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潜力分析
    岳来群1,康永尚2,陈清礼3,商岳男2,佘振兵4,陈 玲5
    2013, 34 (2):  1-1. 
    摘要 ( 230 )   PDF(300KB) ( 235 )  
    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分布区域较广,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生于缺氧的闭塞滞留海洋环境。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 960×108 m3. 虽然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和热事件,导致贵州地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产状复杂、局部微变质,但仍应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在未来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将其与常规以及致密碎屑岩、碳酸盐岩油气藏等一并考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国石化探区勘探突破实践
    隋风贵
    2013, 34 (2):  1-1. 
    摘要 ( 72 )   PDF(300KB) ( 261 )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带的中国石化探区西缘区块和北缘1区块,构造简单,较大规模断层不发育,地层超剥叠置,远离烃源岩,勘探难度很大。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认研究区具有远烃源供油气基本特征。北缘二叠系生油岩向北扩延到哈拉阿拉特山逆掩构造带之下,车排子西缘区块具有双源双向供油特征。通过分析评价油气输导条件,建立了“断-毯输导”的远源成藏模式,落实了岩性、地层-岩性等主要圈闭类型;在综合研究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车排子凸起南侧环带滩坝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藏东侧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哈拉阿拉特山南侧地层-岩性油气藏为勘探突破方向,并形成了相应的配套勘探技术,从而在车排子和哈阿拉特山地区发现了2个亿吨级规模的含油区,实现了重大勘探突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霍玛吐构造带中组合油气成藏演化分析
    雷德文1,张 健2,白振华3,方世虎4,詹燕涛4,魏凌云2
    2013, 34 (2):  1-1. 
    摘要 ( 61 )   PDF(300KB) ( 211 )  
    综合利用多种油气成熟度参数、包裹体显微观察、储集层沥青测试和颗粒荧光观察等,剖析了霍玛吐构造带的油气充注次序和充注史。研究认为,霍玛吐构造带原油来源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霍玛吐构造带主要存在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大约距今10×106 a,以低成熟度原油充注为主;第二期成藏大约距今3×106 a,以天然气充注为主,伴随有较高成熟度原油充注;其油气藏经历2期充注,早油晚气,后期改造调整,并局部发生气侵分馏的成藏演化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家海凸起油气成藏机理及其主控因素
    胡海燕1,吴 坚2,黄 芸2,谭思哲1,陈元勇1,刘作强1
    2013, 34 (2):  1-1. 
    摘要 ( 71 )   PDF(300KB) ( 263 )  
    从油气来源、输导体系、古构造演化等方面探讨白家海凸起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主要是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以及两者的混源;断裂、构造脊-砂体是其有利的输导体系;白家海凸起古构造高点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多次迁移和变迁,现在的油气藏主要沿古构造高点展布。烃源岩生、排烃时,处于开启状态的断裂和砂体为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油气沿着此通道运移至古构造高点,后期的构造运动对古圈闭影响较小,因此,造成现今的油气藏沿古构造高点分布的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勘探方向
    李 欣,李建忠,杨 涛,闫伟鹏,郭彬程,吕维宁,陈晓明
    2013, 34 (2):  1-1. 
    摘要 ( 115 )   PDF(300KB) ( 385 )  
    渤海湾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与美国对比,该盆地勘探处于储量稳定增长阶段后期,仍具备深化勘探的资源潜力。深入分析后认为,碎屑岩、深潜山和潜山内幕等常规油气藏依然是实现储量、产量稳定增长的重要勘探领域;同时致密砂岩、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分别为15×108~18×108 t和12×108 t,致密砂岩气资源量为6.3×1012 m3,这些非常规油气藏将是未来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现阶段应立足常规油气藏、探索非常规油气藏,从而实现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天然气聚集模式及致密气藏有利勘探方向
    李 君1,2,杨 慎2,申 英3,杨 冬2,杨 青2,邵丽艳2,高 阳2
    2013, 34 (2):  1-1. 
