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
    曲国胜, 马宗晋, 邵学钟, 张先康
    2008, 29 (6):  669-674. 
    摘要 ( 164 )   PDF(624KB) ( 262 )  
    基于4 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 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 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 和M 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与结晶基底的“双层基底”构造特征,为陆壳性质。现今总体表现为东侧、北侧和西侧埋深较浅,盆地中部由北往南呈倾斜加深;褶皱基底北厚南薄,三个泉凸起带以北厚度为4~10 km,以南为0~4 km,昌吉凹陷一带最薄,为0~1 km. 盆地的莫霍面存在卡拉麦里-乌伦古北西西向上地幔隆起区、卡拉麦里-帐北和加依尔-四棵树南北向上地幔隆起区以及由此分割的凹陷区和斜坡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深部构造人工地震探测
    张先康, 曲国胜, 赵金仁
    2008, 29 (6):  675-679. 
    摘要 ( 91 )   PDF(572KB) ( 270 )  
    穿越西准噶尔造山带、准噶尔盆地和博格达山布设了奇台—克拉玛依—额敏、五彩湾—三台—博格达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获得了二维速度结构、深部地壳构造和沿探测剖面的地壳分层结构,确定了B、G、C1、C、M 等界面和P波、S 波分层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将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包括准噶尔盆地基底之上的沉积层(G 界面之上)、G-C1、C1-C 界面,下地壳介于C 和M 界面之间;沿剖面发现了达尔布特、克拉玛依、大拐东、阜康和博格达北缘地壳深断裂带以及盆地腹部4 条产状近陡立的超壳断裂,发现了西准噶尔造山带之下T 界面埋深11.6~12.4 km,向西倾的加依尔冲断推覆构造底部逆冲断层面;确定了博格达山壳幔分界面的明显不连续性,M 面埋深由50.6 km向南急剧倾斜加深至69.0 km,博格达山北缘断裂带浅表倾角较缓,向深部倾角变陡,形成深浅部造山的不协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东北缘盆山耦合研究
    李涛, 张进, 卢苗安
    2008, 29 (6):  680-686. 
    摘要 ( 94 )   PDF(763KB) ( 369 )  
    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多单元的复杂变形格局以及准东与博格达山、卡拉麦里山及东北缘山系的多山系盆山关系的特点,探寻它们之间动力学联系、建立盆山构造耦合模式,预测有利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区带。认为,在昌吉-准东存在一个东西向挤压推覆构造系统,并且在晚石炭世-新生代长期持续活动;准东与周缘山系,是由起始于不同时间、但一直在持续或断续活动的三个构造系统,即加里东-海西期造山带形成的北西向构造带,晚石炭世-中新生代东西向挤压推覆构造和新生代博格达-准东-卡拉麦里山盆山组推覆构造,以时间上穿插或同时活动、联合形成的复杂盆山构造耦合;断弯-断展褶皱和逆冲断裂叠瓦扇构造,是准东、乌伦古地区构造变形的基本样式,复杂地区还出现捩断层和转换构造;创建了准东与周缘山系的盆山构造耦合模式,并预测了10 个有利于油气运聚的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柯坪剖面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王飞宇, 杜治利, 张宝民, 赵孟军
    2008, 29 (6):  687-689. 
    摘要 ( 119 )   PDF(268KB) ( 429 )  
    塔里木盆地柯坪剖面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O2-3s)为一套厚13.4 m 的夹灰色薄层状或透镜状灰岩的黑色页岩沉积,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0.65%~2.83%,平均为1.63%. 黑色页岩的累计厚度约在11~12 m,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有机质主要源于藻类和疑源类,黑色页岩的等效镜质组反射率值为1.58%~1.61%. 其形成与中奥陶世庙坡期(相当于Caradoc 期)全球性缺氧事件有关,表现为碳同位素明显地正向偏移,推测这一阶段与缺氧事件有关的高丰度源岩在塔里木盆地分布广泛,为塔里木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抬升过程的新认识
    李君, 黄志龙, 李凌君, 刘宝柱
    2008, 29 (6):  690-692. 
