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2-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从玛湖大油区发现看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发展趋势
    唐勇, 曹剑, 何文军, 单祥, 刘寅, 赵克斌
    2021, 42 (1):  1-9.  doi: 10.7657/XJPG20210101
    摘要 ( 752 )   HTML ( 33 )   PDF(826KB) ( 541 )  

    含油气系统地质理论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 随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 自身也亟需丰富发展, 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在综述含油气系统理论沿革和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的发现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玛湖大油区的发现, 是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的缩影。玛湖大油区具备源储耦合成藏的基本条件, 发育了有序分布的全类型油气藏, 为全油气系统理论的确立提供了实证。以玛湖凹陷为例, 全油气系统的勘探可实现4个方面的拓展:由源外向源内拓展, 由常规向非常规拓展, 由浅层向深层拓展, 由单一圈闭向连续地质体拓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排子凸起胜金口组沉积相及主控因素
    朱颜, 李艳然, 岳欣欣, 张辉, 李恒权, 张弛, 张新超
    2021, 42 (1):  10-11.  doi: 10.7657/XJPG20210102
    摘要 ( 496 )   HTML ( 9 )   PDF(7598KB) ( 175 )  

    根据微量元素分析,恢复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下白垩统胜金口组的沉积环境,综合钻井、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比分析了胜金口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通过古地貌恢复,明确了车排子凸起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胜金口组沉积时期为干热气候背景下富氧的淡水—半咸水沉积环境,古水体温度为27.3~29.2 ℃;胜金口组发育有扇三角洲—湖泊和辫状河三角洲—湖泊2种沉积体系。在胜金口组沉积时期,车排子凸起的西南部发育多个扇三角洲朵体,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朵体。搬运通道、距物源远近及地形坡度是影响车排子凸起形成2种类型三角洲的主要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油藏成岩演化及成藏史
    任新成
    2021, 42 (1):  21-28.  doi: 10.7657/XJPG20210103
    摘要 ( 197 )   HTML ( 0 )   PDF(25029KB) ( 58 )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油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埋深为5 600~6 400 m,为深层—超深层低孔低渗储集层。为揭示储集层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沥青荧光颜色分析等手段,分析了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储集层特征、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和油气充注史。研究结果表明,永进油田西山窑组经历了3期成岩—油气充注过程,每期成岩作用均因一期油气充注而终止;第一期充注的原油在构造抬升过程中遭受氧化,生成大量碳质沥青占据孔隙;第二期成岩作用末期发生大规模油气充注,形成超压油藏,油气充注抑制了储集层胶结减孔作用,溶解早期孔隙中充填的碳质沥青增加储集层空间,是油气成藏及储集层物性改善和保持的关键期,该期所成油藏是永进油田主要的勘探目标;第三期成岩作用,地层快速深埋压实,储集层物性变差,该期有少量高成熟油气充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致密砂岩储集层致密化成因——以准噶尔盆地莫北—莫索湾凸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为例
    单祥, 郭华军, 陈希光, 窦洋
    2021, 42 (1):  29-37.  doi: 10.7657/XJPG20210104
    摘要 ( 203 )   HTML ( 0 )   PDF(8109KB) ( 64 )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莫北—莫索湾凸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致密储集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八道湾组储集层致密化机理。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集层具有低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含量和高塑性岩屑含量的特征,经历了强压实作用、弱胶结作用和普遍的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强是八道湾组储集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因素,而八道湾组煤系酸性成岩流体造成的强流体压实效应,以及高塑性岩屑含量造成的强静岩压实效应是导致八道湾组强压实作用的主要原因;中粗砂岩—粗砂岩塑性岩屑含量低,虽然流体压实效应较强,但静岩压实效应弱,储集层物性好,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韭菜园子组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
    王剑, 马聪, 罗正江, 吕剑, 李二庭, 张宝真, 刘翠敏
    2021, 42 (1):  38-45.  doi: 10.7657/XJPG20210105
    摘要 ( 361 )   HTML ( 5 )   PDF(7040KB) ( 123 )  

