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6-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有机质微观成烃和宏观成藏机理
    周炎如
    2006, 27 (2):  135-141. 
    摘要 ( 111 )   PDF(429KB) ( 246 )  
    从近代物理学的角度, 提出了有机质成烃是一个“混沌”领域。应用拉格朗日( Lagrange) 函数阐明了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在有机质成烃和成藏中的科学内涵; 根据量子力学的价键理论解释了质子酸束在碰撞干酪根裂解过程中的顺序和方式; 以键结合能理论和热力学内能是体系内蕴含的一切能的总和为依据, 导出了干酪根裂解释放能的表达式; 从动态的微观成烃和宏观成藏的观点出发, 应用热力学卡诺(Carnot) 循环的热功转换理论, 探讨了油气呈脉动式的膨胀和压缩的“蠕动渗流”形式作初次运移; 叙述了凹陷深部热功转换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封闭层提供热源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压力梯度。剖析了从微观成烃到宏观成藏各层次的性质和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柳少波, 宋岩
    2006, 27 (2):  142-145. 
    摘要 ( 115 )   PDF(549KB) ( 177 )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的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油气显示丰富, 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次构造活动给油气成藏期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利用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沉积埋藏史、古地温史的数值模拟,揭示了油气成藏期次和热流活动的历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 琼库尔恰克构造带群4 井油气包裹体丰富的层段与含油层段相对应; 伽1 井小海子组灰岩和志留系砂岩均发现有油气包裹体, 但丰度低, 表明曾发生过油气运移, 但未形成油气聚集。根据荧光和均一温度特征可将油气包裹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浅蓝色荧光, 均一温度较低; 另一种为黄色荧光, 均一温度较高。结合一维热模拟计算结果, 总结出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有两期油气成藏作用: 第1期发生于晚二叠世, 源岩可能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 油气成熟度较高; 第2 期为新近纪, 源岩可能为石炭系, 油气成熟度较低。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出, 色力布亚断裂带上的伽1 井和巴4 井均一温度高于该地区同深度的地温值, 说明该断裂带存在热流正异常, 热流异常由深部高温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浅部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西北部奥陶系白云岩(化) 成因分析
    钱一雄, 尤东华
    2006, 27 (2):  146-149. 
    摘要 ( 136 )   PDF(498KB) ( 244 )  
    对塔中西北部中1 井区奥陶系白云岩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其共有泥-粉晶白云石、泥晶白云石、斑状白云石、与缝合线有关的交代白云石、异型白云石和糖粒状白云石等多种结构类型, 广泛发育镶嵌状、亮边雾心结构、交代残余、生长环带等埋藏成岩作用结构, 主要反映不同介质下的埋藏成岩环境; 具有相对低的锶(Sr为161×10-6) 和相对高的钠(Na 为0.09%); δ13C 平均为-2.0‰; δ18O 平均为-6.8‰, 进一步表明其既属于埋藏白云岩范畴,又具有准同生期成岩特点。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埋藏作用中的白云石化流体是温度为115~130℃和170~210℃、盐度为5%~7%、8%~9%和12%~13%的中高温、高盐度的卤水。综合认为, 它主要为成岩白云岩, 但也存在在潮上及潮间带上与灰岩共生的准同生期白云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2006, 27 (2):  150-150. 
    摘要 ( 51 )   PDF(152KB) ( 2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地质特征及研究进展
    郭建军, 陈践发
    2006, 27 (2):  151-155. 
    摘要 ( 100 )   PDF(465KB) ( 213 )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广泛分布着志留系沥青砂岩, 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和早古生代生油盆地的上倾方向, 表明本区规模巨大的志留系沥青砂岩可能为古油藏露头带。沥青砂岩的分布主要受油源区、古隆起、沉积体系以及储集层物性的综合控制, 沥青的微观特征也反映了志留系油气多期注入和破坏的历史。油质沥青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呈彼此消长关系, 沥青含量高的部位可动油相对较少。由于存在不同期次的沥青, 沥青反射率的数据比较离散。总体而言,沥青反射率均较低, 为0.15%~0.50%. 通过烃源岩及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 塔中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油源主要为中-下寒武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气藏形成与“烟囱效应”
    梁全胜, 刘震, 常迈, 李鹤永
    2006, 27 (2):  156-159. 