    摘要 ( 80 )   PDF(544KB) ( 539 )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嫩江组沉积期末及其后期反转构造运动作用导致的区域抬升对油气成藏影响较大。但是,由于浅层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于抬升以后至现今的构造演化特征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根据盆地南部浅层的边缘相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末-古近纪的挤压构造运动作用下,松辽盆地在整体抬升的同时表现出东抬西降的构造演化特征,东南隆起区长期处于隆升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甘贵元, 尹成明, 潘洪峰, 姚熙海, 陈秋丽, 朱叶倩
    2008, 29 (6):  693-695. 
    摘要 ( 92 )   PDF(352KB) ( 300 )  
    柴达木盆地东部的石炭系、奥陶系的暗色泥岩及灰岩均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在柴北缘的马北、南八仙和鱼卡地区发现了来源于石炭系的油气。在盆地西部边缘黑水沟地区的奥陶系石灰岩的孔隙中发现了有油质沥青充填,在霍参1 井的上侏罗统红色砂岩岩心中,也发现了可能来自石炭系烃源岩的轻质原油。这些资料表明,古生代柴达木盆地曾有过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古生界具备油气生成的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地岩浆侵入的热演化及其对生油窗的影响
    张保民, 王素娟, 向华
    2008, 29 (6):  696-698. 
    摘要 ( 93 )   PDF(357KB) ( 234 )  
    在考虑岩浆侵入体的基本物理特征以及冷却过程中结晶潜能释放的条件下,建立了温度场的函数表达式,实现了对岩浆侵入热活动的数值模拟,阐述了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利用时间-温度指数分析岩浆侵入对生油窗的影响。分析认为,岩浆侵入体热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侵入体较快速冷却,同时围岩温度缓慢上升,随后侵入体温度缓慢下降与围岩温度相近;岩浆的侵入加快有机质的成熟并使生油窗的深度变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纪残留盆地煤成油气勘探前景
    刘志武, 周立发, 何明喜
    2008, 29 (6):  699-702. 
    摘要 ( 94 )   PDF(356KB) ( 273 )  
    从烃源岩资源潜力及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全面探讨了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的煤成烃勘探前景。研究表明,煤系是石炭-二叠纪残存盆地中最主要的烃源岩,其厚度大,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存在多期生烃过程,其中,印支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是最重要的埋藏生烃期;圈闭类型主要包括沉积圈闭和断褶构造圈闭两类,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配置较好;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分布、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构造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的有效配置和古近纪构造格局等;可能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型3 种油气聚集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裂缝特征及其成因
    周晓峰, 于均民, 杨双, 何顺利
    2008, 29 (6):  703-705. 
    摘要 ( 70 )   PDF(264KB) ( 212 )  
    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表明,酒西盆地青南凹陷下白垩统发育北东-南西走向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一对共轭切层缝,它们是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油气藏储集层中的重要裂缝类型。通过对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分析,认为在窟窿山冲断片北部的窿7-窿4 井区以及柳沟庄冲断片,发育大量北东-南西向切层缝,其数量明显多于北西-南东向构造切层缝;在窟窿山冲断片南部的窿8-窿10 井区,发育大量北西-南东向切层缝,与北东-南西向构造切层缝相比,前者在数量上占主导。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切层缝,其雏型是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进一步发育和定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长6 油藏分布规律
    雷晓兰, 赵靖舟, 刘昊伟, 李文厚
    2008, 29 (6):  706-709. 
    摘要 ( 93 )   PDF(632KB) ( 301 )  
    传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简单,因此包括长6 油藏在内的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构造等其它因素对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不起主要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长6 油藏形成的基础,鼻状隆起背景是长6 油藏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水动力则可能是长6 油藏形成的一个重要圈闭因素。因此,长6 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以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为主的复合油藏,次为岩性油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油砂成矿的因素
    周文, 于雷, 张银德, 刘人和, 陶莹
    2008, 29 (6):  710-712. 
