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北缘含油气系统及油气勘探方向
    周炎如, 袁剑英, 何亨华
    2005, 26 (4):  345-349. 
    摘要 ( 93 )   PDF(1196KB) ( 200 )  
    在分析研究柴北缘断陷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指出柴中断层发育的全过程,是控制柴北缘断陷中、新生界盆地的叠加与组合、中生界深层沉积构造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反转等形成的主要动力,进而阐明了柴北缘断陷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为并列型、在时间上为连续型的特征。在研究了生储盖组合及油气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柴北缘断陷油气藏勘探的对策和建议,对该区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勘探潜力
    王昌桂, 马力协
    2005, 26 (4):  350-352. 
    摘要 ( 104 )   PDF(385KB) ( 303 )  
    柴达木盆地北缘从1955年开始石油勘探,除20世纪90年代末发现南八仙中型油气田外,没有发现规模油气储量,柴北缘地区油气资源量为10x108t,但找到的油气储量很少,石油资源转化率只有3.2%.由于阿尔金走滑断层对柴北缘油气运移起到破坏作用、缺乏良好的区域盖层、对侏罗系基础研究工作不到位、勘探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今后勘探重点应以潜伏构造和凸起斜坡地层圈闭勘探为重点,并加强赛什腾山前逆掩推覆构造的研究。只要工作到位,柴北缘地区油气储量会大幅度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区特态矿物特征
    甘贵元, 孔红喜, 余瑞娟, 严晓兰, 崔俊, 王爱民
    2005, 26 (4):  353-356. 
    摘要 ( 82 )   PDF(914KB) ( 323 )  
    介绍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区沉积地层中特态矿物的特征,总结出特态矿物在油气层上方的分布规律及其8种主要集合体类型。研究了特态矿物的交代现象、包容关系、与油质沥青的伴生关系、扫描电镜下的特征和x-衍射分析结果。阐述了高产油气层(井日产油量大于10t),一般产量油层(井日产油量1~10t)和仅见油气显示(或极低的产油量)层上方特态矿物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金地区高精度层序解释与砂体预测
    吴因业, 刘云田, 江波, 刘忠, 李军, 崔化娟
    2005, 26 (4):  357-359. 
    摘要 ( 67 )   PDF(306KB) ( 245 )  
    将高精度层序解释结果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相结合,在体系域框架下按准层序进行地震属性的储集层预测成图,预测出阿尔金地区的深湖湖底扇沟道浊积砂体有利分布区。湖底扇中扇辫状沟道浊积岩以灰色、灰绿色具粒序砂砾岩、砾状砂岩为主,与半深湖-_深湖亚相泥岩伴生。根据预测的砂体,结合构造和生油条件,可以确定勘探岩性油气藏的有利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沉积物源及储集层物性研究
    刘云田, 杨少勇
    2005, 26 (4):  360-362. 
    摘要 ( 72 )   PDF(606KB) ( 209 )  
    综合运用电子探针重矿物分析法对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的沉积物源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确定,柴西南地区E1+23时期主要有七个泉一阿哈堤物源区、阿拉尔物源区、祁漫塔格物源区以及东柴山物源区;其重矿物组合分为8个亚区,不同物源所形成的沉积物特征和相类型有一定 差异:七个泉-阿哈堤物源区以近距离、重力流沉积为主;阿拉尔物源区以中细粒级、河流-湖泊沉积为主;而祁漫塔格物源区和东柴山物源区以细粒级、湖泊沉积作用为主。研究预测,研究区中部物源沉积区的储集层性质总体上较优,其次为北部物源沉积区,而南部物源沉积区的储集层性质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生物气资源潜力评价
    姜桂风, 孔红喜, 侯泽生, 徐子远, 胡勇, 袁秀君
    2005, 26 (4):  363-366. 
    摘要 ( 91 )   PDF(304KB) ( 205 )  
    针对柴达木盆地生物气藏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以地质类比法为主,辅以圈闭地质分析法和盆地模拟法对柴达木盆地生物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最终以蒙特卡罗法确定出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总资源量为14755x10*m2.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分析,利用PASYS盆地评价系统评价盆地及区带(块)的生物气资源潜力,确定出近期盆地生物气勘探的有利领域为北斜坡和中央凹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有利勘探目标。同时,根据目前生物气勘探认识程度,指出今后盆地生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为寻找潜伏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圈闭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异常高压特征
    高长海, 查明, 吴孔友
    2005, 26 (4):  367-369. 
