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压扭性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刘传虎
    2006, 27 (6):  647-653. 
    摘要 ( 116 )   PDF(245KB) ( 329 )  
    通过对世界上压扭性盆地的成盆机制、演化模式和油气地质特点分析, 总结压扭性盆地具有6个方面的石油地质特征: ①压扭作用期间盆地的沉积速率较高, 一般形成较厚的粗碎屑沉积, 它们常构成很好的油气储集层; ②盆地的烃源岩往往来自于前压扭期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岩石, 但在强烈的压扭作用期间, 在冲断带的前缘深坳陷(前渊) 中有可能发育深水-半深水相的烃源岩; ③压扭(张扭) 作用期间形成的雁行式褶皱(包括背斜和断鼻等) 往往是很好的油气圈闭; ④压扭作用易于成藏; ⑤压扭作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成熟生烃作用; ⑥压扭性盆地的周边冲断带是油气赋存的有利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2004—2005年《新疆石油地质》优秀论文评比结果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654-654. 
    摘要 ( 50 )   PDF(35KB) ( 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李碧宁, 焦养泉, 张景廉
    2006, 27 (6):  655-658. 
    摘要 ( 99 )   PDF(306KB) ( 223 )  
    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一直是地球科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 石油地质学家也对它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根据地震测深、重、磁、电等的探查, 发现该褶皱带深部有一低速高导层, 而对大火成岩省-峨眉玄武岩喷溢-地幔柱的认识深化均表明, 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是可望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靶区, 重要的是断裂构造、圈闭、储集层的耦合与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顺利完钻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659-659. 
    摘要 ( 68 )   PDF(38KB) ( 1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银额盆地与二连盆地成藏条件对比及有利勘探区带
    郝银全, 林卫东, 董伟宏, 刘东周, 熊铁
    2006, 27 (6):  664-666. 
    摘要 ( 153 )   PDF(110KB) ( 320 )  
    银额盆地和二连盆地是中蒙边境地区的两个构造、沉积层序相似的以白垩系为主要沉积盖层的裂谷盆地。对二者的基本成藏条件从烃源岩、油气运移和聚集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对比表明, 银额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的丰度、类型、油气运移通道以及储集层物性等条件比二连盆地普遍要差, 但也有一些凹陷和地区与二连盆地有相近的成藏条件。借鉴二连盆地的勘探经验, 认为坳陷背景上的大而深的凹陷是银额盆地首选勘探地区, 要将寻找构造-岩性等复合型油气藏作为勘探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研究新进展
    刘静江, 袁玉春, 龙维华, 胡龙迪
    2006, 27 (6):  667-669. 
    摘要 ( 95 )   PDF(147KB) ( 228 )  
    受资料条件的限制, 以往对轮南地区奥陶系内部的接触关系并不十分清楚。近期通过钻探和系统的地质研究发现了一些直接的地层不整合证据, 证明轮南奥陶系内部存在多期地层不整合。桑塔木组、良里塔格组、吐木休克组之间都是不整合接触, 而一间房组和吐木休克组之间则是整合接触。在连续的化石带里可能也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地层不整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
    王步清
    2006, 27 (6):  670-672. 
    摘要 ( 90 )   PDF(612KB) ( 358 )  
    柴达木盆地古近纪处于弱伸展坳陷阶段, 发育河湖相为主的沉积; 新近纪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由于幔源岩浆的活动使盆地以沉降作用为主, 达到全盆最大湖泛面, 发育湖相为主的沉积; 上新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多次构造运动, 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表明: 盆地的沉积受走滑冲断构造的控制和改造, 发育河相、湖相、冲积、洪积、风积等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Ⅰ号圈闭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彭立才, 朱思俊, 王卫星, 李吉军
    2006, 27 (6):  673-676. 
    摘要 ( 88 )   PDF(407KB) ( 234 )  
    在马北Ⅰ号圈闭形成史、油源、油气充注及输导体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N1晚期—N2早期, 尕丘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 井浅层(<1 000 m) 和马北Ⅲ号圈闭。N2中期, 赛什腾凹陷中较高成熟度的中侏罗统烃源岩排烃, 油气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 井深层(>1 000 m) 。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使马海凸起整体抬升, 圈闭定型, 油藏埋藏较浅。马北Ⅰ号圈闭成藏模式可归纳为: 燕山运动期基岩古隆起上形成披覆构造, 圈闭继承性发育, 晚期定型; 双源两期成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塔河油田外围产能建设有突破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677-677. 