    摘要 ( 113 )   PDF(277KB) ( 271 )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丰富的油砂资源主要来源于玛纳斯湖凹陷二叠系烃源岩,这套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沿着该地区发育的断裂和不整合面向上运聚成藏,并在地表附近由于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作用,原油中的轻质组分不断消耗,最终形成油砂矿。该地区油砂的分布与断裂和不整合面紧密相关,油砂矿体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沙尔湖洼陷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
    杨珍祥, 李巧梅
    2008, 29 (6):  713-715. 
    摘要 ( 94 )   PDF(315KB) ( 218 )  
    沙尔湖洼陷是吐哈盆地南缘一孤立的含煤洼陷,单煤层厚度达150 m,煤阶为褐煤,是我国罕见的富煤洼陷。以现有地震、地质、钻井及各类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详细论述了洼陷煤层气的成藏基本地质特点,明确了洼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巨厚煤层的宏观、微观组成、孔隙发育特征及煤层气的吸附性。洼陷内西山窑组巨厚煤层具有形成生物成因煤层气藏的地质条件,洼陷斜坡下倾部位易形成较高饱和度的煤层气藏,是勘探的有利场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紫泥泉子组沉积相
    沈玉林, 郭英海, 李壮福, 冉启贵
    2008, 29 (6):  716-718. 
    摘要 ( 83 )   PDF(403KB) ( 279 )  
    根据露头与钻、测井资料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划分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4 种沉积相类型,并详细探讨了各亚相、微相的沉积特征。依据紫泥泉子组存在两个区域稳定发育的大套泥岩,以及区域不整合、河道下切面或沉积体系转换面等,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紫泥泉子组划分为上、下两段。探讨了紫泥泉子组沉积体系展布及沉积演化。紫泥泉子组沉积早期沉积格局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共存;晚期为以湖泊沉积为主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组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邮凹陷南断阶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李学慧
    2008, 29 (6):  719-721. 
    摘要 ( 90 )   PDF(416KB) ( 283 )  
    在定量研究高邮凹陷油气主要运移期晚始新世三垛组沉积期断层活动强度和活动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高油凹陷南断阶该时期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垛组沉积早期活动断层数量较多,晚期单条活动断层的活动强度较大,三垛组沉积期活动的主干断层和次级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南断阶西部三垛组沉积期断层活动强度大于东部,断层活动强度的差异控制着油气藏分布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中乌合资开发明格布拉克油田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6):  721-721. 
    摘要 ( 70 )   PDF(122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岩相带与油气聚集
    蒋春玲, 许多年, 王伟锋, 韩能润
    2008, 29 (6):  722-724. 
    摘要 ( 85 )   PDF(390KB) ( 261 )  
    乌夏地区南北分3 个带,东西分3 个变形区,共划分为9 个构造单元,发育9 种构造岩相带,三大沉积体系。不同的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生长断层造成断层两侧同期地层沉积厚度与沉积体系的明显差异,断层的走向控制沉积体系的展布方向,阶梯式逆冲断层可形成多级断崖扇。乌尔禾背斜扇三角洲前缘(冲积扇扇中)、乌夏—卡拉麦里冲断区扇三角洲平原(冲积扇扇根)及夏红断褶区扇三角洲平原(冲积扇扇根)构造岩相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地区低电阻油层及饱和度评价
    郭沫贞, 张生兵, 文川江, 肖林鹏, 陈昶旭, 王斌文
    2008, 29 (6):  725-727. 
    摘要 ( 88 )   PDF(298KB) ( 260 )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上侏罗统齐古组油气层具明显的低电阻特征,储集层粘土矿物特征及产状是形成油气层低电阻的主要因素。粘土矿物以双层粘土颗粒包膜产状出现,造成粘土膜因阳离子交换而产生较强的附加导电性,是形成低电阻的主要原因。通过与阿尔奇公式对比,采用“双水模型”评价油藏饱和度是该区较为有效的计算饱和度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白垩系层序与岩性圈闭预测
    贺子倩, 张尚锋, 陈轩, 支东明
    2008, 29 (6):  728-731. 
