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三角洲沉积模式的新认识
    金振奎, 何苗
    2011, 32 (5):  443-446. 
    摘要 ( 170 )   PDF(412KB) ( 575 )  
    水槽实验和三角洲现代沉积考察发现,三角洲前缘中并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延伸到湖(海)平面处就消失了,三角洲前缘的砂体通常呈席状和扇状,而非条带状,这些都与传统的认识有所不同。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与河流三角洲有很大不同,不能套用河流三角洲的沉积模式来研究扇三角洲。洪积扇和扇三角洲平原上均发育2 种地貌单元,即河道及河道间,两者都为砂砾岩沉积,并没有沉积泥岩的环境。与砂砾岩互层的泥岩不是在洪积扇沉积时沉积的,而是洪积扇退缩时期的扇前和扇间沉积,或是洪积扇废弃时期的沉积。至于扇三角洲前缘,主要是河道和片流带入的砂砾沉积,河道带入的砂砾形成河口坝,片流带入的砂砾形成“水下片流浅滩”,两者连片形成席状砂砾岩,与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连为一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走滑构造及油气勘探意义
    张越迁, 汪新, 刘继山, 梁瀚, 李震华, 汪仁富
    2011, 32 (5):  447-450. 
    摘要 ( 138 )   PDF(541KB) ( 438 )  
    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二维-三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发育达尔布特走滑断层和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达尔布特走滑断层为正花状构造,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发育右行走滑构造,形成雁行排列的乌尔禾背斜、夏子街背斜和高角度倾斜剪切断层等。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生右行剪切为主兼有逆冲的走滑运动,形成走滑断层和剪切断层转折褶皱,并非过去较普遍认为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逆冲推覆构造。新生代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引发达尔布特断层重新活动发生左行走滑,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新生代未活动。搞清走滑构造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圈闭类型,对该区油气勘探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流体包裹体与天然气成藏
    李艳霞, 赵靖舟, 李净红
    2011, 32 (5):  451-456. 
    摘要 ( 86 )   PDF(1231KB) ( 270 )  
    应用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精细描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气藏的成藏时间和成藏过程。研究表明,二叠系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主要包括盐水包裹体、含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不同含气层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差异较大,呈单段式、双段式或多段式,成藏期古流体具有高矿化度性质。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史分析确定出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含气层系的有效成藏时间。研究区二叠系气藏群成藏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持续埋深阶段(侏罗纪-早白垩世),太原组和山西组原生气藏形成,下石盒子组“泛气藏”形成;晚期抬升调整阶段(晚白垩世),天然气呈束状流快速调整,微裂缝和断裂起沟通作用,下石盒子组气藏和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次生气藏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车断裂带火山岩储集层裂缝特征
    苏培东, 秦启荣, 袁云峰, 姜复东
    2011, 32 (5):  457-460. 
    摘要 ( 113 )   PDF(514KB) ( 291 )  
    根据岩心裂缝观察和测井资料研究,发现红车断裂带裂缝类型主要包括4 种非构造缝(层间缝、缝合线、溶蚀缝和成岩缝)以及4 种构造缝(水平缝、低角度缝、斜交缝和高角度缝)。统计发现,红车断裂带约50%裂缝全充填,37%半充填,13%未充填。充填物有方解石、硬石膏、沸石、硅质、绿泥石以及其他自生矿物。裂缝宽度0.1~20 mm,以1~4 mm 为主;90%以上的裂缝倾角分布在10~50°,裂缝走向以北东向为主,次为近南北向和北西向。裂缝发育的有利构造部位主要是构造高点、构造交汇点和断层发育区,裂缝发育程度随储集层岩石的脆性增加而增加,裂缝发育程度与开度均随储集层埋深增加而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南屯组有效储集层形成条件
    鲍园, 罗群, 韦重韬, 王超勇, 邹明俊
    2011, 32 (5):  461-463. 
    摘要 ( 78 )   PDF(193KB) ( 212 )  
    对研究区南屯组有效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乌南次凹南屯组有效储集层以正常陆源碎屑岩为主,含较少凝灰质沉积岩类;南屯组有效储集层发育层段与次生孔隙发育层段具良好的对应关系,而南屯组储集层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受众多因素影响,不整合面风化淋滤作用和有机酸溶蚀作用是控制有效储集层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高结构成熟度的颗粒支撑作用是控制有效储集层原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自生黏土矿物包壳使弱压实作用对有效储集层未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带控制南屯组有效储集层的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河包场须家河组碱性成岩作用
    张胜斌, 刘震, 刘红俊, 宋亚辉, 李新民, 徐涛
    2011, 32 (5):  464-468. 
