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差异富集因素
    孙秀建, 马峰, 白亚东, 王波, 管斌, 罗娜, 魏顺科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4): 394-401.   DOI: 10.7657/XJPG20200403
    摘要357)   HTML16)    PDF(pc) (7470KB)(1571)    收藏

    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盆缘山前带,其形成与山前带隆升和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差异成藏的特点。通过系统梳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油气成藏要素,结合国内外基岩油气勘探情况,总结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差异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油气成藏具有4大主控因素,一是存在多个侏罗系局部生烃中心,控制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分布和丰度;二是阿尔金山山前带具有“隆起区、斜坡区、坳陷区”三大构造台阶,靠近生烃凹陷斜坡区的基岩圈闭油气优先充注、保存完整,对成藏有利;三是阿尔金山山前带优质基岩储集层分布影响了基岩气藏的局部富集,其分布受基岩岩性、风化淋滤强度等多因素控制;四是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阿尔金山山前带断裂形成期次、活动性各有不同,起着控制基岩圈闭形成和油气差异成藏的重要作用。烃源岩分布差异、储集层发育差异、构造格局差异和断层活动性差异等多重因素共同控制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的差异富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老油田二次开发与CO2驱油技术研究
    胡 滨1,2,胡文瑞3,李秀生1,鲍敬伟4
    null    2013, 34 (4): 1-1.  
    摘要95)      PDF(pc) (300KB)(1726)    收藏
    分析了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讨论了CO2驱油的主要机理、驱油方式、驱油效率和国内外研究与试验进展,总结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和CO2驱油技术的发展前景“二次开发”的核心是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重新构建老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大幅度挖掘老油田潜力和提高最终采收率,其技术路线是重构地质认识、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CO2驱油既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又能实现“碳埋存”和环境保护。二次开发与CO2驱油相结合,是未来中国石油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技术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深水油气井温度压力计算
    刘通, 李颖川, 钟海全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2): 181-183.  
    摘要110)      PDF(pc) (303KB)(817)    收藏
    井筒温度分布是深水油气井开发和生产动态分析的必需参数。由于深水油气井裸露在海水中的井段较长,其传热规律不同于地层段,海水温度又随其深度呈非线性分布并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使得其温度计算较陆上和浅海油田更复杂。根据传热学基本理论和海水、地层段井筒传热特点,建立了深水油气井井筒温压耦合数学模型,采用龙格库塔法求解。该模型考虑了变化的环境温度梯度、井身结构、管斜角、不同环空传热介质等。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实例数据吻合较好,可满足开发工程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河流沉积相类型及相模式
    张金亮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20
    摘要378)      PDF(pc) (300KB)(894)    收藏
    对河流类型进行沉积学分析,将河道体系分为单河道和多河道(或复合河道)体系,顺直河、曲流河和辫状河为单河道体系,而网状河和其他分支河归于多河道体系,单河道一般由细粒漫岸沉积所限定。在曲流河沉积相中,河道内除了河道深泓充填沉积和厚的点坝外,还可能出现反向点坝。在一个向上变细的曲流河层序中,主要由河槽充填沉积、沙坝沉积复合体和上部的漫岸细粒沉积组成。辫状河砂体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大型底形纵横分布,河道内的砂体至少可以划分为河心坝和河心滩2个砂体微相和多个非骨架相。网状河可以由辫状河、曲流河和顺直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或者说组成网状河的单河道可以是底负载河道、混合负载河道和悬移负载河道。末端扇、曲流河扇、辫状河扇乃至某些陆上三角洲体系等都可以纳入分支河体系,实际上在这种分支河体系中,河道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河道类型已经由限定性河道转化为非限定性河道。可见分支河这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跨越了不同的体系界限。由于不同河道砂体差别较大,河流沉积微相的精确表征还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毛细凝聚和吸附-脱附回路的物理化学解释
    汪政德, 张茂林, 梅海燕, 孙良田, 李士伦, 吴清松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3): 233-235.  