    摘要 ( 136 )   PDF(941KB) ( 331 )  
    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从新近系到侏罗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且通常发育在欠压实泥岩中。柴北缘异常高压主要由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及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侏罗系原生油气藏和古近系、新近系次生油气藏的泥质岩盖层不仅是异常高压层,同时又具有较好的压力封闭,控制着油气在纵向上的分布,异常高压层下方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异常高压层是柴北缘地区一种良好的封盖层。研究柴北缘地区异常高压的特征、成因以及对油气的封闭作用,对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体系域和沉积相
    李军, 吴因业, 崔化娟, 刘忠, 江波, 吴卫安, 郭彬程
    2005, 26 (4):  370-372. 
    摘要 ( 70 )   PDF(523KB) ( 205 )  
    通过对七个泉地区地质录井和测井曲线资料分析,在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2个沉积体系域。体系域主要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其中储集体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和深湖-伴深湖浊积砂体。将测井层序分析结果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相结合,以体系域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和沉积相编图,预测在七个泉地区东南部的三角洲前缘和北部的湖底扇砂体能够形成岩性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沉积相
    王琳, 贾英兰, 姜义权, 黄振连, 姜明忠
    2005, 26 (4):  373-376. 
    摘要 ( 105 )   PDF(906KB) ( 441 )  
    通过对七个泉地区地质录井和测井曲线资料分析,在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2个沉积体系域。体系域主要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其中储集体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和深湖-伴深湖浊积砂体。将测井层序分析结果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相结合,以体系域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和沉积相编图,预测在七个泉地区东南部的三角洲前缘和北部的湖底扇砂体能够形成岩性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七克台-温吉桑-丘东滑脱构造体系演化
    李成明, 倪联斌, 宋学良, 蒋兵, 王文霞
    2005, 26 (4):  377-379. 
    摘要 ( 108 )   PDF(812KB) ( 151 )  
    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体沉降区,受盆地北缘博格达山控制,自侏罗纪以来属于类前陆坳陷区,并在侏罗纪末以后形成了广泛的盖层挤压滑脱构造体系。凹陷中部的丘东、温吉桑构造与南部斜坡边缘的七克台逆冲带属于同一滑脱构造体系,处于滑脱构造体系后方的丘东、温吉桑构造则属于滑动褶皱,并且自侏罗纪末以来多期活动,与沉积作用结合,形成了特殊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由此可以进一步确定滑脱构造体系前部七克台逆冲带的形成活动期次和冲断规模,同时有助于客观分析滑脱构造体系的油气成藏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孙景民, 庞雄奇, 申军山, 梁锋, 郎静
    2005, 26 (4):  380-382. 
    摘要 ( 80 )   PDF(268KB) ( 231 )  
    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二连盆地勘探程度较高的凹陷,剩余资源量较高,勘探潜力较大。综合评价认为,沿主力生油洼槽的宝饶内带勘探潜力巨大,是该凹陷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攻方向。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深化地质认识,加强了沉积、储集层预测等各方面的研究力度,精细评价、精细井位标定,突破了该带的勘探,发现了千万吨级的整装规模储量,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对今后继续开展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孔雀河斜坡维马克2号含气构造成藏剖析
    张克银
    2005, 26 (4):  383-385. 
    摘要 ( 103 )   PDF(520KB) ( 203 )  
    通过对维马克2号含气构造的详细剖析,认为本构造的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天然气富集于志留系下砂岩段中,以湿气为主。气源既有晚期干酪根裂解气的贡献,也有原油裂解气的贡献,具同源不同期的混合特征。存在两期成藏,以喜马拉雅运动期为主;成藏主要受控于有效的储盖组合,相对均质的储集层、裂缝发育的有效部位及背斜两侧的断裂等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汉盆地古潜山烃源条件探讨
    卢明国, 童小兰, 王必金, 张建华
    2005, 26 (4):  386-388. 
    摘要 ( 81 )   PDF(438KB) ( 201 )  
    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从烃源岩特征、输导体系方面探讨江汉盆地古潜山的烃源。研究表明,江汉盆地古潜山具有多重烃源供给,其中以潜北潜山带、通海口潜山带供烃条件最好,其次为万城潜山带和新沟潜山带,天门潜山带较差,这为该区古潜山成藏研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棚油田核三段沉积相及与油气分布关系
    明海会, 金振奎, 周新科, 冯有奎
    2005, 26 (4):  389-392. 
