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酒泉盆地长沙岭构造带下沟组一段油藏圈闭特征及形成机理
    魏军, 严宝年, 杜文博, 周晓峰, 周在华, 李铁锋, 谢菁钰
    2022, 43 (4):  379-386.  doi: 10.7657/XJPG20220401
    摘要 ( 308 )   HTML ( 21 )   PDF(7073KB) ( 147 )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成像等手段,在剖析砂岩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溶蚀流体来源等基础上,开展圈闭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酒泉盆地长沙岭构造带白垩系下沟组一段砂岩油藏圈闭为成岩圈闭,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遮挡层为成岩早期方解石胶结致密砂岩;携带蒙皂石微粒的大气淡水通过断层下渗,溶蚀致密砂岩方解石胶结物和长石颗粒,产生次生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形成富黏土矿物储集层,远离断层而未接触到大气淡水的致密砂岩则成为遮挡层;圈闭呈长条状沿断层走向展布,具“大砂体、小圈闭”的特征;研究区下沟组一段砂岩油藏应优先勘探断层控制的成岩圈闭,且井位应部署在靠近断层的区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南涪陵地区凉高山组凝析油气藏特征及成因
    李明阳, 黎承银, 屈大鹏
    2022, 43 (4):  387-395.  doi: 10.7657/XJPG20220402
    摘要 ( 299 )   HTML ( 14 )   PDF(1211KB) ( 159 )  

    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凉高山组凝析气藏流体性质复杂,多井测试气油比差异大。利用原油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资料,明确了原油及天然气基本特征,以天然气组分经验计算法及PVT流体相态模拟实验综合确定了气藏性质及相态。在此基础上,探讨凝析气藏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凉高山组天然气藏主要为无油环凝析气藏,原油及天然气以Ⅱ2型干酪根成熟阶段生成的原生型凝析油气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存在原油裂解气。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现今压力系统的差异是造成油气藏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成藏时期的相对深埋区与现今相对高压区的叠合区,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沉积体系
    于洪洲, 王越, 周健, 薛雁
    2022, 43 (4):  396-403.  doi: 10.7657/XJPG20220403
    摘要 ( 312 )   HTML ( 13 )   PDF(12519KB) ( 135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风城组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变位,针对该区风城组沉积体系的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系统分析哈山地区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哈山地区不同区域风城组进行构造演化分析,恢复其原始地层位置,开展沉积相类型分析与对比研究,恢复该区风城组原始沉积体系。结果表明,哈山地区由西向东构造挤压强度逐渐减弱,西部、中部和东部下二叠统从早二叠世至现今的挤压缩短距离分别为33.0~40.0 km、25.0~30.0 km和15.0~20.0 km;风城组发育扇三角洲、滩坝和湖泊3种沉积相,发育一定规模的火山岩。风一段沉积时期,哈山地区北部发育大规模扇三角洲和滨浅湖,中—西部发育小范围分布的半深湖—深湖与滩坝,中—东部有火山岩发育;风二段沉积时期,半深湖—深湖沉积范围明显扩大,发育厚层白云质泥岩,扇三角洲砂砾岩和火山岩分布范围减小;风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能力增强,北部和西部发育大规模连片分布的扇三角洲砂砾岩,局部发育半深湖—深湖和滩坝沉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北油田XIA72井断块百口泉组钙质砂砾岩成因
    伍顺伟, 夏学领, 朱世杰
    2022, 43 (4):  404-409.  doi: 10.7657/XJPG20220404
    摘要 ( 238 )   HTML ( 4 )   PDF(1627KB) ( 140 )  

