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内幕油气资源潜力
    杨海波1a,向宝力1b,鲍海娟1a,庞宏2
    2014, 35 (1):  1-1. 
    摘要 ( 149 )   PDF(300KB) ( 276 )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已探明或已获得的工业性油气流主要分布在石炭系顶部的风化壳储集层中,而在火成岩内幕储集层中虽见到大量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因此,分析该地区火成岩内幕油气的勘探潜力,对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石炭系火成岩内幕和风化壳储集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的对比研究表明,石炭系火成岩孔隙度随着距离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距离的增加出现两个波峰,分别对应两个次生溶蚀带,第一个波峰对应的为火成岩风化壳储集层,第二个波峰对应的为火成岩内幕储集层;内幕天然气资源量为1 750×108 m3;斜坡带为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内幕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沙湾组储集层评价
    王振奇,杨凡,姜雪,赵亮,程欣
    2014, 35 (1):  1-1. 
    摘要 ( 53 )   PDF(300KB) ( 184 )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沙湾组储集层岩性多为中-细砂岩,局部地区可见砾岩,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局部地区发育次生孔隙。通过压汞曲线特征和薄片鉴定对沙湾组储集层喉道进行了分类研究,沙湾组储集层多发育Ⅲ类和Ⅳ类喉道。将地球物理测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孔隙度模型,与单一测井参数建立的模型相比,相关系数提高幅度达20%. 在此基础上,对储集层的物性特征与沉积微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储集层的物性与沉积微相存在一定联系,以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和扇三角洲为优势相带,该相带发育的砂体物性较好。结合物性、孔隙结构和沉积相对研究区储集层类型进行划分和评价,研究区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好,多为Ⅱ、Ⅲ类储集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燕山运动期断裂控藏机制
    刘俊榜1,李培俊2a,胡智2b,刘震3
    2014, 35 (1):  1-1. 
    摘要 ( 58 )   PDF(300KB) ( 234 )  
    准东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主要油气富集区带之一,它在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断裂系统。为查明该地区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洞悉断裂控藏机理,从研究区已知油气藏解剖入手,对控藏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后指出,准东地区油气藏与断裂相伴而生、关系密切;在研究区众多断裂中,燕山运动期断裂对油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地区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以及成藏期次与构造演化的匹配关系决定了燕山运动期断裂作为油气输导通道的有效性,并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相对于燕山运动期断裂而言,先期(海西运动期、印支运动期)断裂形成过早,烃源岩尚未成熟,后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多造成原生油藏的调整和破坏,均与现今油气藏分布关系不明显,而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明显受燕山运动期断裂的控制。这一新认识对准东地区今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北缘鄂博梁III号构造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成藏特征
    汤国民1a,1b,罗群1c,庞雄奇1a,1b,张永庶2,郭继刚1a,1b,沈卫兵1a,1b,郭迎春1a,1b
    2014, 35 (1):  1-1. 
    摘要 ( 72 )   PDF(300KB) ( 284 )  
    利用现有井资料,通过碳、氦和氩等同位素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的演化、构造发育史和天然气成藏史分析,对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成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为典型煤型气,气藏中甲烷和乙烷的反序现象是由成藏过程中混入不同成熟度的天然气所致。天然气主要源于深部过成熟的侏罗系烃源岩,断裂活动是控制天然气藏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断裂—输导层输导源上成藏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塞地区长9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
    白玉彬1,孙怀智2,郝孝荣3,陈栋3,刘鹏4
    2014, 35 (1):  1-1. 
    摘要 ( 50 )   PDF(300KB) ( 201 )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等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9砂岩储集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和胶结作用为减少储集层孔隙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是增加储集层孔隙的主要因素,微裂缝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储集层的渗透性,增强了流体渗流能力。长9砂岩储集层主要处于中成岩作用阶段A期,储集层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15.64%,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为11.32%,溶蚀作用和微裂缝增加孔隙度为4.04%,最终研究区计算孔隙度定格为7.48%,与实测平均孔隙度值7.20%比较一致。长9储集层有利成岩相带为长石溶蚀相和绿泥石膜-长石溶蚀相,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最不利成岩相为碳酸盐胶结相和强压实相。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宁凹陷二叠纪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钟红利1,蒲仁海2,高山林3,邱芳强3
    2014, 35 (1):  1-1. 