    摘要 ( 42 )   PDF(300KB) ( 206 )  
    吐哈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在分析天然气成因、分布和成藏模式的基础上,将该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为3种。Ⅰ型天然气主要分布于三间房组和三叠系中,Ⅱ型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侏罗统中,Ⅲ型天然气除三叠系外均有分布,其中,致密气藏成因类型主要为Ⅲ型;天然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侧向分异、垂向分异、近源分异及混合聚集4种类型,其中,近源分异是致密气藏主要成藏模式,在吐哈盆地东部邻近凹陷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东部沙南—北三台地区油气输导模式
    刘俊榜1,刘 震2,景晓凤2,李培俊3
    2013, 34 (2):  1-1. 
    摘要 ( 69 )   PDF(300KB) ( 415 )  
    随着准噶尔盆地勘探实践和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对盆地东部沙南—北三台地区油气输导模式的认识受到挑战,原输导模式的认识已无法满足现今油气勘探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对研究区烃源岩展布和输导通道这两个油气输导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沙南—北三台地区2个油田19个油藏进行了深入解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东地区油气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的T型输导新模式,并指出了T型输导模式对油气勘探的意义,为准噶尔盆地东部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西地区物理风化层形成机制及其石油地质意
    袁 浩1,2,王海峰3, 向海洋3, 廖齐明3, 崔力公3, 陈 磊3
    2013, 34 (2):  1-1. 
    摘要 ( 82 )   PDF(300KB) ( 190 )  
    对柴西地区古近纪以来古气候演变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区物理风化层的形成时间和形成机制。在新近纪以来干、冷的极端高原气候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强烈构造运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物理风化层。该区物理风化层段、水层段和油层段在纵向上构成明显的“三段式”;物理风化层之下的潜水面存在穿时现象,不能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物理风化层降低了地震信噪比,在钻井工程方面易发生井漏和井壁垮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和三塘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低煤阶煤层气的影响
    李志军1,2a,李新宁2b,梁 辉2b,王瑞英2b
    2013, 34 (2):  1-1. 
    摘要 ( 59 )   PDF(300KB) ( 226 )  
    水文地质条件是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过程中重要的主控因素之一,对煤层气赋存、运移影响很大,对煤层气的开采至关重要。分析了吐哈和三塘湖盆地的煤层水文地质特征,并与国外类似盆地进行对比,认为第四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煤层水文地质条件总体较差,形成了类似加拿大阿尔伯塔盆地的“干煤层”,极大影响了煤层气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羌南坳陷鄂斯玛地区构造解析
    吴 滔,马德胜,符宏斌,龙胜清,白培荣,曾禹人
    2013, 34 (2):  1-1. 
    摘要 ( 58 )   PDF(300KB) ( 183 )  
    通过地表油气地质调查,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认为前人地震解译的鄂斯玛背斜是一个隐伏背斜,初步分析鄂斯玛地区具有较好的油气构造圈闭条件,而且中生代油气系统保存完整,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
    马立民1,林承焰1,文钢锋2,3,倪晓华1
    2013, 34 (2):  1-1. 
    摘要 ( 60 )   PDF(300KB) ( 728 )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主要有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砾岩;除发育压实、胶结和溶解等成岩作用外,火山碎屑岩成岩特征与正常沉积碎屑岩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熔结、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上。熔结和脱玻化作用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改善了火山碎屑岩储集层物性,微晶石英包壳的存在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超深层奥陶系礁滩相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成
    屈海洲1a,1b,王振宇1a,1b,张云峰1a,1b,杨海军2,孙崇浩2,王 茜
    2013, 34 (2):  1-1. 