    摘要329)      PDF(pc) (886KB)(1496)    收藏
    在测定多孔介质的吸附等温线时,常出现脱附滞后现象,即在同一压力下,吸附等温线与脱附等温线不相重合,脱附曲线高于吸附曲线,形成所谓“吸附-脱附回路”。从物理化学中亚稳状态的基本理论出发,得到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之间的关系—开尔文(Kelvin)方程,利用该方程解释了毛细凝聚现象,论证了产生吸附-脱附回路现象的原因,分析了在多孔介质中毛细管压力对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构造活动对冲积扇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三叠系冲积扇为例
    印森林1,唐勇2,胡张明3,吴涛2,张磊2,张纪易1
    null    2016, 37 (4): 1-1.   DOI: 10.7657/XJPG20160403
    摘要81)      PDF(pc) (300KB)(512)    收藏
    构造活动与冲积扇砂砾岩体的耦合关系,是构造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沿断裂带发育了大面积冲积扇砂砾岩体油气藏,因此,研究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冲积扇发育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构造控制下冲积扇砂砾岩体展布特征研究;结合油气成藏资料开展了构造控制下冲积扇砂砾岩体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冲积扇叠置样式与同生断层的活动关系密切,同生断层控制下扇体具有3种典型的分布样式,即正梳状断层组合控制下形成的溯源退积式冲积扇、反梳状断层与交叉状断层控制下形成的侧向叠覆式冲积扇和垂向叠覆式冲积扇、前展式断层控制下形成的进积式冲积扇。构造活动对冲积扇形成过程中的物源、地形及气候影响明显。这些因素综合控制了不同构造位置冲积扇砂砾岩体的发育情况及其内部的沉积序列差异性。冲积扇砂砾岩油气藏是构造和岩性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一扇一藏、一扇多藏和多扇一藏的成藏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
    陈磊, 杨镱婷, 汪飞, 芦慧, 张译丹, 王鑫, 李艳平, 李臣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505-518.   DOI: 10.7657/XJPG20200501
    摘要832)   HTML40)    PDF(pc) (5958KB)(880)    收藏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前陆盆地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
    刘亢, 曲国胜, 许华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6): 778-781.  
    摘要62)      PDF(pc) (442KB)(934)    收藏
    前陆盆地与造山带具有良好的耦合性,可以用盆山耦合的思想来研究前陆盆地与构造事件的响应关系。逆冲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可容纳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对盆地充填和层序叠置样式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整个前陆盆地区域具有两个阶段的盆地发展过程,第一个沉积阶段与冲断带附近的载荷侵位引起的构造沉降密切相关,第二个阶段发生于冲断带的侵蚀期,导致了盆地的再次沉积。前陆盆地不同的沉积层序是不同的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石灰岩分类新方案
    金振奎,邵冠铭
    null    2014, 35 (2): 1-1.  
    摘要107)      PDF(pc) (300KB)(1065)    收藏
    石灰岩分类是石灰岩成因及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但目前在中国尚无一种普遍接受的石灰岩分类方案。由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案,造成了同一类石灰岩有不同的名字,或同一个名字含义不同等混乱现象。在充分研究前人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石灰岩分类方案。根据结构组分类型及含量等特征,将石灰岩分为灰泥石灰岩、含颗粒灰泥石灰岩、颗粒质灰泥石灰岩、颗粒石灰岩(包括灰泥颗粒石灰岩、亮晶颗粒石灰岩)、礁石灰岩(包括亮晶礁石灰岩、灰泥礁石灰岩)、礁砾屑石灰岩(包括亮晶礁砾屑石灰岩、灰泥礁砾屑石灰岩)。每一类还可根据颗粒类型或造礁生物类型进一步细分。此外,还可采用三级命名法,根据矿物成分进一步细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原油中硫化氢含量检测方法
    陈 青1,陈德恩2
    null    2012, 33 (4): 1-1.  
    摘要135)      PDF(pc) (300KB)(508)    收藏
    分析了目前利用水提取法、氮气吹脱-离子色谱法、氮气吹脱-XVI总硫分析仪法、氮气吹脱-碘量法等方法测定原油中硫化氢含量存在的问题,推荐并进一步从检测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等方面完善了氮气吹脱-碘量法测定原油中硫化氢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根据常规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力学参数的方法
    贺顺义, 师永民, 谢楠, 张志翔, 李翠萍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5): 662-664.  
    摘要99)      PDF(pc) (294KB)(812)    收藏
    在对不同年代、不同系列测井响应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特征与岩石力学特征本质上的相关性,经过误差校正,用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技术,找到一种利用常规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力学参数的有效方法,建立研究区内岩石力学模型,为油田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玛湖凹陷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唐勇1,徐洋2,李亚哲2,王力宝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3
    摘要124)      PDF(pc) (300KB)(633)    收藏
    玛湖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坳陷盆地背景下近物源的粗粒沉积物,岩心上可识别出13类岩相、7种沉积微相,是在平缓斜坡背景下的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在凹陷斜坡区发育多个扇三角洲,各扇体之间相互搭接连片。该类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的形成与3个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一是沉积时持续隆升的周缘老山、稳定的水系为各大扇体提供充足的物源;二是具备盆大、水浅、坡缓的良好古地理背景;三是持续湖侵、多级坡折,是大面积砂体叠加连片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立了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效指导了凹陷区油气勘探重大突破与储量快速落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在玛湖西斜坡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于宝利1,赵小辉1,瞿建华2,曹小璐1,邓勇1,王晓辉1
    null    2016, 37 (6): 1-1.   DOI: 10.7657/XJPG20160616
    摘要74)      PDF(pc) (3876KB)(368)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沉积,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不能区分有效储集层和致密储集层,制约了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通过已有测井资料弹性参数交会发现,纵横波速度比是区分致密储集层和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弹性敏感参数。通过准确计算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等参数,选择了合理的岩石物理模型,有效提高了横波速度估算精度,为研究区叠前弹性敏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础资料保障。在此基础上,优选纵横波速度比参数有效落实了有效储集层的分布,钻井成功率达到80%,为研究区井位部署及储量落实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
    马立民1,林承焰1,文钢锋2,3,倪晓华1
    null    2013, 34 (2): 1-1.  
