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玛湖凹陷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勘探启示
    何文军, 钱永新, 赵毅, 李娜, 赵辛楣, 刘国良, 苗刚
    2021, 42 (6):  641-655.  doi: 10.7657/XJPG20210601
    摘要 ( 170 )   HTML ( 1 )   PDF(22099KB) ( 73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作为国内外全油气系统勘探实例,具有典型代表意义。通过全面回顾风城组油气勘探历程,以油气储量发现与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勘探历程划分为源外断裂带常规油气勘探、多类型风险勘探和源内全油气系统勘探3大阶段。从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勘探的过程梳理中,获得诸多启示:风城组发育优质碱湖相烃源岩,也是勘探的重点层系;风城组受陆源碎屑沉积、内源化学沉积以及火山活动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砂砾岩—白云质砂岩—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有序分布,空间上与常规火山岩、裂缝性储集层共生的特征,构成了全类型储集层;风城组受相序控制,常规油藏—致密油藏—页岩油藏全类型油气藏有序共生。玛湖凹陷风城组全油气系统是全油气系统概念的具象化,实现了理论向实际的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系统理论,指导了准噶尔盆地富烃凹陷“下凹”勘探,对中国各大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西南逆冲带前缘英吉莎背斜的多期变形
    杨庚, 陈竹新, 王晓波
    2021, 42 (6):  656-665.  doi: 10.7657/XJPG20210602
    摘要 ( 443 )   HTML ( 12 )   PDF(3218KB) ( 321 )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位于西昆仑山前,发育多个逆冲构造带,并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根据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对塔西南山前的英吉莎背斜构造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发现了位于中新统安居安组泥岩和膏泥岩中的浅层滑脱层,浅层发育简单的被改造的断层弯曲褶皱,据此提出英吉莎背斜由浅层、中—深层和深层3个构造层垂向叠合而成。中—深层发育楔形构造,为多个逆冲断层的叠瓦状构造,深层为简单的楔形构造。根据生长地层及构造变形样式,浅层构造形成最早,其后为中—深层构造,深层构造形成最晚。总之,由西昆仑山向塔里木盆地呈现多期幕式逆冲,塔西南逆冲构造具多期幕式活动,不同时期发育的构造在垂向上叠加,形成现今的构造样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探1井超压成因与盖层封闭能力
    鲁雪松, 张凤奇, 赵孟军, 卓勤功, 桂丽黎, 于志超, 刘强
    2021, 42 (6):  666-675.  doi: 10.7657/XJPG20210603
    摘要 ( 382 )   HTML ( 18 )   PDF(1440KB) ( 379 )  

    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典型的高压—超压含油气区,明确超压成因机制以及强超压条件下油气保存机制,对于认识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有利勘探区十分重要。从高探1井超压油藏特征及其勘探成果出发,在分析高探1井超压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中盖层水力破裂动态封闭的烃柱高度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超压为多种成因,其中构造挤压增压占51.03%,超压传递占14.94%,欠压实增压占34.03%,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构造冲断—侧向挤压应力是深层异常高压的主要诱因。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泥岩盖层厚度大,排替压力大,封闭能力强,超压系统盖层水力破裂和先存断层重新滑动动态控制了盖层能承受的最大超压和能封闭的最大烃柱高度。高探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和侏罗系头屯河组为2套独立的压力系统,清水河组压力系数为2.32,接近先存断层滑动的临界压力条件,推测盖层破裂前能够动态封闭的最大烃柱高度为200 m。高泉背斜中—上侏罗统为下一步重点勘探层系,河道—三角州前缘砂体可为优质储集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可能是下一步勘探重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王晔磊, 邱隆伟, 杨勇强, 吴宛秋, 杨保良, 乔雨鹏
    2021, 42 (6):  676-682.  doi: 10.7657/XJPG20210604
    摘要 ( 320 )   HTML ( 11 )   PDF(10625KB) ( 130 )  

    济阳坳陷二叠系上石盒子组油气资源十分富集,为丰富砂岩储集层孔隙成因的认识,以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集层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及孔渗测试等,对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成因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集层整体为低孔低渗储集层,通过对研究区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明确储集层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强度都以中等到强为主,不同取心井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压实作用为储集层孔隙破坏主要因素,胶结作用为储集层孔隙破坏的次要因素。通过分析储集层孔隙演化差异性,将研究区储集层总体上分为“先破坏,再溶蚀”和“破坏后,未溶蚀”2种类型,前者储集层物性明显较好,形成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砂岩储集层甜点段,得益于发育广泛的裂缝与凝灰质杂基溶蚀,其形成的次生孔隙保存较好;后者储集层物性较差,缺少裂缝沟通,可溶物质未发生大规模溶蚀,次生孔隙发育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低阶煤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
    涂志民, 王兴刚, 车延前, 张士钊, 李鹏, 曹志雄
    2021, 42 (6):  683-689.  doi: 10.7657/XJPG20210605
    摘要 ( 121 )   HTML ( 0 )   PDF(1356KB) ( 68 )  

