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晚期调整再成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赵靖舟, 李秀荣
    2002, 23 (2):  89-91. 
    摘要 ( 162 )   PDF(457KB) ( 459 )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晚期调整再成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的一大类型,喜马拉雅运动期是早期油藏发生调整的主要时期,古隆起顶部是调整再成藏的主要部位。已发现的喜马拉雅运动期海相油藏主要是由晚海西运动期油藏调整再形成的次生油藏,它们主要分布于塔北隆起中生界以及塔中隆起中央断垒带石炭系。因此,寻找大中型海相原生油气藏,应以构造相对稳定的继承性古隆起特别是古斜坡区为重点,隆起高部位则是寻找次生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前景
    王昌桂, 杨飚
    2002, 23 (2):  92-94. 
    摘要 ( 140 )   PDF(527KB) ( 509 )  
    三塘湖盆地的主要生油凹陷是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按油气资源量它们属于中等丰度偏高的凹陷。研究认为,由于对源岩成熟度认识不足等原因,资源量的计算值是偏高的。盆地内的盖层与输导层的规模不大,不利于油气的长距离运移。对有机质包裹体的研究也表明,油气运移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弱,油气以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仅可以形成自生自盖式的油藏。经计算,盆地内源岩潜力指数比较低,只能获得中小型规模的储量。勘探目的层应以上二叠统芦草沟组为主,山前掩覆带是有利勘探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方向
    吴茂炳, 王新民, 陈启林, 杨占龙
    2002, 23 (2):  95-97. 
    摘要 ( 114 )   PDF(424KB) ( 393 )  
    总结了塔中地区的勘探成果,讨论了塔中北坡构造带及中央断垒带的资源潜力,分析了钻探失利的五个原因,其中由静校正和平均速度场问题导致的构造不落实是钻探失利的主因。指出塔中地区油气勘探重点应放在下构造层塔中I号断裂带和中构造层北坡低幅度构造带上,侧重石炭系东河砂岩低幅度背斜圈闭和奥陶系内幕地层-岩性圈闭等圈闭类型的评价,提高预测碳酸盐岩有效储集层的能力,重视火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和奥陶系“丘状异常体”的发育特征,开拓勘探新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藏的破坏机理与保存条件评价——以莺山断陷为例
    罗群, 白新华
    2002, 23 (2):  98-101. 
    摘要 ( 151 )   PDF(618KB) ( 345 )  
    构造变动、水动力冲刷和微渗漏是天然气藏破坏的三大机理类型。而构造变动中的盖层剥蚀和盖层破裂破坏最烈。莺山断陷深层天然气藏破坏严重,主要原因是断裂的活动。气藏破坏的实质是气藏中天然气的散失速度大于气源向气藏供气的速度。最后,给出了破坏单元、破坏强度和气藏保存条件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莺山断陷深层气藏主要目的层的破坏单元进行了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5-2000年全国各油田原油产量统计
    2002, 23 (2):  101-101. 
    摘要 ( 72 )   PDF(210KB) ( 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控油地质特征
    毛欠儒, 蒋华山, 闫文新
    2002, 23 (2):  102-105. 
    摘要 ( 109 )   PDF(855KB) ( 390 )  
    阿克库勒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的南翼,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受区域构造背景及储集体发育程度控制明显,油气分布不均。通过奥陶系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控油地质特征等方面分析,并预测了奥陶系油气藏有利成藏分布范围,认为阿克库勒凸起南部斜坡区的岩溶潜丘与强变形地带发育,并保留了有效的储集体和存在多期次的油气运聚成藏,封盖条件较好,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石油地质》又获一个奖项
    本刊编辑部
    2002, 23 (2):  105-105. 
    摘要 ( 73 )   PDF(33KB) ( 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
    顾成亮
    2002, 23 (2):  106-110. 
    摘要 ( 218 )   PDF(1248KB) ( 695 )  
    滇东黔西地区 主要含煤层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一些复式背向斜构造聚煤盆地。区内煤系发育,含煤面积2.58×104 km2,煤变质作用为深变质和岩浆热变质。煤演化程度处于成熟一过成熟阶段。盖层封闭条件好,储气资源量为13 078×108m3,生气能力和储气能力强。煤层含气量主要受控于煤岩的沉积环境、煤演化程度、埋藏深度、水文条件与构造条件。煤层储气能力是制约含气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它随着煤阶的增高和埋深的增加而增高,在埋深小于800m时最明显。煤层气含气量一般10.0~18.8 m3/t. 低煤阶时,丝质组煤层的储气能力大于镜质组的储气能力;高煤阶时,结果相反。镜质组含量高的煤层,其吸附能力较强,远景评价乐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油田公司召开2002年勘探年会
    本刊编辑部
    2002, 23 (2):  110-110. 