    摘要 ( 63 )   PDF(474KB) ( 331 )  
    安棚油田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是重点勘探层位,其沉积相研究对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安棚油田核三段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两个亚相,缺乏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并将扇三角洲前缘进一步划分为近源水下分流河道、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间湾6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对储集岩物性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物性及含油气性差异明显,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则相对较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西盆地喜马拉雅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周晓峰, 赵应成, 张亚军
    2005, 26 (4):  393-396. 
    摘要 ( 127 )   PDF(459KB) ( 525 )  
    酒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天然地震活跃,喜马拉雅运动在盆地的活动可划分出11个阶段,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由弱变强,在上新世中期达到高峰,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也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盆地的构造变形从渐新世开始发育,沉积中心不断北移,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南往北依次由早变晚,控制了该区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的带状分布规律。天然地震对油气的运聚成藏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台北与台南凹陷三叠系成藏差异性
    杨珍祥, 康永尚, 焦立新, 何志平, 杨松岭
    2005, 26 (4):  397-400. 
    摘要 ( 75 )   PDF(465KB) ( 226 )  
    分析了台北凹陷鄯深构造和台南凹陷鲁克沁构造带之间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及成藏机理的差异性,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是它们在晚印支运动期到晚燕山运动期乃至晚喜马拉雅运动期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尽管台北凹陷的古隆起构造带(如鄯善弧形带)紧邻烃源岩,但由于受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化两方面的影响,存在储集物性较差、圈闭形成相对滞后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的风险;而台南凹陷在侏罗纪早期埋藏较浅,成岩压实作用较弱,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同时从晚印支运动期开始,台南凹陷东南方向构造开始稳定持续抬升,为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因此,台南凹陷相对于台北凹陷具有更好的成藏条件,吐哈盆地三叠系的勘探应该关注构造相对稳定,并有油气供给的盆地南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湾背斜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王长城, 施泽进, 田亚铭, 李和
    2005, 26 (4):  401-403. 
    摘要 ( 91 )   PDF(509KB) ( 152 )  
    东湾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其烃源岩、储集层以及盖层等条件都较好,且采用多种地球物理及地质方法,通过多次论证,证明构造是落实的,但.""1 年完钻的东湾$ 井钻探结果却无任何油气显示。在深入了解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东湾背斜构造演化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其油气成藏条件,总结出东湾背斜的油气聚集规律,指出在东湾地区可能存在的两种油气藏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古近系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王海方, 胡斌, 张关龙 , 陈世悦, 鄢继华
    2005, 26 (4):  404-407. 
    摘要 ( 114 )   PDF(1381KB) ( 349 )  
    在东营凹陷纯梁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其遗迹组构具有高丰度和低分异度的特征。观察发现,湖相Paleodictyon不仅比海相Paleodictyon的网孔长度和潜穴直径小得多,且网格形态趋于不规则化。通过对遗迹化石的遗迹组构分析,初步推测Paleodictyon形成于与浊流有关的深湖’半深湖环境,这一认识丰富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环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柯克亚柯深102井地层水水型差异原因分析
    邓兴梁, 甘功宙, 成荣红, 刘新辉
    2005, 26 (4):  408-410. 
    摘要 ( 93 )   PDF(240KB) ( 265 )  
    塔里木盆地柯 克亚古近系凝析气藏为超深(6400m)、超高压(128MPa、压力系数2.0)碳酸盐岩气藏,目前只有柯深102井在生产,该井于2003年8月7日投产,2003年12月28日开始产地层水,分析认为,水来自产层本身,有CaCl2型和Na2SO4,型两种类型。地质分析认为,前一种水是地层压力降低,超高压气藏泥质岩中的残余水被挤出而形成,而后一种是由于局部透镜状水体或边水侵入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位置优选
    倪学锋, 程林松
    2005, 26 (4):  411-413. 
    摘要 ( 56 )   PDF(259KB) ( 206 )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辽河油田冷41断块稠油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位置的优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水平渗透率、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原油的粘温关系、水体倍数及油层厚度变化对水平段位置的影响。根据不同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获得了水平井水平段距底水的无因次距离随着参数变化的图版以及拟合公式,利用这些图版和拟合公式就可以对此类稠油底水油藏的水平井水平段位置进行指导,为同类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出砂侵蚀模型的建立
    任勇, 孙艾茵, 刘蜀知
    2005, 26 (4):  414-417. 
