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煤结构组成与成烃作用
    程克明, 熊英, 孙万高, 杨智明
    2004, 25 (4):  351-354. 
    摘要 ( 121 )   PDF(771KB) ( 188 )  
    在论述煤中存在共价键 交联结构和非共价键缔合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水进相成煤环境有利于煤中类脂物的保存和煤的非共价键缔合结构发育,有利于煤成烃。应用固体13C核磁波谱分析技术,采用自然演化与热压模拟相结合探讨了干酪根热演化过程中碳骨架与官能团的变化规律,提出脂碳是生烃主要贡献者。在对比研究不同母质类型的湖相泥岩、煤和煤系泥岩干酪根中碳骨架与官能团组成属性及其在热演化“液态窗”阶段的倾油倾气性,进而提出亚甲基[(-CH2-)n]是干酪根官能中生油的主体,煤成油的实质就是煤干酪根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亚甲基官能团。这一认识.适用于湖相生油和海相生油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油中烷基萘和烷基菲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熊永强, 耿安松, 廖玉宏, 潘长春, 刘德勇, 李超, 彭平安
    2004, 25 (4):  355-356. 
    摘要 ( 67 )   PDF(581KB) ( 254 )  
    采用逐步增加洗 脱液极性的方法对原油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分离、富集,从而使原油中的菲及甲基菲等化合物达到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条件;并应用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技术对吐哈盆地原油中烷基萘和烷基菲等系列化合物的碳同位案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于煤系地层的烷基萘、烷基菲的δ13C值主要分布在-20%o-28%o,相对于海相来源的明显富集13C,可作为探讨有机质来源以及原油对比的新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新突破——超4亿吨级的大油田被发现
    本刊编辑部
    2004, 25 (4):  357-357. 
    摘要 ( 54 )   PDF(88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沉积体系域表征技术——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吴因业, 江波, 郭彬程, 张启泉, 李军
    2004, 25 (4):  358-361. 
    摘要 ( 87 )   PDF(958KB) ( 203 )  
    体系域是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是主要受控于水平面(润平面或海平 面)升降的三级层序内的基本单元。油气赋存于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砂体中。通过体系域表征和沉积体系分析与研究.可以预测岩性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体系城表征结果表明,湖侵体系城发育。储集体类型丰富,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和局部的半深湖浊积砂体。綜合地质地震的特征分析,在体系域框架内应用数字地震处理技术包括Jason储集层反演等.可以指出砂体分布特征,预测柴西南区块的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着SB.TU、DT和SS等四类岩性油气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异常高压成因分析
    王雅星, 柳广弟
    2004, 25 (4):  362-364. 
    摘要 ( 73 )   PDF(556KB) ( 179 )  
    根据力学和热力学分析,构造挤压应力导致流体增压是间接通过储集岩体应变实现的,流体压力增量与构造挤压体应变具有正比关系。统计表明,库车坳陷北部中生界围闭的紧闲度及挤缩率与超压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分析显示,围闭的紧闭程度及挤缩率可以表达岩层体应变。所有这些分析证实、构造挤压作用是导致库车坳陷北部中生界储集层流体增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岩石圈的稀土元素反演
    章大港, 史卜庆, 周瑶琪
    2004, 25 (4):  365-367. 
    摘要 ( 71 )   PDF(969KB) ( 151 )  
    利用基于经典地幔岩无水熔融理论基础 上的稀土元素(REE)反演方法,讨论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火山岩稀土元素反演结果表明,地幔异常高温显然与大陆地幔热柱活动有关。地幔热柱上升的过程从中生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新生代孔店期,新近纪地幔热柱才下降。结合盆地构造沉降情况,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了岩石圈的厚度,认为计算出来的岩浆源深度基本上代表了软流圈顶面深度,由于软流圈的上涌将导致岩石圈的减薄,因此,在中、新生代交界处及沙四段末的济阳运动之前岩石圈厚度是减薄的,在济阳运动与东营运动之间的Es3-Es2-1时期岩石圈厚度也是减薄的,从Eg期至今,岩石圈厚度总体上也是减薄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池脚下化石山
    本刊编辑部
    2004, 25 (4):  368-368. 
