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勘探新突破及启示
    唐勇,郭文建,王霞田,鲍海娟,吴海生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1
    摘要 ( 256 )   PDF(300KB) ( 624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1993年发现玛北油田、1994年发现玛6井区油藏之后,近20年勘探工作未获重大进展。2010年,针对玛湖凹陷资源条件、储集层条件和增产潜力进行了整体评价,认为玛湖凹陷斜坡区是石油预探的重大战略领域。由此转变勘探理念,由源边断裂带构造勘探逐步转到源内主体区岩性勘探,自2012年之后连续6年持续获得发现,截至目前已发现六大油藏群,形成南、北两个大油区。新增三级储量12.4×108 t,其中探明地质储量5.2×108 t. 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的发现,证实了源上砾岩储集层在断裂沟通下可大面积成藏,证实了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能够实现低渗透砾岩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杨迪生1,肖立新1,阎桂华1,魏凌云1,汪新2,王心强1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2
    摘要 ( 97 )   PDF(300KB) ( 112 )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与南缘构造体系的交会区,构造变形复杂,落实构造圈闭是油气勘探的关键。采用构造建模思路和技术方法,通过二维和三维地震几何学以及运动学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成图,建立四棵树凹陷“两期叠加、双层构造”的变形模式。研究认为,以白垩系吐谷鲁群泥岩、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滑脱层为界,四棵树凹陷发育深、浅2个构造层,深部构造层是中生代北西—南东向走滑断裂和雁列式分布褶皱,浅部构造层是新生代滑脱冲断构造。两期构造垂向叠置,平面展布继承中生代雁列式构造格局。通过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提出四棵树凹陷构造“垂向叠置”油气成藏模式。浅部构造层油藏受断裂沟通影响,新生代断裂控制油藏分布;深部构造层紧邻生烃中心,构造圈闭形成早,有利于油气长期运聚,且晚期变形改造弱。2019年高探1井获日产千方油气流,证实四棵树凹陷深部构造成藏条件优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棵树凹陷高探1井高产油气成因与烃源岩特征
    靳军1,王飞宇2,任江玲1,冯伟平3,马万云1,李思嘉2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3
    摘要 ( 130 )   PDF(300KB) ( 330 )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于2019年1月在白垩系清水河组获得重大突破,高探1井喜获日产千方工业油气流,创准噶尔盆地单井日产量最高纪录,证实了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为了准确评价四棵树凹陷的资源潜力,为进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系统分析了高探1井及周边探井油气性质和侏罗系烃源岩特征,讨论了四棵树凹陷油气成因与灶藏关系。研究表明,高探1井白垩系出油气层气油比为260~360 m3/ m3,原油为轻质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特征。原油碳同位素重,为-26.83‰,Pr/Ph值高达3.6,三环萜烷分布以C19为最高,C20,C21依次降低,具有煤系烃源岩典型的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组成中甲烷含量为74.44%,甲烷碳同位素为-40.35‰,乙烷碳同位素为-28.74‰,为相对富含壳质组的偏腐殖型湿气。油气性质特征指示高探1井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D/E相烃源岩。烃源岩分析表明,四棵树凹陷中—下侏罗统发育D/E相和F相烃源岩,凹陷中心处于凝析油—湿气阶段,具有较高的生油气潜力,研究区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具有广阔勘探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棵树凹陷高探1井流体特征及油藏类型分析
    梁宝兴1,周伟1,刘勇1,张自新1,张可2,刘伟洲1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4
    摘要 ( 123 )   PDF(300KB) ( 189 )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高探1井分离气和分离油进行了油气组成分析。开展高探1井地面原油特性研究,并运用高温高压地层原油分析仪对高探1井地层流体高压物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探1井地层流体中C1—C5组分含量达71.41%,轻质烃含量较高,重质成分含量低,含蜡量中等、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中等,具有挥发性油的特征。地层原油在地层条件下为单相液态流体,地层异常高压,地饱压差大,地层能量充足,地层油体积收缩率较高,弹性能量较强。结合地层流体高压物性数据,利用储集层流体三元组成三角图、油气藏判别参数(φ1)综合判断,初步认为高探1井的油藏类型为低饱和挥发性油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付广1,彭万涛1,徐衍彬2a,徐嘉超2b,敖达木2c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5
