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作相.中国油气地质特点[J].新疆石油地质,1997,18(3):287-292. [2]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5(4):3-10. [3] 陈贲.勘探侏罗系寻找新油藏(1963)[A].见:陈忠勇主编,清气长留[C].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 [4] 潘钟祥.石油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5] 包茨.天然气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6] 安作相.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再次运移[J].新疆石油地质,1996,17(2):188-193. [7] 安作相.渤海湾盆地几个大油田的形成与勘探[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2):97-102. [8] 安作相.渤海湾盆地大油田新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 2000,21(5):375-378. [9] 张功成,朱伟林,邵磊.渤海海域及邻区拉分构造与油气勘探领域[J].石油学报,2001,22(2):14-18. [10] 高瑞麒,蔡希源.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1] 戴世昭.江汉盐湖盆地石油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90. [12] 龚再升.中国近海大油气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13] 安作相.崖13-1气田形成新认识[J].石油实验地质, 1999,21(1):53-60. [14] 安作相.重新认识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4):282-286. [15] 高瑞祺,赵政璋.中国油气新区勘探卷二·中国大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16] 安作相.老君庙油田形成的新观点[J].新疆石油地质, 1998,9(4):265-269. [17] 安作相.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油气再次运移[J].新疆石油地质,1998,19(3):192-195. [18] 李曰俊,宋文杰,买光荣,等.库车和北塔里木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5):376-381. [19] 陶士振,秦胜飞.塔里木盆地克依构造带包裹体油气地质研究[J].石油学报,2001,22(5):16-22. [20] 安作相.陕北气区的形成与中央古隆起[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12(3):150-153. [21] 安作相,马纪.华北克拉通分割与鄂尔多斯上古生界含气问题[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4):279-282. [22] 安作相.川东石炭系气藏形成再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7,11(3):172-177. [23] 安作相.四川盆地三叠纪末的古地质,地质学报,1962,42(4):370-378. [24] 安作相.泸州古隆起与川南油气[J].石油实验地质, 1996,18(3):267-273. [25] 王一刚.川东石炭系储层孔隙演化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A].胡朝元.中国中部大气田研究与勘探[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04-115. [26] 李一平,张清慧.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中石炭统气藏形 成条件分析[A].石宝珩.天然气地质研究[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62-72. [27] 戴金星.向斜中的油、气藏[J].石油学报,1983,4(4):25-30. [28] 安作相.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油气再次运移[J].新疆石油地质,1998,19(3):192-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