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0-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台北凹陷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陈旋, 王居峰, 肖冬生, 刘俊田, 苟红光, 张华, 林霖, 李宏伟
    2022, 43 (5):  505-512.  doi: 10.7657/XJPG20220501
    摘要 ( 337 )   HTML ( 29 )   PDF(3198KB) ( 196 )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台北凹陷胜北洼陷和丘东洼陷周边的正向构造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洼陷腹部油气勘探研究程度低。基于对已知油气藏的解剖,对台北凹陷三大富烃洼陷的沉积体系、烃源岩、储集层和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广泛发育,与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大面积接触,利于形成近源致密砂岩气藏。下侏罗统发育圈闭型和连续型2类致密砂岩气藏,其中洼陷腹部是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勘探应由源边正向构造转向富烃洼陷,由源上常规油藏向近源(源内)致密砂岩气藏转变,胜北洼陷和丘东洼陷腹部具备形成大气藏的条件,是下侏罗统近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城口地区筇竹寺组页岩流变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于淑艳, 汪洋, 冯宏业, 朱洪建
    2022, 43 (5):  513-518.  doi: 10.7657/XJPG20220502
    摘要 ( 299 )   HTML ( 10 )   PDF(14955KB) ( 209 )  

    为确定页岩天然流变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川东北城口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海相页岩为例,利用岩石薄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对页岩流变构造类型、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页岩流变的显微构造主要有碎斑系、碎裂流、压溶缝合线、显微褶皱、S-C组构和褶劈理;微米—纳米级构造包括糜棱岩化带、微型混杂带和旋转碎斑。天然流变页岩以发育纳米级矿物粒间孔隙为主,大部分原生孔隙结构在流变作用下难以保存;韧性流变导致页岩孔隙数量、孔径、孔体积、孔比表面积等减小,降低了页岩的储集性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彭州地区雷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定量预测
    谢强, 李皋, 彭红利, 何龙, 龚汉渤
    2022, 43 (5):  519-525.  doi: 10.7657/XJPG20220503
    摘要 ( 241 )   HTML ( 6 )   PDF(3677KB) ( 165 )  

    川西彭州地区雷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但其分布特征不清楚,严重影响雷四段天然气的高效开发。利用露头、岩心和岩石薄片观测,描述了储集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构造应力场,基于岩石破裂准则和弹性应变能预测了雷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储集层构造裂缝以剪切裂缝为主,裂缝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裂缝延伸长度主要为10~70 m,构造裂缝密度主要为5~10条/m,喜马拉雅运动期生成的裂缝大都未被充填。喜马拉雅运动期雷四段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以及差应力分别为72.30~106.50 MPa、126.00~183.47 MPa和48.51~92.46 MPa。研究区断裂带预测构造裂缝密度远超过15条/m,雷四段预测构造裂缝密度主要为5~11条/m,背斜高部位的构造裂缝密度较两翼低,说明研究区裂缝的分布同时受构造位置和断层的控制。构造裂缝密度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为4.2%~10.7%,预测结果可靠,为彭州地区雷四段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上稀井网油田碎屑岩储集层构型特征及储集层预测——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L14油田为例
    戴建文, 张伟, 王华, 杨娇, 涂乙, 李琦
    2022, 43 (5):  526-536.  doi: 10.7657/XJPG20220504
    摘要 ( 246 )   HTML ( 5 )   PDF(4172KB) ( 123 )  

    针对海上油田井距大、井网稀、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L14油田古近系文昌组文五段为例,提出“层次约束、分级解剖、模式拟合、井震互馈、多维联动”的陆相辫状河三角洲储集层构型表征方法,运用分频RGB融合技术,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并在储集层构型划分的基础上,预测优质储集层。结果表明,研究区三级构型单元为复合分流砂坝,四级构型单元为分流砂坝、分流河道和辫状河道;四级构型单元具有3种垂向叠置样式和2种侧向拼接样式;岩石矿物组分和构型单元对物性起主导作用;文五段以Ⅰ类储集层为主,多分布在分流砂坝内部;Ⅱ类储集层主要分布在Ⅰ类储集层的外缘,连续性较差;Ⅲ类储集层通常与Ⅱ类储集层伴生,连续性最差;由分流砂坝中心向分流砂坝外缘,再到分流砂坝间的分流河道和辫状河道,储集层品质逐渐降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南云锦地区茅口组储集层溶蚀期次及模式
    何钊, 高兆龙, 李国蓉, 何赛, 莫国宸, 田家奇, 李肖肖
    2022, 43 (5):  537-545.  doi: 10.7657/XJPG20220505
    摘要 ( 231 )   HTML ( 5 )   PDF(8188KB) ( 73 )  