    摘要 ( 94 )   PDF(300KB) ( 182 )  
    为了研究盆地内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的分布规律,针对目前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通过确定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和砂体侧向输导油气时期,确定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再与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对比,建立了一套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老爷庙构造东二段和东三段油藏。结果表明,老爷庙构造东二段和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期为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晚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第一次排油气高峰期(馆陶组沉积中期),不利于该高峰期油气运移,但略晚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第二次排油气高峰期(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能输导烃源岩该期排出的一定量油气,较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东二段和东三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断砂配置输导油气时间有效性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北洼陷沙三段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邱隆伟1,2,杜双虎1,2,代莉3,张在鹏3,孙超4,辛也4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6
    摘要 ( 83 )   PDF(300KB) ( 324 )  
    孤北洼陷作为典型的双断湖盆,受周缘边界断层交替活动的影响,内部结构独特,物源体系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因此,准确恢复沉积体系演化规律是指导该类湖盆油气勘探工作的关键。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录井和地震等资料,对孤北洼陷沙三段物源及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孤北洼陷东西两侧的长堤断层和埕东断层的交替活动,造成湖盆整体具有“ 两洼夹一突”的地貌特征,北部桩南断层的强烈活动造成东次洼具有 “北断南超”的特点。湖盆内部整体受长堤、孤东、埕东和孤岛4个方向的物源控制。埕南陡坡断裂带分布进积型扇三角洲和退积型近岸水下扇,垂向上交替堆积,长堤陡坡断裂带分布进积型扇三角洲,孤北东缓坡带和孤北西缓坡带分布三角洲,来自孤东凸起的扇三角洲由洼陷东南部向北部延伸。总之,缓坡带受断层影响较小,地势平缓,以发育三角洲沉积为主,受到湖平面、古地貌的控制;陡坡带以断层活动和湖平面联合控制为主,地势陡,以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滑塌浊积扇沉积为主,平面分布范围较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砂岩蒙皂石膜形成机制
    周晓峰1,李景2,于均民1,李淑琴2,符国辉2,盛思璐2,许瑞2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7
    摘要 ( 116 )   PDF(300KB) ( 184 )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砂岩中以黏土膜形式赋存的蒙皂石是一种能够预测储集层物性的标型矿物。通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蒙皂石膜的赋存状态进行观察,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为营尔凹陷下沟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晶形差的蒙皂石以胶囊状依附在碎屑颗粒表面成为黏土膜,成膜物质来源于携带蒙皂石黏土微粒的下渗大气水,成膜时间为早成岩阶段A期的方解石胶结之后。蒙皂石膜与石英胶结物共生,石英胶结物以石英微粒散布或以石英次生加大边覆盖在蒙皂石膜表面。鉴于此,生长在孔隙壁上的蒙皂石膜不能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其对砂岩孔隙的保存不具有建设性作用,但可以作为指示砂岩物性好坏的标型矿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测井-录井资料评价变质岩风化壳结构——以渤海南部渤中X构造为例
    陈心路,王粤川,彭靖淞,叶涛,高坤顺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9
    摘要 ( 70 )   PDF(300KB) ( 240 )  
