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刘萍
    2023, 44 (6):  635-645.  doi: 10.7657/XJPG20230601
    摘要 ( 155 )   HTML ( 26 )   PDF(1024KB) ( 147 )  

    综合地震、地质、地球化学、生产测试等资料,在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类型和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其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古龙凹陷姚一段发育5种致密油藏,由古龙向斜向周缘斜坡由砂岩透镜体油藏变为上倾尖灭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断块油藏,鼻状凸起顶部为断背斜油藏;致密油藏的形成受烃源岩及超压分布、圈闭类型、油源断裂和优质储集层联合控制,青一段湖相泥岩不仅是致密油藏的物质基础,其形成的异常高压是古龙向斜致密油充注的主要动力;大规模成藏前各类圈闭已形成,两侧高部位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是致密油运移指向区以及有利的聚集部位,主成藏期开启的反转期断层是致密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分流河道优质储集层是致密油聚集的有利储集层;各构造单元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存在差异,古龙向斜为“超压驱动、断层垂向输导、局部甜点富集”成藏模式,新站鼻凸为“超压+浮力接力驱动、断层垂向输导、有利圈闭聚集”成藏模式,新肇斜坡为“超压+浮力联合驱替、断-砂接力运移、有利储集层聚集”成藏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
    张长建, 杨德彬, 吕艳萍, 张娟, 李杰, 丁立明
    2023, 44 (6):  646-656.  doi: 10.7657/XJPG20230602
    摘要 ( 124 )   HTML ( 14 )   PDF(9928KB) ( 81 )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海西运动早期地表及地下岩溶形态多样,地下岩溶缝洞系统中油气资源丰富。根据高精度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统一地下及地表水系统,构建了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海西运动早期岩溶水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在海西运动早期发育4个岩溶台地,总体呈东高西低阶梯分布,岩溶水差异化排泄和溶蚀作用造成各岩溶台地发育峡谷、伏流、深切曲流、宽谷等不同水文地貌形态;岩溶水系统的边界主要为地表分水岭、排泄基准面、地层岩性组合、断裂和弱溶蚀带;塔河油田岩溶水系统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二级岩溶水系统,分别为高原峡谷水系统、伏流峡谷水系统、深切曲流水系统和宽谷水系统;岩溶水系统层级结构的划分为深化塔河油田岩溶缝洞系统和岩溶缝洞单元认识提供地质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特征
    赵春晨, 刘豪
    2023, 44 (6):  657-666.  doi: 10.7657/XJPG20230603
    摘要 ( 97 )   HTML ( 9 )   PDF(8170KB) ( 57 )  

    松辽盆地浅水三角洲油气藏发育,储集层预测难度大是制约该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秉承地质-地震紧密结合的思想,基于高分辨率地震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利用地震90°相位转换、正演模拟、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对松辽盆地杏西地区姚家组的层序地层、储集层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砂体分散体系时空演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探讨了基准面变化对砂体分散体系展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杏西地区姚家组可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出3种岩性组合;在地震剖面上,中等厚度砂岩夹薄层泥岩的岩性组合对应强振幅,复合厚互层的岩性组合对应中等—强振幅,薄互层的岩性组合对应弱—中等振幅;基准面上升早期,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平面上以朵状为主,上升中—晚期,逐渐过渡为退积式树枝状浅水三角洲,基准面下降早期,以加积-微弱进积式树枝状浅水三角洲为主,至下降中—晚期,砂体分散体系以坨状沉积体为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性矿物特征及天然碱测井评价
    毛锐, 赵磊, 申子明, 罗兴平, 陈山河, 冯程
    2023, 44 (6):  667-673.  doi: 10.7657/XJPG20230604
    摘要 ( 132 )   HTML ( 13 )   PDF(1727KB) ( 133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碱湖相沉积。靠近碱湖中心发育大量碱性矿物,碱性矿物中天然碱为主要矿物类型,而天然碱作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目前,主要采用交会图法对天然碱层段进行定性评价,需要建立天然碱的定量评价方法。根据岩心分析和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风城组碱性矿物分为天然碱、碳钠钙石、碳钠镁石和硅硼钠石4类,并总结了4类碱性矿物的物理性质以及对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的影响。分析了天然碱含量对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并利用深浅电阻率比值建立了天然碱含量预测模型。经过未参与建模的岩心资料的验证,模型预测天然碱含量与岩心分析天然碱含量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5.67%,满足了矿物含量精确计算的要求。最后,基于11口井的天然碱测井评价结果,明确了玛湖凹陷风城组天然碱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天然碱资源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及演化
    严敏, 赵靖舟, 黄延昭, 杨振亚, 方越, 吴和源
    2023, 44 (6):  674-682.  doi: 10.7657/XJPG20230605
    摘要 ( 114 )   HTML ( 18 )   PDF(14996KB) ( 54 )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全岩与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CT扫描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非均质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成岩-孔隙动态演化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储集空间的成岩-孔喉演化特征。研究区长6段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分为残余原生粒间孔主导型、溶蚀孔主导型和混合孔型3种;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制约储集层的初始孔喉结构;胶结作用及其强度影响储集层的致密程度;溶蚀作用产生的孔喉影响储集性能。若储集层主要受压实作用和绿泥石胶结作用影响,则残余原生粒间孔占主导,孔隙孤立,多表现为中孔-疏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孔隙度较高,但连通性较差;若受浊沸石胶结和强溶蚀作用影响,则浊沸石溶蚀孔占主导,连通性好,多表现为中孔-类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为最佳储集空间;储集层经历绿泥石胶结、浊沸石胶结—弱溶蚀作用后,受浊沸石溶蚀孔与残余原生粒间孔共同影响,连通性较好,多表现为微孔、中孔-密网状喉道型储集空间,储集性能介于前两者之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压裂直井产量公式
    李传亮, 庞彦明, 周永炳, 战剑飞, 臧伟, 陆慧敏, 朱苏阳
    2023, 44 (6):  683-689.  doi: 10.7657/XJPG20230606
    摘要 ( 114 )   HTML ( 9 )   PDF(639KB) ( 92 )  

