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库车坳陷深层盐下白垩系储集层氯盐分布模式及意义
    罗丹婷, 罗静兰, 邓超, 年涛, 韩剑发, 程道解, 袁龙
    2024, 45 (1):  1-12.  doi: 10.7657/XJPG20240101
    摘要 ( 329 )   HTML ( 20 )   PDF(2908KB) ( 339 )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物性的影响较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氯盐含量、常规测井曲线分析等,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氯盐的分布特征。根据氯盐含量、电阻率、氯盐来源等的差异,提出盐下储集层氯盐分布具有顶渗、侧渗和局部封存3种模式。顶渗模式与侧渗模式的电阻率仅受氯盐含量的影响,顶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垂向分带特征,随氯盐含量的降低,电阻率升高;侧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横向分带特征,电阻率自构造带边缘向中心表现出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趋势;局部封存模式电阻率受应力和氯盐含量的共同影响,氯盐含量分布具有偶发性,电阻率变化幅度大。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各模式的分布段序列,顶渗模式自上而下发育盐层段、泥岩封隔段、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影响过渡段和氯盐未影响段;侧渗模式在顶渗模式基础上多发育过饱和氯盐影响段;局部封存模式从上到下划分为盐层段、泥岩封隔段、强挤压应力氯盐未影响段、氯盐应力混合影响段和氯盐应力未影响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源断盖配置油气聚集时期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丛岩
    2024, 45 (1):  13-18.  doi: 10.7657/XJPG20240102
    摘要 ( 206 )   HTML ( 11 )   PDF(1547KB) ( 177 )  

    为确定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程度,在烃源岩、断裂和盖层配置及油气聚集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活动期、烃源岩排烃期和泥岩盖层形成期,建立了一套源断盖配置下的油气聚集期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内油气聚集时期。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排烃、南大港断裂开启和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均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三者配置关系良好且时期较长,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预测结果与勘探成果吻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特征
    刘洪林, 王怀厂, 李晓波
    2024, 45 (1):  19-26.  doi: 10.7657/XJPG20240103
    摘要 ( 281 )   HTML ( 16 )   PDF(3755KB) ( 327 )  

    为寻找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在开展流体包裹体检测、页岩微观孔隙观测、气泡变孔模拟等研究基础上,查明了泸州地区构造埋藏过程和生烃热演化过程,总结了泸州地区页岩气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在二叠纪—早三叠世生油,经历了中三叠世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2次构造抬升,中三叠世抬升幅度有限,未导致大规模烃散失,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抬升晚于川东南且幅度小,利于页岩气保存;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发育,是由于中三叠世隆升时间短,强度小,未发生大规模排烃,大量液态烃保留在储集层中,有利于后期有机孔的大量形成,同时在晚三叠世—中白垩世,地层深埋发生液态烃裂解产气,地层广泛超压,有利于有机孔的后期保存;泸州地区三叠纪隆升虽然时间短、强度小,但是从模拟实验结果来看,可以导致原油稠化和气孔形成,对页岩气富集成藏有利。因此,发生在印支运动期的泸州地区的隆升造成原油稠化,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泸州地区地层抬升时间晚,页岩气散失时间短,低角度层理缝发育,而纵向裂缝少,均有利于形成超压页岩气富集区。提出的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富集成藏规律,对于指导其他同类型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宋海强, 刘慧卿,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2024, 45 (1):  27-34.  doi: 10.7657/XJPG20240104
    摘要 ( 234 )   HTML ( 7 )   PDF(728KB) ( 205 )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铜川地区延安组煤矿原油成因
    孔令印, 李剑锋, 吴凯, 马军
    2024, 45 (1):  35-46.  doi: 10.7657/XJPG20240105
    摘要 ( 237 )   HTML ( 9 )   PDF(1020KB) ( 248 )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陵—铜川地区延安组煤矿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利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同位素质谱技术,对研究区原油、煤岩和泥岩抽提物进行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煤矿原油姥鲛烷和植烷均势,倍半萜含量丰富,Ts/Tm、C29Ts/C29降藿烷相对较高,C30莫烷/C30藿烷、C29降藿烷/C30藿烷、C31升藿烷及C32升藿烷的22S/(22S+22R)相对较低,ααα-20R规则甾烷呈“V”字形分布,碳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偏轻;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抽提物中Pr/Ph高,倍半萜含量较低、Ts/Tm、C29Ts/C29降藿烷低,C30莫烷/C30藿烷、C29降藿烷/C30藿烷、C31升藿烷及C32升藿烷的22S/(22S+22R)高,ααα-20R规则甾烷呈倒“L”字形分布,碳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偏重。原油特征与煤系潜在烃源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与盆地内长7段深湖亚相烃源岩及其生成烃一致。侏罗系延安组煤处于低成熟阶段,所生成的液态烃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吸附的需要,不具备排出液态烃的能力,铜川崔家沟煤矿和黄陵店头煤矿原油均来源于下伏的长7段烃源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
    褚夫建, 苟拓彬, 韩跃涛, 高文君
    2024, 45 (1):  47-52.  doi: 10.7657/XJPG20240106
    摘要 ( 194 )   HTML ( 4 )   PDF(594KB) ( 141 )  

