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大面元三维地震勘探在准噶尔盆地的成功实践
    李立诚
    2003, 24 (5):  371-373. 
    摘要 ( 74 )   PDF(214KB) ( 177 )  
    在准噶尔盆地开展的大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是建立在盆地实际地质条件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技术。近十几年的勘探证实,这一技术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3年彩南油田的发现,1999年陆梁油田的发现,以及漠北、石南、呼图壁、小拐、玛北、沙南、莫索湾等油气田的发现无不与大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有关。1991—2000年,在准噶尔盆地中应用这项技术探明和发现的石油储量达5.16×108t,天然气达126.2×108m3.实践表明,大面元三维地震勘探的成本远远低于常规面元三维地震勘探,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和油气田有关的两条沙漠公路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5):  373-373. 
    摘要 ( 56 )   PDF(49KB) ( 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成藏条件
    党玉琪, 侯泽生, 徐子远, 张道伟, 赵明君
    2003, 24 (5):  374-378. 
    摘要 ( 100 )   PDF(1530KB) ( 189 )  
    柴达木盆地生物气主要产自盆地中东部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和上第三系狮子沟组湖相沉积层。从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七个泉组和狮子沟组独特的沉积环境和地质特点出发,运用古生物、细菌调查、生化产气模拟实验、录井及分析化验等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分析和阐述了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成藏条件:适应细菌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充足持久的气源条件,最佳的生储盖组合。认为,适时的圈闭条件及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湖盆可容空间变化与油气的关系
    张世奇, 纪友亮, 蔡希源, 任延广, 高岭
    2003, 24 (5):  379-381. 
    摘要 ( 86 )   PDF(1321KB) ( 131 )  
    以松辽盆地上侏罗统—白垩系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和地球化学资料对陆相盆地中可容空间的变化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青山口组一段,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由于可容空间短期内急剧增加,导致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的生油岩广泛发育;构造和气候周期性变化产生的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特征并发育下生上储顶盖型和上生下储型等生储盖组合;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着层序演化和体系域分布,其中低水位体系域的盆底扇和斜坡扇最有利于油气聚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周缘成藏体系定量评价
    周海燕, 庞雄奇, 姜振学, 张春莲
    2003, 24 (5):  382-385. 
    摘要 ( 73 )   PDF(3150KB) ( 199 )  
    应用成藏门限理论对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周缘4个成藏体系内成藏过程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塔北成藏体系和塔中成藏体系特征具有相似性,而孔雀河斜坡成藏体系和塔东成藏体系具有相似性。4个成藏体系相同的成藏特征是:油气只有满足了烃源岩残留的需要后才能排出,而排出的烃有很大部分在成藏过程中损失掉,只有经过各种损失后剩余的烃才对成藏有意义;越早排出的烃越容易散失,而越晚排出的烃对成藏越有意义;构造破坏和储集层滞留是油在成藏过程中损失的最主要原因,对天然气而言,除上述两个原因外还包括运移流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
    曲江秀, 查明, 田辉, 石新璞, 胡平
    2003, 24 (5):  386-388. 
    摘要 ( 107 )   PDF(1164KB) ( 187 )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发育多个不整合面,根据其成因机制、剖面形态等,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包括底砾岩及水进砂体、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淋滤带。不整合的类型控制着不整合面的倾角与交汇程度,进而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及成藏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山岩储集层常规岩石物理学研究方法
    刘为付
    2003, 24 (5):  389-391. 
    摘要 ( 85 )   PDF(235KB) ( 158 )  
    针对火山岩油藏储集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对火山岩储集层岩石物理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应用现有测井资料,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识别火山岩储集层岩性模型;利用双侧向电阻率,在识别裂缝类型基础上,建立裂缝孔隙度解释模型;利用大岩样校正小岩样,与测井解释有效孔隙度建立关系,求取有效孔隙度;根据不同裂缝类型,利用双测向测井资料,建立流体饱和度解释模型。应用实测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可行性评价,达到较高的一致性,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最深的水平井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5):  391-391. 