    摘要 ( 87 )   PDF(868KB) ( 294 )  
    四川盆地河包场须家河组首次发现了碱性成岩环境下典型的石英溶蚀现象和以石英溶蚀为典型特征的次生孔隙类型。通过镜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及X-衍射分析等方法,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对该地区碱性成岩作用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须家河组砂岩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整体处于晚成岩B 期,成岩环境经历了从早期酸性向晚期碱性的转变,碱性成岩作用改造使须二段砂岩物性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动态连通性分析
    易斌, 崔文彬, 鲁新便, 杨敏
    2011, 32 (5):  469-472. 
    摘要 ( 129 )   PDF(336KB) ( 342 )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是大型碳酸盐岩裂缝和岩溶缝洞型油藏。油藏的储渗空间主要为规模不同的溶洞、裂缝带、溶蚀孔隙和微裂缝。油藏开发实践证实,油藏呈现出多缝洞系统、多压力系统、多个渗流单元的特征。针对储集层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动态信息分析油藏缝系统与洞系统之间连通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和示踪剂法等),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流动单元初步划分和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左盆地油页岩资源勘探前景
    郭强, 王宇林, 钟大康, 李喜海
    2011, 32 (5):  473-475. 
    摘要 ( 153 )   PDF(211KB) ( 291 )  
    阐述了喀左盆地油页岩特征,查明了资源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勘查目标优选,提出了该盆地勘查部署建议:喀左盆地九佛堂组一、二、三段分别发育了第1、第2、第3 油页岩层群,其中矿组3-1 油页岩出露点多、厚度大、认识程度高;油页岩类型主要为灰黑–棕黑色泥岩,且大部分属于中、低品级的难熔高灰分油页岩。其资源类型大部分属于预测资源量,数据表明,矿组3-1 的工业意义最大,以梅勒营子凹陷分布最多。通过勘探目标优选结果,提出将该盆地分为全面系统勘探区、疏网度勘探工程实施区和专门性地质调查区的勘探部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其古生态响应——以柴达木盆地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为例
    杨平, 张道伟, 袁秀军, 张英, 吴明生, 颜学刚b, 张海阳b
    2011, 32 (5):  476-479. 
    摘要 ( 117 )   PDF(467KB) ( 284 )  
    在年代地层框架内,以高分辨率层序基准面旋回识别层序界面,将柴达木盆地乌南地区南参2 井下油砂山组划分为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由于沉积环境演化与层序基准面旋回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沉积相和反映沉积环境的古生态特征是基准面旋回的重要划分依据。钻井沉积相划分以西岔沟露头下油砂山组河流–湖泊相砂、泥岩沉积序列为参照,划分古生态有浅水、较深水、淡水、较咸水等类型。以上述方法划分单井层序后,建立了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基准面旋回与古生态特征的响应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朗凹陷火山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雷海艳, 柳成志, 何仁忠, 王昕, 陈璇, 于海山
    2011, 32 (5):  480-483. 
    摘要 ( 106 )   PDF(964KB) ( 317 )  
    在大量岩心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薄片鉴定、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分析、显微照相及扫描电镜观察,对马朗凹陷上石炭统卡拉岗组火山岩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卡拉岗组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由玄武岩、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组成;挥发分逸散作用、溶解作用、风化淋滤作用使储集层物性变好;充填作用使储集层物性变差;交代作用具有双重性,并且交代层位和矿物迁移后充填层位具有垂直分带的规律性,交代层位储集层物性变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李君君, 王志章, 张枝焕, 姜丹, 王礼常, 张肖锋
    2011, 32 (5):  484-486. 
    摘要 ( 126 )   PDF(923KB) ( 610 )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精细油藏描述的各个环节已实现了数字化。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提高了油气藏研究的速度和准确性。三维储集层模型既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又为油气藏的评价、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克拉玛依风城油田一些处在勘探开发早期的新区由于井少,在进行储集层建模时,常常出现所谓的“牛眼”现象。为提高模拟精度,利用相邻老区的密井网区确定变差函数,将其应用到稀井网区建模,取得了良好建模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苏10区块地应力与储集层裂缝分布
    郭鹏, 李春林, 哈文雷
    2011, 32 (5):  487-488. 