    玛北油田MA131井区XIA72井断块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油层段多井钻遇钙质砂砾岩,气测全烃含量低,储集层物性和含油性差,影响了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和后期水平井部署。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XIA72井断块百口泉组钙质砂砾岩的成因、识别方法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钙质砂砾岩的钙质胶结物形成于成岩晚期,钙质胶结物对储集层具有破坏作用,钙质砂砾岩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早期断层控制,具有高电阻率、高密度和低声波时差的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亮点”反射特征。采用最大似然体、均方根振幅及最大振幅,对研究区钙质砂砾岩分布进行了预测,其中,最大振幅能够精确反映其展布特征。研究区钙质砂砾岩表现为受沉积微相控制的团块状和断层控制的南北向条带状分布特征,根据此预测结果,对27口水平井的部署进行优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排子地区车47井石炭系划分及对比
    陈江新, 徐倩, 李永军, 朱明, 徐淼, 郑孟林
    2022, 43 (4):  410-416.  doi: 10.7657/XJPG20220405
    摘要 ( 270 )   HTML ( 11 )   PDF(11217KB) ( 89 )  

    车排子地区车47井3 370.0—3 456.5 m井段为灰黑色含砾粗中粒岩屑砂岩、深灰—灰黑色含砾岩屑砂岩与砂岩互层,夹含碳粉砂岩,岩石组合与建组剖面及白板地等哈拉阿拉特组第六岩性段顶部可对比;在含碳粉砂岩中获得Protohaploxypinus clarus,P. verrucosus,P. junggarensis,P. jimsarensis,Noeggerathiopsidozonotriletes multirugulatus等晚石炭世孢粉化石,时代大致为Moscovian期。上部(井深2 551.2—3 370.0 m)为玄武质—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等,火山熔岩极少,岩石组合既不同于以火山熔岩为主的哈拉阿拉特组1—4段,又与阿腊德依克赛组下段显著有别,且位于第六岩性段顶部岩屑砂岩之上,可与建组剖面上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06.9 Ma和304.5 Ma的哈拉阿拉特组第七岩性段对比,可确定其时代为晚石炭世Kasimovian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克75井区上乌尔禾组沉积特征及砂体连通性
    刘念周, 李波, 张艺, 邬敏, 王泉, 苏航
    2022, 43 (4):  417-424.  doi: 10.7657/XJPG20220406
    摘要 ( 288 )   HTML ( 13 )   PDF(2524KB) ( 179 )  

    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克75井区上乌尔禾组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异大,砂体展布特征与早期认识有较大差异,需对沉积相及砂体连通性进行研究,明确储集层展布规律。运用沉积学原理,探讨碎屑流与辫状水道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各亚相4级构型要素特征及构型样式,分析各构型样式的沉积特征及其砂体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扇根片流带相邻井的电性及沉积旋回特征较一致时,砂体连通性较好;当漫流砂体或漫流细粒沉积发育时,砂体连通性差,不易形成有效储集层。落实了克拉玛依油田克75井区1个Ⅰ类有利开发气藏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致密气藏不对称裂缝偏心直井半解析模型及其渗流特征
    王玉风, 姬安召, 张光生, 陈占军
    2022, 43 (4):  425-432.  doi: 10.7657/XJPG20220407
    摘要 ( 220 )   HTML ( 5 )   PDF(696KB) ( 122 )  

    针对致密气藏不对称裂缝偏心直井渗流问题,根据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不对称裂缝偏心直井数学模型。采用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离散方法,得到拉普拉斯空间偏心直井的井底拟压力;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获得压力和产量分布,并讨论了裂缝角度、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和偏心距对井底拟压力和产量的影响。借助Saphir试井分析软件,建立了气井的数值模型并进行数值离散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半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根据无因次井底拟压力变化特征,将偏心直井流体流动划分为储集层与裂缝双线性流阶段、储集层线性流阶段、裂缝椭圆流阶段、平面径向流阶段、距离裂缝较近边界控制流阶段和圆形封闭边界控制流阶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结型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裂缝延伸规律的影响
    程正华, 艾池, 张军, 严茂森, 陶飞宇, 白明涛
    2022, 43 (4):  433-439.  doi: 10.7657/XJPG20220408
    摘要 ( 248 )   HTML ( 8 )   PDF(2487KB) ( 206 )  

