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历程及新领域
    曹自成, 耿锋, 任丽丹, 蒋华山, 尚凯, 刘永立
    2025, 46 (4):  395-402.  doi: 10.7657/XJPG20250401
    摘要 ( 39 )   HTML ( 5 )   PDF(1006KB) ( 19 )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通过系统梳理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以及深度总结勘探成果,将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潜山勘探阶段(1984年—1996年)、岩溶缝洞勘探阶段(1997年—2015年)、断控缝洞勘探阶段(2016年—2020年)和新领域新类型勘探阶段(2021年至今)。通过系统分析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勘探形势和增储领域,明确了顺北地区断控缝洞带、塔北地区多类型缝洞带、塔中地区复合缝洞带、麦盖提斜坡复合缝洞带和满加尔坳陷西缘震旦系—寒武系深层白云岩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油气田五维地震裂缝预测
    李宗杰, 李弘艳, 杨威, 龚伟, 高利君
    2025, 46 (4):  403-409.  doi: 10.7657/XJPG20250402
    摘要 ( 35 )   HTML ( 1 )   PDF(10278KB) ( 12 )  

    顺北油气田发育断控缝洞型储集体,储集空间大小不一、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且地表沙丘多、储集体埋藏深度大、高陡走滑断裂带发育,地震采集处理难度大,裂缝型储集层预测和描述难度较大。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成为主要采集方法,地震资料解释也从三维转向五维。针对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特征,基于五维地震资料,首先对叠前道集开展噪声压制和剩余时差校正,提升五维道集资料品质;对优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方位叠加,对不同方位的地震数据提取高精度增强相干,进行方位融合,实现断裂刻画;其次,基于叠前数据,推导傅里叶级数形式的方位弹性阻抗方程,利用二阶傅里叶系数表征裂缝密度,进行方位融合,实现裂缝型储集层刻画;最后,采用基于集成学习的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多个属性的预测结果进行融合,实现不同级别断裂的全面刻画。在顺北油气田进行应用,实现了断裂和裂缝型储集层精细刻画,可为同类型储集层预测与描述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裂缝与地应力对产能的控制作用
    何新明, 张慧涛, 郭宏辉
    2025, 46 (4):  410-418.  doi: 10.7657/XJPG20250403
    摘要 ( 26 )   HTML ( 2 )   PDF(2387KB) ( 10 )  