    摘要 ( 83 )   PDF(325KB) ( 183 )  
    考虑流体流动对 出砂的影响,以连续方程和达西方程为基础,建立了稠油出砂冷采侵蚀模型,并在一维单相不可压缩条件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连续出砂会大大提高近井地带的孔隙度,从而改善油藏流动特性,提高稠油产量;而产砂量则出现先大幅度增加而后降低并趋于稳定的特征,这与现场实际资料相吻合,证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此外,一维模型可以用来指导出砂冷采实验,并进行验证。该模型具有很强的发展前景,可以推广到在径向流、两相流以及考虑岩石骨架塑性变形(流固耦合)等情况下的稠油出砂侵蚀模型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分维模型定量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
    郑红军, 刘向君, 苟迎春, 曹正林, 严耀祖
    2005, 26 (4):  418-420. 
    摘要 ( 76 )   PDF(271KB) ( 171 )  
    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同一微相、同- -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分维与宏观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分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将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扩展到单砂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变形介质气藏数值模拟
    张居增, 张烈辉, 魏立新, 李健
    2005, 26 (4):  421-423. 
    摘要 ( 69 )   PDF(321KB) ( 208 )  
    气田开发实践 和室内实验表明,低渗透气藏岩石孔隙喉道狭窄、连通性差、渗透率较低,加之气液固相间表面吸附力的作用等原因,在低渗透气藏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随着气藏的开发,储集层岩石的变形对渗透率的影响很大。常规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基于线性的达西定律,无法对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情况予以准确描述。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气藏非线性渗流的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对气藏开发动态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用测井资料研究轮古东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地应力
    傅海成, 秦伟强, 张莉
    2005, 26 (4):  424-425. 
    摘要 ( 68 )   PDF(320KB) ( 223 )  
    通过多种测井资料,尤其是利用了偶极横波测井资料研究了轮古东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地应力,分析了该区块现今地应力的方向、分布规律及相对大小。多口井处理结果表明,利用测井资料求取碳酸盐岩储集层地应力方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轮古东地区的现今地应力大小与裂缝的发育有明显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局部油气聚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测井曲线活度划分准层序
    朱剑兵, 赵培坤
    2005, 26 (4):  426-427. 
    摘要 ( 95 )   PDF(404KB) ( 312 )  
    通过分析测井曲线活度的性质及其地质意义,发现利用活度曲线可以识别准层序单元的界面。以胜利油田坨715井沙三中第I层序湖退体系域为例,结合实际岩心的分析在该段划分了3个准层序单元。经过该段3类测井曲线(自然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的活度分析发现可以完全识别出这3个准层序单元,而且自然电位曲线的识别效果最好。利用测井活度的统一性 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多条测井曲线活度加权综合识别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吡咯类化合物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
    倪春华, 包建平, 张宝, 宋换新
    2005, 26 (4):  428-431. 
    摘要 ( 102 )   PDF(782KB) ( 222 )  
    阐述了石油地质体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分离与分析方法、分布形式、地球化学意义(如成熟度、沉积环境、原始母质等)和运移作用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吡咯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实例,认为吡咯类化合物在油气运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非烃地球化学的发展。同时指出该化合物在油气运移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如原油样品必须来自同一油源,成熟度对其相对分布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程度还不清楚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北方型含油气域———纪念翁文波《世界油田的分布规律》发表50周年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2005, 26 (4):  432-436. 
    摘要 ( 114 )   PDF(711KB) ( 212 )  
    北方型含油气域大致相当于翁文波当年建立的北方体系,此外还包括翁文波的太平洋系的北部。北方型含油气域又可分为亚洲、欧洲和北美3 个含油气域。3个含油气域中,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陆核,从东到西为阿纳巴尔、波罗的和加拿大。在陆核外围环绕着古生界带、中生界带和新生界带;这种环带形态主要呈半环形,并且各带之间重合不多,但在北美落基山西麓有较大面积的重合。在各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中,含油气岩层比较单一;盆地类型有内克拉通、前陆及褶皱带、活动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和内裂谷。在沉积速率分析曲线上,往往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呈单峰状态。在油气田(藏)形成过程中,罕见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即罕见复式石油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的勘探历程与储量现状
    徐子远, 谢丽, 张道伟, 姜桂凤, 韩凤祥
    2005, 26 (4):  437-440. 
