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
罗志立, 刘树根, 雍自权, 赵锡奎, 田作基, 宋鸿彪
2003, 24 (1):
1-7+5.
摘要
(
261 )
PDF(1369KB)
(
809
)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n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 , 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 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