    油井压裂后,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不再是简单的线性流或径向流,流场变得复杂,无法直接运用解析方法求解。为了求解压裂直井的产量公式,将地层中的复杂流场进行了分解,划分成外区径向流、中间线性流和裂缝线性流3个简单流形;对简单流形分别进行求解,并采用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解析求解得到压裂直井的产量公式。该公式不仅可以计算和预测油井产量,还可以确定压裂裂缝的长度及压裂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聚集度表征方法
    赵晨云, 窦松江, 窦煜, 柳朝阳, 黄博, 王振宇, 李刚
    2023, 44 (6):  690-695.  doi: 10.7657/XJPG20230607
    摘要 ( 112 )   HTML ( 7 )   PDF(1450KB) ( 116 )  

    剩余油聚集度是评价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及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剩余油储量丰度,确定油藏优势储量区;利用单块面积、分布密度和形状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剩余油聚集度的表征。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稳定开发的油藏,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离散与聚集可分为一次离散阶段、迅速分离阶段、波动聚集与离散阶段和二次离散阶段。利用表征指标对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二区七断块Nm3-4-1小层进行评价,该小层剩余油聚集度随着开发的进行稳步下降,现阶段由于注采结构和井网调整,剩余油聚集度开始上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油气田含水高含凝析油凝析气井产能评价
    李冬梅
    2023, 44 (6):  696-701.  doi: 10.7657/XJPG20230608
    摘要 ( 108 )   HTML ( 5 )   PDF(567KB) ( 73 )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断溶体气藏凝析气井地层压力波动明显,与基于地层压力不变的传统系统试井解释方法不适配;由于含水和高含凝析油,常规气井无阻流量的评价结果偏差较大。为实现顺北油气田凝析气井产能评价,利用试井阶段弹性产率修正了系统试井资料,提出了含水和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井产能评价方法。通过实例验证,该评价方法适用于顺北油气田凝析气井无阻流量的产能评价,为顺北含水高含凝析油凝析气井产能定量认识提供了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
    李小波, 魏学刚, 刘学利, 张艺晓, 李青
    2023, 44 (6):  702-710.  doi: 10.7657/XJPG20230609
    摘要 ( 110 )   HTML ( 4 )   PDF(1673KB) ( 93 )  

    综合分析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地质与开发特征,确定了天然能量不足是目前导致顺北1号断裂带弱挥发性油藏产量快速递减及地层原油脱气的主要原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注水补能是目前最佳开发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重力分异作用是主要注水机理,注水能有效恢复地层能量;断裂带拉分段的水驱连通程度和能量平衡能力明显强于挤压段;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具有沿断裂带快速水窜和水驱波及体积小的特征。通过注水,油藏地层压力平均恢复14.78 MPa,区块年递减率从48.6%降低到15.9%,阶段累计增油13.10×104 t,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油藏一井多靶分段压裂开发效果数值模拟
    耿宇迪, 刘礼军, 王立静, 郭天魁
    2023, 44 (6):  711-719.  doi: 10.7657/XJPG20230610
    摘要 ( 85 )   HTML ( 4 )   PDF(3598KB) ( 67 )  