    摘要 ( 89 )   PDF(625KB) ( 272 )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表明,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气藏周围发育有气烟囱。第四系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深部发育了低幅超压; 甘森泉-小柴旦基底断裂影响气藏构造的完整性; 第四系饱含高矿化度地层水泥岩构成的盖层可以起到一定的封盖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最终导致了气烟囱的形成。气烟囱的发育可以解释第四系天然气组分、重烃碳同位素等体现出来的混源特征, 解决第四系各层序源岩生烃潜力和含气储量之间存在的矛盾。总之, 气烟囱作为天然气的垂向运移通道对该区第四系气藏的成藏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演化及其控藏规律
    赵宏亮
    2006, 27 (2):  160-162. 
    摘要 ( 88 )   PDF(515KB) ( 230 )  
    侏罗纪中晚期, 准噶尔盆地腹部隆升, 形成北东向展布的车莫古隆起, 改变了盆地腹部单倾的构造格局, 形成沿隆起两翼分布的大量侏罗系中上统岩性圈闭与地层圈闭, 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导致车莫古隆起北翼抬升、南部急剧沉降, 使北部前期已形成油藏遭受破坏而发生二次调整, 隆起南翼得以保存, 是盆地腹部深层有利的勘探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口泉油田走滑断裂带的发现及其成藏意义
    杨学文, 邵鸿良, 尚建林, 王勇, 冯旭军, 聂建疆, 王昌勇, 邢凤存, 高振中
    2006, 27 (2):  163-165. 
    摘要 ( 138 )   PDF(833KB) ( 236 )  
    最近在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发现了一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 十余条走滑断层将北东向的克乌断层截为十数段, 并依次错开。走滑断层在三维地震水平切片上有清晰显示, 主要表现为: 各波组同相轴的终端呈线状定向延伸;波组同相轴图像有牵引现象; 同属一套同相轴波组图形被明显错开; 同相轴的波形突然变化; 一套波组突然同向弯曲等。走滑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显示不如水平切片明显, 但也有一定特征: 中生界波组突然中断消失, 与石炭系基底杂乱反射对接在一起; 波组有中断现象, 一系列中断点呈高角度向深部延伸; 波组呈现波状变动或表现为反射突然模糊等。走滑断层为张扭性质, 是北东向逆断层的配套滞后产物。百口泉油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块恰与走滑断层发育带基本吻合, 故百口泉走滑断裂带对油气富集成藏以建设性作用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孔状火山碎屑岩储集层成因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吴运强, 常秋生, 蒋宜勤, 孙自金, 王桂君, 杨红霞
    2006, 27 (2):  166-168. 
    摘要 ( 89 )   PDF(1061KB) ( 168 )  
    在克拉玛依油田夏72 井区风城组发现了一套罕见的气孔状火山碎屑岩储集岩, 通过大铸体薄片显微镜下微观分析, 对该类储集岩的组分特征、结构构造、孔隙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其成因机理及油气勘探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套储集岩为喷出的炙热火山灰流, 受到地表汽化水蒸气的影响, 沉积时发生不均匀重熔作用形成的气孔状重熔流纹质弱熔结含火山砾玻屑凝灰岩; 岩体的下部收缩裂缝及溶孔发育, 渗流作用较好, 为良好的储集、渗流层, 中上部气孔及基质微孔发育, 为良好的储集层, 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南山前断褶带紫泥泉子组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
    沈玉林, 郭英海, 李壮福, 冉启贵, 贲旭东
    2006, 27 (2):  169-172. 
    摘要 ( 100 )   PDF(473KB) ( 349 )  
    通过露头与钻井、测井资料的对比研究, 依据紫泥泉子组存在两个区域稳定发育的大套泥岩, 以及区域不整合、河道下切面或沉积体系转换面, 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划分为2 个三级沉积层序, 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编制了以层序为单位的岩相古地理图, 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沉积期间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沉积演化。其中, 紫泥泉子组沉积早期(层序一) 岩相古地理格局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共存; 紫泥泉子组沉积晚期(层序二) 湖泊扩张, 为以湖泊沉积为主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组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井地层自动划分的边缘检测最优分割方法
    谢忠怀, 李保利
    2006, 27 (2):  173-175. 