    摘要 ( 84 )   PDF(575KB) ( 208 )  
    通过对地震、钻井、测井和露头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井间对比及井-震对比,在红车断裂带白垩系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和8 个体系域,首次建立了研究区内白垩系层序地层对比格架。为在红车断裂带地区,寻找以岩性圈闭为主的非构造油气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边水驱油藏行列井网水线推进速度计算
    谷建伟, 吴忠宝, 刘卫华
    2008, 29 (6):  732-734. 
    摘要 ( 80 )   PDF(284KB) ( 223 )  
    利用物质平衡原理和一维二相不稳定水驱油理论,建立了边水驱油藏行列井网的井排见水时间预测模型,导出了水线推进公式。以排2 沙湾组油藏为实例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可靠性较高。同时给出了该方法的适用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青海油田红116 井日产原油44.59 m3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6):  734-734. 
    摘要 ( 62 )   PDF(67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开采的成功实践
    涂兴万
    2008, 29 (6):  735-736. 
    摘要 ( 104 )   PDF(181KB) ( 295 )  
    塔河油田主要储渗空间为碳酸盐岩的岩溶缝-洞复合体,非均质性极强,多数井间不连通,油藏采收率仅有12%左右,其封闭型单井油藏年产量递减达到30%~90%、采收率仅有2.5%~5.5%. 在封闭型单井开展注水吞吐替油开采试验,利用重力分异原理注水置换替油并补充地层能量,提高这类油井的产能和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这种开采方式是可行的。通过对110 口井矿场试验与推广,注水132.18×104 t、增油45.25×104 t,单井初期日增油13~164 t、周期增油55~3 076 t,其中典型长停井X81 注水吞吐替油后采收率已提高了12.67 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家河油田三断块储集层参数四维模型的建立
    朱文春, 李树庆, 邱红, 尹志军, 张继春, 袁玉涛
    2008, 29 (6):  737-739. 
    摘要 ( 97 )   PDF(348KB) ( 249 )  
    根据不同开发阶段的钻井、测井、室内驱替实验及各项生产动态资料,建立了唐家河三断块储集层物性参数随注水开发过程而变化的四维动态演化模型。1971—1982 年孔隙度、渗透率年相对减小率分别是1.63%和2.58%;1982 年后孔隙度、渗透率年相对增大率分别是1.00%和5.57%. 分析引起储集层参数在开发不同时期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油藏温度、压力的降低、流体性质的改变及注入水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岩石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用所建立的四维储集层参数动态仿真模型预测了不同开发阶段流动单元内部油水运动特点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与同期相应油水井的生产状况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水驱曲线计算合理井网密度
    陶自强
    2008, 29 (6):  740-741. 
    摘要 ( 112 )   PDF(150KB) ( 213 )  
    将水驱曲线与井网密度公式相结合,利用老油田丰富的动态数据,通过油田不同阶段调整效果对比,回归计算相关参数,确定油田井网密度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式。在给定理想采收率之后,可以计算相应的合理井网密度。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可靠性强,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研究
    胡景宏, 何顺利, 尚希涛, 刘辉, 李静
    2008, 29 (6):  742-743. 
    摘要 ( 102 )   PDF(133KB) ( 204 )  
    高含硫气藏是一类特殊的气藏,其物质平衡方程与常规气藏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别。常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没有考虑硫沉积现象,因此不能完整地描述高含硫气藏的开发动态。从气藏物质平衡基本原理出发,在考虑硫沉积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定容、封闭和水驱气藏的情况,进行了完整地推导,得到了高含硫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南部油型气相态和干燥系数变化规律
    包友书
    2008, 29 (6):  744-746. 
