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思路及发现
    李艳平, 邹红亮, 李雷, 付基友, 夏雨, 谢俊阳
    2022, 43 (2):  127-134.  doi: 10.7657/XJPG20220201
    摘要 ( 514 )   HTML ( 31 )   PDF(1730KB) ( 388 )  

    东道海子凹陷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在其周缘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及凹陷内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获得油气发现。以凹陷内上乌尔禾组油气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划分为源边断块勘探阶段、下凹断块勘探阶段和源上岩性勘探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凹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高产油气藏的发现,同时取得几点认识:平地泉组烃源岩进入生轻质油气阶段,为上乌尔禾组近源成藏提供油气;上乌尔禾组发育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厚层及水进体系域薄层叠置的扇三角洲前缘相为有利储集层,分布面积达3 350 km2;上乌尔禾组具有“沟槽富砂、相带控储、孔缝控产”的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发现集中在凹陷东部,凹陷西部尚未钻揭,以上述勘探思路及地质认识指导勘探部署,有望在东道海子凹陷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对洞穴发育的控制
    张长建, 吕艳萍, 文欢, 王震, 马海陇
    2022, 43 (2):  135-144.  doi: 10.7657/XJPG20220202
    摘要 ( 338 )   HTML ( 9 )   PDF(7377KB) ( 241 )  

    为了认识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覆盖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岩溶作用对岩溶洞穴发育的控制机理,选择不同方法精细刻画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水文地貌及地下岩溶洞穴系统。结果表明:岩溶台地以溶丘洼地为主,地表水系表现为树枝状,暗河洞穴体系发育,形成“开放型”暗河岩溶系统;岩溶斜坡以丘丛沟谷为主,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发育深切沟谷,形成“下降型”埋藏断控岩溶系统;台缘南部岩溶盆地地势平缓,地表径流不发育,垂向侵蚀作用弱,以水平溶蚀为主,形成“上升型”埋藏断控岩溶系统。综合水文地貌发育特征,建立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良里塔格组覆盖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特殊水文地貌控制下的岩溶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滚动开发实践提供地质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慈利龙王洞岩溶发育特征及模式
    许欣雨, 陈清华, 冀东生, 崔有维
    2022, 43 (2):  145-152.  doi: 10.7657/XJPG20220203
    摘要 ( 415 )   HTML ( 10 )   PDF(1966KB) ( 252 )  

    为明确缝控型溶洞特征和发育模式,通过人工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的方法,构建了慈利龙王洞三维模型,对其构造特征进行了表征。龙王洞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西段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以化学充填为主,充填程度较高;中段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以垮塌充填为主,充填程度最高;东段近东西向展布,以化学充填和流水沉积充填为主,充填程度较低。慈利龙王洞受控于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的裂缝带,是典型缝控型溶洞,其发育经过4个阶段:沿三官寺向斜走向发育北东东—南西西向裂缝带,岩溶水沿裂缝带自西向东溶蚀岩层,形成初始溶洞;初始溶洞被北北西—南南东向走滑逆断层错断,发生差异溶蚀,西段溶蚀程度高于中段和东段;溶洞因裂缝发育数量和规模不同,差异溶蚀程度加大,西段溶洞进一步扩大,东段一系列溶洞连成一体,西段岩溶作用明显高于东段;中段继承上一阶段的溶蚀特点,溶蚀作用弱于东段和西段,最终形成现今的结构形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南罗布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分形特征与主控因素
    段文刚, 吝文, 田继军, 马静辉, 杜猛, 罗锦昌
    2022, 43 (2):  153-159.  doi: 10.7657/XJPG20220204
    摘要 ( 318 )   HTML ( 14 )   PDF(639KB) ( 174 )  