    摘要60)      PDF(pc) (300KB)(728)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主要有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砾岩;除发育压实、胶结和溶解等成岩作用外,火山碎屑岩成岩特征与正常沉积碎屑岩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熔结、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上。熔结和脱玻化作用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改善了火山碎屑岩储集层物性,微晶石英包壳的存在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杨磊, 刘池洋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3): 261-263+180.  
    摘要148)      PDF(pc) (317KB)(973)    收藏
    石油工业的发展变化是当代影响国际经济、政治,同时又受国际经济、政治影响的敏感因素。石油产量是世界和各国石油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明显受国际和主要产油国经济、政治诸因素影响,受石油探明储量多少和社会需求关系制约的综合反映。在世纪之交,回顾世界石油产量的增长过程及其变化特点、主要受控因素及对世界的影响,对预测未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把握石油产量的变化特点,确定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盐下构造样式
    侯贵廷1,孙帅1,郑淳方1,唐雁刚2,周露2,莫涛2
    null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3
    摘要126)      PDF(pc) (300KB)(579)    收藏
    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的勘探开发发现,裂缝发育具有上下分带的特征,很可能受背斜中和面的控制,现有的断层相关构造的划分模型难以解释裂缝的垂向分带性,需要重新建立构造样式的划分方案。以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为研究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断背斜翼间角为主要要素、结合断层的组合形态,重新建立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段的盐下构造样式。研究结果表明,克深区段的构造样式依据翼间角的大小分为平缓褶皱和开阔褶皱两大类;结合断层组合形态,平缓褶皱细分出同冲、背冲和反冲平缓褶皱,开阔褶皱细分出同冲和背冲开阔褶皱。克深断裂以北的构造是开阔褶皱和平缓褶皱组合的叠瓦状断背斜,克深断裂以南的构造均为平缓褶皱断背斜的叠瓦构造。裂缝的分布与翼间角密切相关,开阔褶皱的张裂缝带厚度和分布范围比平缓褶皱大得多,断层对其周缘的裂缝分布存在一定影响。构造样式的重新划分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构造样式断背斜的裂缝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等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田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72-282.   DOI: 10.7657/XJPG20210303
    摘要933)   HTML41)    PDF(pc) (2661KB)(722)    收藏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突破台盆区,“六上”塔里木,台盆区碎屑岩勘探取得规模发现;1997—2005年,坚持“四个并举”,强化技术攻关,库车山前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至今,锁定三大阵地战,库车前陆盐下冲断带和台盆区缝洞型碳酸盐岩两大超深层领域全面突破。塔里木盆地在中国最快、最早进入超深层勘探阶段,对其超深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和勘探经验进行了总结。受冷盆环境、有效烃源岩发育于盆地早期等因素的控制,超深层仍然可以大规模发育有效储集层,形成连片的大型油气富集带,是值得着重探索的重要领域。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实践中,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认识创新、先铺开部署三维地震再部署预探井、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组织是快速取得规模勘探发现的成功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朱晓萌1,朱文兵1,曹剑2,宋宇1,张冬梅1,胡守志1,李水福1
    null    2019, 40 (6): 1-1.   DOI: 10.7657/XJPG20190617
    摘要341)      PDF(pc) (300KB)(724)    收藏
    页岩油的可动性及其表征是页岩油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难度很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为加深对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的理解,评述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领域研究进展,提出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页岩油主要以吸附态和游离态2种方式赋存,游离态是主要产能贡献者,游离油的表征及其可动性是核心,当前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表征法和间接计算法2大类。直接表征法可分为热解法和抽提法,实验和分析过程都比较繁琐。间接计算法也可分为2种,即基于页岩孔隙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法和基于页岩总含油量与页岩吸附油量的差减法,前者误差较大且计算值偏高,运用页岩总含油量与页岩吸附油量的差减法得到的是最大理论可动油量,其精度主要取决于页岩吸附油量的确定,而页岩吸附主要发生于有机质(干酪根),但干酪根对页岩油的吸附机理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查明干酪根对石油液态烃的吸附能力及其产物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干酪根对页岩油的吸附机理,是当前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研究领域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玛湖凹陷八道湾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厚刚福1,吴爱成2,邹志文1,尤新才2,徐洋1,郭华军1
    null    2017, 38 (6): 1-1.   DOI: 10.7657/XJPG20170608
    摘要93)      PDF(pc) (300KB)(439)    收藏
    早侏罗世八道湾期,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构造环境相对稳定,沟槽和坡折发育,物源供给充足,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提供了条件。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有粒度粗、成熟度低、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垂向上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切割叠置和呈正旋回沉积序列等特征,可细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在平面上,由于不同地区坡度不同,而导致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具有差异,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大,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小。在垂向上,在湖平面上升的不同阶段,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不同的亚相组合和砂体构型,湖平面上升早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湖平面上升中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占据主导地位;湖平面上升晚期,发育“泥包砂”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混沌理论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宁正福, 姚约东, 李国珍, 葛家理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2): 170-172.  