    摘要 ( 69 )   PDF(39KB) ( 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2002年油气勘探工作思路和做法
    本刊编辑部
    2002, 23 (2):  113-113. 
    摘要 ( 84 )   PDF(34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早第三纪济阳坳陷的性质
    吴富强, 汪小昆, 胡雪, 刘家铎
    2002, 23 (2):  114-116. 
    摘要 ( 152 )   PDF(416KB) ( 503 )  
    从构造-沉积演化出发,论述了济阳坳陷是一个有着复杂演化历史的复合、叠合盆地,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有着不同的原型盆地和不同的沉积建造。从8个方面莫霍面上隆和岩石圈减薄、幔源基性火山岩和超基性岩的发育、高的地温梯度、一系列箕状断陷盆地群的伸展量高达50km以上及沉积速率高达0.1mm/a.张性断裂发育、岩石圈呈“三明治式”流变结构样式、位于中地壳的震源以及幔源气的释放、郯庐大断裂的性质)论证了早第三纪济阳坳陷处于转换-_伸展状态,并探讨了转换-伸展盆地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磁场延拓成像中对多次波和透过波的压制方法
    侯德金, 黄俊明
    2002, 23 (2):  117-120. 
    摘要 ( 111 )   PDF(274KB) ( 351 )  
    与地震勘探一样,大地电磁勘探也存在着多次波与透过波干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大地电磁勘探资料的地质解释非常重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大地电磁拟地震解释中多次波的存在,指出了大地电磁测深电磁波反射函数中不存在多次波干扰而仅有上透过波干扰,导出了电磁波反射函数与上透过波干扰的数学关系,指出了压制上透过波干扰的选频办法。最后,用大地电磁拟地震解释法和电磁波反射函数延拓成像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了计算,证实了前面的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萨克斯坦专家到新疆进行学术交流
    本刊编辑部
    2002, 23 (2):  120-120. 
    摘要 ( 68 )   PDF(88KB) ( 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
    塔西南坳陷北坡至巴楚凸起的生烃史
    刘长伟, 王飞宇, 李术元
    2002, 23 (2):  121-123. 
    摘要 ( 124 )   PDF(797KB) ( 414 )  
    对研究区内9 口探井的石炭系、中-上奥陶统及中-下寒武统 3套烃源岩的 29个样品进行 了有机成熟度 测定;利用3条地震剖面读取40个人工井点的地层分层数据,结合已有的地层剥蚀厚度和地温梯度数据,对烃源岩作了详尽的生烃史分析。研究表明,塔西南坳陷北坡源岩在晚第三纪经历了快速埋藏,有机质成熟度快速增加,并伴随有强烈的生烃(气)作用发生;与此相比,巴楚凸起上的烃源岩演化定型期早,在距今250x106a以后没有生烃作用发生。和田河(该区最大的气田)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δ13C2)分布在-37.8‰~-34.9‰,表明生烃母质为II型偏腐泥型有机质,根据δ13C1-R0换算公式,算得R0在1.67%~2.34%,与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实测值和模拟值)比较,可知其源岩为中-下寒武统源岩。研究认为大部分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主要是由塔西南坳陷北坡被第三系地层快速埋藏的中-下寒武统源岩干酪根热裂解生成的,并经过较长距离运移至塔西南坳陷北坡与巴楚凸起的结合部位成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溶作用
    杨威, 王清华, 赵仁德, 刘效曾
    2002, 23 (2):  124-126. 
    摘要 ( 146 )   PDF(360KB) ( 459 )  
    和田河气田是塔里木盆地最近探明的大型碳酸盐岩气田,主要储集层为奥陶系潜山灰岩和石炭系生屑灰岩,岩溶作用十分发育。根据各类岩溶发生的时间、机理和部位的研究认为,岩溶作用主要发育有三种:层间岩溶、风化壳岩溶和埋藏岩溶。层间岩溶和风化壳岩溶由大气淡水作用形成,奥陶系潜山灰岩埋藏岩溶由有机酸作用而成,石炭系。生屑灰岩埋藏岩溶由硫酸溶蚀形成。岩溶作用主要受控于岩性、构造、古地貌和古气候,岩溶作用可提高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层序界面结构分析
    刘豪, 王英民, 王媛, 金武弟
    2002, 23 (2):  127-129. 
    摘要 ( 119 )   PDF(166KB) ( 397 )  
    通过对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J1s22砂体之中从反旋回的转折点上发育—侏罗系内部层序界面。该界面的识别标志明显,在露头、钻井、测井以及地震剖面中具有较好的反映。由于J1s22砂体的组合关系在盆地不同部位具有较大的差别,因而导致该界面的表现样式具有极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层序底界具有。上下岩性接触关系复杂、沿层地球物理参数变化多端以及界面上下地震反射结构差异较大等特征,因此该界面在全盆范围内非均一性特征突出。而形成该界面非均一性的主控因素为构造活动特别是盆地内的局部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导致的不同区域可容空间的变化,此外沉积物供给和气候的变化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刘新月, 李永林, 何明喜, 田纳新, 南红丽, 陈刚
    2002, 23 (2):  130-133. 