    摘要 ( 70 )   PDF(47KB) ( 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油田深化勘探谋略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5):  391-391. 
    摘要 ( 31 )   PDF(47KB) ( 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胶莱盆地白垩系烃源岩生物标志物
    翟慎德, 任拥军, 查明
    2003, 24 (5):  392-395. 
    摘要 ( 95 )   PDF(1062KB) ( 181 )  
    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技术,对胶莱盆地白垩系莱阳组烃源岩的甾萜烷和芳烃化合物进行了测试。结合分析结果对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构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等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为缺氧还原的微咸水-咸水的半深湖-深湖环境;有机母质来源主要以低等水生生物,尤其是原生生物和细菌为主,混有少量陆源高等植物;烃源岩的成熟度明显已进入生油窗,逍仙庄段以成熟晚期和高成熟为特征,水南段正处于最佳生油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作用对油气藏的改造
    窦立荣, 李志, 张宝红
    2003, 24 (5):  396-399. 
    摘要 ( 79 )   PDF(1525KB) ( 181 )  
    油气藏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可以划分为:前成藏期、成藏期和成藏期后3个阶段。前成藏期主要是圈闭形成期;成藏期是油气不断充注圈闭和圈闭定型期;成藏期后圈闭及其内部的油气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各种变化,从而改变油气藏的特征,甚至破坏油气藏。构造作用对油气藏的改造是十分明显的,可以将构造的改造作用划分为断裂作用、挤压作用和翘倾作用3大类。精细的构造分析和岩石学以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是研究构造作用对油气藏改造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达断陷深部火山岩识别及其意义
    高福红, 王东坡, 张新荣, 计桂霞
    2003, 24 (5):  400-402. 
    摘要 ( 79 )   PDF(684KB) ( 170 )  
    安达断陷深部发育火山岩。火山岩的产状多为层状、似层状和丘状。在白垩系沙河子组至营城组沉积期间有3次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形成了爆发相、溢流相和次火山岩相火山岩。火山岩的形成与分布与深大断裂有关,深大断裂薄弱部位或交叉部位,往往是火山喷出的通道。火山岩相在地震剖面上有不同的反射特征,其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强烈的振幅反射。断陷内部的火山岩与盆地的形成、区域构造和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储集层特征
    唐勇, 黄文华, 郭晓燕, 斯春松, 朱国华
    2003, 24 (5):  403-406. 
    摘要 ( 140 )   PDF(1299KB) ( 172 )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储集层总体具有“低成分成熟度、低胶结物含量、高结构成熟度和粘土膜发育”的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颗粒之间多为点接触关系,薄膜-孔隙式胶结;长石相对含量高,普遍含方沸石胶结物是区别于侏罗系储集层的另一特点。成岩作用总体较弱,主要处于早成岩A-B阶段;剩余原生粒间孔是白垩系最主要的孔隙类型;次生溶蚀孔隙主要发育于吐谷鲁群底部砂砾岩中;岩性愈粗,孔隙结构愈好。除卡因迪克地区外,白垩系储集层普遍较优。塑性岩屑和填隙物含量低是形成优质储集层的内因;低古地温梯度、弱成岩强度和晚期深埋方式有利于孔隙的保存。砂岩成岩压实作用是储集层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砂岩粒径是影响储集层性质的重要因素;沉积环境造成了岩石类型的差异;溶蚀是白垩系砾岩和砂砾岩的主要增孔因素;粘土膜发育是形成白垩系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油田温西三区块发现凝析气藏
    2003, 24 (5):  406-406. 
    摘要 ( 64 )   PDF(49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利用油气显示频度优化勘探选区
    刘玉瑞
    2003, 24 (5):  407-410. 