    为了研究缝洞型油藏一井多靶分段压裂开发效果,基于离散缝洞模型,建立了考虑基质—裂缝渗流和溶洞自由流耦合的缝洞型油藏油水两相流动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底水及压裂簇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底水条件下,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仅影响采油速度,对累计产油量影响很小;在有底水条件下,底水沿天然裂缝上升会驱替溶洞中原油,产油量会随天然裂缝密度增大而升高;溶洞尺寸和压裂裂缝对缝洞型油藏产能具有显著影响;当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较高时,每段一簇和多簇压裂裂缝开发效果差异明显减小,即采用一簇压裂裂缝便可控制整个缝洞甜点区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防窜三维地质模拟
    王挺, 汪杰, 江厚顺, 续化蕾, 姚自义, 南冲
    2023, 44 (6):  720-728.  doi: 10.7657/XJPG20230611
    摘要 ( 117 )   HTML ( 5 )   PDF(4736KB) ( 104 )  

    四川盆地页岩气水平井大多通过大段多簇细分切割技术进行压裂改造,由于大排量和大规模施工以及加密井完钻,井间干扰严重,导致页岩气井产能降低。优化增产措施和完井策略,明确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对降低井间压窜风险尤为重要。利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在考虑储集层非均质性、地应力各向异性、裂缝间相互作用以及缝网分布的情况下,进行了相邻2口水平井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和防窜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应力差、天然裂缝密度和用液强度较大,逼近角和簇间距较小,均会导致较大的压窜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泥岩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吕照, 潘丽燕, 郝丽华, 邹娜娜, 邹志坤
    2023, 44 (6):  729-738.  doi: 10.7657/XJPG20230612
    摘要 ( 110 )   HTML ( 6 )   PDF(853KB) ( 67 )  

    砂泥岩互层储集层压裂改造难度大,研究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有利于优化施工参数,提高储集层纵向动用程度。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主要受层间岩石力学和地层应力差异及工程参数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嵌入水力压裂裂缝与层界面的内聚力单元,研究压裂液排量、压裂液黏度、泥岩与砂岩弹性模量之比、抗拉强度和地层应力差对裂缝垂向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裂缝阻碍主裂缝穿层扩展,但有利于降低水力压裂裂缝延伸压力,促进缝网的形成;压裂液高排量和低黏度可促进裂缝穿层扩展,也会加快界面裂缝的开启;当泥岩与砂岩弹性模量之比小于0.6时,泥岩隔层的遮挡作用明显,水力压裂裂缝主要以“工”字型为主,穿层能力较弱;地层应力差大于泥岩与砂岩抗拉强度之差时,裂缝的垂向扩展能力较强,可作为水力压裂裂缝穿层的初步判断条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现状及前景
    付亚荣, 窦勤光, 刘泽, 焦立芳, 季俣汐, 杨亚娟, 尹后凤
    2023, 44 (6):  739-750.  doi: 10.7657/XJPG20230613
    摘要 ( 146 )   HTML ( 4 )   PDF(792KB) ( 142 )  

    高含水期老油田二次开发既是油田开发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又是一场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对原油产量长期稳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智能决策、智能规划、智能施工、智能监测、智能评估等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下,对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的前景进行展望。老油田二次开发须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流程;技术上应整体控制、层系细分、平面重组、立体优化和深部调驱,做到二次开发与三次开发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对比
    周立明, 张道勇, 姜文利, 张臣, 张晨朔, 张昊泽, 郑媛媛
    2023, 44 (6):  751-756.  doi: 10.7657/XJPG20230614
    摘要 ( 152 )   HTML ( 8 )   PDF(516KB) ( 127 )  

    为进一步理解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把握其发展趋势,总结了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比研究了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与石油资源管理系统(PRMS)、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标准。研究表明:国内外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在评估目的、储量定义和评估思路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以地质储量为核心,注重整体资源规模,为勘探开发整体效益和长期规划服务;PRMS是以项目为基础的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兼顾了资源与资产双重属性,以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强调的是资源的商业价值;SEC标准为油气公司提供对比平台,以确保上市公司的储量信息能够遵照统一的标准向公众披露,以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更注重油气的资产属性。不同分类体系在演变过程中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同时相互借鉴和融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