    摘要175)      PDF(pc) (156KB)(920)    收藏
    概述了混沌理论在非线性科学中的地位,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在解决复杂自然规律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该理论在流体力学中的广泛应用。最后分析了将混沌理论引入渗流系统中的可能性,认为以混沌理论为指导,可以深化渗流力学的研究,把渗流力学的研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边际分析理论在油田开发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张宇, 刘焰明, 肖关新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21 (5): 415-417.  
    摘要66)      PDF(pc) (199KB)(453)    收藏
    根据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边际利润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将边际分析原理应用到经济学中,在准确预测油气开采成本及油田开发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油田经济产量及经济可采储量预测模型。通过对某油区年度配产及八区侏罗系和三叠系油藏的试算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低渗透砂砾岩储集层粒内缝成因机制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例
    徐洋,孟祥超,刘占国,单祥
    null    2016, 37 (4): 1-1.   DOI: 10.7657/XJPG20160402
    摘要57)      PDF(pc) (300KB)(330)    收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层,粒内缝是百口泉组储集层重要的渗流通道,国内外对于粒内缝的成因机制、发育规律的研究成果较少。根据粒内缝发育的宏观和微观特征、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采用古构造应力值—粒内缝关系表征、粒内缝发育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系统分析了低孔低渗砂砾岩储集层粒内缝的识别特征、成因机制、发育过程及分布规律。认为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粒内缝从成因上属于构造-成岩缝,其形成与颗粒抗压性、抗剪-抗扭性、内部缺陷、构造应力大小和应力作用方式有关;粒内缝对百口泉组砂砾岩储集层的影响主要在于提高渗透率,粗粒的砾级颗粒粒内缝与砂级颗粒粒间基质孔-微孔的有效配置是形成百口泉组优质高效储集层的关键;粒内缝垂向上主要发育于以百口泉组为主的中—下三叠统,平面上乌夏断裂带粒内缝最为发育,克百断裂带因应力作用方式及刚性颗粒含量的变化,粒内缝发育程度与乌夏断裂带存在明显差异,受逆冲断裂带展布控制,自断裂带至斜坡区粒内缝发育程度逐渐变弱,但在走滑断裂发育处,粒内缝发育程度局部增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吐哈探区深层油气勘探进展及潜力评价
    支东明, 李建忠, 陈旋, 杨帆, 刘俊田, 林霖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253-264.   DOI: 10.7657/XJPG20230301
    摘要316)   HTML537)    PDF(pc) (2522KB)(254)    收藏

    为实现吐哈探区油气勘探由中—浅层向深层、由常规向非常规转向,推动其深层油气资源勘探,通过对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准东地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的分析,对其含油气系统特征和勘探潜力评价,梳理主要勘探方向,优选战略突破领域。石炭纪—二叠纪,吐哈探区为统一沉积盆地,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建造;三叠纪—侏罗纪,研究区被分割,形成独立的前陆盆地;与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相对应,形成了石炭系海相—海陆过渡相、二叠系湖相和侏罗系湖相—煤系3套烃源岩,构成三大含油气系统。勘探思路的转变促进了深层油气勘探的重大进展,准东地区石钱滩组海相碎屑岩油气藏、二叠系页岩油藏、常规砂岩油藏以及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大规模优质储量,实现了战略资源的有序接替;应按照战略准备、战略突破和战略进行3个层次的勘探,聚焦10个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纤维混注加砂压裂工艺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
    章 敬a,李佳琦b,蔡贤平a,纪拥军a,谢寿昌a,程 豪a
    null    2013, 34 (5): 1-1.  