    为确定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储集层敏感性特征及敏感程度,及时调整压裂工艺及注采开发措施,在剖析储集层岩性、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物性等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组成等分析资料,系统评价了研究区韭菜园子组砂砾岩储集层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阜东斜坡韭菜园子组储集层的酸敏性最强,盐敏性为中等偏强,水敏性和速敏性整体上属于中等偏弱。黏土矿物的发育部位和产状,是决定储集层敏感性程度的关键因素。粒间充填的丝状、絮状伊蒙混层是产生水敏的主要原因,同时,水敏性和速敏性还受丝带状伊利石的影响;盐敏的形成则源于蠕虫状高岭石;而研究区储集层填隙物中富含沸石、方解石胶结物及栉壳状和叶片状绿泥石,则是导致强酸敏的主要原因。引入静态浸泡实验,建立动静态一体敏感性评价方法,有效解决了因胶结疏松、膨胀性强及岩性致密难以获取敏感性评价参数的问题,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储集层敏感性机理,为同类储集层敏感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充填序列及其测井响应
    刘晶晶, 毛毳, 魏荷花, 权莲顺, 刘泽璇
    2021, 42 (1):  46-52.  doi: 10.7657/XJPG20210106
    摘要 ( 349 )   HTML ( 5 )   PDF(1661KB) ( 250 )  

    碳酸盐岩缝洞充填对缝洞型储集层有重要影响,准确识别缝洞充填物类型,建立充填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识别与评价缝洞型储集层的发育情况。通过观察岩心,将缝洞充填物划分为砂泥质充填物、角砾岩充填物、化学充填物和未充填;利用测井信息标定各类充填物的测井响应特征,基于岩溶形成的主控因素将缝洞充填体分为地下暗河型、断控岩溶型及表层岩溶型3种类型,并建立充填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归纳不同充填模式的一般充填序列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发现地下暗河型更易钻遇大溶洞,断控岩溶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表层岩溶型则多发育溶蚀孔洞。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玛南斜坡上乌尔禾组颗粒支撑砾岩裂缝扩展形态
    俞天喜, 袁峰, 周培尧, 郝丽华, 邹雨时, 马新仿, 张兆鹏
    2021, 42 (1):  53-62.  doi: 10.7657/XJPG20210107
    摘要 ( 339 )   HTML ( 2 )   PDF(8202KB) ( 249 )  

    玛南斜坡上乌尔禾组致密砾岩储集层岩相复杂,非均质性强,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形态复杂,压裂设计优化缺乏理论依据。以玛南斜坡上乌尔禾组颗粒支撑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纳米压痕实验,分别测定了砾石和基质的岩石力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开展水力压裂实验,明确了不同压裂液下的裂缝扩展形态和压力曲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尺度下,砾石受载后为弹塑性变形,基质为塑性变形,砾石的弹性模量、硬度、断裂韧性和储存的弹性能比例均高于基质;在砾石和基质较大的力学性质差异下,颗粒支撑砾岩裂缝扩展受砾石主导,绕砾延伸是主要的裂缝扩展形式;滑溜水压裂在井筒处趋于多点起裂,形成辐射状多裂缝扩展形态;胍胶压裂趋于形成迂曲双翼垂直缝,但裂缝遇砾石易分支,形成水平缝和垂直缝相互沟通的迂曲裂缝;井底压力曲线未见明显破裂压力,但胍胶压裂的延伸压力较滑溜水高且波动更加剧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上油田水驱开发注水压力优化
    张利健, 田盼盼, 任宜伟, 尹彦君, 邢川衡, 路强
    2021, 42 (1):  63-67.  doi: 10.7657/XJPG20210108
    摘要 ( 535 )   HTML ( 6 )   PDF(516KB) ( 316 )  

    渤海B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注水压力逐渐上升,注水量不断下降,同时,酸化解堵效果变差,有效期变短,导致油田长期欠注,地层压降大,产量递减快。在实际注水过程中,注水井近井地带会形成一定污染,造成额外的附加压降,目前执行的注水压力界限是早期注水开发时的设计值,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注水需要,亟需开展注水压力优化研究。因此,引入附加压降理论,运用流体力学原理计算实际注水压差,推导出理论无因次吸水指数,进而求得理论注水压差,并通过压降试井及酸化解堵效果来验证附加压降计算值的准确性,最终得到合理的注水压力,为油田提压注水提供依据。结合现场设备条件,在渤海B油田实施了23井次提压注水,在节省酸化解堵费用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增注稳油效果,为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提供保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冷采降黏剂分散机理与驱替实验评价
    熊钰, 冷傲燃, 孙业恒, 闵令元, 吴光焕
    2021, 42 (1):  68-75.  doi: 10.7657/XJPG20210109
    摘要 ( 429 )   HTML ( 2 )   PDF(637KB) ( 284 )  