    摘要 ( 61 )   PDF(300KB) ( 286 )  
    运用岩心、薄片、物性、测井等资料研究发现,良里塔格组储集层具有在顶面以下100 m内的基质孔隙及宏观孔洞缝叠合发育的特征。早成岩近地表岩溶形成的非选择性溶蚀孔隙则对良里塔格组顶面以下100 m内的礁滩复合体进行叠加改造,是形成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关键因素。埋藏阶段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裂缝沟通了隙,成为多种流体的运移通道,而流体对基质岩块进行溶蚀或者抑制胶结,则改善了深埋碳酸盐岩的储渗条件。研究区孔隙的演化经历了8个阶段。其中,埋藏期的3期油气运移与孔隙发育的3个阶段时空配置关系较好,形成了塔中地区超深层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凝析气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与勘探前景
    林世国1,2,赵泽辉2,徐淑娟2,姜晓华2,丁 鹏1,程宏岗2,陈俊安2
    2013, 34 (2):  1-1. 
    摘要 ( 66 )   PDF(300KB) ( 258 )  
    松辽盆地深层为多个独立断陷组成的断陷群,火山岩为深层天然气藏主要储集层。在对深层火山岩气藏形成条件和成藏富集规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具有近距离运移成藏,围绕主断槽、沿断裂分布的特点;烃源岩、储集层和断裂共同控制气藏的分布。烃源岩、火山岩都发育且配置关系良好并具有一定构造背景的区带为有利勘探区带。目前未突破的断陷多,勘探潜力大。营城组火山岩依然是下步勘探的重点,火石岭组是火山岩气藏勘探的新层系;深层碎屑岩分布广,烃源岩与储集层大面积直接接触,是深层勘探重要的接替层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莱州湾凹陷断裂控藏机理
    张 爽,叶加仁,刘文超
    2013, 34 (2):  1-1. 
    摘要 ( 66 )   PDF(300KB) ( 255 )  
    莱州湾凹陷是受郯庐断裂多期活动控制形成的富油气凹陷。断裂演化对凹陷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凹陷断陷期的快速沉降导致了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段和沙三中段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断裂沟通深部热源上涌,较高的地温梯度加快了烃源岩的成熟演化;断裂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优势通道,控制了油气的纵向排放;后期强烈的断裂活动对早期油气藏具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濮凹陷与东营凹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对比
    冯阵东1,程秀申1,刘海磊2a,王霞田2b,张效恭2b,吕兰芳1
    2013, 34 (2):  1-1. 
    摘要 ( 48 )   PDF(300KB) ( 183 )  
    对比了东濮凹陷与东营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总结出造成两凹陷在油气资源量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东濮凹陷浅层成藏条件不及东营凹陷优越,有小规模成藏的可能,而且成藏控制因素极为复杂,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有:烃源岩的丰度和品质较差,生成的烃类中天然气所占比例大,不易保存;大量生烃和圈闭定型于东营组沉积期末,油气大量散失;新近纪因生烃量小、断层活动弱,缺乏油气向浅层运移的动力和通道,不利于浅层成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齐古油田克拉玛依组储集层特征
    胡宗芳,李 臣,廖 伟,胡清雄,李 睿,邵 丽
    2013, 34 (2):  1-1. 
    摘要 ( 104 )   PDF(300KB) ( 189 )  
    齐古油田位于地形复杂、构造高陡的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为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但是由于地层相对较老,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均处于深埋藏阶段,成岩压实作用强,原生孔隙保留较少,次生孔隙和裂缝发育,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双孔介质储集层,孔喉偏小,储集层排驱压力大,属于非常规致密砂岩油气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西部地表典型盐构造样式及变形特征
    程小岛1a,1b,李江海1a,1b,程海艳2,邓 罡3
    2013, 34 (2):  1-1. 