    摘要 ( 125 )   PDF(1054KB) ( 489 )  
    从中生代沉积古气候 、古地势、古沉积边界、湖泊沉积基准面、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体系等6个方面的变化,论述了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湖泊沉积基准面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期两次升高,形成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期一晚侏罗世早期三大旋回。从三叠纪到中侏罗世早期,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体系基本为冲积扇或河流潮湿扇)—辫状河—曲流河—滨浅湖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中期为河流沉积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的勘探已启动
    本刊编辑部
    2002, 23 (2):  133-133. 
    摘要 ( 72 )   PDF(37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开采技术
    俞启泰
    2002, 23 (2):  134-138. 
    摘要 ( 148 )   PDF(704KB) ( 506 )  
    提出了提高油田采收率分三步走的研究战略:第-步,研究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开采方法;第二步,研究外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开采方法;第三步,在前两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提高已波及驱油效率的方法。提出了开发“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富集区的10项技术:①注水高粘原油正韵律油层顶部未波及剩余油开采技术,包括:侧钻水平井、周期注水、水气交替注入和凝胶-井下爆炸-酸压组合;②边角影响未波及剩余油开采技术,包括:反向定向垂直裂缝压裂、侧钻水平井和常规水平井;③层系内由于各小层物性差异开采不均衡形成的未波及剩余油开采技术,包括:堵水、调剖、低渗透层改造等井下措施配套、加密调整井和改变液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油田加密井网密度计算方法
    刘焰明, 董广华, 钱玉祥, 罗治形, 白鹤仙
    2002, 23 (2):  139-141. 
    摘要 ( 157 )   PDF(300KB) ( 420 )  
    以新疆油田分 公司老油田为例,从谢尔卡乔夫公式入手,结合经济评价期的研究,推导出计算老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和老油田最优经济井网密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对老油田井网加密,特别是高含水期老油田零星井加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使用该方法可使决策者最大程度地规避开发投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油田效益产量计算方法
    刘斌, 郭福军, 许艳, 杨丽, 王雅贤
    2002, 23 (2):  142-143. 
    摘要 ( 118 )   PDF(133KB) ( 381 )  
    针对目前尚没有一-套系统的效益产量评价方法和老油田效益难以定量描述的现状,从老油田的生产规律入手,引入时期成本函数,把生产指标与经济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效益产量的计算模型,提出一种计算油田效益产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既涉及了油田的地质开发参数,又考虑了目前的经济技术参数,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计算公式,通过油田的实际资料验证,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对有关部门科学评价老油田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砾岩油藏历史拟合方法—以五2西区克下组油藏为例
    陈强, 陈如鹤, 黄庆民, 胡新平, 郑强, 丁艺
    2002, 23 (2):  144-145. 
    摘要 ( 115 )   PDF(410KB) ( 333 )  
    砾岩油藏非储集层砂体吸水会造成模拟压力偏高,从而影响了砾岩油藏历史拟合的精度。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手段,通过设置虚拟层及虚拟井技术,计算出了非油层的吸水量,为合理确定单井及区块配注量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五2西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及各单井主要指标的生产历史拟合,修正了地质模型和生产动态模型,更好地反映了该油藏的非均质性。提出了这类油藏的开发调整方案,并经实施符合率高、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分布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
    刘建军, 刘先贵
    2002, 23 (2):  146-147. 
    摘要 ( 138 )   PDF(415KB) ( 285 )  
    利用薄板模型,对6种不同裂缝分布的水驱油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通过对不同裂缝分布下水驱油效果的分析比较,得出了不同裂缝形态水驱油的规律。指出裂缝方向与渗流方向的关系对驱替效果的影响最大;裂缝的长度以及长度的配置对驱替效果也有影响,但居于第二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性油田合理开发井网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星民, 马新仿, 郎兆新
    2002, 23 (2):  148-149. 
    摘要 ( 111 )   PDF(286KB) ( 269 )  
    采用黑油模型,对于存在微裂缝的低渗透油田进行合理井网形式的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方向渗透率比值与合理的井排距比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不同的方向渗透率比值,给出了最优的井网形式。在优选井网的基础上,考虑了整体压裂措施中最佳裂缝半长的选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宋子齐, 高兴军, 谭成仟, 吴少波, 刘顺生, 覃建华, 戴灿星, 罗治形
    2002, 23 (2):  150-153. 