    渤海地区变质岩潜山油气藏相继获得较大的发现,但前人对于变质岩风化壳研究多沿用其他岩类的方法,缺乏针对性。以渤海海域渤中X构造变质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岩心薄片观察、测井资料及元素录井数据的趋势背景值计算、特征元素提取和聚类分析,建立了一套风化壳定量综合评价方法,其能够清晰地识别和划分变质岩垂向风化壳结构。将该方法在新钻井B井进行了应用,自上而下识别和划分出风化破碎带、强风化裂缝带、弱风化裂缝带和未风化裂缝带4个分带,有利地指导了该区的勘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五段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
    陈德坡1,刘焕成2,陈姝宁3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0
    摘要 ( 81 )   PDF(300KB) ( 176 )  
    馆陶组馆五段是孤东油田七区西的主力油层,储集层为曲流河沉积的疏松砂岩。油田开发中,新钻井目的层剩余油饱和度与预期不符,无法实现原来的设计目标;老井实施的调整和挖潜效果与地质认识不匹配,加大了油田增产的难度,急需明确曲流河点坝储集层内部构型要素与剩余油的关系。通过对密闭取心井岩心的研究,总结出点坝内部侧积层的数量和岩石类型,分析不同岩性侧积层渗流及点坝内部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利用密井网资料,对点坝内部构型要素进行解剖,明确侧积层厚度、产状及展布特征,进而推算出点坝的长度与宽度,曲流河的深度与满岸宽度;并对研究区的废弃河道进行了识别,得到研究区废弃河道平面展布特征;结合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解剖对子井点坝内部构型,对紧邻注水井的新钻井高剩余油给出了合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点坝内部构型是控制剩余油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物性较差侧积层之上的储集层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氮气复合吞吐技术
    钟立国,王成,刘建斌,汪彩霞,吴文炜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1
    摘要 ( 87 )   PDF(300KB) ( 131 )  
    针对中深层稠油油藏地层压力高、注蒸汽过程中热损失大、蒸汽腔扩展范围小、注蒸汽开发效果差等特点,提出了蒸汽-氮气复合吞吐技术。针对渤海某中深层稠油油藏,通过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深入研究蒸汽-氮气复合吞吐加热降黏、气体溶解降黏、重力驱替作用、增压作用、扩大加热腔作用、改变稠油流动形态和底水油藏注氮气的控水作用等开采机理,优化气水比、注汽量和注入方式等关键注入参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入温度为350 ℃时,最优气水比为50;对于厚度为10 m的油藏,水平井注汽强度为10~15 m3/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均质超稠油油藏SAGD快速启动技术界限——以风城油田侏罗系齐古组超稠油油藏为例
    赵睿,罗池辉,张宇,祁明霞,孟祥兵,甘衫衫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2
    摘要 ( 113 )   PDF(300KB) ( 167 )  
    以风城油田侏罗系齐古组非均质超稠油油藏为例,利用室内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建立耦合应力场的数值模型,进行SAGD快速启动扩容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描述了风城超稠油油藏储集层的扩容特征,结果显示:在快速启动结束时,近井筒地带孔隙度提高2%,渗透率增加10%~100%,体积扩容率最大为1.74%,储集层可实现有效扩容。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水平井轨迹、储集层岩性、物性变化对快速启动技术的影响,得到SAGD快速均匀启动技术界限。研究结果表明:沿水平段无大段泥岩发育,水平段渗透率级差小于3,SAGD上下井轨迹垂向偏移小于1 m或平面偏移小于2 m的井组均适合采用快速启动,现场可针对SAGD井组及油藏实际情况选择性实施快速启动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稠油油藏蒸汽-CO2复合驱实验评价
    周伟,寇根,张自新,安科,刘赛,刘勇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3
    摘要 ( 105 )   PDF(300KB) ( 225 )  
    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齐古组稠油油藏上油层蒸汽驱采出程度达60%,而下油层采出程度仅为32%,存在油藏原油动用程度差异大,部分储集层未被波及等开发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九6区蒸汽-CO2复合驱油效率及其驱油机理,优化了复合驱最佳注入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蒸汽-CO2复合驱过程中CO2可为蒸汽驱打开渗流通道,降低注蒸汽压力,还可以抑制蒸汽驱造成的高黏度油包水乳状液的形成,降低了原油黏度;蒸汽冷凝水形成水气交替段塞,减缓了CO2气窜发生,增大了波及体积,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蒸汽-CO2复合驱比蒸汽驱驱油效率提高35%左右,实验优选了最佳注入方式为交替注入,在蒸汽温度为220 ℃,蒸汽与CO2注入比为10∶1~25∶1时,最终驱油效率可达80%以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集层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气窜的影响规律