    摘要 ( 55 )   PDF(38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相态特征的热模拟实验
    张闻林, 陈义才, 张代生, 涂小仙, 王家辉
    2006, 27 (6):  678-680. 
    摘要 ( 71 )   PDF(136KB) ( 227 )  
    在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油气产物配方基础上, 应用PR状态方程计算了生烃产物的PVT相图。通过不同模拟温度下生烃产物的PVT相图特征分析发现, 随着模拟温度升高, 煤岩的油气生成相态由“油相型”转变为“气相型”, 二者的镜质体反射率Ro为1.2%~1.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层序基准面旋回与储集性能关系
    李森明, 罗权生, 郭林, 曹志雄, 徐军林, 张亚珍
    2006, 27 (6):  681-684. 
    摘要 ( 80 )   PDF(273KB) ( 187 )  
    通过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丘东洼陷中侏罗统层序基准面旋回与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对比分析认为, 丘东洼陷短期基准面的升降对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短期基准面上升, 储集层储集性能变差; 短期基准面下降, 储集层储集性能则变好。将中侏罗统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响应模型分为退积-退积型、退积-进积型、进积-退积型和进积-进积型等4 种。同时认为, 储集层物性随着中期基准面的上升, 辫状河道沉积砂体变厚、粒级变粗、砂泥比增大; 中期基准面下降、旋回, 储集层物性明显变差。指出了相对优质储集层发育的层段对应于基准面较低部位的储集层, 丘东洼陷纵向上J2x4早期和J2s2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层位; 平面上弧形带两翼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新疆阿克苏拜城大宛其北部再次发现大型油气田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685-685. 
    摘要 ( 112 )   PDF(40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辉绿岩油藏的分布与形成
    刘苏, 王伟锋, 宋全友
    2006, 27 (6):  686-687. 
    摘要 ( 84 )   PDF(129KB) ( 162 )  
    火山岩油藏在我国油气田勘探中屡见不鲜,是对砂岩油藏和碳酸盐岩油藏的有益补充。综合运用地质、钻井、测井和地震等方法, 对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9-临13 地区的辉绿岩侵入体进行了识别, 查明了其分布规律, 着重分析了辉绿岩油藏的形成条件, 认为临商断裂带的展布控制了辉绿岩体的形成与分布, 断裂带在活动期改善了辉绿岩的储集性能, 在成藏期是油气进入火山岩储集层的重要通道, 活动停止期对油气藏起到了封堵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长垣中部断层走向及板块动力学意义
    龚发雄, 单业华, 林舸, 刘士林, 张德圣
    2006, 27 (6):  688-690. 
    摘要 ( 93 )   PDF(177KB) ( 218 )  
    在松辽盆地长垣隆起中部, 近年来开展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揭示出该区正断层走向自下而上具有逐渐向西偏移的演化趋势。基本上以白垩系泉头组顶面地震反射层(T2: 约98.9×106a) 为界, 主要的断层走向在其下为与长垣平行的北北东向或南北向, 在其上为北北西向, 二者约有60°的偏差。这种变化代表着原地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同向变化, 应反映邻近陆缘洋壳俯冲速度的变化。120×106a 时伊泽纳崎板块朝欧亚大陆呈高角度斜向俯冲消减, 而后被相对正向俯冲的洋壳板块所取代, 同时板块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小, 意味着板块的正向俯冲相对斜向俯冲将更加有效、长距离地向板内传递挤压应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阜坳陷淮阴凹陷上白垩统浦口组沉积构造
    牟荣
    2006, 27 (6):  691-695. 
    摘要 ( 76 )   PDF(283KB) ( 248 )  
    对盐阜坳陷淮阴凹陷上白垩统浦口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淮阴凹陷浦口组和盐阜坳陷有不同的沉积构造特征, 特别是本区发育的厚度达千米的盐岩沉积, 更有其特殊性。通过该区构造、古生物、钻井、测井、地震、盐岩化学及湖盆内沉积体系等特征的研究, 认为淮阴凹陷浦口组二段和三段的沉积构造有其特殊性,巨厚的盐岩层是壳深部盐类物质沿深大断裂上涌以热卤水形式进入湖盆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构造发育对沉积地层的影响——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郝现构造为例
    崔永刚, 樊涛, 孙昶旭, 孙彦达, 张响响
    2006, 27 (6):  696-698. 