    为确定致密砂岩储集层中天然裂缝在水力压裂裂缝网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方法建立数值模型,并运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在数值模型中生成裂隙网络模型,研究天然裂缝方向、天然裂缝强度、水平主应力差、压裂液注入速率以及压裂液黏度对水力压裂裂缝延伸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裂缝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30°~60°时,形成的水力压裂裂缝最为复杂。天然裂缝强度增大不利于分支裂缝和转向裂缝的产生,低水平主应力差条件下,天然裂缝展布方向主导水力压裂裂缝的延伸;在高水平主应力差条件下,应力主导裂缝网络的延伸;当水平主应力差为3.0~4.5 MPa时,水力压裂裂缝复杂程度最高,延伸范围最大。增大压裂液注入速率,会促进复杂水力压裂裂缝网络的形成;适当提高压裂液黏度,可以促进裂缝的扩展,但是当黏度过高时,裂缝仅在射孔周围有限范围内形成复杂裂缝网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生产动态分析及产能预测——以玛131小井距立体开发平台为例
    曹炜, 鲜成钢, 吴宝成, 于会永, 陈昂, 申颍浩
    2022, 43 (4):  440-449.  doi: 10.7657/XJPG20220409
    摘要 ( 284 )   HTML ( 18 )   PDF(1161KB) ( 262 )  

    为厘清玛131小井距立体开发平台的产能水平和生产动态特征,进行了生产特征、不稳定产量及产能预测,构建了动态分析及产能预测工作流程,确定了等效地层渗透率、有效裂缝半长等预测单井产能的关键参数。目标油藏原油易脱气,早期下入井下气嘴可有效减轻脱气现象;返排前期油嘴过大,会导致裂缝体积大幅减小,需要控压返排;基于递减曲线和解析模型的P50产能预测结果可以互为补充,提供更为准确合理的产能预测区间;百三段水平井的平均有效裂缝半长大于百二段一亚段,其井距存在优化的空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多轮次减氧空气吞吐后复合注气增油机理
    郭小哲, 赵健, 高旺来, 蒲雅男, 李成格尔, 高能
    2022, 43 (4):  450-455.  doi: 10.7657/XJPG20220410
    摘要 ( 229 )   HTML ( 5 )   PDF(557KB) ( 132 )  

    为了提高稠油油藏注气吞吐生产效果,针对水驱后多轮次减氧空气吞吐接续注入不同气体或不同气体复合的吞吐增油机理认识不清这一实际问题,开展了一维和三维物理模型实验及正对井和反五点井网的数值模拟,采用不同轮次采油量和原油组分对比分析、渗流过程研究等手段,分析了减氧空气、二氧化碳、天然气等不同气体在稠油油藏吞吐过程中的驱油和洗油机理。结果表明:减氧空气吞吐以堵水为主,多轮次后水线容易突破而较快失效;前置二氧化碳段塞后续注入减氧空气的复合吞吐,发挥了堵水和驱替剩余油的协同作用;先注入减氧空气后注入天然气的复合吞吐,溶解了近井区域重质原油组分,起到了增能、降黏和疏通孔隙的多重作用。10轮次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综合研究,明确了3种气体及其复合吞吐的增油机理,得到现场实际井的验证,可供类似稠油油藏气体吞吐提高采收率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层泥砂产出机理
    白晓飞, 周博, 董长银, 王方智, 刘霄, 甘凌云, 任今明
    2022, 43 (4):  456-462.  doi: 10.7657/XJPG20220411
    摘要 ( 202 )   HTML ( 3 )   PDF(1732KB) ( 152 )  