    贾凯锋1,王玉霞1,王世璐1,计董超2a,刘斌2b,张瑞尧1,高金栋1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4
    摘要 ( 149 )   PDF(300KB) ( 704 )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CO2驱油的原油采收率并最大限度地抑制CO2气窜现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储集层非均质性(平面和纵向)对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基于实验效果分析了不同模型产油量、最终驱油效率、见气时间、气窜时间及驱替压差等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储集层渗透率级差越小,CO2驱油过程中气窜时间越晚;在平面上,高注低采效果优于低注高采,即注入端渗透率较大时,CO2气窜时间较晚,驱替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油降解菌苍白杆菌属的性能及菌株筛选
    徐兵1,2,俞理3,马原栋3,黄立信3,刘彬1,2,王天源1,2,付颖1,2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5
    摘要 ( 114 )   PDF(300KB) ( 232 )  
    从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地层水中筛选并分离得到了一类具有原油降解和乳化功能的菌株,依据生理生化和16SrDNA特征,应为苍白杆菌属。实验研究发现,该菌生长最适宜pH值为6~9,最适温度为25~37 ℃,耐盐度为0~5%.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菌株发酵液的乳化指数达52%,在66 h后达到发酵稳定期,具有一定的乳化功能,能够消耗原油中的饱和烃和芳香烃以及轻质组分,使原油中的饱和烃相对含量从68.00%减少至53.73%,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相对含量则分别由11.04%,14.10%和6.86%增加至12.44%,24.81%和9.02%,w(C21-)/w(C22+)和w(C21+22)/w(C28+29)分别由1.41和2.35减小至0.88和0.44,Pr/nC17由1.53增加到13.43,Ph/nC18从1.70显著增加至35.00,原油被菌株有效降解,为其进一步应用于现场驱油试验以及石油污染土壤等修复领域提供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支撑剂回流规律
    曹广胜1,白玉杰1,杜童1,杨婷媛1,闫洪洋2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6
    摘要 ( 150 )   PDF(300KB) ( 308 )  
    水力压裂是常用的增产措施之一,在相同地层和裂缝尺寸条件下,裂缝内支撑剂的数量和分布会改变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而影响油井产量。目前关于支撑剂在裂缝中的分布以及压裂后返排过程中支撑剂在裂缝中的流动规律的研究较少,通过COMSOL软件模拟支撑剂在裂缝中的流动规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裂缝内支撑剂数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影响支撑剂滞留最主要的因素是压裂返排液的流速和压裂液破胶后的黏度,通过调节返排参数可以抑制支撑剂回流。建议压裂施工中将返排液黏度控制在20 mPa·s以下,裂缝中压裂液的流速小于240 m3/d.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密切割分段压裂工艺在深层页岩气Zi2井的应用
    范宇,周小金,曾波,宋毅,周拿云,陈娟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7
    摘要 ( 173 )   PDF(300KB) ( 296 )  
    深层页岩储集层高温、高地应力、高水平应力差特征明显,常规分段压裂后,储集层改造体积偏低,裂缝复杂程度偏低,气井测试产量偏低。主要原因是,深层页岩气井压裂施工期间高泵注压力、低施工排量在常规分段参数条件下不利于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导致簇间储量动用不充分。为提高工艺技术适用性及储集层改造效果,开展了深层页岩气压裂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密切割分段压裂工艺有利于增加簇间应力干扰,提高裂缝复杂程度,提升簇间资源动用效率。Zi2井初期采用常规分段压裂工艺,在压裂设计指标执行率较低的情况下,开展了密切割分段压裂工艺现场试验,裂缝复杂程度及单井储集层改造体积提升明显,证明了密切割分段压裂工艺在研究区深层页岩气井中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流河单一河道砂体井震联合识别
    樊晓伊1a,2,薛国勤1b,刘斌3,黄银涛4,谢启3,李伟才3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8
    摘要 ( 116 )   PDF(300KB) ( 244 )  