    摘要 ( 70 )   PDF(168KB) ( 190 )  
    盐构造是由于岩盐和其他蒸发岩的流动形变所形成的地质体。世界上大约有60%的含油气圈闭与盐构造有关。在地震和探井资料基础上,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一盐构造为切入点, 探讨了该构造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之源, 并将其发育分成3个阶段: 发育初期、发展期和稳定期。同时, 分析了该盐构造发育对沉积地层的影响, 指出盐构造形成后的外形与当时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有一定关系, 该地区的气候在盐构造稳定后向干旱期转化,与盐构造发育有关的断层破坏了油气藏的形成, 使该地区地层复杂化。盐构造的研究在国内尚不成熟, 它应是今后勘探的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中磨溪气田烷烃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系列倒转成因
    李登华, 汪泽成, 李军
    2006, 27 (6):  699-702. 
    摘要 ( 80 )   PDF(235KB) ( 265 )  
    正常状态下, 有机烷烃气的碳同位素值(δ13C) 依碳数递增而递增, 其组分含量依碳数递增而递减, 而川中磨溪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段气藏, 有机烷烃气的组分含量和碳同位素系列却出现了倒转。通过对混合成因、生物成因、原油裂解成因、运移成因和散失成因等多种可能性的深入分析, 认为该气藏倒转主要是散失成因造成的。相邻的威远气田也存在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现象, 研究认为可能同样是散失成因导致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青海油田长停井——狮31井获得突破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703-703. 
    摘要 ( 46 )   PDF(40KB) ( 1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王圣柱, 金强, 钱克兵, 王文彬
    2006, 27 (6):  704-707. 
    摘要 ( 96 )   PDF(278KB) ( 167 )  
    通过对研究区原油、含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饱和烃和芳香烃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 种成因类型。第1类原油低密度、低含硫量、高含蜡量、饱和烃碳数分布呈“单峰型”、植烷优势[m(Pr)/m(Ph) 为0.51~0.72) ] 、规则甾烷相对含量C29>C27>C28呈反“L”型, 反映了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特征, 成熟度高, 来源于孔二段烃源岩; 第2类原油高密度、高含硫量、低含蜡量、“单峰型”、异常高植烷含量[m(Pr) /m(Ph) <1.0]、规则甾烷C29>C27>C28呈不对称“V”型、高伽马蜡烷含量, 反映了咸水低等水生生物来源, 成熟度较低, 为沙四段烃源岩生成原油; 第3 类原油饱和烃呈“双峰型”, 规则甾烷C29>C27>C28也呈反“L”型, 反映了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陆源植物混合来源的特征, 来源于孔二段和沙四段烃源岩; 第4类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正构烷烃缺失, 为孔店组和沙四段形成的混源油或沙四段原油。该区4类原油在空间上呈规律性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沉积环境
    高志勇, 朱如凯, 张兴阳
    2006, 27 (6):  708-711. 
    摘要 ( 86 )   PDF(256KB) ( 186 )  
    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沉积环境(台缘斜坡、台地内凹陷、陆棚、深海盆地等) 中均有发育。根据沉积相带与沉积环境的不同, 可将烃源岩划分为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发育的4 种类型烃源岩: 台地边缘灰泥丘型烃源岩、台地内凹陷型烃源岩、深水缓坡与陆棚型烃源岩、深海盆地型烃源岩。灰泥丘型烃源岩发育在上奥陶统台地边缘带, 其他3 种类型烃源岩在寒武-奥陶系均有分布。分析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沉积环境, 重要的是寻找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台地内凹陷边缘, 从而能够确定台缘斜坡、台地内凹陷、陆棚等烃源岩沉积环境。通过在地震剖面中识别台地边缘, 并结合识别生物礁丘的发育位置, 可最终确定台地边缘、台内凹陷边缘带,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生物礁的分布对烃源岩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碎屑岩储集层泥浆侵入带的测井响应
    李艳华, 邹长春, 刘春芳, 柳建华, 马勇
    2006, 27 (6):  712-716. 
