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帆, 孟鑫, 王先虎, 余佩蓉, 邵广辉, 陈火红
    2022, 43 (1):  1-10.  doi: 10.7657/XJPG20220101
    摘要 ( 559 )   HTML ( 37 )   PDF(3132KB) ( 370 )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的相关研究较薄弱,为确定孔隙对页岩油赋存和富集的影响,以玛湖凹陷北斜坡区玛页1井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高压压汞等,分析陆相页岩纳米级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风城组页岩主要为长英质岩和碳酸盐岩,2类岩相的孔隙类型、形态及孔径分布基本一致,孔隙类型有无机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主要为溶蚀孔和微裂缝,发育平行板状狭缝、楔状孔隙及墨水瓶状孔等多种形态;孔隙以小孔为主,孔径分布为三峰型,主峰位于30~60 nm,孔隙连通性差。长英质岩的孔隙度及大孔隙发育程度高于碳酸盐岩,是相对优势岩相。石英、长石和白云石是孔隙发育程度的主控因素,对各尺度的孔隙具有均势贡献;黏土矿物促进微孔和小孔的发育,对中孔的影响较弱;有机质对孔隙发育的影响较小;无机矿物和有机质均是页岩孔隙度增大的有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曹尚, 李树同, 党海龙, 邢海雪, 张丽霞, 张天龙, 白璞
    2022, 43 (1):  11-17.  doi: 10.7657/XJPG20220102
    摘要 ( 373 )   HTML ( 13 )   PDF(5592KB) ( 262 )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陆相页岩储集层孔隙特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气体吸附法和压汞法等实验手段,对长7段页岩储集层中纯页岩和粉砂质纹层发育的页岩孔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可能影响孔隙发育的因素。纯页岩中主要发育黏土矿物粒间孔和有机孔,粉砂质纹层发育页岩中主要发育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相比纯页岩,粉砂质纹层的中—大孔发育,孔隙度、孔径和孔体积均较大。纯页岩孔隙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刚性颗粒和有机质含量,粉砂质纹层页岩孔隙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保存条件,如石英和长石等刚性颗粒的富集利于孔隙保存,酸性流体对长石的溶蚀具有增孔作用,液态烃包裹矿物抑制胶结作用的发生。粉砂质纹层发育的页岩孔隙结构和物性优于纯页岩,在页岩油气勘探中应重点关注粉砂质纹层发育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北、西斜坡区百口泉组储集层对比及勘探启示
    陈程, 彭梦芸, 赵婷, 王金罡
    2022, 43 (1):  18-25.  doi: 10.7657/XJPG20220103
    摘要 ( 394 )   HTML ( 16 )   PDF(3650KB) ( 229 )  

    玛湖凹陷的玛北斜坡区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与之相邻的玛西斜坡区勘探效果甚微。为此,根据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玛北与玛西斜坡区百口泉组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对比分析,认为储集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是造成储集层物性差异的根本原因。玛西斜坡区含油气远景优于玛北斜坡区,玛西斜坡区深层是有利储集层分布区,扇体两翼和玛中1井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相与陆相页岩微观特征差异及其对可压性的影响
    王迎港, 申峰, 吴金桥, 孙晓, 穆景福, 汤积仁
    2022, 43 (1):  26-33.  doi: 10.7657/XJPG20220104
    摘要 ( 639 )   HTML ( 11 )   PDF(7036KB) ( 117 )  