    摘要 ( 78 )   PDF(226KB) ( 231 )  
    通过烃源岩生烃研究,总结了东营凹陷南部油型气生成特点和初次运移相态,并分析了二次运移过程油溶油型气出溶条件、影响因素及出溶天然气干燥系数的变化特点。油型气主要赋存相态取决于油气组成和系统温度、压力,并可以P-T 相图判断。原油出溶天然气的干燥系数比出溶前变高,细菌降解作用可以加速油溶气的出溶,并使油型气干燥系数增高。东营凹陷南部烃源岩生成油型气干燥系数较低(0.45~0.70),呈油溶相初次运移,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溶气出溶的最大深度在1 500~1 400 m. 因此油型气气藏仅发育在1 400 m 以上,并具有较高的干燥系数(0.95~1);而在1 500 m 以下,油型气主要溶解于油中,其干燥系数取决于烃源岩初始生成天然气的干燥系数和细菌降解活动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大似然函数法确定渗透率有效应力系数
    郑玲丽, 李闽, 肖文联, 曾亮
    2008, 29 (6):  747-749. 
    摘要 ( 81 )   PDF(329KB) ( 345 )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有效应力定律,不同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拟合效果不同,求取的有效应力系数精度存在差异。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渗透率有效应力系数,采用最大似然函数法对切姆斯福德和贝雷花岗岩渗透率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将此法得到的结果和常规回归拟合方法的结果以及Bernabe 传统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大似然函数法是可行的,并且其拟合效果比常规回归拟合精度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海量地震数据高精度构造成图技术
    雷德文, 刘继山, 么景臣, 贾明辰, 姚新玉
    2008, 29 (6):  750-752. 
    摘要 ( 87 )   PDF(439KB) ( 209 )  
    准噶尔盆地勘探时间长、地震资料多,要使用全盆地的二、三维地震解释层位进行一次性成图,数据量巨大,技术难点多,成图精度难以保证。采用二、三维分别批量输出地震层位、断层解释数据,二、三维分别网格化,然后进行网格合并再统一网格化的方法实现了全盆地海量数据快速、高效输出、高精度的成图。此技术为盆地级二、三维地震资料海量数据一次性地高精度成图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及其应用
    李宗亮, 蒋有录
    2008, 29 (6):  753-755. 
    摘要 ( 96 )   PDF(248KB) ( 230 )  
    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有多种地化指标发生规律性的变化。通过总结前人关于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部分指标判断了东濮凹陷的文23 气田天然气的运移方向。研究表明,从前梨园洼陷深部生成的煤成气首先以文东断层为气源断层向上运移,然后以文105 断层与Es4储集砂层交汇处为天然气充注点,沿着储集层砂体主要向西北方向运移,最终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粘土矿物分析及其在石油地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赵杏媛, 何东博
    2008, 29 (6):  756-757. 
    摘要 ( 97 )   PDF(340KB) ( 400 )  
    粘土矿物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油气田开发和钻、采工程研究中。粘土矿物从取样、前处理到分析鉴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鉴定结果失真和认识上的错误。详细地阐明了各个环节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了粘土矿物应用的广泛性和局限性,以应用粘土矿物划分成岩阶段和确定生油门限为例,深入论述了适用的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义S 变换在地震信号特征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周怀来, 李录明
    2008, 29 (6):  758-760. 
    摘要 ( 122 )   PDF(306KB) ( 310 )  
    基于S 变换具有良好的时频聚焦性,将可灵活选取窗函数的广义S 变换引入到地震信号特征信息提取中,系统研究广义S 变换在地震信号局部刻画和总体描述中的应用。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广义S 变换在特征信息提取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可根据目标体的研究需要,合理选择瞬时频率振幅谱剖面、某频率段地震剖面和单频剖面来识别地震剖面中特征信息,为进一步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isher 判别在红山嘴油田火山岩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张家政, 关泉生, 谈继强, 杨志冬, 张源智, 耿梅
    2008, 29 (6):  761-764. 
    摘要 ( 87 )   PDF(405KB) ( 183 )  
    Fisher 判别根据投影原理将多个变量的特征差异表现在几个主要的判别函数中,具有算法稳健、信息量大、准确率高和应用方便的特点,适用于多总体多变量的火山岩岩性识别研究。在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和3 亚类9 小类岩性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用Fisher 判别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火山岩岩性识别模型,判别率较高。用该成果对本区46 口井的常规测井资料进行了岩性识别,为火山岩油藏难采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MI 成像测井在利津洼陷沉积相解释中的应用
    吴红霞, 谢云, 邱以钢
    2008, 29 (6):  765-767. 