    摘要 ( 102 )   PDF(483KB) ( 168 )  
    在相对成熟的盆地中,面对剩余油气资源质量变差、条件更复杂的情况,如何选准勘探区块,加快发现大油气田,是实现中国油区的接替和转移、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持续上升的关键因素。在研究苏北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经验中发现,利用三级构造或断块群上早先钻井的油气显示概率,可以很好地判定探区是否富集油气,据此提出定量预测大油气藏分布和优选区块的新方法。实践检验,该方法在苏北盆地、塔里木盆地的预测与勘探结果相当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孔雀河斜坡含油气系统及有利区带
    严永新, 田云, 袁光喜, 王卫梅
    2003, 24 (5):  411-414. 
    摘要 ( 95 )   PDF(1781KB) ( 149 )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现有勘探成果,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对有效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划分,提出古生界海西-印支运动期破坏型含油气系统和中生界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再生型含油气系统,据烃源岩条件、构造演化与烃源岩演化的关系、油气藏的圈闭及保存状况,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进行了分析,指出维马克-开屏构造带和龙口构造带是该区开展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卡因迪克卡6井区下第三系储集层沉积特征
    张有平, 德勒达尔, 任军民
    2003, 24 (5):  415-418. 
    摘要 ( 94 )   PDF(1492KB) ( 150 )  
    通过对卡6井区卡001井、卡002井、卡003井及卡6井所取的岩心详细观察描述,从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划分出与储集层有关的砂砾岩相、含砾砂岩相、不等粒岩屑砂岩相、较纯砂岩相、粉砂岩相、泥岩相等6种主要的岩相类型,并指出它们在纵向上的沉积序列特征及特殊沉积构造特征,继而划分了沉积相类型及展布,得出下第三系紫泥泉子组(E1-2z)、安集海河组(E2-3a)储集层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大量的储集层物性分析化验资料的研究,指出储集层物性特征,并对储集层进行了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高岭石亚族形成条件
    赵杏媛
    2003, 24 (5):  419-423. 
    摘要 ( 154 )   PDF(5471KB) ( 184 )  
    高岭石亚族在塔里木盆地出现高岭石和迪开石两个种,二者具有各自的特征和形成条件。自生高岭石见于下侏罗统、三叠系、石炭系砂泥岩段和克拉2号构造储气层(下第三系、下白垩统)中,他生高岭石见于下奥陶统灰岩裂缝中;迪开石见于塔南民参1井石炭系砂岩中。根据高岭石、迪开石矿物特征分析了所在层位的沉积环境和成藏期的水体介质指出,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期轮南59、草2井区一带为闭塞海湾,东河1、2、4等井区则为近岸沉积,迪开石是在500℃构造热力条件下由高岭石晶体转化而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孢型体Kuqaia研究的新认识
    罗正江, 吴新莹, 王睿, 阿丽亚
    2003, 24 (5):  424-426. 
    摘要 ( 86 )   PDF(1413KB) ( 173 )  
    库车孢型体Kuqaia是一类表面纹饰类似于动物贝壳或腹足类口盖的疑源类化石,它以地质分布时限短、分布范围广、易于识别而广泛应用于地层划分、对比中。过去普遍认为其分布层位相当局限,新疆地区仅限于塔里木盆地侏罗系阳霞组、康苏组、杨叶组(下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及井下相当层位,时代大致属于早侏罗世晚期或中晚期。最新研究成果证明:Kuqaia始现于早侏罗世早期,繁盛于早侏罗世晚期或中晚期,可延续分布至中侏罗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QK18稠油井CO2吞吐取得成功
    钱卫明
    2003, 24 (5):  426-426. 
    摘要 ( 55 )   PDF(1031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孔雀河地区油气勘探有利目标
    林学庆, 李永林, 李亚玉, 严永新, 何涛, 董峰
    2003, 24 (5):  427-429. 