    四川盆地南缘罗布向斜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分布范围广、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等特点,有可能成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更好地表征研究区页岩非均质性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根据岩矿、地化、测井资料以及CO2和N2吸附实验,对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各小层开展了页岩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小层的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和孔隙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页岩孔隙分形维数为2.711 0~2.794 8,平均为2.747 0,其中五峰组和龙一31小层的分形维数较高,龙一41小层的分形维数最低;有机碳和生物成因石英对页岩微孔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页岩平均孔径越小,孔隙数量越多,孔隙结构越复杂,分形维数越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排子油田南部火山岩地质时代及成因
    王韬, 徐倩, 李永军, 孔玉梅, 郑孟林, 郭文建
    2022, 43 (2):  160-168.  doi: 10.7657/XJPG20220205
    摘要 ( 332 )   HTML ( 14 )   PDF(1226KB) ( 223 )  

    车排子油田南部石炭系主要为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安山质集块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及少量玄武安山质角砾凝灰岩,为确定其地质时代,进行同位素和古生物样品分析,并与盆缘露头区石炭系对比。在C47井石炭系下部砂岩中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在C68井流纹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14.6±2.1 Ma,化石地质时代和同位素年龄均为晚石炭世,可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山前哈拉阿拉特组对比。火山岩总体为钙碱—拉斑系列,相对富Al2O3,具有弱的Eu正异常,强烈亏损Nb、Ta、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Ba、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有较明显的Nb-Ta槽,其岩浆源区可能是受流体交代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亏损地幔,形成于俯冲相关的岛弧构造环境。车排子油田南部井区大断裂西北盘石炭系总体与阿腊德依克赛组可对比,东南盘火山岩地层可与西北缘山前哈拉阿拉特组对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集层脆性特征
    石善志, 邹雨时, 王俊超, 张士诚, 李建民, 张啸寰
    2022, 43 (2):  169-176.  doi: 10.7657/XJPG20220206
    摘要 ( 297 )   HTML ( 17 )   PDF(2337KB) ( 236 )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集层岩性复杂,岩石脆性对产能影响显著。在矿物学、力学参数及能量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提出适合芦草沟组储集层的脆性评价新方法,对比不同岩性的脆性特征。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集层黏土矿物含量较少,脆性矿物各成分含量接近,矿物成分脆性指数难以准确评价其脆性;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岩性脆性差异较大,泥质粉砂岩、砂屑白云岩和泥页岩的综合脆性指数较大,均大于0.60;白云质粉砂岩和泥晶白云岩的综合脆性指数中等,为0.50~0.60;白云质泥岩的综合脆性指数较小,为0.49;取自同一块岩心的岩样,平行层理方向脆性大于垂直层理方向;层理发育易导致岩石破裂形态复杂,影响脆性评价结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哈得4CⅢ油藏隔夹层控制倾斜油水界面成因数值模拟
    练章贵, 卞万江, 韩涛, 劳斌斌, 王开宇, 曾江涛
    2022, 43 (2):  177-182.  doi: 10.7657/XJPG20220207
    摘要 ( 282 )   HTML ( 6 )   PDF(3421KB) ( 150 )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模拟该油藏油气二次运移成藏过程。隔夹层数量及分布对倾斜油水界面的形成和油水分布有明显影响;隔夹层毛细管压力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延伸长度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天窗数量和位置不同,油藏成藏期末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也明显不同。该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成因主要是隔夹层遮挡作用和成藏过程中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其次为构造运动和非稳态成藏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稠油油藏CO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开发——以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黄伟强
    2022, 43 (2):  183-187.  doi: 10.7657/XJPG20220208
    摘要 ( 354 )   HTML ( 13 )   PDF(553KB) ( 230 )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低渗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差,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快,地层能量保持程度低,后油井全面关停。近年来重新压裂复产,初期效果显著,但产量递减率高。为解决油井低产低效的问题,开展CO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研究,并进行提产试验。在增油机理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多组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CO2表面活性剂复合注入方式及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增产油量随不同吞吐周期注入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开采强度等参数变化的响应关系,确定了复合吞吐的最佳注入参数。矿场实施后,单井自喷达240 d,增产原油630 t,补充地层能量、改善流动性的效果显著,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连通性刻画及应用
    吴梅莲, 柴雄, 周碧辉, 李洪, 晏楠, 彭鹏
    2022, 43 (2):  188-193.  doi: 10.7657/XJPG20220209
    摘要 ( 352 )   HTML ( 12 )   PDF(5285KB) ( 327 )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连通单元识别难度大、井间连通性认识不清和油藏高效开发困难的问题,运用相控反演与最大似然属性刻画缝洞集合体与大尺度裂缝空间展布,识别连通单元,明确井间连通方式以及剩余油潜力,基于单井动态资料进行连通性分析,验证静态资料连通性刻画结果的合理性。应用于轮古7井区轮古7-5井组注气开发,为井组注替、开发策略制定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油藏开发效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131井区百口泉组砾岩储集层可压裂性评价
    蔡文军, 冯永存, 闫伟, 蒋庆平, 孟祥龙, 刘凯
    2022, 43 (2):  194-199.  doi: 10.7657/XJPG20220210
    摘要 ( 305 )   HTML ( 7 )   PDF(5972KB) ( 294 )  