    摘要 ( 80 )   PDF(352KB) ( 214 )  
    目前常用的测井地层自动划分方法是最优分割法。该方法对测井曲线形态及突变点信息利用不充分, 影响了分层的地质可靠性, 而且计算量大、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问题, 提出一种将边缘检测与最优分割相结合的测井地层自动划分方法。该方法先通过边缘检测发现和筛选曲线突变点, 而后在突变点集合中进行最优分割, 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 同时, 灵活设计边缘检测指标, 优化准则不仅使层间离差平方和最大, 也使各分界点两侧曲线形态差异尽量大,提高了分层可靠性。通过济阳坳陷1 口井中生界地层划分的实例, 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煤阶煤层气藏水动力条件的物理模拟实验
    王勃, 姜波, 王红岩, 刘洪林, 陈振宏, 李贵中
    2006, 27 (2):  176-177. 
    摘要 ( 78 )   PDF(172KB) ( 330 )  
    水动力条件是影响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煤层气成藏模拟装置模拟了低煤阶煤层气藏水动力条件。研究表明, 强烈的水动力交替作用使煤层气藏中的H2S 含量降低、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甲烷含量降低、氮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大。这些变化对煤层气成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水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 对比了煤层气藏保存条件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及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王风华, 李荣权
    2006, 27 (2):  178-180. 
    摘要 ( 79 )   PDF(545KB) ( 174 )  
    沉积期构造转换带是沉积碎屑物最主要卸载区, 是各种砂砾岩体和有利储集层分布的主要区带; 沉积期后构造转换带, 使储集层构造特征发生变化, 各种非构造油气藏集中分布。研究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的储集层分布有利区带特征、寻找沉积期后构造转换的油气成藏有利区、开展储集层分布和构造有利区带的匹配关系评价, 是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和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胜坨地区通过构造转换带精细研究, 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奥陶系凝析气藏成因类型
    刘静江, 李梅, 刘慧荣, 顾乔元
    2006, 27 (2):  181-183. 
    摘要 ( 72 )   PDF(594KB) ( 214 )  
    通过对流体性质的分析后认为, 轮古东奥陶系特殊的凝析气藏是在古油藏基础上形成的混合型油气藏, 其原油带有古油藏的一些特征, 但总体上表现为凝析气藏特征; 轮古东奥陶系油气藏不是孤立的油气藏, 而是整个轮南古潜山油藏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东部复杂断块区三维地震反演与储集层预测
    年静波, 张尔华, 刘喜武, 刘永胜
    2006, 27 (2):  184-187. 
    摘要 ( 83 )   PDF(562KB) ( 185 )  
    由于地质条件和资料品质的限制, 复杂断块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反演和储集层预测有较大的难度。给出了我国东部某复杂断块区三维地震反演和储集层预测的技术实例, 总结了反演工作经验。详细阐述了实现的策略和技术方案, 包括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如地震极性的判断、测井曲线规则化和敏感性分析等) 、子波提取、拟声波测井曲线的重构、约束波阻抗反演、速度场建立、地质统计随机模拟等, 展示了多学科一体化工作的过程。研究结果为该区块的井位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对类似地区的地震反演和储集层预测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一种新的广义水驱曲线
    任玉林
    2006, 27 (2):  188-190. 
    摘要 ( 81 )   PDF(425KB) ( 180 )  
    水驱特征曲线是注水开发油田动态预测的主要方法。通过众多研究者的工作, 目前已多达50 种以上的曲线形式。但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的不同, 应用领域不相一致, 致使这些方法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基于对描述油水相对渗透率比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的方程的修正, 建立了能够用一个公式描述各种不同形态水驱曲线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采过程中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变化规律
    汪周华, 郭平, 周道勇, 高慧君
    2006, 27 (2):  191-193. 