    摘要 ( 82 )   PDF(945KB) ( 158 )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既富油也富气的沉积盆地。目前探明率尚很低,勘探前景很大。孔雀河区块发育了寒武系、奥陶系、侏罗系等多套烃源岩,是油气勘探的基础。通过对烃源层发育状况、构造带所处位置、构造带内局部构造发育情况、构造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情况及已钻探井油气显示情况等研究分析,认为该区有2个有利的勘探目标:第一个是维马克-开屏鼻隆上的维马克2号背斜构造;第二个是龙口-英南断裂背斜带上的龙口5号背斜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气藏水侵量的计算方法研究
    李传亮
    2003, 24 (5):  430-431. 
    摘要 ( 129 )   PDF(487KB) ( 192 )  
    对气藏的水侵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计算水侵量的新方法,新方法仅应用气藏的生产指示曲线资料即可计算气藏的水侵量大小。该方法不需要对水体形态和大小做任何猜测,因而消除了繁琐的试算和水侵量计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气藏的生产指示曲线可以根据生产资料较容易地获得,计算实例表明,新方法简便、快捷,实用性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模拟指示曲线法确定气井合理生产压差
    高博禹, 彭仕宓, 王颖, 向阳, 张文胜
    2003, 24 (5):  432-434. 
    摘要 ( 95 )   PDF(618KB) ( 172 )  
    通过对气井的二项式方程以及采气指示曲线的分析可知:为充分利用地层能量,采气指示曲线上翘点所对应的气井流压即为气井的合理流压,该点所对应气井的生产压差即为气井的合理生产压差,在此理论基础上,采用实验模拟研究的方法,根据油气藏实验模拟相似定律,充分模拟地层条件下井筒壁附近储集层采气指示曲线,确定合理流动压差,进一步转化为气井的合理生产压差。通过对长庆油田8口井的实验研究,得出该地区一类储集层气井的合理生产压差应该控制在2.5MPa以内,二类储集层气井的合理生产压差应该控制在3.5MPa以内,三类储集层气井的合理生产压差应控制在4.5MPa以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油藏提高采液量分析
    李兴训, 张淼, 郭军, 张胜, 艾合买提·依米提
    2003, 24 (5):  435-437. 
    摘要 ( 75 )   PDF(231KB) ( 134 )  
    准噶尔盆地腹部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油藏经多年高速开发,有相当一批采油井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而这部分井大多都只有单油层生产,无堵隔水、补层等措施可采取。根据油藏原油粘度小、流度大这一特点,在对逐井油水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后,确定了针对不同类型井的提液时机,适当提高单井的产液量,使其含水率基本稳定或下降,产油量明显上升,从而对整个油藏的稳产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可提高这部分井的最终采收率,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弱碱水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唐善法, 赵华廷, 周兰芳, 赵普春
    2003, 24 (5):  438-440. 
    摘要 ( 84 )   PDF(229KB) ( 162 )  
    针对中原油田实施“水质改性技术”后其注入水已由弱酸性变为弱碱性(pH≥8.0)和马寨卫95块油藏矿化度及Ca2+、Mg2+含量高、原油酸值低的特点,提出了在改性注入弱碱水中复配抗盐性表面活性剂等实施弱碱水复合驱提高油层采收率的观点。通过表面活性剂在弱碱水中溶解性及其复合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研究;确立了适用于卫95块油层生产条件的复合驱配方体系。驱油实验表明,JJ867、JJ869两种复合驱配方体系可分别提高采收率9.3%和14.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可采储量预测方法研究
    孙建芳, 邱国清, 赵红雨
    2003, 24 (5):  441-443. 
    摘要 ( 62 )   PDF(231KB) ( 129 )  
    对目前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的可采储量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筛选,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类评价,提出了注采关系曲线法和水驱曲线法为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预测可采储量的主要方法。对确定稠油油藏水驱曲线方法的极限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含水率与平均单井日产油关系式。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油田可采储量的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能、产量、投资、成本优化配置方法
    董蔚凯, 董广华, 孙旭光, 汪向东, 古怀芳
    2003, 24 (5):  444-447. 