    玛湖油田百口泉组致密砾岩油藏推广小井距开发,亟需建立配套的致密储集层可压裂性评价模型。优选了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最小地应力等参数,结合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玛131井区进行了三维地质力学建模。通过研究区储集层可压裂性指数(0.38~0.91)空间分布的确定,结合12口水平井的微地震裂缝监测和生产数据,可压裂性指数计算结果与水平井裂缝扩展方向、规模和实际生产现状均吻合,可为研究区砾岩油藏开发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CO2异步吞吐提高采收率
    邓振龙, 王鑫, 谭龙, 张记刚, 陈超, 宋平
    2022, 43 (2):  200-205.  doi: 10.7657/XJPG20220211
    摘要 ( 369 )   HTML ( 11 )   PDF(2510KB) ( 198 )  

    CO2具有增能和降黏的特性,CO2异步吞吐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注气井组“注—采—焖”相互配合,可提高井间储量动用程度,有望成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综合考虑地层压力、饱和压力及最小混相压力,设计双岩心并联的CO2异步吞吐实验,以明确储集层物性、注采压差和吞吐时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O2异步吞吐开发后的原油采收率约为衰竭式开发的3~5倍,提升效果显著;储集层物性越好,渗流阻力越小,越有利于CO2异步吞吐提高采收率;注采压差越大,井间压力振荡效果越显著,采出原油越多;注气压力大于混相压力时,有利于发挥CO2超临界性质,提高采收率;在地层压力高于混相压力的前提下,CO2异步吞吐时应尽量提高注气井压力并降低邻井压力,增大注采系统压差,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提高井间储量动用程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超深井提速提产——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例
    蔡振忠, 徐珂, 张辉, 王志民, 尹国庆, 刘新宇
    2022, 43 (2):  206-213.  doi: 10.7657/XJPG20220212
    摘要 ( 386 )   HTML ( 8 )   PDF(1457KB) ( 405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地质背景复杂,目的层埋深普遍大于6 000 m,甚至超过8 000 m,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针对库车坳陷超深井地质工程特点及现存问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提出了解决思路,并介绍了塔里木油田首口盐层下部大斜度井的成功实践。研究及实践表明,地质力学研究有利于减少钻井复杂事故并提高机械钻速,助力有利储集层优选和改造方案优化,支持钻井提速和改造提产;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复杂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必然选择,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工作的优势,且贯穿于各井全生命周期,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从井位部署、钻井工程、完井改造到采油气工程的整体进步,从而助力大油气田建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压力监测的水平井临界出砂预警模型——以新疆H储气库为例
    王泉, 陈超, 哈斯亚提·萨依提, 张艺, 鲍颖俊, 邬敏
    2022, 43 (2):  214-220.  doi: 10.7657/XJPG20220213
    摘要 ( 306 )   HTML ( 5 )   PDF(594KB) ( 223 )  