    摘要 ( 201 )   PDF(471KB) ( 515 )  
    目前我国许多油气藏进行了保压开采措施及对部分衰竭油气藏进行储气库改造措施, 油气藏流体反复注采,使得孔隙内外压差不断变化, 导致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对于岩石物性参数随压力下降的变化规律已有统一认识, 但对于地层压力循环升降过程中岩石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还较少。研究过程中采用实际人造岩心, 从实验角度经过反复升降围压实验对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及渗透率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 岩石物性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岩石孔隙度不同, 其他参数变化规律不同; 渗透率随压力循环升降存在滞后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细管数效应对凝析气井流入动态的影响
    童敏, 胡永乐, 李相方, 王志伟
    2006, 27 (2):  194-196. 
    摘要 ( 76 )   PDF(360KB) ( 427 )  
    凝析油析出是凝析气藏开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而常表现出与干气流入动态不同的特性。理论和现场应用表明, 直接利用干气或折算方法进行凝析气井动态预测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其原因是忽略了反凝析液对凝析油气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利用凝析气相态理论和闪蒸计算方法, 考虑流体相态和组分的变化以及凝析气井的表皮系数, 引入稳态理论的两相拟压力函数, 考虑毛细管数效应对凝析油气体系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建立了拟稳态条件下的凝析气井流入动态预测方法。实例应用表明, 采用考虑毛细管数效应的凝析油气两相拟稳态流入动态方程, 弱化了凝析油的堵塞作用, 有助于正确评估凝析气井的产能, 准确把握凝析气藏的动态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流变性实验研究
    张星, 李兆敏, 孙仁远, 苏成祥
    2006, 27 (2):  197-199. 
    摘要 ( 92 )   PDF(364KB) ( 260 )  
    聚合物流变性是聚合物驱油设计理论基础, 应用DVⅢ旋转粘度计对聚合物流变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物溶液呈现剪切变稀特性, 表观粘度是剪切速率、温度、质量浓度的函数, 同一温度下稠度系数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幂律指数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建立了描述聚合物溶液宏观流变性流变模型, 引进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聚合物的流变性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相一致, 为聚合物驱数值模拟、油藏动态预测和矿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硅胶体系驱油理论与数学建模
    鞠斌山, 樊太亮, 邱晓凤, 孙仁远, 王晓冬
    2006, 27 (2):  200-203. 
    摘要 ( 86 )   PDF(331KB) ( 299 )  
    为了定量研究纳米级二氧化硅粉体成胶体系的驱油效果, 对纳米硅胶驱油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连续性介质渗流理论、硅胶溶液流变性理论、硅胶在孔隙介质内吸附和运移理论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两相多组分硅胶驱油数学模型, 并开发了一个数值模拟器, 定量模拟了硅胶质量浓度、注入体积和注入方式对孔、渗参数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纳米硅胶溶液驱油会降低储集层孔、渗参数, 但是会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段塞注入优于交替和连续驱油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边界各向异性渗流场流线分布研究
    何应付, 尹洪军
    2006, 27 (2):  204-207. 
    摘要 ( 91 )   PDF(506KB) ( 264 )  
    建立了考虑源(汇) 影响的含有不渗透区域复杂边界条件下各向异性油藏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利用边界元法求解数学模型, 获得了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力公式。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流线场的生成方法, 绘制了考虑各向异性、复杂边界和不渗透区域影响的流线分布图, 并分析了流线分布的特征。研究表明, 渗流场的各向异性和不渗透区域的存在都对流线分布存在较大的影响。利用该方法产生的流线分布图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油藏流体在注采井间的运动轨迹, 为优化井网和注入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斜井、水平井IPR 方程的最优选择
    刘成, 高文君, 宋文礼, 唐喜鸣
    2006, 27 (2):  208-209. 