    摘要 ( 89 )   PDF(556KB) ( 153 )  
    以仿真优化理论为基础,依据油气开发生产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最优的配置原则,结合现有油气生产、产能建设的特点,将已开发油田和未动用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经营状况,建立了一套综合考虑油田勘探开发潜力,经济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将产能、产量、投资、成本等因素当作离散型资源配置问题对待并建立优化配置模型。为科学地确定年度生产规模、产能建设与投资规模以及成本控制等提供定量分析方法与优化手段。根据所建立模型运用“九五”实际数据和“十五”规划进行分析和验证,给出了推荐方案的总量并优选了应开发的具体区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气矿天东92井喜获高产气流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5):  447-447. 
    摘要 ( 72 )   PDF(52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动态预测模型
    刘学利, 杜志敏, 韩忠艳, 吴林
    2003, 24 (5):  448-450. 
    摘要 ( 68 )   PDF(242KB) ( 192 )  
    在常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动态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能量平衡理论,建立了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动态预测模型,给出了热膨胀作用、重力驱替和毛管渗吸作用下的分析解。在求解过程中,考虑了温度对粘度、含油饱和度和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该模型的实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近,这表明该模型能用于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动态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断层垂向封闭性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付广, 吕延防, 马福建, 付晓飞
    2003, 24 (5):  451-454. 
    摘要 ( 75 )   PDF(872KB) ( 159 )  
    在深入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性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达西定律,在假设外力作用下通过断层在目的层段油气渗滤速度的计算,建立了断层垂向封闭性综合评价指标vD.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汪家屯气田W1、W5断层和南山湾-大赉地区①至⑦号断层在青山口组的垂向封闭性评价,得到汪家屯气田W1、W5断层vD分别为7.0%和8.6%,表明其均具较好的垂向封闭能力。南山湾-大赉地区①至⑤号断层垂向封闭性好,⑥和⑦号断层垂向封闭性中等。该方法可以综合定量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是一种有效的断层垂向封闭性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介质两相驱替问题的新解法
    邓英尔, 刘慈群
    2003, 24 (5):  455-457. 
    摘要 ( 69 )   PDF(872KB) ( 174 )  
    考虑吸渗作用的双重介质中的两相流体渗流数学模型是带初边条件的积分-微分方程,是难以求得精确解析解的。现提出将水驱油运动的前沿作为活动外边界处理的新思想,从而可用有限差分法和外推线化的方法求其解。并且该模型对裂缝系统的相对渗透率不作取对角线的假定。结果表明:吸渗作用对含水饱和度分布有较大的影响,但吸渗作用的强弱对水驱油运动前沿的推进速度没有影响。这与陈钟祥-刘慈群假定裂缝系统的相对渗透率取对角线并用特征线法求解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有限差分法在求解多维带初边条件的积分-微分方程尤其是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将更显优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化三维层位控制法速度建场及其应用
    吴超, 宁斌, 王晓云
    2003, 24 (5):  458-460. 
    摘要 ( 74 )   PDF(1286KB) ( 186 )  
    随着地质勘探的不断深入,对构造图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速度场建立和变速构造成图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二维地震资料,在常规层位控制法速度建场基础上,利用优化的层控法,重点对叠加速度库和t0层位库有机结合,分块、分段拾取各控制层t0时间变化率;在三维空间建层模型,计算层速度;基准面选取及校正;利用折射线追踪法进行时深转换;利用测井曲线入库,快速对层速度校正及钻井分层数据对深度图进行校正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高了成图精度,取得了理想的成图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泌阳凹陷三维地震资料高精度处理技术
    张朝峰, 李锋, 杨文平
    2003, 24 (5):  461-463. 