    摘要56)      PDF(pc) (1292KB)(437)    收藏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组油藏地质特征,优选了全程纤维混注加砂压裂工艺作为下一步增产措施。对XJ—碳纤维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了纤维横向固砂能力、纵向悬砂能力及混纤维支撑剂的裂缝长期导流能力,优选的纤维浓度(0.9%~1.2%)可完全满足施工携砂需要且对裂缝长期导流能力影响甚微。施工时选用国内专用纤维泵及其连接模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度,增加了效率。对现场25井层的应用结果表明,进行纤维压裂措施后比措施前平均日产液量增加了3.2倍,日产油量增加了4.4倍,平均单井累计增产325 t,合计累计增产8 130 t,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关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思考
    曹元婷, 潘晓慧, 李菁,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622-630.   DOI: 10.7657/XJPG20200518
    摘要525)   HTML27)    PDF(pc) (683KB)(761)    收藏

    关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类型,历来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属于致密油,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页岩油。参照《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和《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这2个国家标准,厘定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的归属。研究表明,依据源储关系和单层厚度统计数据,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为页岩油。依据页岩油的赋存条件、源储关系和富集模式,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划分为夹层富集型页岩油。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储集层岩性和物性、油藏参数、裂缝发育情况和脆性特征几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典型页岩油特征。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为低—中成熟度页岩油,烃源岩在早期就开始大量生排烃;储集层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明显偏低;油藏含油饱和度较高,但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气油比低,流动性差;储集层天然裂缝不发育,岩石力学脆性较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状况对比研究的启示
    曹艳,龙胜祥,李辛子,胡小虎,王传刚,王烽
    null    2014, 35 (1): 1-1.  
    摘要92)      PDF(pc) (300KB)(566)    收藏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煤层气资源已进入商业化开发利用阶段。中国埋深小于2 000 m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当,充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对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煤层气商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国有较大的差距。为实现中国煤层气开发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煤层气区块的地质条件、开发技术、优惠扶持政策和经济性等,在借鉴美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煤层气当前开发现状,从地质认识、开发方式技术、“低成本”战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认识和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蒙启安, 李春柏, 白雪峰, 张文婧, 薛涛, 彭建亮, 唐振国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64-271.   DOI: 10.7657/XJPG20210302
    摘要529)   HTML23)    PDF(pc) (1691KB)(629)    收藏

    通过回顾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不同阶段研究成果,分析各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过程及其对新领域勘探的作用,将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分为3个阶段:构造油藏勘探阶段(1955—1985年)、岩性油藏勘探阶段(1986—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并重勘探阶段(2011年至今)。从发展角度回顾历史:要重视勘探思维观念转变,发现的条件在于思路。客观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的认识程度是勘探部署的基石,持续性的理论创新是实现油气勘探突破的保障,工程技术创新是实现油气储量稳定增长的关键。盆地成熟探区仍然是今后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匡立春1, 王霞田2, 郭旭光2, 常秋生2, 贾希玉2
    null    2015, 36 (6): 1-1.   DOI: 10.7657/XJPG20150601
    摘要209)      PDF(pc) (300KB)(616)    收藏
    吉木萨尔凹陷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燕山运动期改造作用较强,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期,现今为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全凹陷分布,以咸化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是一套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的混合型,目前处于成熟阶段。与其他地区致密油对比,芦草沟组致密油“甜点”具有单层薄、纵向上跨度大的特点,有两段“甜点”发育相对集中段。“甜点”储层以白云质粉细砂岩为主,覆压孔隙度平均10.8%,覆压渗透率为0.001~0.6 mD,以微细溶蚀孔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李君君, 王志章, 张枝焕, 姜丹, 王礼常, 张肖锋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5): 484-486.  
    摘要126)      PDF(pc) (923KB)(610)    收藏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精细油藏描述的各个环节已实现了数字化。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提高了油气藏研究的速度和准确性。三维储集层模型既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又为油气藏的评价、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克拉玛依风城油田一些处在勘探开发早期的新区由于井少,在进行储集层建模时,常常出现所谓的“牛眼”现象。为提高模拟精度,利用相邻老区的密井网区确定变差函数,将其应用到稀井网区建模,取得了良好建模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储集层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气窜的影响规律
    贾凯锋1,王玉霞1,王世璐1,计董超2a,刘斌2b,张瑞尧1,高金栋1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4
    摘要149)      PDF(pc) (300KB)(704)    收藏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CO2驱油的原油采收率并最大限度地抑制CO2气窜现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储集层非均质性(平面和纵向)对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基于实验效果分析了不同模型产油量、最终驱油效率、见气时间、气窜时间及驱替压差等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储集层渗透率级差越小,CO2驱油过程中气窜时间越晚;在平面上,高注低采效果优于低注高采,即注入端渗透率较大时,CO2气窜时间较晚,驱替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过热蒸汽性质及其在稠油油藏吞吐开发中的应用——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油田盐上稠油油藏为例(为庆祝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成立50周年而作)
    李春涛, 钱根宝, 吴淑红, 喻克全, 羊玉平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4): 495-497.  