    摘要 ( 77 )   PDF(300KB) ( 214 )  
    伊宁凹陷构造变形强烈,构造演化认识不清。利用地震、钻井资料恢复了伊宁凹陷二叠纪—古近纪古构造面貌,以及期间所遭受的构造剥蚀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二叠系生油岩可能的油气运聚进行预测后指出,伊宁凹陷在三叠纪由断陷转为凹陷。二叠纪—古近纪伊宁凹陷整体上北低南高、西低东高;二叠纪伊宁凹陷北部为深陷带,南部、东部为斜坡区,且南坡较东坡陡;三叠纪伊宁凹陷构造变得低缓,凹陷中央次凸带发育北西西向延伸的小凸起;侏罗纪伊宁凹陷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转移,南坡变缓,东坡变陡。凹陷中部的宁4井附近的断凸、伊2井西的断鼻、英塔木南的断鼻均为为铁木里克组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阜东斜坡带头屯河组二段储集层控制因素
    于景维1,李璐璐2a,祁利祺2a,魏芬2b,文华国1,李云1
    2014, 35 (1):  1-1. 
    摘要 ( 90 )   PDF(300KB) ( 267 )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带最重要的勘探层系,利用多种分析和测试手段,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带头屯河组二段储集层岩石学、储集空间以及物性特征进行研究,并详细分析储集层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头屯河组二段岩性主要以细粒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属于中孔中低渗储集层。物源和异常高压带影响储集层的物性,沉积相及古地貌控制储集层分布规律,黏土矿物类型及含量影响储集性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及有利储集层分布
    刘雅利1,3,刘鹏2,伊伟4
    2014, 35 (1):  1-1. 
    摘要 ( 65 )   PDF(300KB) ( 268 )  
    为揭示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的分布规律,明确勘探方向,依据岩心、测井、录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滩坝相和湖泊相。并根据层序划分结果,对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分析化验数据的归纳、总结,明确了8个有利储集体:罗家鼻状构造带砂岩滩坝、缓坡带扇三角洲前缘、义东断裂带生物礁、缓坡带砂质灰岩滩坝、缓坡带灰岩滩坝、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缓坡带扇三角洲平原以及缓坡带前扇三角洲,在此基础上预测出4个有利勘探区,即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区、义东断裂带生物礁区、罗家鼻状构造带砂岩滩坝区及缓坡带扇三角洲—灰岩滩坝—砂质灰岩滩坝混合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东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沉积体系及发育模式
    孟祥杰,高志前,樊太亮,胡晓兰,罗静,何伟,乔博
    2014, 35 (1):  1-1. 
    摘要 ( 64 )   PDF(300KB) ( 273 )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湖相沉积受盆缘冲积扇控制明显,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南北山前带向沉积中心依次发育冲积扇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构成,分布在研究区西北库车坳陷附近。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期气候炎热干旱、湖盆水体浅,地层含砂率高。湖侵期,湖盆边缘沉积的地层厚度远大于湖盆中心区域沉积的厚度;湖退期,正好相反。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从湖侵到湖退,东北部仅受北侧古天山隆起单一陆源沉积物影响,南部仅受南侧东昆仑—阿尔金隆起影响,而中部地区由单一物源控制逐渐变为多物源影响。因此,湖退期在湖盆中部沉积的地层也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对阳霞凹陷迪北阿合组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作用
    易士威1,李德江1,杨海军2,李勇2,林潼1,叶茂林2
    2014, 35 (1):  1-1. 
    摘要 ( 71 )   PDF(300KB) ( 205 )  
    塔里木盆地阳霞凹陷侏罗系阿合组为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道形成的厚层砂体在纵向上交错叠置,横向上交错连片,以低孔、低渗为特征的储集层在空间上大面积分布。野外及岩心观察、镜下鉴定以及成像测井均表明,阿合组砂岩裂缝十分发育,迪北气藏具有典型的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特征。裂缝的发育对致密砂岩天然气的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起始充注压力,形成优势充注;形成网络充注通道,提高天然气充注效率;提高致密砂岩渗透率,增加含气饱和度;增加了孔隙空间,扩大了储量规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高温超压砂岩储集层发育机理
    吕孝威1,张哨楠1a,2,伏美燕1,刘景环3,张亚2,周勇4
    2014, 35 (1):  1-1. 