    在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获得了低阶煤煤层气工业气流,但该区煤层气成藏研究程度整体偏低,为进一步加深对该区煤层气富集成藏的认识,指导下一步勘探实践,根据钻探及化验分析资料,对煤层气地质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厚度大,煤体结构好,含气量较高,物性较好,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富集条件。综合水文地质特征及煤层气保存等条件,该区低阶煤煤层气为混合成因,雪水融化和大气降水沿盆缘斜坡进行补给,为生物气生成提供了条件,并起到对煤层气的侧向封堵作用,加之不断生成的热成因气随着构造沉降在斜坡有利位置富集成藏,确定了盆缘低阶煤煤层气混合成因模式。总之,水文地质条件、构造地质条件及顶底板封堵条件的耦合,是低阶煤煤层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氮气泡沫在浅薄层超稠油油藏开发中的适用性
    常泰乐, 杨元亮, 高志卫, 胡春余, 郑孝强, 张萌, 袁一平
    2021, 42 (6):  690-695.  doi: 10.7657/XJPG20210606
    摘要 ( 358 )   HTML ( 9 )   PDF(555KB) ( 301 )  

    春风油田排601中区、排6南区新近系沙湾组超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油层薄、原始地层压力小、地下原油黏度高等特点,主要采用水平井-降黏剂-蒸汽-氮气复合开发模式。多轮次吞吐后,地层压力下降,边底水突破油水界面发生锥进,面临油井排水期长、周期累计产水量增加、有效生产时间变短等问题,导致最终采收率较低。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辅助蒸汽吞吐实验,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泡沫适用性筛选及注入参数和工艺优化。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在边底水入侵区块采用氮气泡沫辅助蒸汽吞吐,较上一周期平均排水期缩短8.3 d,含水率下降32.2%,累计产油量增加2 606.0 t;在吞吐高周期区块,注入氮气泡沫可使周期含水率降低8.6%,累计产油量增加1 668.0 t,表明氮气泡沫可有效提高地层能量和封堵大孔隙通道,达到调整吸汽剖面的目的,在提升最终采收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7井区稠油油藏油水自乳化作用及水驱特征
    刘艳红, 万文胜, 罗鸿成, 李琛, 张武, 马宝军
    2021, 42 (6):  696-701.  doi: 10.7657/XJPG20210607
    摘要 ( 720 )   HTML ( 12 )   PDF(593KB) ( 303 )  

    因具有自乳化特征,吉7井区稠油油藏常温注水开发水驱特征不同于稀油油藏和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开发驱油效率更高。基于吉7井区自乳化成因及乳化液特性分析,明确吉7井区水驱特征,认为吉7井区中含水期含水率长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油包水自乳化使水油比接近1。进一步提出稳定水油比是适用于稠油油藏水驱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保持水油比稳定在1可使稠油油藏采收率最大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集层渗吸规律
    马明伟, 祝健, 李嘉成, 廖凯, 王俊超, 王飞
    2021, 42 (6):  702-708.  doi: 10.7657/XJPG20210608
    摘要 ( 140 )   HTML ( 1 )   PDF(2417KB) ( 110 )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发育中—低孔、低—特低渗源储一体页岩油藏。油藏利用水平井密切割、高强度体积压裂技术进行开发。压裂后长期关井,压裂液返排率低,产油量高;短期关井,压裂液返排率高,但产油量较低。为厘清压裂后焖井期间压裂液渗吸置换规律,利用接触角对储集层润湿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岩心样品结合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自发渗吸实验,确定该地区储集层压裂液渗吸置换能力。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甜点和下甜点储集层润湿性差异较大,与渗吸置换能力关系密切,上甜点储集层具亲水性,小孔隙在渗吸过程中占主导,渗吸初期为快速渗吸阶段,160 h左右达到渗吸平衡,平均渗吸采收率为31%;下甜点储集层具亲油性,大孔隙在渗吸过程中占主导,渗吸速度均较低,400 h左右达到渗吸平衡,平均渗吸采收率为22%。因此,上甜点储集层可适当延长焖井时间,下甜点储集层可优选具有表面活性剂的压裂液,以充分发挥压后焖井期间渗吸置换作用,提高页岩油藏的采收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呼探1井清水河组气藏流体相态特征及气藏类型
    王启祥, 梁宝兴, 刘欢, 时凤, 靳军, 周伟, 妥宏
    2021, 42 (6):  709-713.  doi: 10.7657/XJPG20210609
    摘要 ( 117 )   HTML ( 0 )   PDF(508KB) ( 100 )  