    摘要100)      PDF(pc) (150KB)(522)    收藏
    过热蒸汽与普通湿蒸汽相比, 具有更高的热焓和更大的比容; 采用过热蒸汽进行吞吐开发, 不仅提高了井底的蒸汽干度、扩大了蒸汽波及体积; 而且过热蒸汽的降黏作用、热膨胀、解堵作用、原油蒸馏率、驱油效率均高于普通湿蒸汽。肯基亚克油田盐上稠油油藏采用直流注汽锅炉与蒸汽再加热装置进行了现场过热蒸汽吞吐试验, 试验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对比盐上稠油油藏普通蒸汽与过热蒸汽的吞吐效果, 后者的增产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油水界面张力的经验统计法
    毕海滨, 王颖惠, 鲁国明
    新疆石油地质    1996, 17 (2): 173-176+205.  
    摘要155)      PDF(pc) (336KB)(1011)    收藏
    从油水界面张力的定义出发,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济阳坳陷为例,建立了该地区确定油水界面张力的相关经验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刘文斌, 姚素平, 胡文蠧, 边立曾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3): 264-267+180.  
    摘要124)      PDF(pc) (367KB)(591)    收藏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选择与综合运用流体包裹体的测定方法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资料,才能对油气运移成藏历史作出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胡东风, 王良军, 黄仁春, 盘昌林, 张庆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83-290.   DOI: 10.7657/XJPG20210304
    摘要507)   HTML15)    PDF(pc) (1888KB)(563)    收藏

    在系统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勘探(1953—2000年)、岩性气藏勘探(2000—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2010年至今)3个勘探阶段。优选近20年来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普光气田、元坝气田和涪陵气田3个大气田,通过梳理其早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认识创新、勘探思路转变、勘探发现与后续部署的系统论述,以期为其他盆地或地区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塔里木盆地皮山破火山口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张长建,刘少杰,罗少辉,王明
    null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6
    摘要125)      PDF(pc) (300KB)(508)    收藏
    基于破火山口理论结合地震相-岩相解释及构造演化,查明了皮山破火山口的构造形态,阐述了破火山口构造对白垩系油藏的影响。研究认为,皮山大型复式破火山口构造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其形态为直径25 km的圆形,塌陷深度近1.5 km;火山物质沿环形断裂呈中心式和裂隙式喷发,岩浆房抽空引发大幅度碎块式塌陷;火山喷发相、湖相及白垩系角砾岩岩相呈环形对称分布;塌陷构造区发育内倾环形正断裂、外倾环形逆断裂,中心穹窿构造区发育高陡发散状逆断裂,指示复式破火山口首次喷发、塌陷、复活的完整过程。皮山破火山口构造控制了白垩系储集层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技术及应用
    赵全胜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5): 650-653.  
    摘要124)      PDF(pc) (390KB)(606)    收藏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是一种全新的测井方法,它所提供的独特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测井的地层评价能力,是对裸眼井测井解释和油气评价技术的重大突破。阐述了核磁共振的基本理论与测井原理,并借助解释软件进行了实例分析,使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解释结果与录井显示情况完全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和在油气评价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浅析SPE储量分类中三级储量的相互关系
    毕海滨, 王永祥, 胡允栋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 (4): 420-422.  