    摘要 ( 62 )   PDF(300KB) ( 279 )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砂岩具有明显的高温超压环境成岩特征。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和X衍射等研究手段,对黄流组砂岩在高温超压下的成岩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储集性能的影响。高温超压下黄流组砂岩具有弱压实、强溶蚀的特点,并结晶了菱铁矿、重晶石和金红石等热液成因的自生矿物。高温超压环境下不仅原生孔隙被大量保存,而且高温热流体对长石类矿物的溶蚀也有利于大量次生孔隙的形成。菱铁矿、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的胶结和自生高岭石的充填使储集层孔隙度降低,而蒙脱石向伊利石的快速转化是储集层渗透率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超压不仅对于砂岩储集层原生孔隙起到保护作用,也导致了不稳定矿物的大量溶蚀。高温超压下储集层发育机理的研究对于砂岩中“甜点”储集层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周期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胡广杰
    2014, 35 (1):  1-1. 
    摘要 ( 69 )   PDF(300KB) ( 230 )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受构造和岩溶作用影响,溶洞和裂缝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复杂,致使其注水开发方式与常规砂岩油藏有很大区别,通常采用低注高采、缝注洞采的注水方式;但是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部分缝洞单元注水效果开始变差。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周期注水开发方式,并论证了注水时机、注水周期及周期注水量等注采参数。研究认为,注水时机在含水率达到80%时为宜,周期注水量为5.1×104 m3,每个周期注水时间为50 d,采用注水30 d、关井20 d的方式间歇式注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油藏水平井压裂后油压特征及压裂效果分析——以昌吉油田3口水平井为例
    梁成钢,唐伏平,谢建勇,石彦,刘进军,吴承美,郭智能
    2014, 35 (1):  1-1. 
    摘要 ( 77 )   PDF(300KB) ( 268 )  
    致密油藏需要大规模体积压裂才能有效动用,对压裂效果的评价尤为重要。压裂后开井油压值及变化特征与缝网体的体积和单个破碎块的大小有着密切关系,是评价压裂效果的实用参数。油压折算到油层的压力越接近平衡压力,说明压裂形成的缝网体破碎块半径小,同样累计产液百分数下压力变化百分数小,相同压裂液体积形成的缝网体积大,压裂效果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
    魏漪,宋新民,冉启全,童敏
    2014, 35 (1):  1-1. 
    摘要 ( 65 )   PDF(300KB) ( 231 )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影响下的基质—裂缝、裂缝—井筒的耦合流动,以椭圆渗流理论和叠加原理为基础,通过当量井径原理,建立了带有多条横向裂缝且裂缝间相互干扰的压裂水平井的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并分析了压裂水平井产量变化规律及各因素对产能的影响。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初期产量高、递减快、高产期短,后期产量低、趋于平稳、稳产期长。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影响大,启动压力梯度、变形系数越大,压裂水平井单井产量越低。水平段长度越长、压裂缝条数越多、裂缝越长、导流能力越大,压裂水平井产量越高,但各自存在最优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化作用对水驱后残余油膜效果的实验与评价
    孙盈盈1,岳湘安2,张立娟2,郭智3,汪萍3,刘皖璐1
    2014, 35 (1):  1-1. 
    摘要 ( 86 )   PDF(300KB) ( 462 )  
    驱油剂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对化学驱的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在自行设计的人造残余油膜模型的基础上,筛选活性驱油剂对人造油膜进行驱替试验,实现了对乳化驱油效果的量化,为活性驱油体系的乳化驱油能力提供了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驱油剂与原油的乳化过程能有效剥离油膜,适合在高含水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乳化能力与油膜驱替效率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决定其油膜驱替效率。通过分析证明界面张力并不能作为评价乳化能力的唯一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乳化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底水气藏压裂气井见水时间预测
    张庆辉,屈信忠,柳金城,陈晓冬,石正灏
    2014, 35 (1):  1-1. 
    摘要 ( 71 )   PDF(300KB) ( 316 )  
    通过建立平面径向流和半球面向心流相结合的压裂气井水锥计算模型,推导出低渗透底水气藏压裂气井见水时间计算公式,并结合数值模型模拟分析,证实了对于打开程度较低的压裂气井,裂缝的存在延缓了气井的底水锥进,见水时间延迟,并且裂缝半长越长,这种效果越明显。将该见水时间公式应用于中国石化所辖的某低渗透底水气藏YS1井的计算结果表明,压裂后气井的见水时间明显延长,无水采收率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水平井SAGD循环预热传热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景玲1,朱志宏2,窦升军2,陈森2
    2014, 35 (1):  1-1. 
