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01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油气勘探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生烃母质及其生烃机理
    王剑, 刘金, 潘晓慧, 张宝真, 李二庭, 周新艳
    2024, 45 (3):  253-261.  doi: 10.7657/XJPG20240301
    摘要 ( 374 )   HTML ( 30 )   PDF(6824KB) ( 434 )  

    为明确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烃母质差异和生烃机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对芦草沟组烃源岩超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上甜点段页岩油主要生烃生物为层状藻(微囊藻),母质以直链脂肪族为主;下甜点段以结构藻(塔斯马尼亚藻)为主,生烃母质富集富支链脂肪族、芳香族和亚砜官能团。由于长直链饱和烃断裂所需的活化能远高于分支链及碳硫和碳氮低键能,因此,下甜点段页岩油的生烃母质活化能低于上甜点段,发生早期生烃,在低成熟度下形成高非烃沥青质的高密度原油,是下甜点段原油性质偏重偏稠的主要原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蒋奇君, 李勇, 肖正录, 路俊刚, 秦春雨, 张少敏
    2024, 45 (3):  262-270.  doi: 10.7657/XJPG20240302
    摘要 ( 298 )   HTML ( 321 )   PDF(821KB) ( 332 )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开发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然而对该地层的热演化史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对比分析了川中地区北部与中部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及生烃差异,并探讨其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现今热演化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平面上可分为高成熟区和成熟区。高成熟区位于研究区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1.3%~1.7%,主要发育Ⅲ型有机质,在晚侏罗世早期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晚侏罗世末达到生烃高峰,存在2期生烃作用;成熟区位于研究区中—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0.9%~1.3%,主要发育Ⅱ1型—Ⅱ2型有机质,侏罗系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有机质成熟时期较晚,晚侏罗世末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早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仅有1期生烃过程。相较于北部地区,中部地区沉积了大套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安寨段页岩油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对该区的油气保存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
    李娜, 李卉, 刘鸿, 陈方文, 杨森, 邹阳
    2024, 45 (3):  271-278.  doi: 10.7657/XJPG20240303
    摘要 ( 281 )   HTML ( 9 )   PDF(940KB) ( 309 )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行评价,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评价页岩油地质甜点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和游离烃含量与100倍总有机碳含量之差分别是评价风城组储集层储集性能、含油性、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参数;利用4个参数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二类和三类页岩油地质甜点的页岩油甜点因子分别为大于0.282 3、0.011 1~0.282 3和小于0.011 1;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页岩油地质甜点主要分布在风二段上部和风三段,岩性以泥岩和白云质泥岩为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西斜坡区风城组高含盐致密储集层流体识别
    毛锐, 白雨, 王盼, 黄志强
    2024, 45 (3):  279-285.  doi: 10.7657/XJPG20240304
    摘要 ( 193 )   HTML ( 6 )   PDF(2125KB) ( 238 )  

    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区二叠系风城组发育碱湖沉积的高含盐致密储集层,其油水关系复杂,流体识别难度大。利用岩性扫描测井资料构建饱含盐水地层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并利用测井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与饱含盐水地层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的差值构建含油性敏感因子,再利用氯元素相对产额与总孔隙度比值构建含盐度敏感因子,将含油性敏感因子与含盐度敏感因子交会形成流体识别图版。实例应用表明,利用该流体识别图版可以对储集层流体性质进行准确判断,为试油选层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风城组储集层孔喉结构及流体赋存特征
    朱越, 伍顺伟, 邓玉森, 刘林, 雷祥辉, 牛有牧
    2024, 45 (3):  286-295.  doi: 10.7657/XJPG20240305
    摘要 ( 235 )   HTML ( 13 )   PDF(4537KB) ( 256 )  

