤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石油地质》1996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1997, 18 (2):  175-175. 
    摘要 ( 52 )   PDF(70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热采
    裂缝性油藏注蒸汽热采先导试验的实践与认识——以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石炭系油藏为例
    过洪波, 刘静, 陈珂, 王好军
    1997, 18 (2):  176-178. 
    摘要 ( 102 )   PDF(335KB) ( 173 )  
    对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性油藏注蒸汽热采先导试验进行了技术评价,认为石炭系裂缝性油藏在注蒸汽开发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采用压裂与蒸汽吞吐相结合的强化采油工艺技术,能改善油藏的传导性能,提高波及体积,补充油层能量,从而提高了原油产量和油汽比。此项技术简单可行,经济效益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其划分方法
    张义杰, 况军
    1997, 18 (2):  180-184. 
    摘要 ( 250 )   PDF(358KB) ( 421 )  
    含油气系统是介于盆地与油气成藏组合之间的一个地质单元,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过程中各种地质因素和作用的总合。它把所有的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进行研究,避免了过去仅从单一因素来描述和研究油气田(藏)形成过程的局限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含油气系统应以成熟烃源岩为中心,以运移为主线来划分。剖面上的高势面边界,往往是区域性盖层;平面上由成熟烃源岩及其形成的油气藏和油气显示所圈定的最大地理区域,即为含油气系统的范围;盆地的轴线或封闭性良好的大断层是亚含油气系统的部分边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世纪的油田开发
    陈淦
    1997, 18 (2):  184-188. 
    摘要 ( 99 )   PDF(413KB) ( 212 )  
    继利用天然能量进行油用开发的一次采油之后,在20世纪以注水保持油田能量为主的二次采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二次采油技术,从实践到理论日臻成熟、完善,但二次采油所表得的原油采收率仍然比较低,于是三次采油的方法应运而生。三次采油以改变驱替介质的性质为特征,旨在进一步采出油层中的剩余油。20世纪后期三次采油方法的出现和发展,预示着21世纪油田开发还将有革命性的变化。为使三次采油成为未来世纪的主导开发方式,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性课题:提高驱替介质的驱替性能,降低驱替介质的成本;开展强化三次采油的技术和工艺研究;解决产出液处理技术;建立三次采油注人系统及集输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稿选译
    我国陆上九十年代油气勘探形势认识及“九五”勘探建议
    张文昭
    1997, 18 (2):  189-194. 
    摘要 ( 103 )   PDF(327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学家 李溪滨
    1997, 18 (2):  195-195. 
    摘要 ( 66 )   PDF(730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