    为确定海相与陆相页岩微观结构差异及其对可压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核磁共振、CT扫描、岩石力学测试及水力压裂实验,结合分形几何与岩石力学理论,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进行对比。陆相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约占45.3%,海相页岩以石英和长石等脆性矿物为主,约占67.9%。海相页岩孔隙度约为陆相页岩的2倍,海相页岩宏孔比例更高,孔径分布范围更广;陆相页岩中孔和小孔占比更高,天然裂缝及层理较发育。陆相页岩平均起裂压力较海相页岩低22.52%,高黏土矿物含量导致的低力学强度是其重要原因,而孔隙压力对陆相页岩起裂压力的影响较小。海相页岩水力压裂主裂缝为基本沿井筒对称的贯穿裂缝;陆相页岩发育的天然裂缝和层理容易捕获水力压裂裂缝,形成垂直于主裂缝的剪切裂缝,裂缝的开启和连通,有利于形成更复杂的裂缝网络。陆相页岩3个脆性指标均低于海相页岩,但陆相页岩起裂压力更低,缝网结构更好,具备良好的压裂潜力,采用单一脆性指标评价其可压性不准确。陆相页岩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及高水敏性不利于水力压裂改造储集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风城组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及其成因
    周雪蕾, 齐雯, 黄玉, 张虎权, 潘树新, 吴嘉, 方朋
    2022, 43 (1):  34-41.  doi: 10.7657/XJPG20220105
    摘要 ( 446 )   HTML ( 11 )   PDF(9906KB) ( 127 )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分析了研究区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中黏土矿物组成。结果表明,风城组碱湖相烃源岩黏土矿物具有蒙皂石和伊蒙混层含量高及伊利石含量较低的特点,呈现蒙皂石伊利石化缓慢的现象;结合风城组的沉积背景,蒙皂石异常转化主要受物源区火山岩、气候和成岩流体的共同影响。中基性火山岩和干湿交替的气候,促进了蒙皂石的形成;而以CO2-3 为主要阴离子的碱性水体,抑制了蒙皂石的伊利石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前置蓄能压裂中的CO2在玛湖凹陷砾岩油藏中的作用
    易勇刚, 黄科翔, 李杰, 牟善波, 于会永, 牟建业, 张士诚
    2022, 43 (1):  42-47.  doi: 10.7657/XJPG20220106
    摘要 ( 333 )   HTML ( 8 )   PDF(16157KB) ( 117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储集层致密,渗流能力差,油藏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度大。CO2前置蓄能压裂比水力压裂效果好,但对CO2与玛湖凹陷原油及储集层岩石间的作用规律尚未有系统研究。因此,对CO2水溶液的置换能力及其对岩心矿物的溶蚀、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等进行了研究。对于玛湖凹陷砾岩油藏,CO2水溶液置换原油率高于纯CO2或水。玛湖凹陷砾岩油藏储集层碳酸盐岩含量较高,CO2水溶液的溶蚀作用明显,可提高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孔隙度平均增加了27%,渗透率平均增加了110%。在地层中,CO2水溶液优先溶蚀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对绿泥石也有一定溶蚀作用;矿物溶蚀主要发生在前5天,约5天后溶蚀量较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油环凝析气藏注气吞吐采出流体特征
    王彬, 杜建芬, 刘奇, 张艺, 李道清, 王泉
    2022, 43 (1):  48-51.  doi: 10.7657/XJPG20220107
    摘要 ( 283 )   HTML ( 4 )   PDF(432KB) ( 166 )  

    凝析气藏注气吞吐可提高采收率,但凝析气藏注气吞吐实验一般多研究注气量、注气速度及采收率的变化,而缺乏对注气后采出流体组分变化规律的研究。在建立带油环凝析气藏多次注气吞吐室内物理模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带油环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后注气吞吐开采实验。结果表明:凝析气注气吞吐开采过程中,随注气吞吐次数增多,产出流体N2+C1含量降低,C2—C4和C5+含量升高;随着注气吞吐次数增加,采出流体组成变化越来越小,至第4次注气吞吐后流体组成基本不变。油环油注气吞吐过程中,产出流体N2+C1含量高,而C2—C6和C7+含量低;随着注气吞吐次数增加,采出流体N2+C1在初始几次注气吞吐中升高较明显,C2—C6和C7+含量明显降低,注气吞吐达到9次时,采出流体组成趋于稳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区气藏凝析油产出规律
    官伟, 刘池洋, 李涵, 文远超, 杨青松, 王涛
    2022, 43 (1):  52-58.  doi: 10.7657/XJPG20220108
    摘要 ( 312 )   HTML ( 8 )   PDF(634KB) ( 213 )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区二叠系气藏为煤系烃源岩形成的湿气气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内无凝析油生成,但天然气进入井筒后,随着温度和压力低于临界凝析温度和临界凝析压力,会析出凝析油。为提高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伴生的凝析油产量,根据天然气全组分分析结果及生产数据,分析成藏地质条件及开发过程中温度、压力、产气量等因素,明确凝析油产出受稳定平衡分离时间及气体携液能力影响。综合地质和生产因素,比较各因素对凝析油产量的影响,并根据产气量变化,分区块和分时段地预测凝析油产量,为研究区气藏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
    李岩, 张菂, 樊晓伊, 张金通, 杨瑞莎, 叶欢
    2022, 43 (1):  59-65.  doi: 10.7657/XJPG20220109
    摘要 ( 351 )   HTML ( 13 )   PDF(2398KB) ( 288 )  