    摘要 ( 114 )   PDF(178KB) ( 187 )  
    利用6 种类型IPR 方程, 对文献[1]油藏模拟器生成数据进行了重新拟合, 得出不同IPR 方程在不同井斜角下的Vogel 参数值。数值分析结果为:Winggins-Russell-Jennings 方程拟合精度最好, Klins-Majcher 方程次之, Vogel 方程较差, Fetkovich 方程、Harrison 方程和Bendakhlia-Aziz 方程最差。表明Winggins-Russell -Jennings 方程和Klins-Majcher 方程比Vogel 方程更适用于描述不同井斜角下的IPR 方程, 而Fetkovich 方程、Harrison 方程和Bendakhlia-Aziz 方程的适应性相对较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项式产能方程系数异常情况(B 小于零) 分析
    苟宏刚, 赵继承, 秦志保, 常勇峰
    2006, 27 (2):  210-212. 
    摘要 ( 105 )   PDF(279KB) ( 227 )  
    从理论上说, 二项式方程系数B 不可能为负值, 但在排除了文献中提及的井底积液影响的原因外, 仍然出现异常情况(B 小于零) , 致使现场无法进行产能解释和分析评价。针对这种现象, 通过理论分析认为, 对于低压低渗气藏,如果忽略了前期工作制度对后期动态的影响, 特别在每个工作制度生产后地层压力恢复较低的情况下, 就会产生气井产能曲线反转。经理论推导给出了使校正后的曲线既符合产能规律, 又能真实反映这类气井实际产能的推荐方程。通过对推荐方程进行实际验算, 其可靠性得到检验, 故可供类似低压低渗气田借鉴和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面活性剂对天然气水合物的作用
    吴优, 叶仲斌, 张智, 史雪枝, 伍晓妮
    2006, 27 (2):  213-215. 
    摘要 ( 87 )   PDF(344KB) ( 216 )  
    概述了表面活性剂对天然气水合物的作用, 一方面可用表面活性剂来提高水合物的生成速率, 因天然气水合物的巨大储气特性和方便、安全的存储方式使其具有极大的工业应用前景; 另一方面, 可用表面活性剂来抑制水合物的生成, 在天然气的整个流动过程中, 一旦形成水合物, 就会造成设备及管道堵塞, 影响正常的生产和运输, 甚至造成停产等事故。所以, 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来避免水合物的生成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层有效动用的注采井距计算方法
    何贤科, 陈程
    2006, 27 (2):  216-218. 
    摘要 ( 89 )   PDF(285KB) ( 199 )  
    低渗透油田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开采难度很大, 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对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渗流力学理论, 推导了不等产量下注采井之间的压力梯度分布公式, 可以确定在一定的注采条件下, 驱动压力梯度随井距的变化关系。渗流规律研究表明, 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完全克服油层启动压力梯度后注采关系才能建立, 因此, 克服最大启动压力梯度的最小驱动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即是油层能够动用的最大注采井距。通过以榆树林油田树322 区块为例, 结合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建立了最大注采井距与油层渗透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层能够有效动用的最大井距为242 m, 在目前300 m 井距下无法建立合理的注采关系, 这为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井约束反演技术在白云岩缝洞型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张永华, 赵雨晴, 杨道庆, 孙耀华, 闫福旺, 田小敏
    2006, 27 (2):  219-222. 
    摘要 ( 72 )   PDF(850KB) ( 212 )  
    白云岩裂缝型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目前在勘探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区白云岩缝洞油气藏为例, 分析了井约束反演技术在裂缝型油藏描述中面临的技术难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首先从单井储集层划分对比入手, 建立储集层沉积模式, 在测井曲线校正和子波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储集层精细标定、多井约束地震反演和孔隙度约束反演。通过精细解释和综合分析, 预测了裂缝型储集层分布范围, 刻画了孔隙度空间展布特征, 以此为基础在白云岩区新增控制储量991×104 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阶旅行时校正技术在非均质中的应用
    段文胜, 刘文革, 黄录忠
    2006, 27 (2):  223-224. 
