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及勘探成果
    张道伟1,马达德1,陈琰1,伍坤宇1,蔡智洪1,赵建1,王建功2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1
    摘要 ( 191 )   PDF(300KB) ( 328 )  
    为突破制约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瓶颈,“十三五”以来,在“向非常规进军、向深部找油气”的思想指导下,大力推进了非常规和深部油气的勘探和理论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攻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认识:明确了咸化湖相烃源岩母质类型及生烃机理,建立了可溶有机质、干酪根和矿物质相互作用而显著提高产烃率的“三元”成烃模式;总结了细粒碳酸盐岩、深层碎屑岩和基岩储集层特征及成储机制;建立了混积碳酸盐岩油藏和深层碎屑岩气藏成藏模式。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落实了英雄岭构造带深层混积碳酸盐岩油藏、冷北斜坡带深层碎屑岩气藏、阿尔金山前基岩气藏等一批勘探目标,并获重大发现。截至2019年4月,累计新增油气探明三级地质储量2.5×108 t原油当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西地区裂缝系统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崔俊,李雅楠,毛建英,赵权,高树芳,邓文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2
    摘要 ( 95 )   PDF(300KB) ( 197 )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和测井成果,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形成机制及裂缝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一套深水细粒碳酸盐沉积,具明显混积特征;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储集层裂缝系统发育,不同尺度的裂缝相互组合,构成了英西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的缝网系统,对油气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和输导作用;上干柴沟组沉积初期,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并持续生烃,狮子沟组沉积末期的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使柴达木盆地发生了褶皱回返,英雄岭构造逐步形成,英雄岭构造的形成过程,也是该套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的形成过程,也是油气在裂缝系统中再次分配的过程,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西地区混积碳酸盐岩有效储集层评价
    李亚锋1,2,伍坤宇1,高树芳1,李贵梅1,李庆波1,张迪1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3
    摘要 ( 83 )   PDF(300KB) ( 138 )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湖相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混积特征,矿物成分多样且垂向变化频繁,存在晶间孔、裂缝和溶蚀孔等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仅应用常规测井资料难以得到准确的矿物含量、孔隙度和孔隙结构信息,有效储集层识别困难。应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岩性扫描测井、常规测井和岩心分析等资料,基于岩石矿物组分,利用变骨架方法准确求取基质孔隙度,构建基质储集层因子,结合裂缝参数、FMI岩石构造、缝洞视面孔率和测试资料,建立了湖相混积碳酸盐岩储集层综合分类图版和分类标准,该标准在英西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也为其他地区复杂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中生代盆地形成及演化
    孙松领1,张正刚1,荣光来2a,石亚军1, 侯栗丽2b, 王文卓2b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4
    摘要 ( 89 )   PDF(300KB) ( 135 )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型转换断裂,在不同时代受区域应力作用的影响,断裂运动的方向不同,断裂带两侧也相应的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中生界盆地和地面露头分布的研究,应用大量学者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研究的认识,结合与右行离散平移断裂有关的构造组合模型,开展了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演化过程、盆地类型、沉积环境以及阿尔金断裂带与周缘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根据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露头和盆地形态、岩相之间的契合关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生代以来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左行走滑距离在350 km左右;泥饼右行走滑实验模型和阿尔金中段中生代原型盆地之间,在成盆环境和盆地类型上,均具有良好的构造契合关系;阿尔金断裂带走滑复位以后的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研究,对认识现今中生界盆地类型及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致密油有效烃源岩识别与预测
    田明智1,刘占国1,宋光永1,李昌1,田瀚1,李亚锋2,夏晓敏2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5
    摘要 ( 85 )   PDF(300KB) ( 136 )  
    2013年以来,在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了大型致密油藏。为了评价该地区烃源岩有效性,并有效支撑井位部署,通过岩心观察、全岩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环境分析、测井响应特征对比等,建立了岩心资料标定下的有效烃源岩测井识别方法。不同于典型烃源岩,研究区烃源岩并不具备典型的测井响应特征,总有机碳含量与声波时差、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等测井参数相关性较差。分析发现总有机碳含量与钍铀比和自然伽马与去铀自然伽马之差相关性较好,并建立公式计算总有机碳含量,方法简单且效果较好。研究区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为0.624%~1.265%,处于成熟阶段,利于生油。对研究区24口井有效烃源岩识别后发现,从新近系上干柴沟组Ⅳ砂组到Ⅰ砂组有效烃源岩发育区由北西逐渐向南东方向迁移,且浅湖区烃源岩与滩坝在纵向上相互叠置,形成优越的源储配置。该方法对致密油藏烃源岩评价和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Ⅲ油组岩屑测井识别