    摘要 ( 72 )   PDF(275KB) ( 197 )  
    新疆塔河地区西南部东河塘组为碎屑岩储集层, 油层和水层的深、中电阻率均呈负差异, 利用典型井的双感应和阵列感应测井资料进行了实例分析。根据泥浆侵入理论, 将泥浆侵入因素归纳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分析了泥浆侵入机理。对典型井在不同孔隙度、含水饱和度、混合水电阻率情况下的地层电阻率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泥浆高侵特征是由于泥浆电阻率高、物性差等引起地层电阻率的增加量大于含水饱和度高或含油性差引起地层电阻率的减小量。因此, 不能简单根据电阻率的差异性或是否存在低阻环带直接判断油水层, 而需要结合泥浆滤液矿化度和地层水矿化度差异、物性、原油流动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南地区侏罗系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廖健德, 程显胜, 罗立崇, 向宝力, 武宏义, 白新民
    2006, 27 (6):  717-719. 
    摘要 ( 86 )   PDF(188KB) ( 354 )  
    在对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侏罗系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 对该区油气包裹体的物理相态、均一温度和盐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石南地区侏罗系头屯河组的包裹体可分为盐水包裹体、气态烃包裹体、气液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 根据油气包裹体的单偏光及其荧光颜色特征可将油气包裹体分为3类。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埋藏史研究, 将该地区头屯河组储集层中油气包裹体划分为3个形成期次, 并依此为依据, 对头屯河组的油气运移和演化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车95井获高产工业油流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720-720. 
    摘要 ( 38 )   PDF(41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陆梁薄层底水油藏产水规律
    唐伏平, 唐海, 蒋炳金, 石国新, 杨生臻, 韩力
    2006, 27 (6):  721-723. 
    摘要 ( 95 )   PDF(136KB) ( 187 )  
    在建立了陆梁薄层底水油藏地质及渗流模型基础上, 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 研究了薄层底水油藏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式, 并获得了油厚比、油水粘度比、相渗曲线特征参数以及底水锥进等对油藏产水规律的影响关系图版。对典型井的产水规律综合研究表明, 理论曲线与油藏实际产水情况比较吻合, 说明该方法对薄层底水油藏产水规律分析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硫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推导
    张勇, 陈定朝
    2006, 27 (6):  724-725. 
    摘要 ( 90 )   PDF(70KB) ( 177 )  
    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是气藏工程的重要方法, 可以确定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 也可以判断气藏的驱动类型, 并预测气藏的开发动态。高含硫气藏是一类特殊气藏。硫沉积现象严重影响了这类气藏的开发。常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没有考虑硫沉积现象, 因此不能用以完整地描述高含硫气藏的开发动态。在考虑硫沉积的基础上, 推导了高含硫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 针对定容气藏的情况, 得到了定容高含硫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确定气井产能方程的简易方法
    谭中国, 郝玉鸿
    2006, 27 (6):  726-727. 
    摘要 ( 127 )   PDF(76KB) ( 314 )  
    基于气体渗流力学理论和二项式产能方程通式, 推导出二项式系数A、B 是地层系数“Kh”的函数表达式, 从而根据测得的已知参数、气藏工程计算的参数(使用试井解释参数更好) 、经验类比取值的参数等, 建立了以“Kh”为未知量的二项式形式的方程, 求解该式中的未知量“Kh”, 得到气井的稳定产能方程, 进而求得无阻流量。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实用、简便, 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弱碱三元复合驱与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对比
    赵长久, 赵群, 么世椿
    2006, 27 (6):  728-729. 
    摘要 ( 98 )   PDF(92KB) ( 272 )  
    三元复合驱即将成为大庆油田的主导开发技术, 为了推荐出合适的三元复合驱类型, 对比研究了弱碱三元复合驱与强碱三元复合驱。研究表明, 弱碱三元复合驱可以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 与强碱三元复合驱相当; 弱碱三元复合驱与强碱三元复合驱乳化液粘度都超过100 mPa·s, 两种类型三元复合乳化能力相差不多, 甚至弱碱三元复合驱乳化能力还略强一些; 在注采能力、采油速度方面, 弱碱三元复合驱甚至高于强碱三元复合驱; 特别是在结垢程度上, 弱碱三元复合驱比强碱三元复合驱弱, 对生产井的影响较小。因此, 在三元复合驱推广应用时应当选用弱碱三元复合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期刊社长、主编岗位培训班在乌鲁木齐举办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730-730. 
    摘要 ( 53 )   PDF(38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井间连通性研究
    吕明胜, 杨庆军, 陈开远
    2006, 27 (6):  731-732. 