    摘要 ( 91 )   PDF(201KB) ( 402 )  
    在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苏10 区块合理的地质、力学模型。通过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给出目的层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平均应力和形变能等值线分布图。根据“三维等效张应力(σT)”、“破裂值(I)”和“单位体积的应变能(u)”3 个评价指标得出综合评价系数(R),根据R得出的构造裂缝发育区与高产气井及钻井岩心裂缝的吻合程度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东滴水泉油田八道湾组退积型冲积扇沉积微相识别
    王建新
    2011, 32 (5):  489-491. 
    摘要 ( 95 )   PDF(582KB) ( 350 )  
    根据区域地质、地震、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对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山前斜坡区的滴水泉油田滴12井区八道湾组J1b1段的沉积微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J1b1段为冲积扇沉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种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8种微相。岩性与岩相的垂向变化反映目的层是侏罗系最早期的低位域沉积,具有在石炭系背景上填平补齐的特点。J1b1段沉积环境从扇根、扇中往上过渡为扇缘,表明该时期为水进背景下的退积型冲积扇沉积。滴水泉油田八道湾组的冲积扇沉积微相识别,对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寻找与扇体有关的油气藏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高气液比气井井下节流携液分析
    刘永辉, 张中宝, 陈定朝, 唐治平, 胡世强
    2011, 32 (5):  495-497. 
    摘要 ( 123 )   PDF(258KB) ( 311 )  
    针对井下节流是否有利于携液这一热点问题,以高气液比井下节流气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油嘴为函数节点的井下节流气井井筒压力温度数学模型,并引入李闽教授提出的椭球体携液临界气量模型来定量分析其携液能力,耦合得到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量剖面。实例分析表明: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量呈典型3 段分布,可能存在3 个极大值,应取其最大值配产。产层至节流油嘴上游的临界气量明显大于节流下游至井口的值,表明节流后在较小的气量下就可携液生产,利于携液,而节流油嘴处存在一临界气量极大值,说明气体通过油嘴形成高速射流,与周围流速差增大,携液所需气量增加,不利于携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井-鱼骨井混合注采井网水驱特征
    孙明, 杨志冬, 马艳君, 韩铭毅
    2011, 32 (5):  498-500. 
    摘要 ( 118 )   PDF(426KB) ( 213 )  
    鱼骨井能够增大井筒与油藏接触面积,有效改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效果。但受井型结构及井网等因素的影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见水时间难以确定,含水上升速度较快等。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采用直井注水、鱼骨井采油井网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绘制了油藏中鱼骨井的水驱流线分布以及含水变化图版,总结出直井-鱼骨井混合注采井网开采的含水上升规律,对实际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蒸汽条件下稠油催化改质降黏实验
    张博, 刘永建, 赵法军, 胡绍彬
    2011, 32 (5):  501-503. 
    摘要 ( 110 )   PDF(204KB) ( 289 )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自制油溶性有机镍盐作为催化剂的稠油水热裂解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加水量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前后稠油黏度、族组成的影响,优选出最佳改质降黏反应条件,在此条件基础上,对改质降黏反应前后稠油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催化剂的相比,在反应温度为240℃、加水量30%的体系中,添加0.1%的过渡金属有机酸镍催化剂,反应24 h 后稠油的黏度下降明显,沥青质含量下降1.4%,胶质含量下降5.0%,芳香分含量增加3.5%,饱和分含量增加2.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砂岩与微裂缝泥灰岩储集层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对比
    臧士宾, 郑永仙, 孙玺, 许文梅, 陈越青
    2011, 32 (5):  504-507. 
    摘要 ( 103 )   PDF(402KB) ( 278 )  
    一般砂岩的毛细管压力曲线为一圆滑曲线,而具有微裂缝的泥灰岩毛细管压力曲线由斜线段和平坦段两部分组成。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求取的排驱压力、平均孔喉半径等参数无法真实反映泥灰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因此就低渗砂岩储集层和具微裂缝的泥灰岩储集层的岩石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有效孔喉半径的概念来描述微裂缝泥灰岩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微裂缝泥灰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下裂解提高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采收率
    张弦, 刘永建
    2011, 32 (5):  508-511. 