    为厘清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油藏井壁失稳机理,重点分析了冲捞砂样的岩块和砂粒粒径及其矿物组分。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井壁失稳有2种形式:上部未封堵非生产层吐木休克组的井壁坍塌,即宏观失稳,形成井筒坍塌岩块;主力生产层流体携带的砂粒产出,即微观失稳,造成井筒泥砂复合堵塞,堵塞物主要包括裂缝充填物破碎和微凸体剥落产出的泥砂。灰色关联法井壁失稳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储集层埋深、井径、含水率、井眼方位等是影响井壁失稳的主要因素,通过优化井径、井眼方位以及工作制度,可以防控泥砂微粒产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常高压含水凝析气藏有效库容影响因素
    范家伟, 伍藏原, 余松, 周代余, 闫更平, 王超
    2022, 43 (4):  463-467.  doi: 10.7657/XJPG20220412
    摘要 ( 251 )   HTML ( 4 )   PDF(561KB) ( 121 )  

    有效库容是储气库的关键参数,有效库容评价影响储气库的功能定位、调峰规模、建库参数设计以及整体建库方案设计。异常高压含水凝析气藏改建储气库时,异常高压、水侵和反凝析现象影响库容。由于气藏异常高压,储气库设计上限压力为58.00 MPa,远低于原始地层压力,气体体积系数不同,储气库库容也不同;储气库注采运行过程中,水体往复运移对储集空间动用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储气库交替注采过程中,当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凝析油析出对库容有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建立了改进的物质平衡和数值模拟双模型,以气藏动态储量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异常高压、反凝析、水侵等因素对库容的影响,并建立了一套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储气库有效库容评价方法。该成果现场应用于轮南59石炭系气藏建库,准确评价了该储气库的有效库容,为轮南59石炭系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建库参数研究奠定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潜山油藏微球-天然气驱实验评价
    陈世杰, 孙雷, 潘毅, 王亚娟, 林友建, 陈汾君
    2022, 43 (4):  468-473.  doi: 10.7657/XJPG20220413
    摘要 ( 206 )   HTML ( 3 )   PDF(761KB) ( 130 )  

    裂缝型潜山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开发过程中驱替流体指进和窜流频发,封堵裂缝、大孔道等高渗流通道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措施。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微球对B1潜山油藏储集层岩心裂缝及大孔道的封堵效果,探究了采用微球-天然气驱提高剩余油动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单一水驱或天然气驱的驱油效率不显著,采用微球驱,微球进入岩心后的膨胀和封堵作用使得阻力系数、注入压力等显著增大;微球粒径直接影响封堵性能,若粒径太小,达不到封堵的效果,若粒径太大,不易注入;微球注入岩心后的膨胀、封堵、解堵、变形后再封堵及天然气溶解的协同作用,对裂缝型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驱替流体指进及窜流有明显抑制作用,微球-天然气驱可大幅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矿化度钻井液侵入后储集层双侧向电阻率实验校正
    牟立伟, 王刚, 罗兴平, 樊海涛, 林世均, 王国辉
    2022, 43 (4):  474-478.  doi: 10.7657/XJPG20220414
    摘要 ( 181 )   HTML ( 6 )   PDF(570KB) ( 135 )  

    为消除高矿化度钻井液侵入对双侧向电阻率的影响,通过岩电实验分析影响因素,改进电极系和测量工艺,使非渗透层岩样电阻率与双侧向电阻率一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用半渗透隔板气驱法测量岩电参数,再用高矿化度钻井液驱替模拟钻井液侵入。以此为基础,建立岩样电阻率与测井电阻率的对应关系,形成以实验为依据的电阻率测井校正方法。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多口钻井的应用表明,应用校正后的电阻率计算的含气饱和度更为合理,为测井响应研究和储集层评价提供了有效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CO2缝间驱替产能影响因素
    萧汉敏, 罗永成, 赵新礼, 张海琴, 刘学伟
    2022, 43 (4):  479-483.  doi: 10.7657/XJPG20220415
    摘要 ( 217 )   HTML ( 7 )   PDF(1922KB) ( 135 )  