    摘要169)      PDF(pc) (437KB)(600)    收藏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 会(SEC)证实储量定义是各石油公司上市储量评估的依据,但可以把它看作是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储量分类的特例;正确理解SPE储量分类特别是“证实的、概算的和可能的“三级储量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加深对SEC证实储量定义的理解;SPE中三级储量的相互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三级储量独立存在于不同区块;三级储量存在于同一油气藏;三级储量对应于同一个原地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北部湾盆地海域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李凡异, 张厚和, 李春荣, 张文昭, 郝婧, 徐庆梅, 严寒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337-345.   DOI: 10.7657/XJPG20210310
    摘要656)   HTML9)    PDF(pc) (1700KB)(510)    收藏

    分析钻井、地震、储量、产量等历史数据,总结勘探成果、勘探领域、石油地质理论,将北部湾盆地海域勘探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960—1995年),钻井证实北部湾盆地具备良好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明确了北部湾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划分了二级构造单元;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合作高潮,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良好基础。涠西南凹陷突破及滚动勘探阶段(1995—2010年),以涠洲12-1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北部湾盆地海域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突破1×108 t;面对涠西南凹陷满凹含油但油田规模较小的难题,提出滚动勘探战略,实现了储量升级和增加。乌石凹陷突破及新领域探索阶段(2010年至今),以乌石17-2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证明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继涠西南凹陷之后又一被证实的富烃凹陷,开启了北部湾盆地勘探的新局面;同时对潜山油气藏等新领域积极探索,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美国重点页岩油区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李倩文, 马晓潇, 高波, 陈新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5): 630-640.   DOI: 10.7657/XJPG20210518
    摘要430)   HTML29)    PDF(pc) (803KB)(439)    收藏

    根据美国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区带、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区带等重点页岩油区的地质特征、储量、产量、钻井和开发技术进展,分析了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趋势,并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页岩油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二叠盆地是美国页岩油储量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主要产区为Spraberry和Wolfcamp区带,未来也将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三大主力产区油气钻机数量和页岩油产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超低油价驱动油公司采取新一轮技术革新和降本措施提高单井产量。借鉴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经验,中国页岩油应优先选择成熟度较高的轻质油和凝析油展开部署,并跟踪学习美国凝析油藏的开发技术;甜点分级评价是美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基础,在低油价下作用尤为明显;中国页岩油要实现高效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进步是页岩油降本增效的核心,因此在勘探开发初期就要重视技术攻关。建议对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管理模式,探索出页岩油高效开发、迅速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
    田军
    null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1
    摘要341)      PDF(pc) (300KB)(770)    收藏
    自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立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库车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和台盆区碎屑岩3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勘探成果,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28.8×108 t当量,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建成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30年勘探实践中,对前陆区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台盆区碎屑岩油气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库车坳陷、台盆区和西南坳陷三大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和油气藏模式。塔里木盆地剩余勘探潜力大,下一步要继续精细勘探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塔北隆起西部碎屑岩、塔北—满西奥陶系一间房组,发现落实规模储量;要加大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台盆区奥陶系深层、寒武系盐下,西南坳陷山前等领域的研究和勘探力度,实现接替领域的战略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粘土矿物与油气
    赵杏媛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4): 533-536.  
    摘要205)      PDF(pc) (414KB)(604)    收藏
    粘土矿物分布的广泛性和特有的晶体结构、物理化学特性,使它与石油地质和钻采工程中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与砂岩孔隙度、渗透率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同一种粘土矿物形态和产状的差异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也有差异。粘土矿物是最重要的油气层损害的潜在因素,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有明显的区别,根据粘土矿物分析研究成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油气层损害的有利措施,才能使油气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田在艺, 柴桂林, 林梁
    新疆石油地质    1990, 11 (4): 259-275.  
    摘要782)      PDF(pc) (2136KB)(498)    收藏
    塔里木盆地位于亚洲中部,其基底由太古界、元古界深变质的结晶岩块组成。其北为中亚—蒙古褶皱带,其南为昆仑山褶皱带。就地史分析,塔里木盆地可分为前地台期、地台期和盆地期;就区域构造特征,盆地可划分为山前坳陷、盆地内部隆起与凹陷和盆地边缘逆冲断隆三种不同类型构造单元。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大型克拉通断—坳陷叠加含油气盆地,属压性构造,并伴随强烈的压扭性平移断层。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序列和块断结构,与北美A型消减有关的“前渊”沉积序列和构造式样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原油组分的性质与结构对其粘度的影响
    刘海波, 郭绪强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3): 347-349.  
    摘要138)      PDF(pc) (345KB)(753)    收藏
    粘度是流体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其数值的准确与否对制定油气田开发政策以及选用化工分离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考察了现有粘度模型对原油粘度的计算精度, 发现其预测误差都较大。在此基础上, 提出利用四组分实验的数据将原油阳性组分分割成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等4 个假组分进行原油特征化的方法, 以更准确地描述原油阳性组分中不同性质与结构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油气沉积学原理及其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丘东洲
    新疆石油地质    1992, 13 (1): 1-22.  
    摘要123)      PDF(pc) (1697KB)(559)    收藏
    本文以油气藏形成条件中的生、储、盖、运、决为纲讨论了油气勒挥沉积学﹔以油气藏开发过程中与沉积、成岩的关系讨论了油气开发沉积学。在油气勘坏沉积学中重点论述了陆相沉积与储层及围闭的关系﹔在油气开发沉积学中重点论述了储层研究的基础---储层的沉积属性和成岩特征。强谓储层沉积、成岩研究应成为储层评价最重要的内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主方向差应变地应力测量方法
    沈海超, 程远方, 王京印, 赵益忠, 张建国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2): 250-252.  