    为确定川南云锦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岩石学特征分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溶蚀作用期次与机制开展研究。云锦地区茅口组储集层存在3期溶蚀作用,表生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的流体为大气降水,东吴运动期裂缝为渗流通道,表现为由裂缝向溶蚀缝洞和岩溶洞穴转化,不整合面和古地貌为主要控制因素;早成岩期热液溶蚀作用,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相关的岩浆期后幔源深部热液,沿断裂上移到茅口组内部并进行改造,鞍形白云石发育;晚成岩期埋藏溶蚀作用流体为二叠系碳酸盐岩内部流体与泥岩成岩转变流体的混合酸性流体,在上覆地层压力下,燕山运动期裂缝和缝合线为流体渗流通道,沿裂缝和缝合线溶蚀缝洞发育。整体而言,表生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形成的决定性成岩作用,早成岩期热液溶蚀作用和晚成岩期埋藏溶蚀作用可以形成少量溶蚀孔洞和溶蚀缝,提高储集层的储集性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敏感性差异评价
    宋雨纯, 黄昊, 周创飞, 柯先启, 唐号迪, 朱玉双
    2022, 43 (5):  546-553.  doi: 10.7657/XJPG20220506
    摘要 ( 231 )   HTML ( 6 )   PDF(13092KB) ( 71 )  

    为避免储集层敏感性伤害,提高油田采收率,进行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的敏感性差异研究。在对研究区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岩心开展敏感性实验,对研究区长4+5和长6储集层的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分析造成长4+5和长6储集层敏感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4+5和长6储集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0.6%和9.4%,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65 mD和0.25 mD,平均面孔率分别为6.84%和3.67%;研究区长4+5和长6储集层总体上均具有弱速敏、弱水敏、弱盐敏、强酸敏和强碱敏的特点;由于长4+5储集层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高岭石含量较低,其碱敏性和水敏性较长6储集层强;长6储集层则因为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其盐敏性和酸敏性较长4+5储集层强。在后续的储集层改造中,应严格控制注入地层流体的pH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北斜坡百口泉组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理及其地质意义
    吕焕泽, 邹妞妞, 蔡宁宁, 黄永志, 宁诗坦, 朱彪
    2022, 43 (5):  554-562.  doi: 10.7657/XJPG20220507
    摘要 ( 265 )   HTML ( 12 )   PDF(2281KB) ( 214 )  

    为进一步探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北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的成岩环境、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理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测定,对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形成期次、成因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北斜坡百口泉组存在3期碳酸盐胶结物,从早到晚依次为Ⅰ期泥晶方解石、Ⅱ期铁方解石和Ⅲ期铁白云石;δ13CPDB为-47.23‰~3.88‰,δ18OPDB为-23.64‰~-17.98‰,δ13CPDB范围较大,揭示有多种渠道提供碳源及水岩相互作用复杂;通过碳氧同位素计算恢复的古盐度和古温度显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形成于淡水环境中,部分受海水影响。玛19井百口泉组整体为低孔低渗储集层,百二段物性略好于百三段,推测有次生孔隙发育;钻井后分析发现,玛19井百二段和百三段均有油层发育,与碳氧同位素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齐古断褶带头屯河组—清水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
    王亚如, 张昌民, 冀冬升, 朱锐, 付文俊, 王泽宇, 刘家乐
    2022, 43 (5):  563-571.  doi: 10.7657/XJPG20220508
    摘要 ( 260 )   HTML ( 5 )   PDF(994KB) ( 157 )  

    为确定齐古断褶带头屯河组—清水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元素分析,选取对沉积环境较为敏感的钒(V)、铬(Cr)、镍(Ni)、钴(Co)、锶(Sr)、锆(Zr)、镓(Ga)等元素,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古盐度、古水深及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头屯河组—清水河组为氧化环境沉积,极个别时期为短暂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Ga、Sr等敏感元素及Sr/Ba指示,研究区头屯河组—喀拉扎组沉积期以淡水环境为主,局部可能有短暂的半咸水环境;清水河组古盐度波动较为频繁,其沉积期咸水与淡水频繁交替。根据Co元素估算,头屯河组—清水河组沉积期水深为2.05~74.20 m,水体深度波动较大。头屯河组—喀拉扎组沉积期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炎热干旱,清水河组沉积期又逐渐转向温暖湿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断控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发育特征及其连通关系——以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T单元为例
    李军, 唐博超, 韩东, 卢海涛, 耿春颖, 黄米娜
    2022, 43 (5):  572-579.  doi: 10.7657/XJPG20220509
    摘要 ( 289 )   HTML ( 10 )   PDF(3554KB) ( 229 )  