    摘要 ( 73 )   PDF(300KB) ( 224 )  
    库车坳陷西部地表出露古近系膏盐岩,通过地表野外考察和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对地表盐席、盐墙和盐筏进行整体构造样式、变形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等分析,认为盐席与盐筏的变形和运动方向主要受重力滑脱作用控制,体形态受构造背景的影响,盐墙为受差异负载作用而底劈至地表形成。同时气候和地形也是膏盐岩在迁移过程中发生塑性变形、发育大量履带式褶皱和盐内褶皱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因次产气图版法预测樊庄水平井煤层气产能
    孙晓飞,张艳玉,李延杰,陈会娟,孙仁远
    2013, 34 (2):  1-1. 
    摘要 ( 66 )   PDF(300KB) ( 257 )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煤层气井产能费时、复杂,实用性较差。建立水平井早期线性流和晚期径向流无因次产气曲线,研究了无因次产气曲线的煤层面积等16个地质、开发因素对曲线的影响规律,形成了一套使用无因次产气图版方便、准确预测产能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长度与同方向煤层长度之比是早期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产气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时间、煤层面积和裂隙渗透率为晚期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产气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实例验证表明,无因次产气图版预测结果与实际日产气量误差为17.12%,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黏弹性效应的聚合物驱流度设计方法
    姜瑞忠,王公昌,姚 征
    2013, 34 (2):  1-1. 
    摘要 ( 61 )   PDF(300KB) ( 254 )  
    聚合物溶液在渗流过程中存在黏弹性效应,此效应对于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聚合物驱流度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一因素。研究表明,当考虑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时,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流度设计时所需最小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先增加后减小,曲线出现临界“拐点”,这与不考虑溶液黏弹性有明显的区别;且随着松弛时间的增大,在相同剪切速率下,所需最小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变小,曲线整体下移,且松弛时间越大,曲线出现“拐点”的时机越早,表明黏弹性效应的增大可以降低对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克沁油田深层稠油注水开发技术
    荆文波1,2,张 娜2,孙欣华2,张斌成2,白国娟2,王伟胜2,路 磊2,辛丽珺2
    2013, 34 (2):  1-1. 
    摘要 ( 69 )   PDF(300KB) ( 282 )  
    鲁克沁中区深层稠油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后因油水黏度比大,平面、剖面注采矛盾严重,注入水单向突进十分严重。采用分层系开发、分层系注水、精细注水、化学调剖等开发对策,平面和剖面矛盾不断改善,水驱动用程度从2008年的17.1%提高到目前的40.9%,地层压力逐年恢复,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研究表明,由于油水黏度比高,见水后流度比即大于1,而且随着含水上升,流度比上升迅速,注入水的指进、突进会更严重;水驱见效区半径为100~300 m,见水前缘与水淹前缘的距离为10~30 m. 单井及油田水驱特征均表现为凸型,中高含水期为主要采油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美丽火山岩气田产水来源综合分析
    董家辛1,童 敏1,王 彬2,刘锦霞3
    2013, 34 (2):  1-1. 
    摘要 ( 60 )   PDF(300KB) ( 227 )  
    克拉美丽气田属于高孔、特低渗火山岩气藏,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裂缝分布不均,气、水关系极为复杂,单井生产动态差异大,产水类型多样。对气藏产水的来源、机理和规律的认识还不清楚。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对克拉美丽气田的产水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克拉美丽气田的产水来源,并运用Mcketta-Wehe图版法定量计算了不同类型产水量,并分析了不同类型产出水对气井生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效耗水区间在东营凹陷地层中的确定及地质意义
    郗凤琨
    2013, 34 (2):  1-1. 
    摘要 ( 56 )   PDF(300KB) ( 178 )  
    沉积物在埋藏压实过程中,不仅发生矿物蚀变耗水作用,同时也发生地层压实排水作用和黏土矿物转化脱水作用。通过对东营凹陷深部地层压实排水量和黏土矿物转化脱水量的计算,将同深度段地层总增水量与耗水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平衡深度约为2 500 m,其上地层以增水为主,其下地层以耗水为主,并确定东营凹陷深部地层耗水区间为2 500~3 500 m. 在有效耗水区间内,耗水作用可以改善储集层物性,增大油气储集空间,降低封闭流体压力,增大油气运聚动力差,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注聚合物五点法井网密度的多目标优化
    廉黎明1a,1b,秦积舜1a,1b,王 强1a,1b,李俊键1c,2,李金宜3
    2013, 34 (2):  1-1. 
