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油气壳-幔非生物成因的物质基础及运移动力
    张恺
    1998, 19 (1):  1-6. 
    摘要 ( 126 )   PDF(252KB) ( 584 )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是油气壳-幔非生物成因说必须回答的二个基本问题。作者从宇宙天体演化角度出发, 论证了地球内部是富含氢元素及其化合物的, 氢在地球内部的不同深度呈气态、凝固态、结晶体、半金属或金属等相态存在;在各类板块边界由岩石圈板块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挤压力、拉张力,由地球固体潮所造成的地壳脉动式运动以及盆地沉积盖层中的运移动力(静压力、重力、水动力)是造成壳-幔系统油气运移的三个基本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垂向封闭模式及研究方法
    付广, 王朋岩, 孙洪斌
    1998, 19 (1):  7-10. 
    摘要 ( 133 )   PDF(183KB) ( 276 )  
    在深入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机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断层垂向封闭的三种地质模式, 并利用断层面压力、断移地层的砂泥比值和断层填充物与围岩声波时差的相对关系, 分别研究了三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断层垂向封闭性。实例应用表明,这些方法用于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挤压型盆地温压体系特征
    曾宪斌, 刘震, 张万选
    1998, 19 (1):  11-13. 
    摘要 ( 223 )   PDF(161KB) ( 281 )  
    挤压型沉积盆地是中国西部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类型。盆地中油气的生成及其分布受温压体系控制。挤压型盆地的温压体系分三种类型, 即挤压造山带逆冲-侵蚀温压体系、沉积区浅部直线型温压体系、沉积区深部双曲线型温压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奥陶系烃源岩显微荧光特征及排烃期
    孙玉善, 杨帆
    1998, 19 (1):  14-17. 
    摘要 ( 90 )   PDF(263KB) ( 264 )  
    通过对塔中12 井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显微荧光特征分析并结合成岩作用研究, 认为塔中地区奥陶系烃源岩有二次排烃期和较高的生烃潜量, 第一次排烃发生在早成岩阶段以低成熟的重烃排出为主;第二次发生在晚成岩阶段以成熟的轻烃排出为主。此外, 对排烃时间与相应的构造运动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下奥陶统烃源岩第一期排烃发生在加里东运动中期;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第一期排烃发生在晚海西运动前后;两层系的第二期排烃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期至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弹性波速度模拟及在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黄凯, 徐群洲, 杨晓海, 赖仲康, 张露菲
    1998, 19 (1):  18-21. 
    摘要 ( 131 )   PDF(238KB) ( 280 )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25 口井600 块岩样资料为依据, 模拟地下状态, 对岩石在饱含油、饱含水条件下进行了纵、横波速度测定。找出了影响速度的因素及其在不同因素下纵、横波速变化的规律性, 并将速度资料及由此导出的信息用于测井曲线校验、油气的预测及油气水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有机岩石学研究
    魏辉, 金奎励, 张纪易
    1998, 19 (1):  22-27. 
    摘要 ( 122 )   PDF(196KB) ( 320 )  
    有机岩石学方法是研究煤成油的重要方法之一。显微镜下反射光及荧光分析研究认为,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中存在大量的生烃组分, 大部分基质镜质体都发一定强度的荧光。煤的生烃性与主要生烃组分的含量密切相关。本区相当数量的煤有机质类型为Ⅱ2 型, 部分为Ⅱ1 型。成熟度研究表明, 本区侏罗纪煤已达到或超过生烃门限并产出大量的液态烃,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烃源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中生界煤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朱扬明, 梅博文, 金迪威
    1998, 19 (1):  28-31. 