    摘要 ( 68 )   PDF(533KB) ( 160 )  
    塔里木盆地低幅度构造和碳酸盐岩裂缝中普遍存在着速度各向异性。常规正常时差(NMO) 校正和含高次项的NMO 校正技术都难以消除由于各向异性引起的非双曲线走时, 从而影响后续的叠加成像和储集层研究。基于各向异性的高阶旅行时校正技术理论相比NMO 各向同性的理论假设, 更接近于真实地层介质。研究提出了应用高阶旅行时校正技术在各向异性介质中进行速度分析的方法, 给出了求取各向异性参数η的流程。研究实例表明, 高阶旅行时校正技术和NMO 校正结合应用, 能有效地解决各向异性问题, 满足低幅度构造精确成像的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因次水侵量计算新方法
    赵继勇, 胡建国, 凡哲元
    2006, 27 (2):  225-228. 
    摘要 ( 132 )   PDF(194KB) ( 312 )  
    天然水驱油气藏的开发过程中, 无论储量计算还是动态预测, 都离不开无因次水侵量的计算。通常无因次水侵量的计算采用查表的方法, 既不实用, 精度又低。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 评价了目前广泛应用的计算径向水驱无限大及有限系统天然水域van Everdingen-Hurst 无因次水侵量的经验公式方法, 进而提出了计算有限封闭天然水域无因次水侵量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裂单裂缝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李洪玺, 刘全稳, 汪学华
    2006, 27 (2):  229-231. 
    摘要 ( 92 )   PDF(186KB) ( 188 )  
    矿场通常对单裂缝使用二维裂缝模型, 但压裂过程中, 裂缝长度、高度和宽度不断变化, 影响着压裂设计的精度, 设计结果与实际压裂结果有很大的误差。为此, 按裂缝上下都穿层和上下都不穿层两种情况, 推导并建立了压裂裂缝三维数学模型, 分别介绍控制裂缝三维延伸的连续性方程、压裂液流动压降方程、宽度方程以及模型的解法。分析了裂缝长度、裂缝方位等对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效果的影响, 并对1 口多层压裂井的裂缝延伸进行了模拟计算, 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生产资料预测油藏流体饱和度的简单方法
    敖科, 黄炳光, 罗兴旺, 姜军, 张艳梅
    2006, 27 (2):  232-233. 
    摘要 ( 77 )   PDF(65KB) ( 127 )  
    用物质平衡法和Logistic 模型联解, 可以建立水驱油藏或区块平均含水饱和度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仅需要少量的开发数据, 求解过程极其简单。通过实例分析, 说明该方法简单、实用,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预测法。该方法适用于进入开发中后期、产量处于递减阶段的油藏或区块的平均饱和度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监测多层合采产能分配的地球化学法
    王强, 徐志明, 付晓文, 朱兆军, 林峰
    2006, 27 (2):  234-235. 
    摘要 ( 69 )   PDF(113KB) ( 213 )  
    为使应用原油地球化学法计算多层合采的单井产能配比更精确, 选择了西部盆地的两个成熟度相差悬殊的油样按不同比例混合, 并将混合油样进行族组分分离, 对饱和烃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 混合样的指纹指标比值与混合比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变化规律: 一种是样品指纹比值与混合比大致呈线性变化; 另一种是样品指纹比值与混合比呈非线性变化。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混合过程并不是完全的物理过程, 而是物理化学过程。通过线性拟合, 筛选除去那些线性关系不理想的指纹后再计算, 可以大大减小误差。同时发现, 计算时用拟合推测的单层指纹比值代替单层原始值, 也可以减小误差。这些研究可以为产能监测指纹峰的选择和计算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素俘获测井(ECS) 资料在彩31 井区的应用
    吕复苏, 韩军, 苗红升, 杨雷
    2006, 27 (2):  236-238. 
    摘要 ( 142 )   PDF(702KB) ( 157 )  
    ECS 测井是元素俘获测井的简称, 它可以定量提供地层中的Si、Ca、Fe、S、Ti、Gd 等化学元素的含量。利用这些元素与地层岩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提供的岩石矿物含量, 可以确定不同的岩性、进行地层对比, 修订地层的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该方法在彩31 井区的岩性识别方面得到的岩性与钻井取心描述的岩性有较好的一致性; 用ECS 给出的岩性剖面和元素含量, 结合常规测井资料, 能进行更为细致的地层对比; 用ECS 各种元素变化特征识别沉积环境、进行沉积分析等方面获得了较好的认识和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不整合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尹微, 陈昭年, 许浩, 司玉梅
    2006, 27 (2):  239-241. 