    贾风娟1,赵文凯2,牟中海3,林长庆1,施奇1,郑玉宝1,张芬英1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6
    摘要 ( 83 )   PDF(300KB) ( 119 )  
    针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Ⅲ油组砂砾岩、高阻层识别难度大的问题,利用岩心、薄片、试油、测井等资料,应用地质、测井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岩屑含量的测井响应特征与定量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单一砂砾岩层中物源方向研究、主分流河道确定、高阻水层识别和岩性引起的高阻层感应电阻率校正。岩屑含量与测井曲线的幅度存在一定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建立声波时差和感应电阻率计算岩屑含量的方程,并根据由岩屑含量变化引起的声波时差和感应电阻率变化量的关系,建立了感应电阻率校正方程;通过对岩屑含量变化引起的高感应电阻率异常值的校正,解决了研究区高阻水层的识别和由高阻岩屑引起的含油饱和度误差校正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霍尔果斯背斜紫泥泉子组油气藏气侵作用及主控因素
    唐雪颖1,杨强2,袁波 1,阎桂华1,魏凌云1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7
    摘要 ( 87 )   PDF(300KB) ( 194 )  
    为确定霍尔果斯背斜紫泥泉子组油气藏气侵作用及其主控因素,利用油气地球化学性质分析、包裹体测试、地震等方法,对该区块发生气侵分馏作用的油气藏进行研究,分析了气侵分馏作用对油气藏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有机质丰度高,具有持续生气的能力;数量众多的断裂以及油气充注时间等地质条件匹配良好,使油气藏发生大规模气侵分馏作用;地层压力和垂向深度是控制气侵分馏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气侵分馏作用是导致该油气藏形成稠油、低蜡质凝析油和高蜡质油等复杂原油类型的直接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海相页岩脆性特征分析与表征
    张晨晨1,刘滋1,董大忠2,王玉满2,蒋珊3,管全中4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8
    摘要 ( 70 )   PDF(300KB) ( 124 )  
    针对中国南方深层海相页岩气开发尚未突破的现实,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聚焦深层海相页岩的脆性表征,建立了基于全应力—应变曲线的脆性定量评价指标,以峰值应变和峰后坡降陡度分别表示页岩发生脆性破坏的难易程度和充分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硅质页岩、钙质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黏土质硅质页岩开展高围压三轴压缩岩石力学实验,明确了围压对页岩脆性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深层海相页岩的脆性评价方法,开展了深浅层页岩脆性对比。结果表明,低围压时,围压主要表现为对页岩抗压强度的强化,脆性随围压增加而增强,高围压时,围压则主要表现为对裂缝产生与扩展的抑制,脆性随围压增加而减弱;以弹性参数为岩性指示因子,以断裂韧性为围压指示因子,建立了力学脆性指数,可作为矿物法和弹性参数法的补充,有效应用于3 500 m以深页岩储集层的脆性评价;硅质页岩和钙质硅质页岩在4 500~5 000 m仍具有优质储集层的潜力,但是深层海相页岩脆性的弱化使得优质储集层厚度减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达巴松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集层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阿布力米提·依明1,2,查明1,杨帆3,尹鹤2,丁修建1,卞保力2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09
    摘要 ( 102 )   PDF(300KB) ( 142 )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成岩油气勘探已由盆缘转向盆内生烃凹陷及其周缘,为更准确地确定盆地腹部油气藏的分布,利用磁异常、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开展了准噶尔盆地腹部玛湖—达巴松地区石炭系火成岩的分布规律、储集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认为,玛湖—达巴松地区石炭系以中基性火成岩和火山沉积岩为主,火成岩主要呈北北东—南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火成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为低孔、低—特低渗储集层;有效储集层的形成受火成岩岩性和岩相、风化时间、后期成岩作用的控制,近火山口部位的爆发相和火山机构侧翼的溢流相为火成岩风化壳储集层相对发育的部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层合采气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模拟——以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为例
    马元琨,柴小颖,连运晓,顾端阳,鱼雪,刘国良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0
    摘要 ( 127 )   PDF(300KB) ( 242 )  
    涩北气田是柴达木盆地典型的多层疏松砂岩气藏,具有岩性疏松、层多且薄等特征,气藏储集层从浅至深多达近百个。气田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实现经济高效开发,采用多层合采方式生产。针对多层合采可能产生的层间干扰、储量动用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多层合采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多层合采时气藏储量动用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了不同物性和地层压力条件下多层合采开发动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多层合采有利条件,以渗透率倍比和压力倍比为评价参数建立判断图版,可对不同气层物性和地层压力条件进行初步判断,评价合采干扰程度,为多层气藏优化射孔组合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