    摘要102)      PDF(pc) (367KB)(423)    收藏
    常规差应变法测量地应力的实验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难题, 在常规差应变分析法的基础上, 首次将岩石波速各向异性特征与地应力方向相关原理引入到差应变分析实验中, 提出了一套简易可行的室内地应力测量新方法——主方向差应变分析法。该方法利用岩心波速各向异性特性确定水平主应力的方向, 按照该方向来制备差应变实验岩样并进行实验。将该方法的测量结果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精度较高的水压致裂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二者吻合较好。实践证明: 主方向差应变分析法测量精度较高, 并较之常规差应变分析法降低了实验难度及工作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伊朗Azadegan油田Sarvak组非稳态油藏成藏特征
    杜洋1,2,胡杨2,熊舒3,徐乾承2,辛军2,汪娟2
    null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24
    摘要69)      PDF(pc) (300KB)(317)    收藏
    基于伊朗Azadegan油田上白垩统Sarvak组油藏为具倾斜油水界面非稳态油藏的认识,运用三维地震、岩心分析及实钻资料,进一步对其成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Sarvak组油藏受晚白垩世阿尔卑斯构造运动影响,形成北高南低古圈闭,并在中新世接受了来自油田东部Dezful坳陷Kazhidumi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流体充注,形成古油藏;中新世的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导致古油藏圈闭发生构造反转,演变为现今具南北两高点、南高北低的构造形态。圈闭变化打破古油藏动力平衡,上覆盖层未受构造运动影响,原油在块状连通储集体内发生由北部古圈闭向南部次生圈闭的层内二次调整运移。油藏现今仍处于调整早期的非稳定状态,北部古圈闭仍保持稳态的水平油水界面,南部次生圈闭具有处于调整过程中向上大幅度倾斜抬升的油水界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致密砂岩油藏体积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赵振峰1,王文雄1,邹雨时2,雷鑫2,肖博2
    null    2014, 35 (4): 1-1.  
    摘要72)      PDF(pc) (300KB)(525)    收藏
    体积压裂是提高致密砂岩油藏产量的关键技术。应用有限元和离散元的混合方法建立了体积压裂扩展模型,对长庆油田长7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多簇压裂进行了裂缝扩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应力差小于4 MPa时有利于体积裂缝形成高于5 MPa时主要形成平面裂缝;天然裂缝密度仅在较低应力差条件下对体积压裂改造效果影响显著;在应力差为3 MPa时增加射孔簇数、降低簇间距,改造面积增加并不显著,簇间裂缝干扰严重,局部裂缝出现合并现象;应力差为5 MPa时,簇间裂缝干扰相对较弱,增加射孔簇利于沟通天然裂缝,提高体积裂缝发育程度和扩大改造面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凝析气藏开发技术现状及问题
    郭平, 李士伦, 杜志敏, 孙雷, 孙良田, 李闽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3): 262-264.  
    摘要110)      PDF(pc) (154KB)(503)    收藏
    随着凝析气田发现的增加,研究相关的开发技术有重要的意义。总结了凝析气田开发方面的主要成熟技术及不足,给出了总体技术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应当研究的问题。认为我国应当开展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关于深层凝析气相态问题、异常高压凝析气藏的渗流问题和深层凝析气藏综合开发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基于地应力特征的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分段压裂优化技术——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
    琚岩,范坤宇,赵崴,谢恩,徐秋云,张文
    null    2016, 37 (5): 1-1.   DOI: 10.7657/XJPG20160515
    摘要52)      PDF(pc) (300KB)(393)    收藏
    以往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水平井井眼轨迹和分段压裂优化,缺少地应力综合分析依据,无法预测储集层改造的难易程度和井周有利裂缝的沟通状况。以储集层地应力特征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波阻抗反演数据体的储集层三维地应力模型,它兼顾了裂缝带的钻遇率、井壁稳定和后期储集层改造等水平井井眼轨迹和分段压裂优化技术。此技术适用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非均质性储集层,为其水平井井眼轨迹设计和分段压裂改造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注入伴生CO2以提高北部湾油田采收率
    徐怀颖, 张宝生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6): 627-628.  
    摘要132)      PDF(pc) (218KB)(907)    收藏
    分析北部湾油田的地质情况后认为注入CO2气体可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筛选论证,将东方1-1气田在海南岛陆上终端分离出的CO2注入北部湾的C油田,CO2日分离量1 000 t 时,正好能满足油田驱油需要的注入量,可实现20年的稳定注入。虽然180 km 的管线费用较大,但是驱油提高的采收率产生的效益更大,不仅能覆盖前期所有的投入,还能有不少获利,如果计算碳税或者碳交易的一些收入,CO2驱油的前景更加光明,具有很好的经济、环保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