    摘要 ( 106 )   PDF(105KB) ( 262 )  
    塔河油田经多期构造及古风化岩溶作用, 属于非均质性较强的裂缝、溶洞性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研究其井间连通性, 对于划分开发单元, 进一步提高奥陶系油藏开发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动态生产资料, 通过Orkiszewski 方法计算井底流压, 最终计算和评价油井产能系数, 分析井间连通性。该方法的研究结果与静态地质分析相符, 应用中与其他资料研究相互验证能够更加准确地划分储集层连通单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元无碱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与评价
    牛瑞霞, 程杰成, 龙彪, 李柏林, 张长宝
    2006, 27 (6):  733-735. 
    摘要 ( 79 )   PDF(116KB) ( 236 )  
    随着三元复合驱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三元复合驱体系中碱对石油开采过程及地层造成的危害日益凸现。以自制石油磺酸盐NPS-2为表面活性剂, 通过考察不同质量分数的NaCl和石油磺酸盐对大庆采油四厂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确定了二元无碱驱油体系配方, 并对该体系的应用广泛性和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从自制石油磺酸盐为表面活性剂, 二元无碱驱油体系合适配方为CNaCl=0.6%~1.2%, CNPS-2=0.1%~0.3%, CHPAM=0.12%. 该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 全部达到10-3mN/m 数量级, 最低可达10-4mN/m 数量级, 能够避免由碱引起的对地层和采油设备的损害, 具有很高的现场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藏废弃压力和采收率影响因素——以川西某气藏为例
    邹建波, 李闽, 代平, 门清平
    2006, 27 (6):  736-739. 
    摘要 ( 88 )   PDF(155KB) ( 163 )  
    数值模拟是确定油气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这一方法已广泛地应用来评价不同开发方式对不同类型、不同原油性质和储集层物性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并定量给出不同开发方式下油藏的最终采收率。然而, 很少采用数值方法评价气藏的采收率。通常是采用公式法、气藏驱动类型法或类比法等来确定气藏的废弃压力或采收率。现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 以川西某气藏为研究对象, 对影响废弃压力和采收率因素进行敏感性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筒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研究现状
    王海涛, 伊向艺, 卢渊
    2006, 27 (6):  740-741. 
    摘要 ( 111 )   PDF(98KB) ( 345 )  
    井筒两相管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井筒内流体流型的划分和流型的转变与判断, 其基本依据在于井筒内油气水混合物压力的分布状况; 在了解了井筒混合流体的压力分布状况之后, 能够为掌握油井生产规律、合理控制和调节油井工作方式及气举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学者的理论模型和不同模型的适用条件, 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与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我国南海石油资源丰富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742-742. 
    摘要 ( 53 )   PDF(39KB) ( 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基于高阶统计量的层位自动追踪方法
    彭文, 熊晓军, 韩小俊
    2006, 27 (6):  743-744. 
    摘要 ( 83 )   PDF(150KB) ( 188 )  
    为了满足地震精细解释的要求, 克服人工层位追踪中存在的层位误差, 提出了一种新的层位自动追踪方法。该方法以高阶统计量时间延迟估计为基础, 通过对人工追踪的层位进行高阶相关计算, 并实现层位的自动调整, 得到更加准确的层位文件。该方法采用四阶累积量函数进行计算, 不仅具有很强的抑制噪声的能力, 并可以通过高阶统计量的对称性质, 实现其快速算法。实际资料的层位精细处理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得到准确的层位文件, 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报道
    准噶尔盆地三个“金娃娃”横空问世
    本刊编辑部
    2006, 27 (6):  745-745. 
    摘要 ( 59 )   PDF(37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地震反演技术在火山岩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以枣35块为例
    郑亚斌, 王延斌, 韩德馨
    2006, 27 (6):  746-748. 
    摘要 ( 96 )   PDF(182KB) ( 238 )  
    利用测井约束的波阻抗反演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反演技术, 研究了黄骅坳陷枣35 断块火山岩储集层波阻抗反演是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方法, 反演结果能比较清楚地反映火山岩体的结构, 对火山岩的横向预测和期次划分有很大帮助;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反演则把岩性参数、测井参数、地震参数联系起来, 反演出火山岩的厚度和物性参数分布。反演结果可以为储集层地质建模和储量计算提供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频谱成像技术在油田勘探初期的应用
    胡宇芳, 张云绵, 杨建勋, 钟德盈, 查朝阳
    2006, 27 (6):  749-750. 