    孙仁远1,姚世峰1,梅永贵2,孙莹1,孙晓飞1,张先敏1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1
    摘要 ( 115 )   PDF(300KB) ( 190 )  
    产能评价对于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寿阳区块七元煤矿的地层压力、渗透率、初始含气量、兰格缪尔压力等数据,采用COMET3软件开展煤层气压裂水平井的产能评价,对影响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能的水平段长度、水平井方位、裂缝条数、裂缝半长、裂缝导流能力、水平井井距等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平段长度、水平井井距、裂缝条数、裂缝半长和裂缝导流能力对水平井产能影响较大。当水平段长度小于600 m时,煤层气井的产气量变化较为敏感;煤层非均质性对煤层气高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裂缝条数为控制累计产气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裂缝导流能力和裂缝半长;随着水平井井距的减小,累计产气量增大,但水平井井距过小对累计产气量的贡献并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产量预测方法
    李振华,顾乔元,张大鹏,仝可佳,魏华,皮秋梅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3
    摘要 ( 117 )   PDF(300KB) ( 258 )  
    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强,初期产量递减快,常规产量预测方法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为此研究优化了传统预测方法,阐述了指数递减分类预测和扩展指数递减预测的基本模型和拟合方法。在找到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后,对已投产老井进行分类,利用指数递减分类模型拟合油井生产数据,可以较好地指导老井在规划期的产量预测。扩展指数递减模型适用于碳酸盐岩油藏此类投产后呈现较快递减趋势的油藏,借鉴相似类型油藏已有老井的扩展指数递减规律,可以预测新井在规划期的产量。2种预测方法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预测产量的可靠性,指导此类油藏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西地区复杂应力条件下油藏体积压裂可行性
    熊廷松,张成娟,赵恩东,刘又铭,谢菁,刘欢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2
    摘要 ( 68 )   PDF(300KB) ( 177 )  
    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油藏具有整体含油、局部高产的特征,直井开发效果差、自然产能低,受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影响,历经30 a的滚动勘探评价,始终未能实现有效开发。因此,拟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改造体积、增大泄油面积、降低生产压差,从而实现高效开发。在储集层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体积压裂可行性评价和复杂地应力条件下的裂缝延伸模拟。研究表明,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油藏储集层微裂缝发育,岩石具有一定脆性,储集空间复杂,流度比低,地应力条件复杂,通过采用大排量、大液量、高滑溜水比例、缝内暂堵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形成了复杂裂缝系统,实现提高单井产量和改善开发效果的目标,证实了水平井体积压裂是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油藏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微球加效体系性能及驱油效果
    任豪1,张作伟2,王健3,关丹1,阙庭丽1,余恒4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4
    摘要 ( 112 )   PDF(300KB) ( 196 )  
    为改善蒲北油田蒲125区块水驱和聚合物驱效果,提出采用聚合物微球加效体系调驱技术进行开发。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对加效体系性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微观结构,研究其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油藏条件下聚合物微球加效体系的黏度为114.3 mPa·s,具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矿化度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其抗剪切性能优于聚合物溶液;加效体系微观结构是微球分散吸附在聚合物网状结构的支链上,既提高聚合物的黏度,又增强微球的分散性;加效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聚合物,注入加效体系后,高低渗层的分流率约为50%,较单一聚合物驱,加效体系调驱能更好地改善高含水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成像测井和岩性扫描测井的沉积相研究——以柴达木盆地黄瓜峁地区为例
    张永庶1,张审琴1,吴颜雄1,杨智2,施奇1,马凤春1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5
    摘要 ( 144 )   PDF(300KB) ( 285 )  
    柴达木盆地黄瓜峁地区储集层岩性混杂,既有碳酸盐岩、碎屑岩,又有砂、泥、碳酸盐矿物混积的岩性,储集层厚度小,利用常规测井曲线无法有效识别岩性。利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和岩性扫描(LS)测井可以较好识别出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进而确定储集层岩石类型。利用钻井岩心、LS测井、FMI测井和常规测井综合刻度,识别出4种沉积微相类型,并总结了不同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藻席在LS测井上碳酸盐矿物含量一般大于80%,FMI测井具有高亮杂乱或絮状反射特征,常规测井表现为超低自然伽马和低自然电位;灰云坪在LS测井上碳酸盐矿物含量大于50%,FMI测井为弱—强层状,常规测井表现为低自然伽马、低自然电位和中—高电阻率;砂坪在LS测井上长英质矿物含量大于50%,FMI测井为块状结构,常规测井表现为低自然伽马和低—中电阻率;泥灰/云坪矿物成分复杂,砂、泥、碳酸盐矿物互层,LS测井曲线齿化严重,FMI测井为强层状,常规测井表现为中—高自然伽马,曲线呈齿状。基于测井相对黄瓜峁地区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开展刻画,其研究结果对明确该区有效储集层展布有指导性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频谱衰减特征在基岩气藏气井分类评价中的应用——以东坪基岩气藏为例