    摘要 ( 102 )   PDF(458KB) ( 232 )  
    介绍了FMI 成像测井资料在胜利油田利津洼陷北部陡坡带沙四纯下亚段的滑塌浊积扇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录井结合图像资料分析岩性,识别冲刷面、包卷层理、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泄水构造、漂浮砾、撕裂屑等典型沉积构造。研究新利深1 井和利深101 井发育ABC、ABCD、AC、CD 段鲍玛层序,总结滑塌浊积扇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多元成因
    郭占谦
    2008, 29 (6):  768-774. 
    摘要 ( 113 )   PDF(407KB) ( 337 )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适合于中国地质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问题,“生命物质”也来源于“无机物合成的沥青”,油气的有机与无机成因说都只说到了物质演化不同阶段的作用,依中国地质特征分析,油气应具有多种生成机制与模型。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殊风格是火山活动活跃,由此引出了多种生烃机制:火山活动贡献了有机生烃机制灶体生烃模型与催化生烃模型、贡献了无机生烃机制,还贡献了可以再生的合成生烃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中国海油渤海油气勘探又获新发现
    本刊编辑部
    2008, 29 (6):  774-774. 
    摘要 ( 69 )   PDF(59KB) ( 1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2008, 29 (6):  775-777. 
    摘要 ( 81 )   PDF(150KB) ( 244 )  
    我国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是提出油气运移概念的第一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气运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首先,是荧光薄片技术的应用,它使石油初次运移状态能够被人们所观察。其次,是自生矿物烃类包裹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油气二次运移中烃类相态的判断,更加明确和可靠。再次,是用有机地化指标对比油-油和油-岩技术,可以宏观地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再次运移在国内外许多含油气盆地无疑是存在的,如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侏罗系油藏,四川盆地川东石炭系和川南二叠系气藏,在国外如扎格罗斯盆地新生界油藏都得到了科学的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前陆盆地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
    刘亢, 曲国胜, 许华明
    2008, 29 (6):  778-781. 
    摘要 ( 62 )   PDF(442KB) ( 967 )  
    前陆盆地与造山带具有良好的耦合性,可以用盆山耦合的思想来研究前陆盆地与构造事件的响应关系。逆冲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可容纳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对盆地充填和层序叠置样式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整个前陆盆地区域具有两个阶段的盆地发展过程,第一个沉积阶段与冲断带附近的载荷侵位引起的构造沉降密切相关,第二个阶段发生于冲断带的侵蚀期,导致了盆地的再次沉积。前陆盆地不同的沉积层序是不同的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敏评价标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刘红现, 赵立强, 陈冀嵋, 刘平礼
    2008, 29 (6):  782-784. 
    摘要 ( 89 )   PDF(188KB) ( 332 )  
    安塞油田杏河长6 储集层中酸敏性矿物含量较高,敏感性分析为中等弱酸敏,长期以来一直禁忌酸化作业。在充分的室内研究基础上,实施有机酸酸化矿场试验并取得成功。证实了酸化技术在该储集层是可行的。从酸-岩反应机理和试验方法两方面分析了酸敏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指出现行的酸敏评价试验结果不能作为储集层能否进行酸化处理的判定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析经济因素对SEC 原油储量评估的影响
    程晓珍, 王亮, 魏浩元, 于兴峰
    2008, 29 (6):  785-787. 
    摘要 ( 77 )   PDF(244KB) ( 191 )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中石油在境外成功上市以来,储量观念正在由地质储量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经济因素对储量评估的影响。以实例为基础,分析了以SEC(美国证券委员会)准则为标准进行储量评估过程中油价、成本、税费以及投资等经济因素对储量评估的影响,认为油价对评估结果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成本和税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张松翰
    2008, 29 (6):  788-788. 
    摘要 ( 56 )   PDF(55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