    摘要 ( 85 )   PDF(1254KB) ( 262 )  
    以储量研究为主线,以地质认识为重点,通过对不同时期研究认识和勘探思路的阐述,展现了勘探对象由简到繁、从地面构造走向潜伏构造,地质认识由浅到深、从分析现象走向追求本质,储量研究由粗到精、从定性认识走向定量评价,储量规模由小到大、从小型气田走向大型气区的发展过程,对类似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储量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常高压与油气生成关系
    高祥成, 钟建华, 查明, 张卫海, 陈中红
    2005, 26 (4):  441-444. 
    摘要 ( 90 )   PDF(946KB) ( 222 )  
    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的30%左右。与正常压力环境相比,在相同条件下,异常高压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和产气率明显偏低,而产油率明显较高。压力的增加延迟或抑制油气生成和有机质成熟。分析了异常高压系统中压力与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结合实例阐述了异常高压对油气形成的作用与影响。详细介绍了异常高压的类型、成因以及对未来油气勘探所起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辽宁义县-北票盆地深部地壳构造及油气远景———兼论珍稀动物产生与大面积物种死亡之谜
    张景廉
    2005, 26 (4):  445-449. 
    摘要 ( 516 )   PDF(922KB) ( 301 )  
    辽西地区丰富的热河生物化石群,尤其是带羽毛的恐龙及珍稀鸟类的发现,各种类动物大面积死亡而其化石又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通过对穿越盆地的东乌珠穆沁旗(海城(东沟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发现义县(北票盆地的深部中地壳有一低速层(vp=5.8~6.0km/s)。结合Pd同位素急变带分布,认为义县-北票盆地深部有大型油气田。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辽西地区珍稀化石形成及生物大面积死亡之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欠压实概念质疑———兼谈岩石压缩阶段排烃的不可能性
    李传亮
    2005, 26 (4):  450-452. 
    摘要 ( 116 )   PDF(467KB) ( 393 )  
    根据岩石的变形机制,把岩石孔隙度的变化过程划分为压实和压缩两个阶段,岩石压实阶段的孔隙度呈指数规律变化,岩石压缩阶段的孔隙度保持为常数。传统理论把压缩阶段称做欠压实阶段,是一个误解。根据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有关理论,研究了岩石在压缩阶段的体积变化关系,得出了该阶段的岩石不可能排液、当然也就不可能排烃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煤成油”问题再认识
    苏传国, 朱建国, 孟旺才, 蒋兵, 王天鹏, 王文霞
    2005, 26 (4):  453-458. 
    摘要 ( 125 )   PDF(376KB) ( 249 )  
    吐哈盆地被认为是典型的煤成油盆地。通过煤岩的富氢显微组成、模拟生烃特征、特殊的油气成藏规律及不同地区预测资源量与探明油气资源量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吐哈盆地侏罗系煤岩并不具有大规模生、排液态烃并形成商业性油田的能力。结合其他地质、地球化学证据,认为台北凹陷中侏罗统油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煤成油”,而是深层湖相与煤系的“混源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冷科1井古近系地层对比
    袁秀军, 董宁, 张海泉
    2005, 26 (4):  459-461. 
    摘要 ( 97 )   PDF(321KB) ( 237 )  
    冷科1井是柴达木盆地一口深达5200m的科学探索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比解决了该井井下地层的划分,统一了柴达木盆地东、西部其界线的对比。把柴北缘区半美星介、南星介井深标定到赛什腾凹陷1182-1179-1199地震测线上,为该区建立大区地层框架图提供了重要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正星介爆发点与上油砂山组底界的确定
    路艳丽, 张海泉, 乔子真
    2005, 26 (4):  462-464. 
    摘要 ( 95 )   PDF(403KB) ( 256 )  
    根据生物爆发等时性的原则,提出了柴达木盆地风西构造上油砂山组与下油砂山组对比的新界线,以这一原则对比到红沟子构造沟5井,提出了该井井深4000m上下的下干柴沟组油层应划为上干柴沟组油层。在岩屑录井微体化石地层对比中,提出了绘制正星介丰度曲线和通过识别正星介属出现的爆发点来对比地层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徐子远
    2005, 26 (4):  465-465. 
    摘要 ( 56 )   PDF(1368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