    摘要 ( 161 )   PDF(346KB) ( 213 )  
    不整合类型多种多样, 针对不整合的形态及形成机制将其分成7 种类型: 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伸展不整合和生长不整合。不整合附近的岩层在纵向上呈层分布: 从下至上依次为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底砾岩。不整合在油气的运聚成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整合面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 古风化壳或古岩溶带能够改善岩层的储集性能, 形成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的负面作用为: 对盖层的破坏和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陆盆地结构单元与油气成藏响应
    汤济广, 梅廉夫, 沈传波, 周锋
    2006, 27 (2):  242-246. 
    摘要 ( 79 )   PDF(355KB) ( 179 )  
    在成藏研究中, 前陆盆地可以划分为前陆褶皱冲断带、前渊坳陷带、斜坡带和前缘隆起带等4个结构单元。为揭示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不同结构单元之间油气聚集的差异性, 通过对烃源岩、储集岩、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等主要成藏要素的分析, 从前陆盆地系统各结构单元讨论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 认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受控于盆地结构、油气成藏与盆地结构单元相响应。在前陆盆地系统结构单元正确划分的基础之上, 综合分析不同结构单元成盆期前和成盆期沉积体系的成藏特征, 是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对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还必须重点考虑后期改造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油气初次运移模型研究
    李传亮
    2006, 27 (2):  247-250. 
    摘要 ( 107 )   PDF(769KB) ( 224 )  
    对油气初次运移模型进行了分析, 认为源岩层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 渗透能力越高, 初次运移的能力就越强;渗透能力越低, 封存地层压力的能力就越强。源岩层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初次运移十分不利, 它们把油气滞留在源岩层内使其成为微油藏。薄层生烃潜力小, 排烃效率高, 聚集能力差; 厚层生烃潜力大, 排烃效率低, 聚集能力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西西伯利亚巨型含油气盆地中生界有机质的破坏因素
    A.H.弗明, B.O.克拉萨夫奇科夫, A.B.伊斯托明, O.H.波高列洛娃, C.Ю.别里雅耶夫
    2006, 27 (2):  251-259. 
    摘要 ( 79 )   PDF(296KB) ( 181 )  
    西西伯利亚巨型含油气盆地侏罗系有机质的成熟度取决于地层的埋深和这一时期它所经受的最高温度。沉积盖层中的温度分布与古生代基底局部断块的褶皱时代、深大断裂的形成时间, 以及岩浆岩的成分、侵入时间有关。这些控制着温度场和西西伯利亚沉积盖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因素是全球性的。划分出了3 种基本的断块类型, 它们与根据基底固结时代而划分的构造区划相对应。第1 类断块与贝加尔褶皱带的断块相一致; 第2 类断块与海西运动期、加里东运动期的断块相一致; 第3 类断块为巨型盆地基底中的三叠纪裂谷, 大型花岗岩体、某些流体输导断裂与此相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姆达林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有利区带预测
    郭永强, 刘洛夫, 朱胜利, 朱毅秀
    2006, 27 (2):  260-264. 
    摘要 ( 95 )   PDF(526KB) ( 224 )  
    对阿姆达林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及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 确定了盆地油、气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即热力因素、构造因素、岩性因素和水文地质因素, 总结了该盆地大气田的4 条分布规律, 预测盆地最有利远景地区为别乌尔杰什克-希文坳陷北部靠近盆地的边缘地带和乌恰德任隆起、马里-谢拉赫隆起带, 有利远景地区为查尔朱台阶和布哈拉台阶、巴德赫兹-卡拉毕里台阶和扎翁古兹长垣及其靠近坳陷边缘地带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球物理专家
    林祖彬
    2006, 27 (2):  265-266. 
    摘要 ( 72 )   PDF(313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油田开发科研所
    2006, 27 (2):  267-267. 
    摘要 ( 55 )   PDF(3926KB) ( 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