    焉耆盆地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早期采用注水开发,储集层伤害严重,注水困难,采出程度低,亟需开展转换注驱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确定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原油膨胀性好,易降黏,易混相;最小混相压力为25 MPa,在目前地层压力下可达到近混相驱,驱油效率较高,具有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利用数值模拟对CO2驱开发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五点法井网,连续注气开发,预计提高采收率13.37%,CO2换油率0.330 t/t,为下一步矿场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呼图壁储气库边底水水侵前缘动用及注采风险评价
    廖伟, 刘国良, 李欣潞, 张赟新, 郑强, 陆叶
    2022, 43 (1):  66-71.  doi: 10.7657/XJPG20220110
    摘要 ( 367 )   HTML ( 5 )   PDF(624KB) ( 242 )  

    具边底水储气库注采容易引起气水界面移动,水侵前缘运移及注采风险评估,对储气库水侵区库容的恢复和动用及注采井调峰能力的提升极其重要。以呼图壁储气库为例,评价了边底水储气库气水前缘恢复动用的可行性,利用示踪剂数值模拟技术确定注气前缘位置,通过多轮次注气驱替,提高储集层渗流能力。建立了影响注采井水侵的动、静态参数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呼图壁储气库30口投产注采井的见水风险等级。研究区高水侵风险井仅有3口,主要位于储气库的西部水侵区。制定了边底水储气库水侵预警机制,其要点在于生产过程中加大动态监测力度,及时跟踪中—高水侵风险井产水量、水气比、产水中Cl-含量、井口压力等变化,调整优化注采速度及注采气量,从而控制气水前缘推进速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物性变化规律
    姚振华, 覃建华, 高阳, 陈超, 刘振平, 张效恭
    2022, 43 (1):  72-78.  doi: 10.7657/XJPG20220111
    摘要 ( 361 )   HTML ( 11 )   PDF(691KB) ( 279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水平井体积压裂开采产量递减快,衰竭式开采预测采收率低,产出原油物性变化复杂。通过原油物性测试、原油赋存状态与产出液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合储量动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特征,从孔隙、储集层和井筒3个尺度表征了页岩油物性与分布规律。在大孔隙内油质较轻,吸附态原油占比较低;小孔隙中油质较重,重质组分易于吸附在小孔隙壁面。不同物性储集层的交替动用,导致井口产出原油黏度变化复杂,具无明显变化、微幅降低、明显降低和微幅上升4种类型。下甜点油质较重,原油普遍发生乳化,含水率大于30%时乳状液黏度激增,含水率可能是导致原油乳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CO2吞吐,可动用衰竭式开发不能动用的吸附态原油;在高含水期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乳化原油黏度和弹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水驱油藏见水后Welge方程的确定及应用
    高文君, 铁麒, 郑巍, 汤欣
    2022, 43 (1):  79-84.  doi: 10.7657/XJPG20220112
    摘要 ( 329 )   HTML ( 10 )   PDF(814KB) ( 255 )  

    在系统性回顾Welge方程形成及其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依据均质性油藏油井见水后出口端含水率与油井含水率在数值上相等,得到油井见水后Welge方程。利用该方程,可实现水驱曲线与油水两相渗流特征间相互转换。以Iraj Ersaghi含水变化规律、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水驱特征曲线及艾富罗斯实验结果等为例,论述了这些经典理论及方法的形成过程及适用条件,深化了对经典水驱理论及方法的认知,可供水驱油藏评价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砾岩油藏弓形井多级水平缝压裂聚驱采收率数值模拟
    吴昊镪, 彭小龙, 朱苏阳, 冯宁, 张斯, 叶泽禹
    2022, 43 (1):  85-91.  doi: 10.7657/XJPG20220113
    摘要 ( 284 )   HTML ( 4 )   PDF(1651KB) ( 195 )  

    砾岩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极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入水波及效率较低,含水率上升快,开发效果较差。为此,针对相变快、储集层连续性较差的浅层砾岩油藏,提出了采用弓形井多级水平缝压裂改造的方式,以提高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基于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西北区块的地质模型,对高含水砾岩油藏进行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在此数值模型的基础之上,选择剩余油较富集区块,建立多级水平缝压裂大位移弓形井和直井注采井网,进行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最优注聚强度约0.05 PV/a,角注井组的波及系数大于边注井组,弓形井压裂裂缝位于油层上部的注聚驱油效果最佳。弓形井不仅较好地利用了目的区块压裂裂缝多为水平缝的特点,改善了近井筒地带流体的渗流方式,还进一步发挥了聚合物的调剖作用,2种方式相辅相成,可以有效改善驱替前缘推进不均匀的情况,提高了浅层砾岩油藏的采收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通导电模型参数确定及其在白云岩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
    谢芳, 蔡德洋, 刘瑞林, 张承森, 冯程
    2022, 43 (1):  92-101.  doi: 10.7657/XJPG20220114
    摘要 ( 258 )   HTML ( 7 )   PDF(8750KB) ( 102 )  