    高效分散降黏剂是稠油冷采的关键,不仅具有静态洗油能力,而且能够扩散进入稠油胶质与沥青质之间,具有打散稠油结构的作用。在微观降黏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L-A型稠油冷采吞吐降黏剂静态洗油、微观驱油、单砂层驱油和双层合采与分采驱油实验。L-A型降黏剂在稠油冷采中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其主要机理为降黏剂分子间能形成很强的氢键,插层进入稠油分子间,渗透并扩散到稠油胶质与沥青质片状分子中,使稠油分子间氢键作用力降低;质量分数为3%的L-A型降黏剂溶液静态洗油效率可达11.3%,在微观驱替中具有剥离颗粒表面稠油的作用。单层驱替实验表明,最佳驱替降黏剂质量分数为2%~3%,较低驱替速度(1 mL/min)下驱油效率达到48%;双层驱替时在渗透率级差不大于2的情况下,低速最大驱油效率可达40%,整体驱油效率随驱替速度增加和层间渗透率级差增大而降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转向压裂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
    蒲晓, 郭大立, 兰天, 贺勇, 赵运祥
    2021, 42 (1):  76-80.  doi: 10.7657/XJPG20210110
    摘要 ( 173 )   HTML ( 1 )   PDF(448KB) ( 75 )  

    转向压裂可以扩大低渗透储集层泄油面积,达到体积压裂的效果。但转向压裂形成的转向裂缝分布复杂,需要进行精细表征,才能准确预测产能。依据克拉玛依油田的生产资料,针对转向裂缝形态特点,建立储集层中单相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局部网格加密技术,对转向裂缝进行网格细化。经过实例应用,转向压裂后产油量比常规压裂产油量提高了5.3倍。对影响转向压裂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油量与储集层渗透率、转向裂缝长度和初次压裂裂缝的导流能力呈正相关,无需很高的转向裂缝导流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砾岩人造裂缝导流能力物理模拟
    甄怀宾, 赵海峰, 王成旺, 兰建利, 季亮, 孙航, 王璇
    2021, 42 (1):  81-87.  doi: 10.7657/XJPG20210111
    摘要 ( 374 )   HTML ( 3 )   PDF(2386KB) ( 250 )  

    由于砂砾岩储集层结构复杂、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导致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实现砂砾岩油藏的高效开采,进行砂砾岩裂缝导流能力研究。通过分析影响砂砾岩裂缝导流能力的各个因素,从支撑剂含量和砾石含量两方面进行实验,在此基础上研究纤维和支撑剂粒径变化对导流能力的影响。支撑剂在裂缝中的分布方式有3种:与砾石接触、与基质和砾石接触、与基质接触。低闭合压力时,砂砾岩裂缝导流能力与砾石含量呈正相关,此时纤维对导流能力影响不大;随着闭合压力增大,导流能力随砾石含量增加出现下降趋势,纤维的存在也使导流能力下降。导流能力与支撑剂含量呈正相关,闭合压力越大,导流能力越弱,在一定砾石含量时,支撑剂粒径越大,导流能力越强。综上分析,在一定闭合压力下,砂砾岩裂缝导流能力与砾石含量和支撑剂含量呈正相关,增大闭合压力,导流能力出现下降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探1井出水来源分析及稳产制度
    巴忠臣, 邱子刚, 张宗斌, 陈新宇, 孔垂显, 秦军
    2021, 42 (1):  88-93.  doi: 10.7657/XJPG20210112
    摘要 ( 471 )   HTML ( 10 )   PDF(2219KB) ( 282 )  

    高探1井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四棵树凹陷,创下中国陆上碎屑岩油藏单井日产油量超千吨的高产纪录。在进行第二次系统试产求取极限产量期间,含水率由0升至最高18.17%,高探1井区仅高探1井投产,无出油段取心、产液剖面、长期流压监测等资料,对出水来源及机理认识不清。通过动、静态资料分析,利用井筒模拟、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开展测井解释及出水诊断,进一步明确出水特征、出水来源及出水机理,制定长期高产稳产的合理工作制度。通过现场调控,实现了高探1井含水稳定和持续稳产,可有效指导后续投产井的试油、试采及动态资料录取,有力推动准噶尔盆地南缘勘探开发进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底水丘滩体储集层特征及开发对策
    陈鹏羽, 程木伟, 陈怀龙, 文光耀, 张良杰, 赫英旭, 李韵竹
    2021, 42 (1):  94-99.  doi: 10.7657/XJPG20210113
    摘要 ( 379 )   HTML ( 2 )   PDF(1759KB) ( 253 )  