    摘要 ( 34 )   PDF(106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依南2井包裹体形成的古温度古压力
    刘中云, 王东风, 肖贤明, 刘德汉
    2004, 25 (4):  369-371. 
    摘要 ( 94 )   PDF(696KB) ( 238 )  
    塔里木库车坳陷依南2井侏罗 系储集层砂岩中流体包裹体较丰富,主要发育有石油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及气态烃包裹体。石油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5~110℃,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溫度为90~120℃与128~168℃,分别与石油包裹体及气态烃包裹体共生。模拟计算出典型石油包裹体与气态烃包裹体的捕获温度与捕获压力分别为115℃,35.9MPa及162℃,54.8 MPa.结合成藏地质背景,推测石油包裹体形成时间为12×106~10x106a,气态烃包裹体形成时间为7×106~6x106a,石油包裹体来源于阳霞凹陷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气态烃包裹体源于依南2井区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油气运移特征
    肖伟, 刘震, 党虎强, 杜金虎, 易士威
    2004, 25 (4):  372-375. 
    摘要 ( 89 )   PDF(909KB) ( 386 )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整体上断层规模小、延伸距离短。受湖底扇沉积环境的制约、砂体横向连通性差,不整合成为优势运移通道,油气沿着由高孔渗砂体一次生断层一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进行运移。该凹陷地层压力系数基本在10左右,具静压系统,且纵向上为统一压力系统。平面上较强的孔隙流体动力场控制油气运移方向,油气藏发育主要在能量相对较低的低压和现今油势低值区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古20潜山形成演化特征及含油性
    赵荣, 付晓飞, 云金表
    2004, 25 (4):  376-378. 
    摘要 ( 101 )   PDF(598KB) ( 280 )  
    车古20潜山总体为一背斜状构造。轴向北北东,两侧受堤南断层和二台阶断层共同控制,次级断裂的发育将潜山切割成许多断块。潜山主要由太古界、古生界地层组成,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发育。加之构造作用风化的改造,形成了良好储集层。车古20潜山形成于古近纪孔店组早期,相邻的车西洼陷沙三段烃源岩发育,油源充足,生油洼陷-断层-潜山构成了有利的生-运-圈油气成藏体系,故该潜山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棚油田深部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明海会, 金振奎, 羊玉平, 陈祥, 尹伟
    2004, 25 (4):  379-381. 
    摘要 ( 78 )   PDF(626KB) ( 174 )  
    泌阳凹陷安棚油 田深层系目前是河南石油勘探局重点勘探层位,其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对该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埋深大于2800m的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属于扇三角洲沉积。其储集空间主要分粒间孔、溶蚀孔和裂缝,以残佘粒间和溶蚀孔为主。细喉和微喉占主导地位,喉道连通差,非均质性强,为典型的低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储集物性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扇三角洲是储集性能最好的相带,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近源水下分支河道储集性能较差。晚成岩B期次生溶孔发育;背斜轴部裂缝发育,翼部裂缝较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洼油田中生界火山岩储集层特征
    杨申谷
    2004, 25 (4):  382-384. 
    摘要 ( 96 )   PDF(590KB) ( 297 )  
    大洼油田 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新生界房身泡组和中生界,呈层状分布,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其中火山角砾岩是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通过对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分析,将火山岩岩相划分为火山角砾岩相、火山熔岩相、火山灰相和火山沉积相。阐述了火山岩成岩后生变化的类型及其对火山岩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在火山岩岩相分析、成岩后生变化分析及其物性分析基础上,对火山岩储集层进行了评价,将储集层划分为I、I、I三类,预测了各类火山岩储集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火山岩储集层研究提供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及识别
    陈忠慰, 朱允辉, 陈忠云, 崔永福
    2004, 25 (4):  385-386. 