    断控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极强,油藏开发特征显示出井间连通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厘清断裂和岩溶对储集体发育的影响,有利于油藏连通性分析及注采措施调整。以塔河油田托甫台地区T单元为例,综合地震解释结果、上覆水系特征以及生产动态响应规律,系统分析储集体的发育特征。储集体发育主要受控于断裂和地表水系,岩溶作用强度差异导致储集体发育特征不同,使开发井表现出不同的井间连通关系和生产特征。基于动静态资料分析,建立了适用于断控缝洞型油藏的井间连通模式,为后续措施调整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量预测
    宋俊强, 李晓山, 王硕, 顾开放, 潘虹, 王鑫
    2022, 43 (5):  580-586.  doi: 10.7657/XJPG20220510
    摘要 ( 278 )   HTML ( 13 )   PDF(787KB) ( 177 )  

    针对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流态复杂及全生命周期产量预测误差大的问题,在对前人经验递减模型适用性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以不稳定流和过渡流为主导的产量指数递减(SEPD)模型及以边界控制流为主导的指数模型进行组合,通过结合节点处的产量相等和递减率相等,构建了以边界控制流时间为节点的全生命周期新型分段产量预测模型,同时建立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下的边界控制流时间预测方法及分段函数的最小二乘法拟合参数求取方法。结果表明,不论是否到达边界控制流,新模型普遍比单一SEPD模型和指数模型的拟合度高,其预测结果更接近于生产后期的指数评估结果,误差小于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呼探1井井口压力波动特征及成因机理
    王泉, 王彬, 闫利恒, 汪洋, 罗建新, 杜果
    2022, 43 (5):  587-591.  doi: 10.7657/XJPG20220511
    摘要 ( 251 )   HTML ( 4 )   PDF(634KB) ( 168 )  

    呼探1井是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首口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的超深层异常高压气井,该井在试采时井口压力出现大幅波动,无法有效确定储集层参数及开展合理产能评价。因此,基于颗粒架桥堵塞原理,利用气藏动态分析法,表征了裂缝中颗粒循环堵塞—解堵变化趋势;同时,建立呼探1井双重介质渗流机理模型,开展压力波动特征分析及成因机理研究。研究表明,裂缝中颗粒循环堵塞—解堵是造成压力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随着裂缝中颗粒不断运移解堵,压力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表皮系数逐渐减小,采气能力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在裂缝循环堵塞—解堵的过程中,裂缝开度越大,压力波动幅度越大,同一裂缝开度下,近端裂缝堵塞—解堵,导致压力波动幅度较大,远端则相反。不仅为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储集层特征研究、井位部署、产能评价提供依据,而且为超深层异常高压气井压力分析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老井挖潜选井原则
    路玉, 李忠平, 黎华继, 罗长川, 骆彬
    2022, 43 (5):  592-599.  doi: 10.7657/XJPG20220512
    摘要 ( 204 )   HTML ( 7 )   PDF(3077KB) ( 155 )  

    川西新场气田主力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挖潜增产是维持气田效益开发的重要手段。随着高品质气层动用程度增大,原有挖潜选井标准不再适用,亟需建立新的选井选层评价标准。为此,通过对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典型挖潜井开展挖潜效果评价,分析挖潜层段气层品质和储量动用程度,结合单井生产情况,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现今开发特征的挖潜选井原则。结果表明,需综合考量录井、测井、地震响应、邻井动用等多因素确定挖潜井及层段,降低挖潜失利风险;在同一有利区带或同一裂缝走向选取挖潜井时,邻井井距下限为350 m,相应井距下的邻井单层累计产气量上限为0.20×108 m3;次级有利微相多层合采更适用于老区中—后期开发,可增大挖潜获产几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驱协同型储气库建库不同阶段产能预测
    殷富国, 程时清, 黄兰, 张建业, 范家伟, 张亮
    2022, 43 (5):  600-605.  doi: 10.7657/XJPG20220513
    摘要 ( 228 )   HTML ( 4 )   PDF(573KB) ( 102 )  