    碳酸盐岩底水气藏储集层复杂多样,储集层中裂缝发育,导致气井出水,气藏开发效果差。以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BTU碳酸盐岩气田为例,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特征,明确了裂缝发育特征,揭示了气井高产的有利因素。基于水体能量评估结果和储集层物性特征,细分丘滩体水侵储集层类型,评估不同类型气藏水侵风险。分析不同类型气井生产动态,总结气井出水动态特征和产量递减规律,结合国内外控水采气经验,从而提出不同水侵特征类型储集层高效开发对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准噶尔盆地南缘近地表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及地震成像
    罗勇, 谭佳, 杨晓海, 窦强峰, 刘宜文
    2021, 42 (1):  100-106.  doi: 10.7657/XJPG20210114
    摘要 ( 214 )   HTML ( 1 )   PDF(31384KB) ( 69 )  

    准噶尔盆地南缘安集海背斜近地表非均质性强,岩性剧变,风化层速度变化大,复杂的表层激发接收条件改变了地震波传播的路径和速度,产生严重的近地表方位各向异性,导致有效地震波无法同相叠加成像,严重影响复杂构造的成像精度,是地震成像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始单炮初至走时特征,结合野外地质露头和卫星图,分析了动、静校正后的地震道集与炮点、检波点的对应关系,并与近地表各类冲沟、介质岩性进行紧密关联;通过分方位动、静校正及分方位加权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处理,构建了不同方位的加权系数场,叠前时间偏移成像中“画弧”现象得到压制,成像效果明显改善,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结果有效落实了安集海背斜中、下组合圈闭特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构建及分析
    罗瑜, 王寅, 王容, 袁雯
    2021, 42 (1):  107-112.  doi: 10.7657/XJPG20210115
    摘要 ( 465 )   HTML ( 13 )   PDF(7257KB) ( 149 )  

    为了明确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微观渗流机理,需构建能够精准表征真实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三维结构的数字化模型。利用碳酸盐岩样品CT扫描图像和图像分割技术,构建出反映样品结构的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数字岩心模型,并依据不同的形态特征参数,分离出样品的孔隙和裂缝空间。通过中心线提取法和最大球填充法,对碳酸盐岩裂缝空间进行了裂缝网络模型提取,结合碳酸盐岩孔隙网络模型,融合为一套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该模型计算得出的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与常规物性实验所获数据较为接近。基于该方法构建的碳酸盐岩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能够精准表征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的真实三维结构,可用于后期微观渗流机理的深化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浮动基准面的选择及应用
    徐蔚亚, 赵艳平, 陈世军
    2021, 42 (1):  113-119.  doi: 10.7657/XJPG20210116
    摘要 ( 509 )   HTML ( 6 )   PDF(2744KB) ( 334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属于双复杂地区,为减小固定基准面在地震资料静校正中引起的误差,时间域的地震资料处理常在浮动基准面上进行。对比平均静校正量浮动基准面、高程浮动基准面和固定基准面对地层反射波自激自收时间的影响,指出在地表起伏较大、低降速层较厚的黄土塬地区,高程浮动基准面可以更好地降低地表高程剧变及较厚低速层对地震资料处理的影响。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也证明,采用高程浮动基准面在速度分析和动校拉伸畸变切除控制中更具有优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蒸汽泡沫驱矿场实施效果
    宫宇宁, 王宇豪, 朱舟元
    2021, 42 (1):  120-126.  doi: 10.7657/XJPG20210117
    摘要 ( 409 )   HTML ( 6 )   PDF(504KB) ( 277 )  

    以文献调研手段对18个国外蒸汽泡沫驱油田区块的现场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了蒸汽温度、蒸汽干度、起泡剂类型、起泡剂质量分数、注入时机和起泡剂注入方式对蒸汽泡沫驱增产效果的影响。蒸汽泡沫驱广泛用于提高蒸汽驱或蒸汽吞吐的蒸汽波及效率,进而提高热采的采收率。蒸汽泡沫驱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的众多油田都进行了成功的先导试验及工业化应用。结合蒸汽泡沫驱矿场实施效果,对蒸汽泡沫驱各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实施蒸汽泡沫驱技术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