    摘要 ( 74 )   PDF(300KB) ( 247 )  
    双水平井SAGD开采正式生产之前需要对上下平行的注采井对之间的油层进行预热,预热效果对SAGD的成功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双水平井SAGD循环预热的计算模型,以风城油田SAGD水平井为例,模拟计算了循环预热过程中的相关参数,研究了水平井对之间的空间距离、蒸汽循环的速度以及循环蒸汽的干度对预热效果的影响。分析认为,循环预热蒸汽干度为0.8时,蒸汽循环速度应不低于30 t/d;若以较高的速度60 t/d循环预热时,蒸汽干度不宜低于0.4. 水平井对距离为5 m时,循环预热时间约为93d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蒸汽热采稠油水平井砂埋机理及产能公式
    田克忠1a,2,闵超1b,2,孙艳彬1b,陈红玲3
    2014, 35 (1):  1-1. 
    摘要 ( 76 )   PDF(300KB) ( 231 )  
    在油田的生产中,出砂问题广泛存在且不可避免。对井底砂埋状况进行预测,是制定合理冲砂洗井措施,避免过于频繁作业或因作业措施不及时引起砂埋油层的重要手段。根据注蒸汽热采稠油水平井水平段砂埋的机理,分析了连续出砂的规律,提出了考虑砂埋因素的产能公式。通过实例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为预判出砂井砂埋状况和及时冲砂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这将有助于延长注蒸汽热采稠油水平井轮次生产周期长度,提高产油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气田泥页岩井壁水化损伤失稳周期确定
    折海成1,屈展2,陈军斌2
    2014, 35 (1):  1-1. 
    摘要 ( 51 )   PDF(300KB) ( 180 )  
    钻井过程中复杂的应力和固液作用,使围岩产生了水化扩散和水化膨胀,改变了其中的应力场和力学参数,从而导致泥页岩井壁失稳。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泥页岩井壁围岩水化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岩石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损伤弱化规律,进而结合强度变形破坏理论推导出泥页岩遇水后的损伤演化方程、损伤演化极限方程和确定坍塌周期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得出苏里格气田泥页岩井壁坍塌周期为6.8 d左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高盐油藏堵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戴彩丽1,付阳1,由庆2,赵明伟1,赵福麟1,王凯1
    2014, 35 (1):  1-1. 
    摘要 ( 68 )   PDF(300KB) ( 293 )  
    针对常规堵调用聚合物冻胶类堵剂在高温高盐油藏中存在强度低、稳定性差、成胶时间短等问题,研制了一种由磺化栲胶、延缓交联剂和稳定剂组成的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堵剂体系。通过室内静态评价实验,优化了130 ℃下配方:(4%~7%)磺化栲胶+(1.8%~2.2%)交联剂ZY-1+(1.8%~2.2%)交联剂ZY-2+(1.5%~3.0%)稳定剂FY-1+(0.04%~0.08%)稳定剂FY-2,该堵剂体系的成胶时间在9~14 h可控,冻胶强度在0.06~0.08 MPa可调。实验结果表明,该堵剂在高温(130 ℃)高盐(矿化度大于2.0×105 mg/L)条件下老化60 d后,体积保留率和强度保留率皆在90%以上,封堵率仍在92%以上,显示出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和持续封堵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白云质岩致密油藏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崔玉淼a,章敬a,李佳琦b,李宏朝c,谷艳玲a,陈仙江a,蒋先钊a,江洪a
    2014, 35 (1):  1-1. 