    摘要 ( 145 )   PDF(514KB) ( 313 )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集层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依据相应的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克上组储集层岩性、物性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了该区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类型、特征及流动层带指标(IFZ)的划分界限和计算方法,对该区砾岩油藏各小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分析和阐明了不同级别流动单元分布、特点与砾岩油藏沉积微相、隔夹层及储集层质量的关系,指出了不同层位砾岩油藏储集层质量及分布富集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评估理论在油气勘探开发规划中的应用
    张宇, 张志英, 袁新锡, 李永喜, 汪向东
    2002, 23 (2):  154-157. 
    摘要 ( 125 )   PDF(511KB) ( 363 )  
    阐述 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基本含义和作用,提出了建立价值评估模型的两种方法,指出了企业价值评估与传统项目经济评价的异同,将该理论应用到油气勘探开发规划编制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以项目评价为中心的经济评价模式,能够从宏观上准确地度量公司资本的新增效益及对原有效益的影响,对于油公司整体资源优化配置、投资效益的优化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应用改进的截断高斯模拟算法建立相分布模型
    黄沧钿
    2002, 23 (2):  158-159. 
    摘要 ( 185 )   PDF(250KB) ( 424 )  
    截断高斯模拟算法是一种常规的相模拟算法,在深入解剖这种模拟算法的基础上,对模拟算法中局部伪高斯场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见解,即用相纵向频率曲线建立截断高斯模拟算法中局部伪高斯场,从而修正了这种算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新的截断高斯模拟流程,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开发指标的组合预测方法
    陈志刚, 舒福昌, 贾黎, 郑燕, 李娴静
    2002, 23 (2):  160-162. 
    摘要 ( 133 )   PDF(226KB) ( 441 )  
    在油藏工程中,广义翁氏预测模型、双对数型产量衰减曲线预测模型和水驱曲线模型都是比较重要的预测模型。然而,它们都有自身的局限性。现将这三种方法相结合,除详细说明求解方法外,还用组合预测的方法来校正预 测结果。该方法不仅可以预测水驱油气田的产量、产水量、最高年产量及其发生的时间,还可预测可采储量、含水率 和体积波及系数等开发指标。应用结果表明,它与其它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和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喜获工业气流
    本刊编辑部
    2002, 23 (2):  162-162. 
    摘要 ( 64 )   PDF(44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与争鸣
    多孔介质的应力关系方程—答周大晨先生
    李传亮
    2002, 23 (2):  163-164. 
    摘要 ( 130 )   PDF(182KB) ( 406 )  
    上覆岩层压力与 下伏岩层中的流体压力以及岩石骨架应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 关系,应该如何进行表述和刻画,出现了不同的认识。这涉及到对多孔介质力学的有效应力这一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 解,是很重要的问题。基于对多孔介质双重有效应力的研究,重申了多孔介质中任一点处,上述三种应力之间的正确 关系,并把相应的数学表达称为多孔介质的应力关系方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构造作用对油气生成和运聚的影响
    袁明生, 黄卫东, 李华明, 王志勇
    2002, 23 (2):  165-169. 
    摘要 ( 133 )   PDF(244KB) ( 630 )  
    有机质从 埋藏开始,就处于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化学场中,环境提供的能量,一是热量、二是机械能。机械能,主要是通过机械力作用传递给系统的,另外还以机械波的形式赋予系统一定的机械能。当发生断褶构造运动时,机械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尤为突出,它经能量的迁移转化,促成了包括机械力降解和地应力驱动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 造了一次次高效的成油生运)事件。本文以突变论为着眼点,按照改造控制建造的思路,大胆提出构造运动制造生排烃事件、成就含油气系统的假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沌理论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宁正福, 姚约东, 李国珍, 葛家理
    2002, 23 (2):  170-172. 
    摘要 ( 266 )   PDF(156KB) ( 1852 )  
    概述了混沌理论在非线性科学中的地位,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在解决复杂自然规律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该理论在流体力学中的广泛应用。最后分析了将混沌理论引入渗流系统中的可能性,认为以混沌理论为指导,可以深化渗流力学的研究,把渗流力学的研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油气地质
    西伯利亚地台腹部文德系及下寒武统含油气性预测(下)
    Г.Г.Шемин
    2002, 23 (2):  173-181. 
    摘要 ( 124 )   PDF(790KB) ( 179 )  
    对西伯利亚地台腹部地区文德系及下寒统盐下陆源层及碳酸盐岩层中具有普查远景的油气藏进行了含油气评价。这些层系包括:维柳依层、下湟普斯克层、上湟普斯克层、齐尔斯克层、下达尼洛夫层、上达尼洛夫层和乌索尔层。对各层系均划分了含油气远景区、油气聚集带、油气普查的首要对象,并预测了主要的圈闭类型、油气藏规模和烃类相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物介绍
    石油地质学家 林隆栋
    2002, 23 (2):  182-182. 
    摘要 ( 174 )   PDF(95KB)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