    致密油藏衰竭式开发产量递减快,能量亏损严重。为探索更有效的开发方式,采用CMG-GEM软件建立水平井CO2缝间驱替模型,模拟CO2注入量、注入压力、储集层温度、裂缝间距以及裂缝长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井CO2缝间驱替能够较大程度地增加CO2波及面积,充分挖掘剩余油,提高开发效果;注入压力为25 MPa时,CO2注入量应接近且不超过10×104 m3;日产量峰值随注入压力、裂缝间距和裂缝半长的增大而增大;储集层温度为80 ℃时,日产量峰值相对于其他温度较高,储集层温度越高,日产量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SAGD蒸汽腔位置综合评估及产量预测
    郭云飞, 刘慧卿, 刘人杰, 郑伟, 东晓虎, 王武超
    2022, 43 (4):  484-490.  doi: 10.7657/XJPG20220416
    摘要 ( 261 )   HTML ( 5 )   PDF(673KB) ( 180 )  

    产量和蒸汽腔位置对稠油油藏SAGD开发至关重要,现有的预测模型仅考虑了蒸汽腔的横向扩展,无法预测与相邻井蒸汽腔接触后的产量。针对蒸汽腔横向扩展阶段和向下扩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引入了热穿透深度,修正了流动势函数,建立了抛物线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蒸汽腔横向扩展初期产量逐渐增加,而后因蒸汽腔界面倾角减小,产量降低;在蒸汽腔向下扩展阶段,产量进一步下降。对模型分析表明,SAGD更适用于开发油层厚度大的油藏,需要结合油田情况确定最佳井距。抛物线产量预测模型考虑了蒸汽腔向下扩展阶段特征,通过与前人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注水岩心实验及增油机理
    周晋冲, 张彬, 雷征东, 邵晓岩, 关云, 曹仁义
    2022, 43 (4):  491-495.  doi: 10.7657/XJPG20220417
    摘要 ( 289 )   HTML ( 11 )   PDF(1256KB) ( 203 )  

    根据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典型储集层特征,开展并联岩心和双层岩心实验,模拟非均质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注水驱油效果。由于岩心实验可视性较差,建立层间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渗流场变化,揭示不稳定注水增油机理。结果表明,对于层间非均质储集层,相较于连续注水,不稳定注水能够促进较低渗透层水驱前缘推进,发挥毛细管力驱油作用,提高较低渗透油层采收率,其中短注长停方式的采收率提高幅度最大;对于层内非均质储集层,不稳定注水能够在储集层中产生压力振荡,使较高渗透层和较低渗透层之间发生流体交渗,增大注入水在较低渗透层中的波及,提高较低渗透层采收率,从而提高油藏总采收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北布扎奇油田VI区的水流优势通道
    池云刚, 唐致霞, 魏静, 周惠泽, 张文辉
    2022, 43 (4):  496-504.  doi: 10.7657/XJPG20220418
    摘要 ( 262 )   HTML ( 7 )   PDF(968KB) ( 181 )  

    为了研究北布扎奇油田水流优势通道的发育特征,以北布扎奇油田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流线型数值模拟技术对研究区目的层水流优势通道进行识别,并定量表征水流优势通道的发育程度及形成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Ⅰ类和Ⅱ类通道是无效循环水流通道,水驱波及系数仅为0.120~0.175,其中,Ⅰ类通道油井端含水率大于97%,平均波及系数为0.120,窜流极其严重;Ⅱ类通道油井端含水率93%~97%,平均波及系数为0.175,窜流很严重。水流优势通道的数量较少,体积有限,但占据了多数水量,导致注水低效。优势通道数量与注水井和产油井间的距离成反比;主河道位置是水流优势通道形成的主要区域,特别是注水井和生产井连线平行于主河道时;油井和水井的生产时间长、累计产液量与注水量比值高,日产液量较大的井附近形成优势通道的概率更高;并且通道随油井投产及注采关系调整而变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