    摘要 ( 89 )   PDF(331KB) ( 327 )  
    开展了井下裂解就地改质稠油,提高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采收率的室内模拟实验和矿场应用试验。研究表明,油藏矿物可催化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其中黏土矿物的催化效果优于其他矿物,可使稠油黏度降低30%以上,黏土矿物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水热裂解反应;注入催化剂硫酸镍和供氢剂四氢萘溶液段塞后,蒸汽吞吐最终采收率大幅度提高,比单纯蒸汽吞吐提高8.8%,产出油降黏率增加51.7%,饱和烃、芳香烃含量分别增加38.0 mg/g 和26.3 mg/g,胶质、沥青质含量分别降低41.9 mg/g 和41.1 mg/g. 矿场试验结果表明,井下裂解就地改质稠油技术可延长蒸汽吞吐周期生产时间、提高日产油量、提高油汽比和回采水率,较大程度地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示踪剂研究井间水流优势通道
    汪玉琴, 陈方鸿, 顾鸿君, 周惠泽, 聂振荣, 刘福奎, 鲁明辉
    2011, 32 (5):  512-514. 
    摘要 ( 124 )   PDF(295KB) ( 346 )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复合驱试验区为例,选取8 种本底浓度低的示踪剂对试验区10 个井组进行示踪剂监测,应用Eclipse 软件对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精细拟合与分析。依据示踪剂平均产出率、峰值突破速度、渗透率倍数、示踪剂峰型特征等表征参数把试验区井间水流通道划分为一级优势通道、次级优势通道与正常孔隙通道3 种类型,提出一级优势通道用强调,次级优势通道用中调,正常孔隙通道正在发展到次级优势通道的(渗透率倍数接近8)用弱调。根据各井层通道类型与非均质特征,给出了各井组在各小层的调剖强度和调剖剂用量设计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胜利油田滩海区窄河道薄层底水油藏注采井网优化
    翟亮
    2011, 32 (5):  515-517. 
    摘要 ( 102 )   PDF(595KB) ( 295 )  
    胜利油田滩海老168 区块油藏储集层属薄层河道砂,普遍存在底水,水驱控制程度低,单井产量和采收率较低。在建立区块典型河道模型基础上,利用流线模型优化注采井网,指导区块的注采井网设计,投产后利用实际生产含水数据并结合端点标定技术,重新修正地质模型,优化关键生产参数,为该类油田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鱼骨型水平井的设计与开采效果
    杜新军
    2011, 32 (5):  518-519. 
    摘要 ( 120 )   PDF(109KB) ( 209 )  
    辽河油田具有丰富的稠油资源,是我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近些年来,辽河油田采用水平井技术开采稠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采收程度,辽河油田进行了杜84-兴H238 鱼骨型水平井的井身结构、钻具组合和钻井液等施工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并进行了顺利实施。最终效果评价表明,采用鱼骨型水平井进行稠油开采比用单纯水平井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稠油油藏的油井产量和稠油采收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数值模拟研究低渗透油藏CO2 驱影响因素
    廖海婴, 吕成远, 赵淑霞, 陈艳, 何应付, 周银邦, 王强
    2011, 32 (5):  520-522. 
    摘要 ( 113 )   PDF(265KB) ( 479 )  
    低渗透油藏具有低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产等特点,经济有效开发难度较大。目前,“注气开发”是国内外针对低渗透油藏较为有效的开采方法。运用数值模拟器,确定了影响CO2 驱替效果的主要因素,用组分的劈分与拟合、状态方程的选取、实验数据回归等方法分析了CO2驱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气水交替开发方式,并适度增加注入压力,选取合适的井底流压对增油和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数模结果表明,不同井网井距、非均质性、裂缝方向、注气介质等是CO2驱替的敏感控制因素,直接影响油藏开发指标和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地层水内源微生物激活现场试验
    王红波, 彭晓钟, 吴运强, 徐国勇, 汪玉琴, 代学成
    2011, 32 (5):  523-524. 
    摘要 ( 96 )   PDF(112KB) ( 262 )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拉玛依下亚组油藏属于普通稠油油藏,地层水中的内源微生物含量较为丰富,具有较好的内源微生物驱油潜力。在现场试验中,检测油井采出液中的总菌和内源菌浓度,总菌浓度提高1~3 个数量级,内源菌数提高1~5 个数量级,试验后采出液中的醋酸根离子浓度大幅度提高,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也明显升高,表明油藏中的内源微生物明显被激活,产生了很好的激活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地震方法识别乌夏断裂带风城组白云质灰岩裂缝
    雷德文, 阿布力米提·依明, 文晓涛, 丁靖, 阎建国, 孔玉华
    2011, 32 (5):  525-527. 