    摘要 ( 87 )   PDF(742KB) ( 365 )  
    岩性圈闭是准噶尔盆地沙窝地地区最主 要的圈闭类型。从油气成藏的要素入手,提出了沙窝地岩性圈闭的成藏模式,沙窝地岩性圈闭成藏可能以古隆起和沉积砂体联合成藏,后期改造不明显,具原生成藏特点。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方法,进行研究单元的标定,并根据已知岩性油藏建立模式,采用常规地震相识别、地震属性提取、测井地震约束反演等技术进行砂体预测,指出工区内三工河组二段是有潜力的储集层,证实了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的存在,指出盆1井西凹陷发育多个古隆起,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斜坡带发育侏罗系三角洲砂体,易形成岩性-构造型油气藏。盆地腹部的低幅构造和岩性圈闭应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量惊人
    本刊编辑部
    2004, 25 (4):  387-387. 
    摘要 ( 66 )   PDF(89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低电阻油层成因
    张丽霞, 朱国华, 李民
    2004, 25 (4):  388-389. 
    摘要 ( 85 )   PDF(540KB) ( 188 )  
    准噶尔盆地白垩 系吐谷鲁群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的电阻率明显低于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相应储集层的电阻率。白垩系吐谷鲁群油层的含水率高于侏罗系。白垩系中发育的含水粘土膜极大地扩大了储集层中导电网络的截面积,是导致储集层低电阻的主要原因,粘土矿物的差异对电阻率也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赵峰, 郑鸿明, 杨晓海, 常玉蓉
    2004, 25 (4):  390-393. 
    摘要 ( 93 )   PDF(989KB) ( 347 )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探-地震法综合评价圈闭含油气性--以松南盆地为例
    朱怀平, 夏响华, 孙立春, 李武
    2004, 25 (4):  394-395. 
    摘要 ( 75 )   PDF(438KB) ( 208 )  
    化探-地震圈闭综 合评价方法是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获取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地震处理技术精确描述地下构造圈闭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影响构造圈闭的断裂的空间分布,确定构造圈闭的可靠性;运用化探技术直接检测烃类的直观性,提取在应力场作用下从圈闭中渗漏到近地表土壤中的油气信息,固定圈闭中油气聚集部位;判识圈闭中流体属性,对勘探目标进行分类评价优选,诙方法在松南油气田进行的评价实验与实践研究中,完成了对多个构造圈闭的评价优选,并经实钻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获得新进展
    本刊编辑部
    2004, 25 (4):  396-396. 
    摘要 ( 41 )   PDF(98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轮南地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的划分与对比
    徐论勋, 肖传桃, 朱忠德, 胡明毅, 李相明
    2004, 25 (4):  397-399. 
    摘要 ( 101 )   PDF(305KB) ( 181 )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晚奥陶世地层划分和对比目前尚未统一。在介绍桑塔木组的原始含义及其演变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地层指南及其说明书》关于组的含义及其建组原则, 重新厘定了桑塔木组的含义。同时对轮南地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及轮南晚奥陶世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认为其时代为宝塔期晚期至五峰期。新的划分与对比, 使研究的精确程度, 有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和田杜瓦地区葡萄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贺振建, 贾凤华, 蒋光秀, 边雪梅, 罗华仪
    2004, 25 (4):  400-402. 
    摘要 ( 125 )   PDF(627KB) ( 249 )  
    新疆和田杜瓦地区出露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 暗色泥岩较厚, 其沉积中心在北部覆盖区, 物源在杜瓦断裂以南的露头区。覆盖区的沉积环境水深要大于露头区, 暗色泥岩的厚度及分布范围加大。尽管露头样品的地球化学生烃指标不高, 但在多个层段,多条剖面发现有葡萄藻化石, 有些还特别富集, 平面上葡萄藻化石的分布相对稳定和广泛,这套暗色泥岩应该具备较强的生烃能力,是新疆和田地区烃源岩评价的重要层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凝析气藏近井地层油气产状及渗流特征
    孙雷, 黄全华, 李士伦, 武轶鸣, 杜建芬
    2004, 25 (4):  403-406. 