    摘要 ( 78 )   PDF(1245KB) ( 174 )  
    针对泌阳凹陷地表条件复杂及干扰波比较发育的特点,结合目前实际生产中存在的中深层反射波信噪比低和边界断裂偏移归位误差大等问题,在叠前噪声压制、静校正、振幅处理、反褶积及偏移成像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作法,也做了不少有益尝试,增强了中深层反射波能量,偏移成像精度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地震资料处理的精度。并提出地震资料处理质量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多种方法逐渐积累才能提高资料处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二)
    郭占谦
    2003, 24 (5):  464-469. 
    摘要 ( 83 )   PDF(342KB) ( 214 )  
    传统观念认为油气资源是一次性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而无机生烃理论则认为,烃类的生成是近乎无限量的;而CO、CO2与H2合成生烃理论、碳化物岩石化学无机生烃理论以及生物生烃理论都认为,烃类是可以再生的。从历史的、哲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机生烃说和无机生烃说之间的关系,指出,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陆壳所处的特殊地球动力学环境,使地壳深部的幔源物质广泛地参与了生烃过程,为多元生烃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发展无机生烃理论、合成生烃理论以及生物生烃理论是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年《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工作会议召开
    本刊编辑部
    2003, 24 (5):  469-469. 
    摘要 ( 53 )   PDF(51KB) ( 1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天然气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
    李东旭, 戚厚发, 马硕鹏, 张福东
    2003, 24 (5):  470-472. 
    摘要 ( 57 )   PDF(525KB) ( 164 )  
    近10年中国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天然气产量逐年上升。为保证中国天然气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应坚持立足国内7大盆地,寻找大型气田;加强技术攻关,完善发展适合中国复杂条件的天然气勘探配套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勘探节奏,提高勘探开发的整体效益;开展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和前期研究,为长期、持续发展准备接替资源;开展南中国海天然气勘探的前期准备;参与分享世界天然气资源,积极介入国外天然气勘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
    张丙星
    2003, 24 (5):  473-478. 
    摘要 ( 87 )   PDF(2229KB) ( 166 )  
    在油气藏形成中油气再次运移现象,最早由陈贲于1963年描述,后来又经石油地质界先辈潘钟祥、包茨倡导,安作相先生著文多篇论证了这一概念,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在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都有存在。此外,在南海的珠江口盆地和莺琼盆地表现双源相向运移形成大油气田的现象,另有一番油气田形成的复杂研究景象。详细阐述了在上述三类盆地中的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并研究了各盆地的油气聚集过程,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沥青沉积与地层伤害
    李闽, 李士伦, 杜志敏
    2003, 24 (5):  479-481. 
    摘要 ( 104 )   PDF(788KB) ( 129 )  
    沥青从油藏原油中絮凝会造成地层和生产设备的堵塞,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沥青沉积机理和由沥青沉积造成地层伤害的原因,为防止沥青沉积提供科学的依据。鉴于以往人们对沥青沉积机理的不同认识,提出了油田生产中沥青沉积机理和影响沥青沉积的各种因素。详尽地分析了沥青沉积在地层和近井地带产生地层伤害的原因,综述了有关模拟沥青的热力学模型,着重介绍了胶束模型和用状态方程模拟沥青沉积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在实际运用时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石油生成——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
    Ο.К. Баженова, Б.А. Соколов
    2003, 24 (5):  482-485. 
    摘要 ( 80 )   PDF(1237KB) ( 192 )  
    石油生成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详细地讨论了石油有机生成说的发展,指出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在沉积盆地中以及石油中的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它们携带着有关石油原始古生物成分的信息,是石油有机成因说的重要证据;在介绍了热液石油的观点后指出,这种热液石油与任何一种岩石和任何一期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中,由细菌有机质聚集而造成的甲烷生成作用有关;在评说了无机生油观点后指出,以费托反应生成烃类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自然界中未必能满足反应所需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可以认为,地球上烃类生成过程与生命起源过程是同步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王招明
    2003, 24 (5):  486-486. 
    摘要 ( 65 )   PDF(260KB) ( 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