    根据呼探1井清水河组原油物性初步判断其为凝析气藏,并通过开展单次脱气实验、井流物组成分析、恒质膨胀实验和定容衰竭实验,研究呼探1井地层流体相态。结果表明,呼探1井地层流体具有轻质组分含量高、中质和重质组分含量低的特点,呈现典型低含凝析油特征。凝析液量少,地层压力与露点压力差值较大,开采初期无需额外补充能量,采用回注伴生气的方式可抑制反凝析作用,并提高呼探1井采收率。基于生产数据,结合流体相态研究结果,通过地层流体压力-温度相图、三元组成三角相图、经验判别法等综合判断,呼探1井清水河组油气藏类型为带较大油环凝析气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缝洞型油藏烃气混相驱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李吉康, 孙致学, 谭涛, 郭臣, 谢爽, 郝聪
    2021, 42 (6):  714-719.  doi: 10.7657/XJPG20210610
    摘要 ( 309 )   HTML ( 6 )   PDF(533KB) ( 178 )  

    针对塔河油田深层缝洞型油藏,基于室内相态实验,采用经验公式法、拟三元相图法和细管模拟法计算烃气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油藏前期注入氮气和原油品质对烃气混相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原油最小混相压力远小于地层实际平均压力,研究区深层缝洞型油藏烃气混相驱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油藏前期注入氮气对烃气混相驱影响显著,注入氮气波及的储集层区域,烃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变高,氮气含量与注入烃气含量比大于1.208时,无法形成混相;原油品质对烃气混相驱影响显著,原油中的轻组分含量越高,烃气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越低,原油中的重组分含量越高,烃气混相驱最终采收率越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准噶尔盆地地震勘探评价优化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雷德文, 李献民, 杨万祥, 阎建国, 王玉鹏
    2021, 42 (6):  720-725.  doi: 10.7657/XJPG20210611
    摘要 ( 346 )   HTML ( 6 )   PDF(63135KB) ( 430 )  

    近年来,在“提质增效,高效勘探”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地震勘探的评价优化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准噶尔盆地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工作中,通过实施面向目标的一体化工作流程,提出了“三单一策”的研究方法及评价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该评价体系没有包含地震资料的采集工作,并且主要采用的是一些定性描述方法。为此,通过构建以地震资料有效频宽为核心评价指标,提出了地震采集的相应指标体系,从而将地震采集方案评估及优化纳入到地震勘探的评价优化中,提出了“三单一策2.0”,构建了一种地震勘探评价优化体系,并在多个勘探项目中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提出的方法思路,可为类似地区地震勘探的评价优化提供一定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1气藏现今地应力场和高效开发
    徐珂, 杨海军, 张辉, 王海应, 袁芳, 王朝辉, 李超
    2021, 42 (6):  726-734.  doi: 10.7657/XJPG20210612
    摘要 ( 121 )   HTML ( 0 )   PDF(2441KB) ( 87 )  

    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博孜1气藏开发效果,通过多信息和多方法融合,利用测井解释和三维数值模拟,查明了现今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其影响因素,并为开发井部署提供了依据。博孜1气藏埋深超过6 500 m处仍为走滑型应力场,现今地应力高,水平应力差大,且非均质性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平面和纵向上会发生偏转,最大可偏转90.0°。复杂地质边界条件和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是造成地应力场分布非均质性强的重要原因,气藏开发对井眼周围地应力状态扰动明显。超深储集层的井位部署需要考虑现今地应力和邻井开发状态引起的扰动,宜采用大斜度井,尽可能多钻遇有利区带,以降低储集层强非均质性在钻井安全方面带来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示踪剂监测和数值模拟的低渗透油藏注采连通性评价
    李宁, 杨林, 郑小敏, 张金海, 刘怡辰, 马炯
    2021, 42 (6):  735-740.  doi: 10.7657/XJPG20210613
    摘要 ( 357 )   HTML ( 12 )   PDF(1418KB) ( 256 )  