    根据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结合里德尔剪切模式,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不同走滑构造样式下优势裂缝发育特征,以及不同构造分段裂缝系统有效性的改造作用,同时探讨了裂缝发育特征及地应力对产能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走滑断裂的组合关系控制局部应力状态及裂缝发育模式;走滑断控储集层油气产能受控于应力场特征、新生裂缝产状与先存优势裂缝产状;剪切走滑构造段派生的裂缝及小规模断裂组合使断裂带有效性变高,该区域井产能普遍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蓬莱坝组白云石化特征及储集层主控因素
    闫博, 罗富文, 曹阳, 程林峰
    2025, 46 (4):  419-428.  doi: 10.7657/XJPG20250404
    摘要 ( 29 )   HTML ( 1 )   PDF(7554KB) ( 7 )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具有多期次、多成因的特征,为了系统研究蓬莱坝组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白云石化机理及储集层主控因素,基于露头、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测试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蓬莱坝组主要发育粉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其形成受控于准同生—浅埋藏及埋藏环境下的白云石化作用;细—中晶白云岩晶间孔发育,自形程度高,粗晶白云岩保留部分晶间孔,抗压实能力强;白云岩普遍为埋藏条件下的交代或重结晶成因,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早奥陶世海水,部分受深部热液及蒸发岩层间热卤水影响;颗粒滩相为储集层发育最有利的沉积相类型,其早期粒间孔系统为白云石化流体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促进了白云石化作用的进行;海平面变化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流体运移特征以及影响岩溶作用发生,影响了白云石化的物理、化学条件;古地貌高点区域白云石化程度高,顺层溶蚀孔洞发育为优质储集层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成果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深层白云岩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揭示了白云石化机理及储集层主控因素,对进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构造变形模式
    梅永旭, 张津宁, 潘杨勇, 刘培烨, 相泓含, 能源
    2025, 46 (4):  429-437.  doi: 10.7657/XJPG20250405
    摘要 ( 54 )   HTML ( 3 )   PDF(2904KB) ( 15 )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建模经历了3个时期的理论变革,但对盐下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滑脱构造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滑脱层构造变形模型及机理仍存在较大争议。针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超深层复杂构造带多层滑脱现象,分别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角度分析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滑脱构造变形系统,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析盐下构造变形样式,精细刻画盐下深层多滑脱层构造模型,探讨古隆起、先存断裂和膏盐岩等地质因素对盐下深部构造的影响。研究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构造变形主要与5套区域滑脱层相关,具有多级滑脱叠合展布、垂向分层拆离变形、空间差异叠置变形的特征。空间上自南西向北东由基底卷入冲断构造向盖层滑脱构造转变,其中还存在坡-坪式多层滑脱叠置过渡带,总体呈现三段式递进变形。坡-坪式断裂转换处发育有序且大规模分布的冲起构造,盐下中生界具备成排成带发育次级背斜圈闭的可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顺北1号断裂带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及影响因素
    罗荣, 陈叔阳, 何云峰, 王周, 李文亮, 刘刚波, 王婋
    2025, 46 (4):  438-447.  doi: 10.7657/XJPG20250406
    摘要 ( 33 )   HTML ( 3 )   PDF(7472KB) ( 15 )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典型特征为深大断裂控储控藏,在多期构造成藏和古岩溶作用影响下,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应力敏感性强,油田开发过程中井间连通关系不明确,井间连通模式复杂,极大地影响着油井间注水、注气开发效果。作为指导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的基础工作,油藏井间连通情况的判断至关重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动态-静态协同分析方法,以静态连通单元划分结果为基础,根据生产动态资料和压力数据,综合运用开井静压分析、类干扰分析、生产特征相似性等方法,结合试井响应结果,对研究区静态连通单元的动态连通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克服了传统井间连通性分析存在的多源数据融合不足及开发数据低效性的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油田超深断控挥发性油藏高效开发政策
    任文博, 刘迪仁, 李小波, 曹飞, 刘学利, 代金城
    2025, 46 (4):  448-456.  doi: 10.7657/XJPG20250407
    摘要 ( 28 )   HTML ( 5 )   PDF(2015KB) ( 8 )  