    摘要 ( 105 )   PDF(597KB) ( 314 )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云质灰岩裂缝型储集层,采用了小波尺度积边缘检测、广义希尔伯特变换、曲率分析等裂缝检测方法。经模型试验,以上方法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能力和抗噪能力。3 种方法在乌夏断裂带风城组1 段进行了应用,通过与区域构造特征及井资料的相关分析,可看出这些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良好。3 种方法配套使用,可相互映证和补充,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CO2吞吐参数优化
    张朝富, 刘滨, 蒲玉娥, 徐赢, 潘有军
    2011, 32 (5):  528-530. 
    摘要 ( 91 )   PDF(252KB) ( 271 )  
    向稠油油藏中注入CO2具有降低原油黏度、增加流体流度、使原油膨胀和原油组分蒸发的作用,可达到提高原油产量的目的。针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北部的马北构造带上马46 井区低流度稠油油藏的特点,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对该油藏进行了CO2吞吐可行性研究,通过优选吞吐参数、CO2吞吐矿场试验及跟踪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判断自喷条件下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生产状态的新方法
    孙新革, 赵睿, 杜卫星, 张建华, 任香
    2011, 32 (5):  531-532. 
    摘要 ( 86 )   PDF(187KB) ( 199 )  
    提出了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自喷生产条件下,用视密度代替ts值判断现场生产状态的方法,并从理论计算和实际数据分析两方面对其基本原理作了阐述。该方法只要求有井下某点的压力测试数据,便可以结合井口油压数据,估算出井筒视密度,从而实现等同于ts值的生产状态判断功能,计算简便,更具实用性。该方法在先导试验区的实际应用表明,对于现场生产调控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各向异性叠前偏移技术及应用
    田彦灿, 曾华会, 鲁烈琴, 袁刚, 郄树海, 张涛
    2011, 32 (5):  533-536. 
    摘要 ( 133 )   PDF(415KB) ( 340 )  
    以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实际地震资料为例,论述了各向异性叠前偏移技术、各向异性参数的求取方法以及各向异性偏移的处理流程。应用效果证实,相对保幅的各向异性叠前偏移技术,通过求取更为准确的各向异性速度和保留丰富的远偏移距振幅信息,提高了偏移速度和偏移算子的精度,有效提高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地震成像品质,使“串珠”反射特征更清楚,断层和断点刻画更加清晰,从而提高地震储集层描述的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叠前共反射面元叠加成像原理及应用
    石星, 张绪建, 梁英
    2011, 32 (5):  537-540. 
    摘要 ( 134 )   PDF(465KB) ( 373 )  
    复杂构造和深层石炭系已成为在准噶尔盆地寻找有利油气区带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这些地区资料往往信噪比低,成像质量差。叠前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利用常规叠加速度可以获得比常规叠加剖面更高的信噪比,特别对复杂构造连续性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它与叠前偏移技术结合处理是提高资料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库车山地的应用
    李道善, 成剑冰, 谢会文, 马丰臣, 吴超, 司刚元
    2011, 32 (5):  541-543. 
    摘要 ( 105 )   PDF(825KB) ( 267 )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库车山地复杂构造准确成像的较好方法,但其对速度精度要求较高,在地震数据信噪比低、速度模型不准的情况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质量并不理想,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仍是认识该区构造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资料处理,认为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库车山地的应用的关键点是起伏地表地震旅行时的估算和求取准确的均方根速度:前者包括从近地表面开始计算每个成像点的t0时间和该成像点道集中炮检点的旅行时;后者主要是精细的速度分析和速度扫描。该方法在库车山地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识别断裂带圈闭可靠性的地震方法——以克拉玛依油田克百断裂带为例
    吴采西, 潘立君, 戚艳平, 王泽胜
    2011, 32 (5):  544-546. 
    摘要 ( 114 )   PDF(761KB) ( 194 )  
    复杂构造识别的可靠性,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偏移归位成像精度,而可靠的归位成像取决于偏移速度场建立是否符合地质构造解释模型。求取高精度偏移速度,是约束地质构造模型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为此,针对研究区复杂构造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合理的地震地质构造解释模型及相应的偏移速度场;依据斯奈尔定律,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了较可靠的归位成像;共解释5 个断层地层圈闭(其中1 个地层圈闭),刻画了3 个二叠系夏子街组扇体,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地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工程地质
    高温生物酶破胶剂在克拉玛依油田压裂液中的应用
    张天翔, 潘竟军, 杨平, 梅晓丹
    2011, 32 (5):  547-549. 