    春光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以曲流河沉积为主,河道不断迁移改道,砂体叠合频繁,井网密度小,单一河道边界识别困难,局部井区油水关系矛盾大,限制了单砂体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为精细刻画研究区单一河道边界,达到油气精细开发的目的,以测井响应特征为基础,总结了单一河道边界4种典型标志;建立初始地质模型,通过地震正演,总结地震识别标志,为稀井区单一河道的识别提供技术方法;依据地层切片上砂泥岩响应特征,在平面上识别出不同时期单一河道的展布特征和发育位置。井震联合方法克服了测井资料横向上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单一河道的刻画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复合气藏不稳定压力动态分析
    黄雨1,李晓平1,谭晓华1,张芨强2,杨国超3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9
    摘要 ( 113 )   PDF(300KB) ( 181 )  
    低渗透气藏的渗流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导致其渗流机理比常规气藏更加复杂。其次,在低渗透气藏开发过程中由于酸化、压裂或气藏本身的特点,会使得气藏近井区和远井区的岩石及流体性质存在差异,形成复合气藏。因此,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复合气藏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使用Laplace变换、正交变换等方法获得了该模型的无量纲解析解。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水平段长度、内外区流度比和内区半径对复合气藏水平井不稳定压力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复合气藏水平井的压力动态曲线可划分为纯井储阶段、井储后的过渡阶段、早期垂向径向流阶段、中期线性流阶段、内区拟径向流阶段、内外区拟径向流过渡阶段和外区拟径向流阶段。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压力动态曲线后期上翘幅度越大;水平段长度越大,压力动态曲线位置越低;内外区流度比越大,压力动态曲线位置越高;内区半径越大,内区拟径向流阶段持续时间越长。研究结果丰富了低渗透复合气藏不稳定渗流的相关理论,为更好地认识气藏渗流规律和气藏的科学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七里村油田长6油层浊沸石胶结特征及其对物性影响
    杜贵超1,石立华2 ,马晓峰3,曹青1,丁超1,沈振振4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8
    摘要 ( 87 )   PDF(300KB) ( 132 )  
    为深化七里村油田油气地质特征认识,针对延长组长6油层浊沸石发育特征、胶结机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采用孔渗分析、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长6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发育同生成岩期、早成岩A期和晚成岩A期3期浊沸石。同生成岩期,浊沸石胶结主要受沉积环境和物源影响,长6油层砂岩火成岩碎屑中玻璃质矿物及变质岩屑的水化作用,为早期浊沸石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早成岩A期,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作用为浊沸石胶结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晚成岩A期,胶结与浊沸石过饱和析出有关,所需的Ca2+及SiO2等来源于早期浊沸石、长石及岩屑颗粒溶蚀等。浊沸石胶结与长6油层物性关系密切,早期浊沸石胶结阻止了碎屑颗粒进一步压实,亦为后期溶蚀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提供条件;晚成岩A期的浊沸石溶蚀,扩大了储集层孔隙空间,同时改善了储集层孔喉结构和连通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流沉积相类型及相模式
    张金亮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20
    摘要 ( 378 )   PDF(300KB) ( 894 )  
    对河流类型进行沉积学分析,将河道体系分为单河道和多河道(或复合河道)体系,顺直河、曲流河和辫状河为单河道体系,而网状河和其他分支河归于多河道体系,单河道一般由细粒漫岸沉积所限定。在曲流河沉积相中,河道内除了河道深泓充填沉积和厚的点坝外,还可能出现反向点坝。在一个向上变细的曲流河层序中,主要由河槽充填沉积、沙坝沉积复合体和上部的漫岸细粒沉积组成。辫状河砂体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大型底形纵横分布,河道内的砂体至少可以划分为河心坝和河心滩2个砂体微相和多个非骨架相。网状河可以由辫状河、曲流河和顺直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或者说组成网状河的单河道可以是底负载河道、混合负载河道和悬移负载河道。末端扇、曲流河扇、辫状河扇乃至某些陆上三角洲体系等都可以纳入分支河体系,实际上在这种分支河体系中,河道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河道类型已经由限定性河道转化为非限定性河道。可见分支河这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跨越了不同的体系界限。由于不同河道砂体差别较大,河流沉积微相的精确表征还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