    摘要 ( 70 )   PDF(162KB) ( 210 )  
    频谱成像将地震数据体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 利用分频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薄储集层的分辨能力。从理论基础分析出发, 首先介绍了频谱成像的原理、最大分辨率, 然后结合国内某油田的实际情况, 阐述用频谱成像技术进行沉积相划分以及判断沉积环境水进水退的方法及实际效果。结果表明, 在勘探初期, 利用频谱成像特有的横向高分辨率特点, 可以很好地预测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变化及进行沉积相的划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油层自然产能预测方法及其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
    康永尚, 郇国庆, 宋健兴
    2006, 27 (6):  751-753. 
    摘要 ( 81 )   PDF(113KB) ( 255 )  
    准确预测试油层段的自然产能, 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试油方案的重要前提。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大量录井和试油资料, 提出了试油层自然产能预测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给出了获得渗透率的若干解决办法, 而且提出了由录井资料预测地面原油粘度进而预测地层原油粘度的方法, 并根据达西公式建立了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地层采液指数与地层流度或流动系数的回归关系式。该方法参数少而且容易获得、预测结果准确,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为优选试油层位和优化试油方案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伦BP算法在储集层参数预测中的应用
    程洪亮, 范晓敏, 张丽华
    2006, 27 (6):  754-756. 
    摘要 ( 78 )   PDF(119KB) ( 180 )  
    同伦算法是解决非线性优化问题的新理论, 将同伦算法引入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提高了网络的训练速度, 消除了常规BP 网络算法收敛于局部极值的缺点。该算法具有稳定性强、训练速度快、收敛精度高的优点。实际应用表明, 利用此网络进行储集层参数预测, 提高了参数预测的可靠性; 该算法具有克服网络病态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定年的非生物地层学方法
    赵俊峰, 刘池洋
    2006, 27 (6):  757-762. 
    摘要 ( 79 )   PDF(180KB) ( 181 )  
    将目前见诸报道的各种非生物地层学定年方法(未包括主要针对年轻沉积物和岩浆岩体的方法) 概括为6类, 从基本原理、具体方法、适用条件、应用实例等多方面对每种方法进行了评述。磁性地层学方法、米兰柯维奇旋回法和锶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的共同优势在于其测年的全球等时性和可对比性, 但它们都属间接测年。宇宙尘埃元素法优势在于对沉积间断时间的确定。裂变径迹法与放射性同位素法的优点能对地层绝对年龄进行直接估测, 但对样品类型及保存程度要求较苛刻。综合印证、学科交叉、全方位开发和提取沉积记录中蕴涵的各类年代学信息, 是地层定年应用和研究中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及煤层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朱志敏, 杨春, 沈冰, 崔洪庆
    2006, 27 (6):  763-765. 
    摘要 ( 174 )   PDF(96KB) ( 467 )  
    进一步的煤层气地质研究需要精确的煤层气概念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煤层气研究新资料和文献, 结合实际勘探开发经验, 认识到煤层气生成是多成因多来源的, 并以多种形式赋存于煤层中。煤层气是赋存于煤层中的天然气, 而煤层气系统是由煤层和其中的煤层气及煤层气藏形成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所组成的天然系统, 煤层是煤层气系统的焦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地层油气性质的差异原因分析
    李传亮, 张学磊
    2006, 27 (6):  766-767. 
    摘要 ( 167 )   PDF(59KB) ( 149 )  
    地层油气的性质千差万别。从油气生成、油气运移、油气成藏期作用各阶段机理上分析了地层油气性质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沉积有机质类型和油气生成过程是产生油气性质差别的主要原因, 差异聚集和重力分异作用是产生油气性质差别的第二个原因, 后期的扩散和氧化作用是地层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辽河油区计算稠油粘度通用方程》一文的讨论
    鲁港, 李新强, 杨兆臣, 邢玉德
    2006, 27 (6):  768-769. 
    摘要 ( 84 )   PDF(63KB) ( 205 )  
    对文献[1]中公布的辽河油区7组粘-温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并与文献[1]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发现文献[1]中给出的回归系数计算有误差。对回归系数进行了误差分析, 指出回归系数对粘度计算精度有很大影响。对文献[1]中“通用方程“的叫法提出了质疑, 指出称为经验公式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专家 江同文
    2006, 27 (6):  770-770. 
    摘要 ( 99 )   PDF(41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