    摘要 ( 57 )   PDF(300KB) ( 172 )  
    早期注聚合物对于海上油田和国外开发区块十分必要,鉴于油田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原来的单一因素优化已经不再适用。以五点法井网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油藏和经济双重目标,以聚合物溶液浓度、注入井注入能力、生产井产液能力及生产时间为限制条件,通过理论方法和经验回归,建立了以早期注聚合物累计采出量和净现值流量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结合油田区块实例,通过用适应函数算法得到井网密度的优化解。将多目标优化的合理井网密度与单一目标下合理井网密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方法适用性更强,更适用于五点法井网早期注聚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注CO2、降黏剂复合热采技术在毛8块的应用
    李雪峰1a,唐周怀1b,许振华1a,葛广涛1a,王丙荣2,侯义梅1a
    2013, 34 (2):  1-1. 
    摘要 ( 31 )   PDF(300KB) ( 163 )  
    针对毛8块中深层、中低渗、低温低压普通稠油的油藏特征,进行了CO2与毛8块原油溶解降黏实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10口水平井的CO2、降黏剂复合热采技术矿场试验,对影响热采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段长度、钻遇率、油层物性及注汽质量等是影响热采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非均质性综合指数研究大路沟A区储集层
    梁力文1a,1b,旷理雄1b,敬小军2,史德锋1b,黄文俊1b
    2013, 34 (2):  1-1. 
    摘要 ( 75 )   PDF(300KB) ( 221 )  
    以靖安油田大路沟A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碎屑岩储集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靖安油田大陆沟A区长2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总体偏弱,储集层质量较好;东部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西北和西南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自东向西非均质性有逐渐变强的趋势。储集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为层内夹层,受控于沉积微相。注水见效较快的区域,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65~0.75,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简单,运算速度快,能够准确地求取各参数的权重系数。引入非均质综合指数能够克服单一因素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不足,结合高斯随机模拟,实现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物期权法在低渗透油田开发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邓玉辉
    2013, 34 (2):  1-1. 
    摘要 ( 56 )   PDF(300KB) ( 324 )  
    低渗透油田开发项目不确定性因素多,具有典型的实物期权特性,投资具有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决策者在选择开发时机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于Black-Scholes模型建立了适合于低渗透油田开发项目特性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并且与传统的净现值法进行对比。2种方法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净现值法低估了项目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构造中的逆时偏移技术应用分析
    赵玲芝1,2,王克斌2,李道善2,张建中1
    2013, 34 (2):  1-1. 
    摘要 ( 70 )   PDF(300KB) ( 280 )  
    基于射线理论积分法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复杂地质结构(如盐丘、逆掩带等)及速度横向剧烈变化的地区,由于成像条件受到限制,影响了对地下地质体的正确认识。理论分析波动理论的逆时偏移的成像原理及优缺点,并经过实际资料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为进一步提高该技术的适应性,选择了不同的地震资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逆时偏移是改善盐丘或逆掩推覆体下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方法,在速度变化不大、波场不复杂的地区,虽然逆时偏移成像的质量改善不大,但可以有效地保持地震信号的振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频谱分解和地震峰值属性分析预测薄砂岩储集层
    熊 冉,赵继龙,厚刚福
    2013, 34 (2):  1-1. 
    摘要 ( 67 )   PDF(300KB) ( 232 )  
    描述了频谱分解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模型正演模拟分析薄砂岩储集层,对不同厚度薄砂层的地震反射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岩心、测井分析储集层的岩性和物性,在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波形属性研究基础上以时间域峰值属性优选、数学统计回归和频率域频谱分解调谐理论等技术综合分析、建立预测薄砂岩储集层经验公式,预测了研究区2个优势薄砂岩储集层发育区。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对薄砂岩储集层的认识较为有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步压裂缝网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李小刚1,罗 丹1,李 宇1,张亚明2
    2013, 34 (2):  1-1. 