    摘要 ( 80 )   PDF(563KB) ( 160 )  
    提出了孔隙介质条件下凝析油气相态特征预测的相平衡模拟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牙哈等凝析气藏的露点、反凝析油饱和度等相态特征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将孔隙介质条件下凝析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方法引入凝析油气渗流理论,得到了考虑吸附和毛管凝聚作用影响的凝析油气体系物化渗流模型,给出了考虑界面现象影响的凝析气井产能方程及描述凝析气藏近井地层反凝析油饱和度分布规律、气相相对渗透率分布规律、压降漏斗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通过牙哈凝析气藏气井产能、反凝析油饱和度分布规律以及气相相对渗透率分布规律的预测计算,表明多孔介质界面现象的作用会加剧地层反凝析现象,产生附加的反凝析动态地层伤害,引起凝析气井气相相对渗透率和产能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四相多组分数学和数值模型
    张茂林, 梅海燕, 郭平, 熊中辉, 吴树强, 李炼文
    2004, 25 (4):  407-410. 
    摘要 ( 65 )   PDF(356KB) ( 130 )  
    注气的目的是通过降低注入气与地层原油的界面张力,与原油达到混相(或部分混相)而开采地层剩余油。然而,由于向地层注入工作剂,使整个油气体系的热力学条件发生变化、体系的组分和组成的改变、以及体系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从而有可能导致有机固相物质的沉积。从常规多组分模型的假设条件出发,补充完善考虑有机固相沉积的假设条件;应用达西定律并根据摩尔数守衡定理,建立三维四相(油相、气相、水相和有机固相)多组分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求解时,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按顺序求解法建立相应的隐式压力,显示组成及饱和度的数值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君庙油田高压复杂区水平井技术研究与实施
    张虎俊, 王其年, 刘亚君
    2004, 25 (4):  411-413. 
    摘要 ( 87 )   PDF(295KB) ( 157 )  
    老君庙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注水开发的油田,经过 51年的注水开发,剩余油高度分散、油水关系复杂、区域形成高压、泥岩膨胀蠕动,钻井难度大、挖掘剩余油潜力困难。2003 年在综合地质分析与水平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成功部署了玉门油田第一口水平井一-LH-1 井,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油田后期调整挖潜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气混相驱机理评价方法
    汤勇, 孙雷, 周涌沂, 李士伦, 郭平, 李玉冠
    2004, 25 (4):  414-417. 
    摘要 ( 85 )   PDF(906KB) ( 280 )  
    室内实验研究和相应的模拟研究是混相驱机理研究和油藏注气工程评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气压力-组成实验、多级接触实验的相平衡计算理论模型。建立了应用状态方程和现有的工程工具模拟实验室PVT(压力、体积、温度)数据,拟合注气压力-组成实验、 混相和非混相细管实验来对注气驱的混相能力及驱替机理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油藏注气混相驱混相能力及驱替机理的评价,验证了所建立的通过扩展实验室结果的评价方法,可为油田注气混相驱设计提供可靠的室内和理论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分形理论研究孔隙结构的对数正态分布
    马新仿, 张士诚, 郎兆新
    2004, 25 (4):  418-419. 
    摘要 ( 100 )   PDF(284KB) ( 254 )  
    应用分形几何的原理,根据储集层岩石孔隙分布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分形几何模型,建立了孔隙大小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形表征方法。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资料,用该方法计算了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进而计算了孔隙结构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使孔隙大小的分布规律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化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用分形理论计算孔隙大小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及其变化规律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精度很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析SPE储量分类中三级储量的相互关系
    毕海滨, 王永祥, 胡允栋
    2004, 25 (4):  420-422. 
    摘要 ( 171 )   PDF(437KB) ( 607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 会(SEC)证实储量定义是各石油公司上市储量评估的依据,但可以把它看作是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储量分类的特例;正确理解SPE储量分类特别是“证实的、概算的和可能的“三级储量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加深对SEC证实储量定义的理解;SPE中三级储量的相互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三级储量独立存在于不同区块;三级储量存在于同一油气藏;三级储量对应于同一个原地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气液两相流的凝析气井生产动态研究
    覃斌, 李相方, 程时清
    2004, 25 (4):  423-426. 