    陈芳芳1a,姜越2,刘金滚1b,李程程1a,冯君1c,谈志伟1d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6
    摘要 ( 77 )   PDF(300KB) ( 190 )  
    东坪基岩气藏作为中国罕见的内陆盆地基岩气藏,具有岩性复杂、裂缝发育、单井开发效果差别大的特点,受底水水侵影响,产能下降后,气藏进入大规模治理调整阶段。为实现井间精细挖潜,以便风险井位快速部署,需对获得高产气井的标准进行定性评价。地震频谱衰减属性具有反映含气层段对地震波高频能量强吸收的特点,可较好地预测地层含气性分布特征,据此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方法对东坪基岩气藏有利储气范围内的地震时频数据体进行频谱分解,并开展单井频谱道集剖面频谱衰减属性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气井轨迹钻遇区域存在明显的高频减弱、低频增强的现象,结合单井产量和岩性特征,综合形成东坪基岩气藏气井分类评价标准,单井符合率83.3%,验证了该分类评价标准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碎屑岩油藏开发中隔夹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对比
    练章贵1,李君1 ,王晓2 ,王开宇1,邵光强1 ,张曙振1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7
    摘要 ( 98 )   PDF(300KB) ( 154 )  
    碎屑岩油藏传统的隔夹层建模主要是简单地描述隔夹层,缺乏不同隔夹层建模方法对剩余油分布的系统性认识。设计4口虚拟井,分别建立层间和层内隔夹层随机模型和确定性模型,对不同的模型进行天然能量、注水和注气开发的油藏数值模拟,扩大面积、增加井数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机建模方法得到的模拟结果非均质性强,不确定性大,而确定性建模方法得到的模拟结果与地质认识较相符;隔夹层建模方法的不同导致对油水运动、剩余油分布和注水注气控制作用认识的差异明显。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应充分利用地质认识建立确定性隔夹层模型和对应的相控储集层属性模型,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古8井区孔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流体地震预测
    张远银1,2,孙赞东2,杨海军3,艾合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4,姜鹍鹏1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8
    摘要 ( 101 )   PDF(300KB) ( 189 )  
    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类型复杂多变、非均质性极强的特点和现场难以预测储集层内部流体性质的现状,引入充分考虑了孔隙形状变化并通过微分方式避免速度频散的DEM-Gassmann岩石物理模型,对中古8井区井上碳酸盐岩储集层段进行流体置换,证明地层条件下该井区储集层内水的弹性属性与油气差别较大。通过弹性参数交会对比筛选了对流体性质识别最好的纵横波速度比与纵波阻抗和泊松比与纵波阻抗组合,根据AVO反演结果进行中古8井区鹰山组碳酸盐岩层段的流体预测,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认识,与24口井资料吻合度为81.08%.理论分析和实例讨论为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流体预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相关标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的致密油储集层脆性指数预测——以柴达木盆地跃灰101井区为例
    张平1,夏晓敏2,崔涵2,陈园园2,王文卓2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19
    摘要 ( 74 )   PDF(300KB) ( 186 )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跃灰101井区下干柴沟组上段Ⅳ油组储集层为致密湖相碳酸盐岩,该类储集层脆性评价缺乏定量表征依据。通过致密油储集层脆性指数预测,探讨了致密油储集层脆性评价的关键技术。首先,在岩心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基础上,利用矿物含量计算样品脆性指数,在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力学实验和声波三轴实验基础上,定量计算样品脆性指数,进一步确定动、静态杨氏模量及纵、横波转换关系;其次,通过叠前弹性参数同时反演技术,获取纵、横波阻抗及密度数据体,进而计算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数据体,利用动、静态杨氏模量关系将其转换到静态杨氏模量,完成静态脆性指数计算;最后,对目的层的脆性及岩性平面分布进行分析,明确致密油勘探重点区域,并通过后续实钻井验证方法有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性—电性交会方法在疏松砂岩气藏水侵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为例
    顾端阳a,柴小颖a,孙勇b,刘国良a,严焕德a,秦彩虹a
    2019, 40 (5):  1-1.  doi: 10.7657/XJPG20190520
    摘要 ( 79 )   PDF(300KB) ( 146 )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气藏,具有岩层疏松、砂泥岩互层、边水环绕、气水分布复杂等特殊地质特征,气藏开发中后期,水侵后地层电阻率变化特征不明显,储集层流体识别困难。从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入手,在国内外水侵测井解释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岩电关系进行水侵机理研究。利用常规和生产测井资料中的电性曲线对水侵层进行定性识别,并提出一种基于岩性—电性交会的水侵特征识别方法,建立水侵层的参数定量识别、层位标定,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水侵评价技术,解决了低阻气层水侵识别难的问题。利用建立的测井水侵层解释模式和评价方法,对部分新钻开发井进行水侵层解释,符合率为84.2%,岩性—电性交会方法对于其他疏松砂岩气藏开展水侵层识别和解释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