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北部侏罗系油气藏的渗容特征随埋深的变化规律
Г.Г.谢明, А.Ю.涅哈耶夫
2006, 27 (1):
127-133.
摘要
(
120 )
PDF(1101KB)
(
189
)
在侏罗系油气藏地区划分和对大量分析资料( 约8 000 有效孔隙度和粒间渗透率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侏罗系粒状储集层的渗容特征,并查明了它们随埋藏深度而变化的规律。指出,侏罗系油藏储集层总的特点是具有中、低孔隙度和较低、低的渗透率。在区域性的油气藏中,牛津阶和巴统阶具有最大的渗容值,而阿林巴依奥斯阶和托阿尔阶的渗容值较低,普林斯巴赫和赫唐- 辛涅缪尔阶渗容值最低,而生产层$Ю_{1}^{1}-Ю_{1}^{4}$,Ю2,Ю3 层的特点是中等孔隙度和中等、较低的渗透率。油气藏储集层的渗容值取决于储集层的埋深,上侏罗统砂具有中等有效孔隙度和粒间渗透率,孔隙度由14.2%降至11.2%,粒间渗透率由19.62×10- 3μm2,降至236×10- 3μm2,而下侏罗统在2 750—3 750 m,有效孔隙由14.8%降至7%,粒间渗透率由7.90×10- 3μm2 降至0.03×10- 3μm2,4 250 m 以下,侏罗系粒状储集层的分布空间有限,其含油气远景可能与欠压实次生作用和裂隙型储集层的发育带有关。随着储集层埋深的加大,渗容值降低,这主要与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的压实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