    长庆油田作为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典型油田,拥有储量巨大的致密油气资源。由于其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注采连通性差,油藏采收率普遍不高,亟需对油藏开发单元进行精细描述,以提高中—高含水期井组开发效果。以长庆油田Q011-35井组为研究对象,基于目的层长61砂体接触类型划分,采用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从平面和剖面综合评价井组水驱效果。结果表明:Q011-35井组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西北和正西方向发育高渗条带;剖面上,长$6^2_1$砂体较长$6^1_1$砂体水洗程度高,长$6^1_1$剩余油更富集,明确了砂体连通状态和注采对应关系为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方法评价井间连通性的局限性,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精细评价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制定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多重应力敏感效应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
    卢婷, 王鸣川, 马文礼, 彭泽阳, 田玲钰, 李王鹏
    2021, 42 (6):  741-748.  doi: 10.7657/XJPG20210614
    摘要 ( 378 )   HTML ( 21 )   PDF(36478KB) ( 321 )  

    页岩气藏存在多尺度孔隙结构,流体运移方式多样,包括吸附、扩散和非达西渗流。目前页岩气多重运移流动模型仅考虑天然裂缝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为应力敏感系数,但实验表明扩散系数也具有应力敏感性。建立考虑多重应力敏感效应的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模型,能准确分析和预测页岩储集层和流体参数,对页岩气藏生产动态分析和开发方案编制十分必要。基于页岩储集层多尺度孔隙结构,假设页岩气藏具有基质和裂缝系统的双重介质,考虑流体多重流动机理,建立以扩散系数、天然裂缝渗透率和孔隙度为应力敏感系数的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模型,分析了压裂规模和页岩储集层特征参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压裂规模参数主要影响气藏开采早期,页岩储集层特征参数主要影响气藏开采晚期。针对中国典型页岩气区进行分析,提出的试井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拟合生产数据,可为页岩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佳木河组储集层物性实测值校正
    杨川, 吴涛, 李啸, 曾德龙, 仇鹏, 冯鑫, 戴灿鑫
    2021, 42 (6):  749-755.  doi: 10.7657/XJPG20210615
    摘要 ( 244 )   HTML ( 18 )   PDF(9907KB) ( 177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佳木河组致密砂岩储集层岩心实测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00~1 000.000 mD,与测井渗透率相差4~6个数量级,实测渗透率明显失真,影响了储集层评价的准确性。从研究区地质背景出发,综合测井和岩心资料,通过对该区10口井644块样品薄片进行分析,结合压汞法、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图像分析统计等,分析了储集层物性实测值失真主因。研究结果表明:取至地表的岩心中,胶结物浊沸石减压膨胀形成的假粒缘缝,是引起测试岩心渗透率异常偏高的主因;浊沸石含量与假缝面孔率、地层电阻率与中子孔隙度比值呈正相关;当浊沸石含量小于5%,假缝面孔率在1%以下,孔隙度与渗透率呈良好相关关系,但随着浊沸石含量增加,渗透率明显变大(多数在1.000 mD以上),与区内储集层类型和测井结果不符。通过分析岩石薄片和测井资料,确定假缝面孔率与浊沸石含量和假缝孔隙度的关系,并参照测井孔隙度,剔除假缝孔隙度,得到校正后的真孔隙度和对应的渗透率。校正后的储集层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1~5.000 mD,与测井渗透率接近,证实校正方法可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井-震结合泥岩盖层分级评价在乍得D盆地的应用
    冯国良, 孙万高, 王一帆, 白建峰, 史艳丽, 杨文辉
    2021, 42 (6):  756-762.  doi: 10.7657/XJPG20210616
    摘要 ( 243 )   HTML ( 6 )   PDF(773KB) ( 187 )  

    为定量评价乍得D盆地下白垩统泥岩盖层封闭性能,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单井泥岩盖层厚度、孔隙度、突破压力等参数,通过分析突破压力与层速度的关系、泥地比与地震属性的关系,明确突破压力和泥岩厚度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以突破压力和泥地比为主要评价参数的评价标准,刻画了D盆地泥岩盖层平面分级特征。结果表明,D盆地Kedeni组泥岩为Ⅰ类和Ⅱ类盖层,Doba组泥岩为Ⅱ类和Ⅲ类盖层,Kedeni组泥岩盖层封闭能力强于Doba组;平面上,北部陡坡带和洼槽带泥岩盖层封闭能力最好,为Ⅰ类和Ⅱ类泥岩盖层发育区,中部低隆带和南部缓坡带次之,以Ⅱ类和Ⅲ类泥岩盖层为主,东北部转换带泥岩盖层品质最差,为Ⅳ类泥岩盖层。该评价结果与实钻吻合良好,表明此评价方法有效,可供类似低勘探程度盆地泥岩盖层封闭性能评价所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