    摘要 ( 61 )   PDF(300KB) ( 227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发育厚层状白云质岩致密储集层,属典型的下生上储型油藏,岩性致密坚硬,对入井流体敏感,储集层改造难度极大。地层水矿化度极高且含有硼、钛、锆等离子,使得压裂液破胶不彻底甚至返胶,返排困难;油藏具有“三高一深”特征(压力系数大于1.5、温度大于100 ℃、岩石闭合应力大于90 MPa、埋藏深度大于4 000 m);地应力分布复杂和天然裂缝发育导致压裂改造时滤失大、裂缝形态多变、缝宽窄、易砂堵。针对上述难点,研究了新型耐高温酸性疏水缔合物压裂液,解决了压后返胶问题;通过建立岩石力学参数动静态转换解析式、研究支撑剂粒径选择方法、建立预测地层破裂压力的经验公式等,系统优化了压裂设计方法。目前已开展现场试验23井次,施工成功率由之前的50%提高到100%,施工入井支撑剂平均用量由低于35 m3提升至42.5 m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覆盖密度对叠前偏移成像效果的影响
    彭晓,李献民,夏建军,王正军,杨万祥,李见
    2014, 35 (1):  1-1. 
    摘要 ( 67 )   PDF(300KB) ( 200 )  
    常规稀疏三维地震,由于线距大导致覆盖密度不足,理论分析和实际采集实例,当炮点距和道距基本满足空间采样定理时,应充分重视炮线距和检波线距方向的空间采样密度。减小炮线距和检波线距提高覆盖密度,可扩大三维空间带宽,达到提高叠前偏移成像精度的目的,同时叠前偏移道集以及成像数据体信噪比也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状况对比研究的启示
    曹艳,龙胜祥,李辛子,胡小虎,王传刚,王烽
    2014, 35 (1):  1-1. 
    摘要 ( 92 )   PDF(300KB) ( 567 )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煤层气资源已进入商业化开发利用阶段。中国埋深小于2 000 m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当,充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对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煤层气商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国有较大的差距。为实现中国煤层气开发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煤层气区块的地质条件、开发技术、优惠扶持政策和经济性等,在借鉴美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煤层气当前开发现状,从地质认识、开发方式技术、“低成本”战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认识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油田地震成本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乔文龙1,李娜1,杨新峰1,李杰2,熊维莉1,郑艺1,龚红燕1
    2014, 35 (1):  1-1. 
    摘要 ( 63 )   PDF(300KB) ( 178 )  
    在系统收集和统计新疆油田2001—2010年地震勘探投资、工作量和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新疆油田2001—2010年地震成本的变化规律,并将各类因素对地震成本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和降低新疆油田地震成本的基本对策。指出:从2001—2010年新疆油田地震成本基本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物价上涨是造成地震成本增高的主要社会原因,地震技术的更新和参数强化是造成地震成本增高的技术原因,地震地质目标的转变是地震成本增高的地质因素,而地理地貌环境差异是造成地震成本差异变化的地域原因。因此,新疆油田优化和降低地震成本的关键,只有在技术和管理上下功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组合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贾小乐1,何登发1,童晓光2
    2014, 35 (1):  1-1. 
    摘要 ( 80 )   PDF(300KB) ( 600 )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主要有5套油气成藏组合,其中阿斯马里组—加奇萨兰组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之一。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沉积于低能闭塞环境的中白垩统卡兹杜米组烃源岩,在上新世早期达到排烃高峰,生成的油气通过相关的裂缝系统垂向运移到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石灰岩裂隙型储集层中;中新统加奇萨兰组为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提供有效的区域盖层;油气在侧向挤压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优质的烃源岩、储集物性良好的储集层、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裂缝、有效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油气生成期与构造活动、裂缝及圈闭形成期的良好匹配等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拉克米桑地区阿布古拉卜背斜的几何解析和运动学模拟
    韩耀祖a,陈伟a,欧成华b,周小军a,李世琴a
    2014, 35 (1):  1-1. 
    摘要 ( 75 )   PDF(300KB) ( 256 )  
    以高信噪比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阿布古拉卜背斜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研究区内生长地层对应的几何关系进行构造解析,提取构造特征参数,并基于构造三角楔和断层转折褶皱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低沉积速率下前冲断层F1和反冲断层F2围限的楔内地层和相关生长地层的构造几何变形进行运动学模拟。模拟数据表明,阿布古拉卜背斜及其相关构造受晚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自更新世开始形成并生长,到全新世活动终止,属典型构造三角楔内部地层,在下伏底板滑脱断层的控制下形成的复合背型断层转折褶皱,活动期间总推覆位移量约1 100 m,平均推覆速率约为0.45 mm/a;全新世断层F3形成,改造反冲断层F2上盘生长断层转折褶皱的前翼地层,并在后期遭受剥蚀,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