    在Ⅱ类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引入了地下含气水率概念,类比建立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此类曲线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在nm取不同数值时,不仅可以转化为S型含气水变化规律,而且也可以转化为描述凸型、S-凸型、S-凹型、凹型等不同形态的含气水变化规律,丰富了气水混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给出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通式及其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并分别评价了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气水交替混相驱和锦州油田S31油藏气顶+边水混驱的开发效果,拟合精度较高,可供其他油藏开发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及喉道体积
    曹同锋, 高东华, 李占东, 王天杨, 姜峰
    2024, 45 (1):  53-57.  doi: 10.7657/XJPG20240107
    摘要 ( 184 )   HTML ( 5 )   PDF(1018KB) ( 278 )  

    陆相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油井快速水淹,驱油效率降低,开发效果变差。以柳赞油田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分析测井岩电响应、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特征、储集层孔隙特征等,描述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确定了该区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通过建立优势渗流通道喉道体积的计算方法,明确了油藏下一步调驱剂用量,达到了有效封堵优势渗流通道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下一步稳油控水提供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数值模拟
    张如杰, 乐平, 张莹, 李小波, 黄楠, 赵黎明, 范庆振
    2024, 45 (1):  58-64.  doi: 10.7657/XJPG20240108
    摘要 ( 209 )   HTML ( 2 )   PDF(3074KB) ( 281 )  

    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此认识,通过融合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蚂蚁体属性,得到断裂指示因子,用以刻画栅状断片储集体,利用张量属性刻画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建立双重介质组分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栅状断片结构是断溶体油藏的主要导流通道;断裂指示因子比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最大似然更适合表征栅状断片结构,并在通水源处与张量属性匹配度高,在其他区域匹配性差;与单重介质模型相比,基于栅状断片结构的双重介质模型拟合精度更高,更能反映断溶体油藏生产动态特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层砂岩油田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
    吕晓光, 李伟
    2024, 45 (1):  65-71.  doi: 10.7657/XJPG20240109
    摘要 ( 214 )   HTML ( 8 )   PDF(674KB) ( 266 )  

    概述了美国科恩河油田多层砂岩稠油油藏的特征和开发历史,重点讨论了强化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的实践。科恩河油田为水动力圈闭的单斜油藏,蒸汽驱开采后期,碳氧比能谱测井、四维时移热采动态及注采井动态监测结果,孤立单河道砂体识别、追踪,全油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为识别剩余油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人工智能、蒸汽泡沫驱、双油管完井分层注蒸汽等措施扩大了蒸汽驱波及体积。加密井、水平井钻井及浅部油藏侧钻水平井可大幅度增加可采储量,水平井产量达到相邻直井的3倍以上。为开采油藏下倾部位油水界面附近未动用的“冷油藏”,在下倾部位水层钻产水井泄压,使蒸汽驱得以有效波及到该部位剩余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形态
    方正, 陈勉, 王溯, 李嘉成, 吕嘉昕, 余延波, 焦冀博
    2024, 45 (1):  72-80.  doi: 10.7657/XJPG20240110
    摘要 ( 275 )   HTML ( 10 )   PDF(4519KB) ( 497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区页岩水平井的微地震侧视数据云图中均出现了平行于层理方向数据点的密度与扩展程度都远远大于垂直方向的现象,与传统的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解释结果矛盾,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建立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二次重构,给出了页岩水平井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并通过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对裂缝形态以及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裂缝在三维空间中主要呈现出1条主裂缝与多条次生裂缝相互交错的形态,结合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说明了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呈水平垂直交错;通过对比声发射实验结果和吉木萨尔凹陷露头样品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后呈现出的裂缝形态,验证了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的可靠性以及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的复杂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兴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产水机理
    石雪峰, 游利军, 葛岩, 胡云亭, 马立涛, 王艺钧, 郭飒飒
    2024, 45 (1):  81-87.  doi: 10.7657/XJPG20240111
    摘要 ( 253 )   HTML ( 9 )   PDF(678KB) ( 398 )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气田致密砂岩气藏是陆上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对象,由于构造条件复杂、物性致密以及气水关系复杂,压裂后多数气井持续产水,且井间产水量差异大,研究压裂后束缚水饱和度变化原因,对制定合理的控水采气措施、提高气井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临兴气田典型致密砂岩样品,通过气驱法研究了储集层物性、生产压差及压裂液对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Ⅰ类储集层基质与裂缝间的束缚水饱和度之差为13.32%~18.36%,Ⅱ类储集层为28.28%~34.19%,Ⅲ类储集层为39.10%~48.15%,水力压裂缝网显著提高了储集层水相渗流能力;水力压裂缝网使得水相渗流通道增多,生产压差增大、渗流压耗降低及水湿程度减弱是导致储集层束缚水能力减弱、压裂后气井产水的主要机理。可从控制压裂改造规模、优化生产制度、调整助排剂加量及注入时机等方面来提高高含水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控水采气效果,延缓气井见水时间,减小产水规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JZ-X油田气顶窄油环油藏井位优化和挖潜策略
    岳宝林, 孟智强, 房娜, 郑炀, 瞿朝朝, 王双龙
    2024, 45 (1):  88-93.  doi: 10.7657/XJPG20240112
    摘要 ( 215 )   HTML ( 7 )   PDF(2148KB) ( 249 )  