    摘要 ( 144 )   PDF(217KB) ( 284 )  
    塔里木盆地东部及周缘坳陷的中、下侏罗统煤层发育, 库车坳陷和塔北局部地区有三叠系煤层(线)。它们可能是盆地的主要陆相烃源岩。煤样的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和甾烷等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芳香烃化合物有特殊的组成和分布, 陆源高等植物生源和氧化性沉积环境特征明显。它们的烷基环己烷和烷基苯系列化合物丰富,表明细菌是煤中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有机配合物的模拟计算*
    蔡春芳, 邱利瑞
    1998, 19 (1):  32-34. 
    摘要 ( 103 )   PDF(157KB) ( 210 )  
    对80 年代末以来发表的乙酸与金属元素配合物稳定常数值进行了调研, 发现与SOLMINEQ.88软件数据库相差甚大, 进而加以修改, 并模拟计算了塔里木盆地高矿化度油田水金属-有机酸配合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含量。结果表明, 16 %~ 69 %的乙酸可以Ca 、Na 、Mg 、Sr 、Al 、K 、Fe 的配合物存在,AlAc2 +可占总Al 的19 %~ 94 %,其含量变化与pH 值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丘东洲
    1998, 19 (1):  35-42. 
    摘要 ( 134 )   PDF(301KB) ( 558 )  
    油气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新型边缘学科。它实质上是一种含油气层序分析学, 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油气层序进行成因单元分析。它应用地震层序地层、测井层序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采用计算机技术和模拟技术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地层层序, 进行地层对比、盆地生储盖组合和含油气系统分析, 进而指出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特别是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方向。源于海相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过渡相和陆相含油气盆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北部储盖组合评价
    叶德胜, 王贵全, 李桂卿, 王辉
    1998, 19 (1):  43-49. 
    摘要 ( 138 )   PDF(362KB) ( 273 )  
    根据储集层与盖层特征及两者的关系,对塔北地区连续式及断续式两大储盖组合进行评价,指出以吉迪克组为盖层, 以苏维依组及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为储集层的组合, 以及以卡普沙良群中上段为盖层, 该群下段为储集层的组合为全区最好的储盖组合。同时探讨了储盖组合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认为海西运动期及喜马拉雅运动期是两大油气成藏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特征
    余家仁, 雷怀玉
    1998, 19 (1):  50-53. 
    摘要 ( 194 )   PDF(192KB) ( 342 )  
    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冀中苏桥、文安地区井下岩心分析化验数据, 论述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的岩石类型、储渗性能及孔隙结构等储集层特征, 并分析了影响储渗性能的因素。认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砂岩储集层虽然物性差, 但对储气来说仍不失为较好的储集层。当局部地区存在沉积间断面的风化溶蚀或构造缝发育等特定条件时, 其储集条件有变好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北轮南地区晚奥陶世粉屑岩隆礁研究
    肖传桃, 蒋维东, 刘岭山, 李维锋
    1998, 19 (1):  54-56. 
    摘要 ( 123 )   PDF(152KB) ( 257 )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首次发现了主要由蓝绿藻和钙质海绵组成的晚奥陶世生物礁。研究表明, 本区礁体的类型分为藻粘结粉屑岩隆礁和钙质海绵-蓝绿藻障积-粘结粉屑岩隆礁。通过对礁体古生态的研究, 识别出蓝绿藻群落和钙质海绵群落,并阐述了其演化过程。礁体的成因和机理研究表明, 本区礁体是生物和水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体现为藻粘结、钙质海绵的障积以及机械沉积的共同作用。本区礁体经历了奠基、粘结、障积-粘结和衰亡四个阶段,且礁体的演化明显受环境的制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独山子泥火山溢出物中的孢子花粉
    詹家祯, 甘振波
    1998, 19 (1):  57-60. 
    摘要 ( 155 )   PDF(179KB) ( 431 )  
    准噶尔盆地南缘分布有较多泥火山,从独山子泥火山喷出物中取样分析, 发现其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丰富,其时代属渐新世中晚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层原油粘度与水驱曲线法关系的研究
    陈元千
    1998, 19 (1):  61-67. 