    顺北油田超深断控挥发性油藏埋深大,厚度大,呈板状分布,开发过程中天然能量弱,能量和产量递减快。早期实践表明,快速注水和大排量注气容易导致井间高导流通道窜进,影响驱替效率和波及范围。提出气水复合立体注采模式,即以注水为主、注天然气为辅的复合驱替补能方式,构建水驱低注高采、气驱高注低采注采关系,建立注水注气复合立体注采井网。注水动用井间未波及剩余油、井周中—下部未动用剩余油,天然气驱替顶部阁楼型剩余油,提高驱替效率,扩大波及范围,实现油藏长期能量稳定。基于该技术政策指导典型气水复合驱单元,预测可提高采收率26.0%,地层压力恢复9.0 MPa,气油比下降至820 m3/t,流压恢复至45 MPa。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效果及主控因素
    蒋林, 魏学刚, 郭臣, 朱乐乐, 曾清勇, 刘学利
    2025, 46 (4):  457-464.  doi: 10.7657/XJPG20250408
    摘要 ( 28 )   HTML ( 3 )   PDF(648KB) ( 4 )  
    塔河油田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处于不同的注氮气开发阶段,注氮气效果差异较大,主控因素不明确,影响后期注氮气系统规划和总体部署。在揭示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两线三区”注氮气经济效果评价方法与矿场统计方法,明确了缝洞型油藏在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注氮气效果,并从油藏动静态参数出发分析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风化壳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40%,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为31%,存在注气时间长、常规注气续注难的问题;复合型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24%,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为27%,目前仍处于低轮次注气阶段,是未来注氮气的主要潜力油藏;断控型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57%,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高达66%,整体注气适应性最差。确定了储集体类型、阁楼体大小、储集层分隔性、构造幅度、洞顶剩余油储量、底水能量和注采参数为影响单井注氮气效果的主控因素,注采部位、井间优势通道、水体倍数、注采参数和注气井网为影响井组氮气驱效果的主控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油藏垮塌堆积储集体底水驱开发效果及影响因素
    杨德彬, 于腾飞, 郭川, 钟伟, 赵渊
    2025, 46 (4):  465-469.  doi: 10.7657/XJPG20250409
    摘要 ( 23 )   HTML ( 4 )   PDF(963KB) ( 2 )  
    针对缝洞型油藏垮塌堆积储集体底水驱开发过程中流体运移规律不清、驱替效率预测难的问题,采用基于相似性准则的多模型物理模拟,结合油藏储集体特性、流体运移模式及条件,建立了2种垮塌堆积储集体概念模型,并开展了不同介质充填状态、流速、原始含油量等因素下的物理模拟实验,探究了不同模型不同影响因素下产液速度、见水时间、含水率和采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产液速度曲线可用于判断见水时间,见水时间主要受制于原始含油量和流速;含水率在见水后通常经历急剧上升并上下波动的变化过程;采收率与流速呈负相关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1号断裂带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补能有效性评价
    刘耀宇, 何云峰, 张文学, 梅胜文, 池林贤, 王利刚
    2025, 46 (4):  470-477.  doi: 10.7657/XJPG20250410
    摘要 ( 17 )   HTML ( 3 )   PDF(818KB) ( 3 )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油藏开发难度大,且顺北一区由于地层能量过低,自然递减率大幅度上升,亟需注水补充能量。由于水进路径往往由断裂面控制,水驱过程中存在严重水淹水窜问题,水驱失效分析缺乏理论依据。以顺北油田注水开发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注水补能分类标准,结合聚类中心分类结果,明确了注水受效的定量界限,当压力增量不小于8.7 MPa,且日产油增量不小于15.2 t时,判定为注水受效井,反之为注水失效井。基于构建的注水补能分类标准,对研究区的12口注水井进行了注水受效评价指标影响性分析,重点分析了焖井时间、周期累计注水量、周期注采比、方水换油率和单位压力恢复耗水量的影响。并以顺北1号断裂带SHB5-4H井为例,分析了注水失效的原因,为顺北1号断裂带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方案制定及失效井对策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边底水气藏水侵规律及排水参数敏感性分析
    胡书勇, 刘涵
    2025, 46 (4):  478-484.  doi: 10.7657/XJPG20250411
    摘要 ( 25 )   HTML ( 4 )   PDF(1703KB) ( 4 )  

    针对裂缝边底水气藏见水后产量急剧下降以及出水规律复杂、排水采气困难等问题,基于迪那气田地质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明确气藏在见水后的各项排采指标。总结识别出了3种主要气藏水侵模式:沿裂缝强窜入型、沿裂缝弱窜入型和沿裂缝弱舌进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提出了无因次井距的概念,考察了排水井排水量、排采井距、生产井采气速度、水体倍数等因素对预测期末累计产气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沿裂缝强窜入型水侵模式累计产气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排水量、采气速度、无因次井距和水体倍数;而在沿裂缝弱窜入型水侵模式中,采气速度和排水量为关键影响因素,其影响由大到小为采气速度、排水量、无因次井距和水体倍数。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提出了排采比的概念,并确定了气藏的最优排采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顺北裂缝型储集层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实验
    云露, 汪洋, 曹飞, 潘琳, 王婋
    2025, 46 (4):  485-491.  doi: 10.7657/XJPG20250412
    摘要 ( 21 )   HTML ( 2 )   PDF(1062KB) ( 4 )  