    摘要 ( 85 )   PDF(888KB) ( 197 )  
    凝析气藏开发中,反凝析液析出常 常不可避免,由此造成储集层渗流表现出与干气或常规溶解气驱流动不同的特性。目前大多采用单相气或折算方法来进行凝析气井的流入动态预测,理论和现场应用表明,这类方法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因其忽略了凝析液析出对气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尽管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由于模型过于复杂或是缺乏严格、全面的理论描述,均限制了其应用。以油气两相渗流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可以给出拟稳态形式的流入动态方程,同时还可以对储集层参数分布计算进行严格理论证明。实例应用表明,采用提出的油气两相流入动态方程有助于正确评估凝析气井产能,准确把握储集层动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采油对孔隙型和裂缝型油藏的适应性分析
    王惠, 卢渊, 伊向艺, 张辉
    2004, 25 (4):  427-428. 
    摘要 ( 53 )   PDF(306KB) ( 168 )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三厂与美国的NPC微生物公司合作,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低渗透油藏进行了微生物处理,试验结果一西区中三叠统砂砾岩油藏的增产效果明显高于一区石炭系裂缝性基岩油藏。本文就此分析了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孔隙度、矿化度及渗流机理的差异对微生物工艺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特殊油藏,须适当调整措施方式,做出最优化的处理方案及引入时时监测技术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物理模拟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张洪, 庞雄奇, 姜振学, 王芳
    2004, 25 (4):  429-430. 
    摘要 ( 66 )   PDF(601KB) ( 180 )  
    油气成藏的物理模拟实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油 气成藏的条件和结果,从而再现地下油气生成和运聚的过程。选取天然气运聚成藏这个重要过程,就川西平落坝天然气藏的成藏模式进行实验模拟,针对逆冲推覆断层对气藏形成的作用、对冲构造的成藏过程、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分别形成的过程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得出很多认识:在平落坝原生气藏形成过程中,对冲构造起了重要作用,平落2逆冲断层对侏罗系次生气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这些认识对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藏的下一步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波变换在气层预测中的应用
    刘静, 杨秀文, 曾顺鹏
    2004, 25 (4):  431-432. 
    摘要 ( 75 )   PDF(481KB) ( 168 )  
    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测井曲线都含有与地层性质无关的噪声信号,基于这一特征,提出了采用小波变换新方法进行处理。该方法以一维小波去噪方法和小波包去噪方法为主,通过对密度孔隙度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曲线同时进行处理,减少噪声信号的部分值,恢复真实信号,对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经小波变换后的曲线噪声得以压制,质量得以提高,能更好地与其它测井曲线配合进行综合解释,能准确预测气层的层数、位置,为天然气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井资料在压裂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杜军社, 李培俊, 万文胜, 王国先, 佟国章, 蒋建立
    2004, 25 (4):  433-435. 
    摘要 ( 77 )   PDF(476KB) ( 220 )  
    目前对水力压 裂效果评价最有效的方法是压力恢复试井。用压力恢复试井资料评价压裂效果时,首先用压前压力恢复试井资料求取地层有效渗透率和地层压力,其后用压后压力恢复试井资料和压前求取的地层参数对压裂裂缝做出正确解释、排除解释结果的多解性,最后应用压力恢复试井解释结果来评价压裂效果。用压力恢复试井解释了准东低渗油藏20口压裂井压裂裂缝特征,并与三维压裂模型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并评价了准东油田压裂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横波各向异性评价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
    张永忠
    2004, 25 (4):  436-437. 
    摘要 ( 68 )   PDF(619KB) ( 241 )  
    在地层中横波各向导性与裂缝的张开度呈正相关,被泥质或方解石充填的裂缝有很强的横波各向异性,应用这一特征可定性地识别裂隙充填程度,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一方法在塔里木盆地桑塔木断垒带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数口井的横波各向异性结果证实,被泥质充填或方解石充填的高角度裂缝只有微弱的各向异性,水平裂缝、网状裂缝、共轭裂缝几乎没有横波各向异性。这就为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寻找有利的裂缝系统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DT测井在油田的应用
    黎军, 黄治赳, 徐阿丽, 杨建平
    2004, 25 (4):  438-439. 