    摘要 ( 74 )   PDF(300KB) ( 334 )  
    同步压裂技术是实现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储集层改造的新兴技术,揭示裂缝延伸的力学机理是进行施工参数优化的基础。研究表明,多裂缝同步延伸诱导应力场及其天然裂缝作用机制共同确定了同步压裂裂缝布情况;裂缝网络工程方法是目前研究同步压裂裂缝延伸模型最好的手段;优化施工参数主要在于优化裂缝条数、缝间距、净压力和水力裂缝几何尺寸,以实现最大程度诱导应力场形成复杂裂缝网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级酸压在超深裂缝型碳酸盐岩水平井的应用
    张 波1,2,薛承瑾1,周林波1,张 烨2,3
    2013, 34 (2):  1-1. 
    摘要 ( 80 )   PDF(300KB) ( 259 )  
    塔里木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以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具有超深、高压和高温的特点。裂缝以中-高角度缝为主,既是储集空间又是主要的流动通道,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需要酸压才能建产。影响酸压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长裸眼井段酸压方式的选择以及酸蚀裂缝是否沟通有效缝洞储集体。针对以上难点,开展了各级酸蚀裂缝长度、导流能力、施工规模、前置液比例和排量等参数优化,优选压裂液和酸液,形成差异化的多级酸压优化设计方案。现场施工效果表明,设计参数合理、有效,多级酸压技术适用于超深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增产改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井液混油响应气测值较准确剔除方法
    杨明清1,2,王成彪1,王 印3,付丽霞4
    2013, 34 (2):  1-1. 
    摘要 ( 65 )   PDF(300KB) ( 219 )  
    在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向钻井液混入油类或有机添加剂,往往会对气测显示造成干扰,影响油气层的发现和评价。传统的解决方法一般根据经验扣除部分气测值,扣除部分作为钻井液混油响应气测值,该方法无法准确测定地层油气显示值。根据来自地层的气测值和来自混油的气测值及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通过计算,可实现钻井液混油响应气测值的较准确剔除,剔除后的气测值更加客观地反映地层含油气信息。该方法在胜利、中原、川东北、新疆等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该方法不增加成本,计算简单,可在所有混油钻井液气测录井中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新领域
    张之一,夏 冰,朱瑞静,张艳妮
    2013, 34 (2):  1-1. 
    摘要 ( 54 )   PDF(300KB) ( 467 )  
    板块构造理论不适用于大陆地质,地球排气作用这一新认识使地球动力学理论研究呈现出曙光,为地学研究领域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与此有关的石油深部起源理论也日趋发展成熟,且涌现出了众多新的研究领域。列举了碳氢化合物无机合成实验研究、构造结的研究、环状构造的研究,含油气盆地基底的研究及油气资源取之不尽的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地壳的构造变动控制了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和分布,石油、天然气是地球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石油地质学的科学研究使人们从生产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并已上升为新的理论。用新理论指导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必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其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岩石的润湿性分析 ——与李正科先生商榷
    李传亮
    2013, 34 (2):  1-1. 
    摘要 ( 100 )   PDF(300KB) ( 423 )  
    岩石的主要矿物是极性物质,地层水的极性比油强,因此,岩石是亲水的,地下没有亲油的岩石。岩石的亲水性质保证了油气运移的顺利进行,亲油岩石把油气散失在运移途中而无法聚集成藏。实测的相渗曲线表明了岩石的亲水性质。油藏压力的正常分布也是岩石亲水性质的证明。亲油岩石根本无法作为盖层封堵油气,只能散失油气。实验室测量到的亲油岩石,没有代表地下情况,因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