    顺北断控裂缝型油藏非均质性强,油水运动规律复杂,传统均质模型难以准确表征相对渗透率,提出模块化裂缝网络物理模拟方法。基于天然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结构特征,设计不同裂缝复杂程度的天然碳酸盐岩模块物理裂缝模型,开展油水驱替实验,获取不同结构裂缝模型的驱替参数,计算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建立相渗图版,并根据顺北裂缝型储集层生产井生产情况对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验证,掌握油藏动态变化规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超深断控凝析气藏见水预警
    李柏林, 王贺
    2025, 46 (4):  492-497.  doi: 10.7657/XJPG20250413
    摘要 ( 23 )   HTML ( 4 )   PDF(822KB) ( 2 )  

    随着凝析气藏的开发,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水侵使地层气水两相流中气相渗透率变小,导致气井产能大幅下降,严重时气井产水快速上升导致水淹,影响整个气田的合理开发和储量评估。针对超深断控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见水预警的问题,通过实验模拟法、经验公式法和生产统计法,综合判断顺北超深断控凝析气井生产水气比应小于0.56×10-4 m3/m3,如果生产水气比大于此值,则判断气井有可能早期见水。通过对顺北凝析气藏水样全分析报告中各离子含量的研究,将Br-含量和I-含量2项指标加入斯蒂夫蝶形图中,建立顺北超深断控凝析气藏典型图版来预警气井见水,为凝析气藏合理开发提供依据,经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油气田断控凝析气藏底水识别及控水对策
    刘蕊, 何新明, 张云
    2025, 46 (4):  498-504.  doi: 10.7657/XJPG20250414
    摘要 ( 25 )   HTML ( 2 )   PDF(3080KB) ( 3 )  

    针对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断裂带断控凝析气藏高角度裂缝发育、底水容易锥进的问题,综合地震和储集层雕刻成果,识别顺北4号断裂带底水连通点和气水连通方式,并利用储集层雕刻法和物质平衡法评价水体规模。结合气藏能量指示曲线、避水高度、气水连通模式、采气速度等定性评判顺北4号断裂带气井水侵风险,控水压锥、注气压锥等控水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气藏气井合理产能确定方法
    于腾飞, 皇甫静静, 陈志辉, 王虹
    2025, 46 (4):  505-511.  doi: 10.7657/XJPG20250415
    摘要 ( 27 )   HTML ( 1 )   PDF(639KB) ( 8 )  

    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气藏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确定气井合理产能对气藏的高效开发至关重要。顺北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气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应力敏感性强,物性差异大,需优化常规合理产能方法。结合地质与动态资料,顺北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气藏F1条带可分为断裂+洞穴型储集体、断裂+孔洞型储集体和断裂/裂缝型储集体3类。高压气藏气井二项式产能方程表明断裂+洞穴型储集体无阻流量最大,断裂+孔洞型储集体次之,断裂/裂缝型储集体最小。产能试井法试井曲线表现为直线形、上翘形和下凸形,直线形和上翘形曲线合理油嘴均为测试范围内最大油嘴,下凸形曲线合理油嘴为拐点对应油嘴。压降法显示在测试范围内,断裂+洞穴型储集体合理油嘴越大越好,断裂+孔洞型储集体和断裂/裂缝型储集体合理油嘴越小越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藏流体类型识别新方法
    杜焕福, 王春伟, 徐明, 韩军伟, 张凤姣, 陈心仪, 杨旭东
    2025, 46 (4):  512-518.  doi: 10.7657/XJPG20250416
    摘要 ( 29 )   HTML ( 3 )   PDF(757KB) ( 4 )  
    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藏油气多期充注及运移调整,油气分布规律复杂,储集层流体类型识别难度大。为了准确识别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藏的流体类型,以钻井、录井及生产动态测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气相烃类数据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校正方法,提出了应用含油系数、含气系数与含水系数构建三维模型进行流体类型识别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关联算法建立的钻时、钻头直径、钻井取心、钻井液密度、钻井液排量等气相烃类数据影响因素的综合校正方法,提高了气相烃类数据可对比性及准确性;依据典型气层中C1含量与全烃含量接近,油层中重烃组分含量相对较高,水层中重烃组分含量相对较低的特点,用含油系数、含气系数与含水系数建立三维模型,可以准确判断超深层油气藏的流体类型,可为后期油气藏钻井及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