    摘要 ( 146 )   PDF(247KB) ( 234 )  
    研究了用生物酶破胶剂来解决克拉玛依油田压裂液体系破胶不彻底、对地层伤害大这一难题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调整生物酶用量至250 mg/L 和添加酶保护剂250 mg/L,并与0.01%过硫酸铵复配,2.5 h 可以彻底破胶,破胶液黏度为3.3 mPa·s,残渣量280 mg/L,且无返胶现象。质谱分析破胶液分子量集中在2 147~6 366 Da,主要为13~39 低聚糖分子,表明生物酶破胶剂将瓜尔胶彻底降解成小分子的多糖化合物,解决了破胶不彻底并返胶的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欠平衡钻井方式地层适应性研究
    金业权, 刘刚, 方传新, 王茂林, 孙泽秋
    2011, 32 (5):  550-551. 
    摘要 ( 101 )   PDF(110KB) ( 271 )  
    地层评价的不得当常常致使欠平衡钻井方式的选择不当,进而引起复杂情况及储集层的严重破坏;同时欠平衡钻井设备庞大、动迁费用高,也会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大量的欠平衡钻井现场实钻资料统计基础上,提出了欠平衡钻井方式对地层适应性评价的内容和步骤,这对现场合理选择欠平衡钻井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天然气藏中硫化氢成因研究进展
    赵兴齐, 陈践发, 张晨, 吴雪飞, 刘娅昭, 徐学敏
    2011, 32 (5):  552-556. 
    摘要 ( 163 )   PDF(259KB) ( 365 )  
    目前普遍认为天然气藏中硫化氢主要为生物硫酸盐还原(B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和含硫化合物热裂解等成因。一般认为,天然气中高含硫化氢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结果。从气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可以找到气藏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后的许多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很好地判断气藏是否发生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尽管对天然气藏中硫化氢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认识的问题,如硫化氢的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硫化氢与油气的关系,以及硫化氢形成的主控因素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硫化氢天然气成因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硫化氢天然气的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关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模式的思考
    林隆栋
    2011, 32 (5):  557-563. 
    摘要 ( 82 )   PDF(867KB) ( 301 )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举了新模式9大依据,提出了今后工作设想以及如何盘活我国中西部50~60个大小盆地中的潜在油气资源的想法和做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火山成因的探讨
    胡道雄
    2011, 32 (5):  564-568. 
    摘要 ( 174 )   PDF(222KB) ( 409 )  
    火山是地球物质重新分配的一种形式。火山的成因是地幔中物质的态变而导致物质分异,进而导致地幔顶层物质置换,物质置换导致置换空间的载荷下降,进而导致浮力上升,最终导致火山喷发。火山的形成条件有3 个:置换物质、置换空间和喷发通道。火山的存在状态有5 种:常流火山、间喷火山、开口火山、终结火山和未喷火山。火山的存在状态与物质的置换速度相关,物质置换速度又与固体物质态变速度相关。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排放,它会导致地球体变,即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的强度与地壳的厚度成正比,地壳较薄时以溢流为主,地壳较厚时才能聚集更大的压力。火山内部的压力与置换高度和置换物质的密度相关,根据置换高度和置换物质的密度可以计算火山内部的压力。火山的分布与地幔中固体物质的分布相关。地史早期的火山分布主要受撞击星子的影响,晚期的火山分布主要受俯冲板片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南里海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高敏, 何登发
    2011, 32 (5):  569-574. 
    摘要 ( 184 )   PDF(702KB) ( 453 )  
    依据南里海盆地中15 个大油气田的资料,应用研究含油气系统的思路与方法,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剖析,探讨了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南里海盆地主要发育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盆地北缘的大型走滑挤压构造带的油气地质条件最为优越,目前已发现的大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该构造带上。里海东西两侧岸线附近的褶皱带也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有望成为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比较年轻,油气的生、运、聚活动仍然活跃,因此,即使是目前勘探程度较高的北缘构造带,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钻井工程专家 宋朝晖
    2011, 32 (5):  575-575. 
    摘要 ( 75 )   PDF(68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