    气驱协同型储气库建库不同阶段生产气油比差异大,多个阶段存在油气水三相复杂流动,目前计算储气库的多相产能一般是将油折算为气体当量,误差较大。在三相渗流微分方程基础上,引入油气水三相拟压力,建立了考虑气体高速非达西渗流影响的三相流产能计算方法,得到气驱阶段、协同建库阶段和储气库阶段的油相产能方程、气相产能方程及流入动态曲线,并与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相流产能计算方法计算的产量在储气库建库3个阶段的误差小于6.16%;当生产压差较小时,传统折算方法与三相流产能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接近;但是随着储气库建库阶段的发展,误差越来越大。三相流产能计算方法计算简便,精度较高,易于理解,可对协同型储气库建库不同阶段产能预测提供一定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油藏斜井三孔双渗试井分析模型
    贾冉, 聂仁仕, 刘勇, 王培俊, 牛阁, 卢聪
    2022, 43 (5):  606-611.  doi: 10.7657/XJPG20220514
    摘要 ( 205 )   HTML ( 5 )   PDF(566KB) ( 169 )  

    缝洞型油藏的基质、裂缝和溶洞之间存在流体窜流,且基质和裂缝同时向井筒供给流体,假设油藏顶底不渗透、侧向无穷大、储集层水平等厚,建立了斜井试井分析理论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分离变量等方法得到了拉普拉斯空间下的试井模型解析解,通过Stehfest反演获得了井底压力解。利用受模型参数控制的试井分析样版曲线,开展了流动阶段识别及曲线敏感性分析。典型的斜井三孔双渗试井样版曲线反映出早期径向流阶段、线性流阶段、溶洞向裂缝窜流阶段、溶洞向基质及基质向裂缝窜流阶段等8个主要的流动阶段。井斜角、裂缝与储集层渗透率比等参数取值对试井样版曲线特征影响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数值模拟的油藏生产动态优化算法
    雷泽萱, 辛显康, 喻高明, 王立
    2022, 43 (5):  612-616.  doi: 10.7657/XJPG20220515
    摘要 ( 266 )   HTML ( 17 )   PDF(509KB) ( 169 )  

    对于大规模油藏开发优化,常规优化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寻优效率低、难以与现场结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了油水井动态调控优化模型,并结合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和拉丁超立方采样算法寻找模型全局最优解,同时,利用同步扰动随机逼近算法提高了模型局部求解收敛速度,研发编制了油水井动态调控优化软件,并应用于大庆油田H区块。对比油田常规油水井生产制度,油水井动态调控优化模型的最优方案使H区块累计产油量在5年内增加了5.68×104 m3,较好地解决了油水井生产动态控制优化问题,也为大规模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VSP逆时偏移技术及其成像效果
    陈可洋, 杨微, 赵海波, 王成, 朱丽旭, 刘建颖, 李星缘
    2022, 43 (5):  617-623.  doi: 10.7657/XJPG20220516
    摘要 ( 285 )   HTML ( 9 )   PDF(3976KB) ( 183 )  

    为提高VSP地震成像精度,从构建16阶有限差分精度的VSP逆时偏移算子出发,采用脉冲响应,进行VSP关键环节算法精度和炮检点可互换性分析,验证了三维VSP逆时偏移算子的精度;基于国际标准岩丘理论模型,对比了归一化VSP逆时成像和常规互相关逆时成像的效果,前者对地质体边界与地层界面刻画更加清晰和准确,消除了覆盖次数不均的影响,能量分布更加均匀,且不存在井痕迹。将高精度的三维VSP逆时偏移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L井walkaway VSP资料,实现了井旁地层和小断裂的准确精细成像,进一步验证了VSP逆时偏移技术的准确性,为提高井周复杂储集层成像精度的有效技术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闷井压力反演页岩油水平井压裂裂缝参数和地层压力
    王飞, 吴宝成, 廖凯, 石善志, 张士诚, 李建民, 索杰林
    2022, 43 (5):  624-629.  doi: 10.7657/XJPG20220517
    摘要 ( 339 )   HTML ( 7 )   PDF(884KB) ( 188 )  

    页岩油压裂水平井投产前普遍先闷井,为快速评价体积压裂效果,提出基于页岩油藏闷井压力数据的压后评估方法。通过闷井数值模拟,表征压裂水平井缝网改造区域的压力扩散与流体运移规律,并建立闭合后线性流计算模型和裂缝储集控制数学模型,形成反演裂缝参数与地层压力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压裂停泵后改造区域依次经历井筒末段裂缝控制、全井段裂缝控制以及储集层基质控制下的9个流动阶段,其压降导数在双对数坐标下为不同斜率的多个直线段;应用于吉木萨尔凹陷4口典型页岩油水平井,证明了闷井压力数据能用于裂缝参数和地层压力反演,也验证了提出方法的适用性,可供评价压裂作业效果和优化平台井距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