    摘要 ( 126 )   PDF(339KB) ( 366 )  
    甲、乙、丙、丁型水驱曲线法, 通常应用于水驱开发油田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预测。然而, 某些研究者则认为, 甲、乙、丙、丁型水驱曲线法, 适用于不同地层原油的油田。作者的研究表明, 地层原油粘度与水驱曲线方法之间, 并不存在选择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水驱砂岩油田含水上升的基本规律
    王俊魁, 战剑飞
    1998, 19 (1):  68-70. 
    摘要 ( 159 )   PDF(177KB) ( 625 )  
    应用单层水驱油资料和多层油田注水开发资料, 结合不同原油性质油田含水率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分析了砂岩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含水上升的基本规律。指明了高粘油田含水率80 %以后是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三种基本公式进行了比较, 其中双对数型水驱特征曲线在低含水阶段就出现了直线, 并一直延续到高含水期,是描述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一种较好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不稳定试井资料研究油藏储集层流动系统模式——— 以准东油区为例
    王国先
    1998, 19 (1):  71-74. 
    摘要 ( 112 )   PDF(179KB) ( 419 )  
    从不稳定试井Horner 曲线形态分类入手, 结合油藏动态特征对油藏储集层流动系统进行分类, 并初步确定出各类流动系统的特征参数及其相应的开采特点。根据不稳定试井Horner 曲线形态, 可以把相应的储集层流动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孔隙流动系统、双重介质流动系统、裂缝流动系统)五个亚类。特别提出了双重介质孔缝串并流动系统组合模式。这无论对新区开发方案的编制,还是老区开发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二中区北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顾鸿君, 潘前樱
    1998, 19 (1):  75-77. 
    摘要 ( 169 )   PDF(187KB) ( 189 )  
    在水驱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 讨论了在高含水期继续水驱初始条件的确定;根据试验区新钻的13口井的最新资料, 结合油藏工程的其他方法,将模拟模型校正后,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现时油藏, 进而建立继续水驱模型进行高含水阶段的动态史跟踪拟合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配产配注及开发方式的各种设计计算,优选出继续水驱最佳方案, 该模拟研究对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润湿程度、渗透率对吸渗排油作用的影响
    傅秀娟, 阎存章
    1998, 19 (1):  78-80. 
    摘要 ( 171 )   PDF(166KB) ( 205 )  
    利用美国SSI公司的COMP 模拟软件, 考察了润湿性、基质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对吸渗排油过程的影响, 岩石的润湿程度对基质吸渗速度有显著影响, 一般亲水性越强, 吸渗排油速度越快, 适宜于采用较大的采油速度开采。基质渗透率同样影响吸渗速度, 其值越高, 吸渗排油越快;如果基质渗透率较低, 因其吸渗排油速度低, 不宜采用较高的采油速度。裂缝渗透率对整个基质-裂缝系统的驱替过程有显著影响,当裂缝渗透率过高时,整个系统的驱替过程很短,但基质的吸渗排油过程可能还未完毕, 从而导致采收率不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新疆石油工业的三次盛衰*
    陈延琪
    1998, 19 (1):  81-90. 
    摘要 ( 252 )   PDF(179KB) ( 429 )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新疆布政使王树木丹组织了油苗普查, 引进了钻采设备, 在独山子开展了新疆石油工业的草创工作, 但这项新兴的事业很快随清朝的灭亡而衰落了。民国7 ~ 12 年(1918 ~ 1923), 新疆省长杨增新再次组织石油采炼, 但因经费不足, 没有很大起色, 而地方人士潘祖焕在汪家沟设厂, 却首创了略有盈利的采炼实业, 为新疆石油工业的二次兴盛作了贡献。本世纪40 年代初, 中苏合作,在独山子油矿建成了相当大的生产经营规模, 新疆石油工业出现了第三个鼎盛时期。后来由于盛世才投靠国民党,反共反苏,与苏联关系恶化,独山子的石油采炼如昙花一现, 迅速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