    新疆H储气库作为中国最大的气藏型砂岩储气库,调整方案采用水平井整装部署,单井具有强注强采和大排量吞吐的特点,若生产压差过大,会破坏岩石骨架,携带出的砂粒冲蚀生产管柱甚至堵塞井筒导致气井停产,影响储气库的整体调峰能力。开展基于压力监测的水平井临界出砂预警模型研究,利用适用于H储气库的物质平衡方程、状态方程和流动方程,建立水平井动态生产压差监测模型;同时开展水平井临界出砂压差现场测试,确定岩石坚固程度判断指标“C”公式模型以预测临界出砂压差,二者结合形成水平井动态出砂压差预警模型,模型压力与实测压力吻合率超93%。不仅可以实现对水平井动态生产压差的实时监测,还为水平井最大调峰能力评价和后续调峰配产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风城组薄互层分层压裂优化方法
    潘丽燕, 阮东, 惠峰, 刘凯新, 张敏, 彭岩
    2022, 43 (2):  221-226.  doi: 10.7657/XJPG20220214
    摘要 ( 297 )   HTML ( 11 )   PDF(609KB) ( 191 )  

    玛湖凹陷石油地质储量大,二叠系风城组储集层厚度大,油气显示佳,但薄互层岩性组合复杂,地应力变化大,需要精细分层压裂实现储量充分动用。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多段储集层合压时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因素,为储集层压裂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储集层应力差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最大,压裂液排量和黏度次之,储集层厚度比影响最小。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对数值模拟结果开展机器学习,建立了综合考虑地质和工程因素的多因素精细分压决策模型。采用该决策模型在玛南斜坡风城组开展了6井次的合分压预判与施工参数优化,实现压裂改造后试产普遍自喷,部分井日产油10.34~32.37 t,单井平均产量较采用传统压裂工艺提升近50%,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砾岩裂缝扩展数值模拟
    刘鹏宇, 蒋庆平, 申颍浩, 赵廷峰, 葛洪魁, 周东
    2022, 43 (2):  227-234.  doi: 10.7657/XJPG20220215
    摘要 ( 295 )   HTML ( 7 )   PDF(4324KB) ( 245 )  

    玛湖凹陷砾岩裂缝扩展规律不清晰,其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构建多相混合介质砾岩数值模拟模型,对不同加载方式、不同特征砾岩的裂缝扩展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砾石含量越高,胶结强度越低,砾石和基质的相对强度越大,则砾岩形成的裂缝越复杂;拉伸载荷和剪切载荷共同作用下砾岩裂缝最为复杂;砾石对砾岩裂缝的吸引作用和屏蔽作用促进砾岩形成复杂缝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发展对策
    常毓文, 冯乃超
    2022, 43 (2):  235-240.  doi: 10.7657/XJPG20220216
    摘要 ( 431 )   HTML ( 20 )   PDF(701KB) ( 393 )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应对措施推进,已有超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以传统油气业务为主的石油公司面临多重环保监管和碳减排压力,低碳转型战略受到广泛关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从供需格局、勘探开发趋势、业务结构、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分析了全球油气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中国油气行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坚定油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进,深浅并重”,促进增储稳油增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重碳减排和碳利用相结合,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开发;重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依托油气勘探开发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有战略、有步骤地推进新能源领域发展;坚持以理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配套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战略,驱动油气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WTK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成因及流体识别方法
    李枫凌, 徐士鹏, 刘涛, 卢志明, 李想, 艾尼·买买提
    2022, 43 (2):  241-251.  doi: 10.7657/XJPG20220217
    摘要 ( 342 )   HTML ( 6 )   PDF(1518KB) ( 180 )  

    针对南图尔盖盆地WTK油田白垩系油藏低阻油层发育广泛、识别难度大的现状,利用岩心分析与测井资料,对该区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开展研究,并结合试油等资料,探索油、水层识别方法。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从沉积过程储集层岩性与黏土矿物含量、成岩作用中孔隙结构特征与流体分布、成藏过程中油水分异等内因及钻探过程中测量方法精度等外因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区油层低阻主控因素为黏土矿物阳离子附加导电性与高束缚水饱和度和矿化度引起的导电性,构造幅度低与油层厚度薄为次要因素。通过对储集层导电模型分析,基于地层水与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构建电性特征与流体饱和度对应关系,分层系建立低阻油层定量评价模型,划分各流体类型下限标准,实现流体精确识别。在生产实践应用中,测井解释与实际生产匹配程度88.2%,应用效果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