    针对气顶底水窄油环油藏易气窜水锥、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生产难题,在渤海矿区逐渐探索出利用水平井开发的井位优化与挖潜策略。基础井网阶段:水平井段垂直构造线穿多层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匹配智能滑套分采管柱以缓解层间矛盾;基础井网平行于流体界面,部署于油水界面之上1/3油柱高度避气控水。综合调整阶段: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富集于井间滞留区,纵向上后期水体能量驱动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油层上部。对比井间侧钻、气顶注气和屏障注水方案增油量指标,当前剩余油挖潜策略以井间侧钻与气顶注气为主。井间侧钻通过低产低效井平面侧钻至井间,纵向高部位部署挖潜剩余油,单井净增油量为3.4×104~4.2×104 m3;气顶注气通过采气井转天然气回注,补充气顶能量,气驱水平井上部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预测净增油量为5.2×104 m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李航, 李胜利,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2024, 45 (1):  94-101.  doi: 10.7657/XJPG20240113
    摘要 ( 299 )   HTML ( 11 )   PDF(2302KB) ( 427 )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在薄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
    张文起, 李春雷
    2024, 45 (1):  102-108.  doi: 10.7657/XJPG20240114
    摘要 ( 236 )   HTML ( 10 )   PDF(4839KB) ( 321 )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通过智能化网络将测井高频信息与地震数据相结合,能有效提升纵向分辨率,保持横向连续可追踪,利于薄储集层识别。针对AMH地区常规处理的地震数据仅能识别厚度大于30 m的碳酸盐岩层,无法有效识别厚度较小的薄储集层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以井旁地震振幅作为训练数据,测井相对波阻抗作为训练标签,利用深度学习网络多层残差网络开展训练,获取相对波阻抗曲线的预测模型;通过将地震数据作为输入,利用深度网络训练模型计算得到相对波阻抗数据体,进而得到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相对应的反射系数体。通过对靶区地质情况的分析认识,对宽频子波进行标定后提取合适的宽频子波,与反射系数体进行褶积,得到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利用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开展储集层反演,反演结果纵向具有较高分辨率,与主要目的层能够较好匹配,横向可以进行识别和追踪,利用高分辨地震数据反演结果实现AMH地区的薄储集层识别。结果表明,通过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及相应的高分辨模型反演,在AMH地区能够识别厚度大于10 m的薄储集层,较好地解决由于地震分辨率低无法识别薄储集层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薄储集层预测的精度,对同类型薄储集层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散射波波场在裂缝性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
    陈可洋, 周辉, 杨微, 王成
    2024, 45 (1):  109-117.  doi: 10.7657/XJPG20240115
    摘要 ( 229 )   HTML ( 4 )   PDF(9429KB) ( 154 )  

    裂缝性油气藏是目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开发目标,常规叠后地震数据预测裂缝效果差,无法满足裂缝性储集层识别的要求。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扩散滤波的地震反射波波场和散射波波场相对分离方法,通过调节扩散系数和迭代次数,把叠后地震数据体分离为反射波波场和散射波波场数据体,并在散射波波场数据体上提取相干、曲率、蚂蚁体等地震属性,进行裂缝性储集层预测。在松辽盆地基岩风化壳裂缝性储集层和四川盆地茅口组裂缝性储集层进行裂缝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裂缝性储集层的预测结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大庆探区基岩风化壳裂缝性储集层2口钻井验证该方法预测储集层符合率达到67%,应用效果好,可供同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和井位部署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层面建模算法及实例
    左毅, 宋静, 史卓丽, 乔婧璇, 祖秀然, 郑洁
    2024, 45 (1):  118-125.  doi: 10.7657/XJPG20240116
    摘要 ( 305 )   HTML ( 6 )   PDF(1695KB) ( 248 )  

    由于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特征及其研究目的不同,三维地质建模中层面建模采取的模拟方法和模型精度均有所区别。从三维地质建模角度出发,将油藏开发划分为油藏评价、新区建产和老区调整3个阶段,通过港东二区五断块层面模拟过程中各种模拟算法分析及筛选,提出了层面模拟时,油藏评价阶段建模采用Kriging算法,网格精度为100 m×100 m×5.0 m;新区建产阶段建模采用Kriging算法或Global B-spline算法,网格精度为50 m×50 m×1.5 m;老区调整阶段建模采用Local B-spline算法或Converging average算法,网格精度为10 m×10 m×0.5 m,使层面模拟结果更符合地质情况及研究需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