    以白云岩储集层物性、岩电、CT扫描、核磁共振和薄片分析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确定储集层临界含水孔隙度、临界含水饱和度、临界导通指数等连通导电模型参数的方法。将计算得到的临界含水饱和度与T2截止值、渗透率、CT扫描和薄片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并将临界导通指数与胶结指数进行对比,分析了临界含水饱和度、临界含水孔隙度及临界导通指数的物理意义。将岩心样品的连通导电饱和度理论曲线与阿尔奇饱和度理论曲线进行对比,分析了连通导电公式与阿尔奇公式计算结果的差别。最后,根据确定的连通导电模型参数,利用连通导电公式计算了2口井白云岩储集层的含水饱和度,计算结果与试油结论一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开采中后期开发方式
    岳宝林, 祝晓林, 刘斌, 陈存良, 王双龙
    2022, 43 (1):  102-106.  doi: 10.7657/XJPG20220115
    摘要 ( 253 )   HTML ( 4 )   PDF(656KB) ( 181 )  

    具大气顶、窄油环、强边水特征的锦州X砂岩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后,面临着地层压力下降快、气窜严重、挖潜难度大等难题,亟待优化其开发方式。以几何相似、物性相似和生产动态相似为原则,对锦州X油藏进行剖面模型化,通过可视化二维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屏障注水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推荐水平井平行井网屏障注水方案并确定实施技术要求。考虑到油藏的复杂性与开发风险,以气窜严重、纵向驱替不均衡、增产效果显著为原则,优选1个井组开展先导试验,提高对屏障注水的动态认识,为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上乌尔禾组储集层伤害机理
    周伟, 沈秀伦, 寇根, 魏云, 蒋官澄, 杨丽丽, 张远凯
    2022, 43 (1):  107-114.  doi: 10.7657/XJPG20220116
    摘要 ( 331 )   HTML ( 6 )   PDF(16052KB) ( 219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南地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砾岩储集层岩心极易泡散,不易评价破胶压裂液对储集层的伤害,无法确定造成储集层伤害的主控因素。应用X射线显微CT技术对岩心样品进行连续扫描,重建岩心三维孔隙变化;应用球棍模型和阈值分割法,表征岩心不同截面上的孔隙变化。结果表明,储集层被破胶压裂液伤害后,平均孔隙半径减小了42.1%,平均喉道半径减小了32.7%,平均喉道长度减小了19.1%,平均孔喉比减小了45.3%,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降低了7.7%和33.8%,岩心在破胶压裂液驱替伤害后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降低,渗透率变化较大。破胶压裂液与储集层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储集层伤害的主要原因,而黏土矿物中的蒙脱石水化膨胀、微粒运移等是造成储集层伤害的具体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新增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特征
    周立明, 韩征, 张道勇, 任继红, 冯志刚, 张晨朔
    2022, 43 (1):  115-121.  doi: 10.7657/XJPG20220117
    摘要 ( 467 )   HTML ( 23 )   PDF(539KB) ( 319 )  

    为进一步掌握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增长趋势,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新增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9年,中国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以中浅层—中深层为主;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等地区,以中深层—超深层为主。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品质变差,丰度变低,埋深变大。中国新增油气探明储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岩性地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深层油气藏等领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KS油田高含水后期调剖堵水选井
    王桂芳, 王硕亮, 许学健, 雷燕, 康波
    2022, 43 (1):  122-126.  doi: 10.7657/XJPG20220118
    摘要 ( 304 )   HTML ( 9 )   PDF(529KB) ( 191 )  

    KS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注水井调剖是常用的稳油控水措施,但是在选井决策方面,存在指标界限不易选择、权重数值不易量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筛选出能够较准确反映水窜特征的单井指标、井间指标和静态指标,构建基于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和Sigmoid核函数的新型核函数,并基于函数形式优化模糊聚类方法,提高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提出适合KS油田高含水后期调剖选井模糊聚类决策方法,提高调剖选井样本集和检测集的识别率。将新型注水井调剖选井决策方法应用于KS油田,从22口注水井中优选出3口进行调剖,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