    摘要 ( 92 )   PDF(453KB) ( 255 )  
    MDT测井在石油勘探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常规测井项目相比,MDT具有重要的技术优势,但是,MDT的测试费用与其它测井项目相比价格相对较高,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有的放矢地做好现场施工,减少无效测试点,提高测试成功率,在尽可能减小测井成本的同时,以求地质效果的最大化,以测井局部的高投入,换取整个勘探项目的高效益。为此,在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对其适用的地质条件、测前设计方法、测量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施工和解释方法,这对于类似盆地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耐温抗盐水膨体的合成及其在胜坨油田的应用
    张桂意, 李国勇, 李建树
    2004, 25 (4):  440-442. 
    摘要 ( 73 )   PDF(417KB) ( 166 )  
    针对胜坨油田温度高、矿化度高等复杂地质条件,从聚合物分子的设计出发,选择合适的聚合物、交联剂、交联促进剂、无机支撑剂等化学剂,合成了一种融有机体系和无机体系为一体的新型耐温抗盐预交联水膨体,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了预文联水膨体配方。结果表明,合成的预交联水膨体耐温(120C)、耐盐(1.8x104mg/L),而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强吸附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现场试验表明,调剖后增油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地层异常压力原因分析
    李传亮
    2004, 25 (4):  443-445. 
    摘要 ( 383 )   PDF(310KB) ( 479 )  
    根据地层压力 与静水压力的比值大小,可将地层压力分为异常高压、异常低压和正常压力三种压力状态。根据油藏工程理论,分析了各种压力状态出现的原因。指出,非封闭地层的压力通常都属于正常压力状态,封闭地层若有外来流体进入,则可能出现异常高压现象,封闭地层若被构造运动破碎致使孔隙体积增加,则可能出现异常低压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白垩系生油的新认识
    阿布力米提, 唐勇, 李臣, 李世宏, 苗刚
    2004, 25 (4):  446-448. 
    摘要 ( 89 )   PDF(973KB) ( 233 )  
    通过对中国大陆东西部盆地构造条件对比及对准噶尔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化分析,认为虽然整体上我国东部盆地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广,厚度及质量均好于西部盆地.但准噶尔盆地北天山山前凹陷构造及沉积条件与东部盆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白垩统具备了生烃能力,是南缘地区勘探不可忽视的现实烃源岩。通过油源对比,认为吐谷鲁及霍尔果斯地区原油生物标志特征与清水河等地面原油及沥青特征相似,均来自于下白垩统烃源岩,因而确定了白垩系烃源岩的可靠性,同时指出了以白垩系为油源的油气藏分布范围,提出了白垩系烃源岩对山前冲断带油气成藏的贡献及勘探的重点目标区和钻探层位,这将拓宽准南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需要石油冶金技术的支持
    郭占谦
    2004, 25 (4):  449-452. 
    摘要 ( 70 )   PDF(408KB) ( 170 )  
    中国陆壳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石油的特殊性。中国陆壳面积小,四面受挤,火山活动与新构造活动活跃。因此,在中国石油中含有丰富的地球深部物质,尤应指出的是来自核幔的元素,其中各类金属元素应予特别的关注。提出了开展石油冶金工业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研究的建议,这一构想的实现将会大大提高中国石油的经济价值,弥补矿产资源短缺的形势,使石油化工可持续发展走出新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石油系统研究——纪念翁文波《世界油田的分布规律》发表50周年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2004, 25 (4):  453-455. 
    摘要 ( 98 )   PDF(842KB) ( 276 )  
    当年翁文波研究世界油田分布规律,目的是证明中国境内应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判断 得到了证实。以全球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用L. B. Magoon所提出的石油系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把全球含油气盆地的资 料整合后,可以按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分布状况寻找其规律,可以用它们之间分布的关系,以及它们 和地壳上7个陆核的关系,分成为3种组合类型:中国型、北方型(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3区)和南方型(含澳洲-印 度、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南美洲3区)。3型各有特点,而7个区则称为含油气域。代是最大的时间尺度,也可以用纪、世 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其演化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稿选译
    Characteriza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 for Exploration of Lithologic Pools——An example of Qaidam basin
    WU Yin ye, JIANG Bo, GUO Bin-cheng, ZHANG Qi-quan, LI Jun
    2004, 25 (4):  456-460. 
    摘要 ( 92 )   PDF(987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王刚
    2004, 25 (4):  461-461. 
    摘要 ( 55 )   PDF(270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