    为了揭示和对比玛湖凹陷北部风城组砂岩和泥页岩2类岩性储集层微观结构及不同尺寸孔隙内流体赋存特征,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大视域拼接电镜扫描等实验,定量表征2类岩性储集层的孔喉尺寸和流体赋存特征,并对比原始样品和加压饱和原油样品的核磁共振以及抽提前后的高压压汞实验结果,揭示不同尺寸孔喉系统内束缚态流体和可动流体的分布。研究表明:2类岩性储集层孔隙和喉道尺寸差异均不明显,主要发育直径为0.01~10.00 μm的孔隙和半径小于10.00 nm的喉道,以中孔-细喉为主,其中,泥页岩孔隙直径略大于砂岩,喉道半径略小于砂岩。泥页岩多发育晶间孔、蜂窝状溶孔等导管状孔,砂岩导管状孔和球形孔各占一半,且随着孔径增大,粒间孔、粒间溶孔等球形孔占比增大。流体赋存及可动性受矿物组分、孔径等多种因素影响,有机质、白云石以及黄铁矿的偏油润湿性以及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强毛细管束缚致使页岩油可动性降低,可动流体主要分布在直径大于300 nm的中—大孔隙内。综合储集层物性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研究区页岩油有利区块为东部的玛51X井区,该井区泥页岩和砂岩均可作为有利的开发对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及周缘白碱滩组勘探突破与新认识
    卞保力, 苏东旭, 蒋文龙, 王学勇, 潘进, 刘龙松, 蒋中发
    2024, 45 (3):  296-305.  doi: 10.7657/XJPG20240306
    摘要 ( 235 )   HTML ( 13 )   PDF(22055KB) ( 129 )  

    为明确玛湖凹陷白碱滩组砂体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模式,评价其油气勘探前景,综合钻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梳理白碱滩组二段沉积规律和成藏特征。白碱滩组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滩坝—浊积扇沉积序列,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滩坝砂和浊积砂3种不同类型的砂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河道砂为主,滨—浅湖发育滩坝砂,半深湖—深湖受坡折带控制发育多个浊积扇体,浊积砂呈朵叶状分布,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滩坝—浊积扇的沉积控砂模式。研究区发育9大走滑断裂体系,其中,走滑断裂直通型、走滑断裂伴生型和走滑断裂接力型3种断裂组合能够有效沟通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作为油气垂向高效运移通道,白碱滩组二段整体具有走滑断裂通源、断裂砂体配置控藏和优质储集层富集的成藏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北地区鹰山组下段—蓬莱坝组白云岩成因及控储意义
    田家奇, 李国蓉, 刘永立, 李肖肖, 何钊, 何赛
    2024, 45 (3):  306-316.  doi: 10.7657/XJPG20240307
    摘要 ( 222 )   HTML ( 8 )   PDF(20251KB) ( 127 )  

    为确定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蓬莱坝组白云岩成因,通过岩心及岩石薄片观察,利用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有序度、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分析,并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开展了塔北地区鹰山组下段—蓬莱坝组白云石化作用研究。粉—微晶白云石和粉—细晶他形脏白云石由同生期高盐度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流体主要源自地表低温蒸发条件下的高盐度海水;粉—细晶自形白云石由早成岩期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流体主要源自奥陶纪海水,流体温度因埋藏加深而升高;鞍形白云石由早成岩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流体主要源自奥陶纪海水,且有后期深部岩浆热液加入。同生期高盐度海水白云石化作用不产生储集空间,但由于区域局限,蒸发强烈,可伴随石膏沉淀,石膏溶蚀后形成储集空间;早成岩期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自形白云石,促进晶间孔的发育,成岩后期溶蚀流体易进入,溶蚀形成晶间溶孔和溶蚀孔隙;早成岩期热液白云石化作用不利于储集空间的形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工程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页岩油产能分析及甜点评价
    覃建华, 李映艳, 杜戈峰, 周阳, 邓远, 彭寿昌, 肖佃师
    2024, 45 (3):  317-326.  doi: 10.7657/XJPG20240308
    摘要 ( 294 )   HTML ( 9 )   PDF(1650KB) ( 296 )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水平井产能差异大,各井产水率区别明显,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现有甜点分类标准无法满足该区页岩油精细开发的需要,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截止值的含油性及可动性解释难以精细识别页岩油甜点。以核磁共振测井和实验室核磁共振测试为基础,基于分频处理、分流体核磁共振测井孔隙结构表征、弹性能排油模拟等技术,精细表征页岩油层中不同类型流体分布;分别刻画油水赋存孔径,建立可动油量评价模型,对流体赋存、孔径分布、可动油量等进行定量表征;结合单井试油和生产数据,明确水平井产能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大孔轻质组分占比、可动油孔隙度与水平井产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核磁可动油孔隙度;水影响指数则反映地层水对页岩油流动的影响程度,该值越小,相同可动油孔隙度下水平井产能越高、含水率越低。以大孔轻质组分占比、水影响指数和可动油孔隙度为指标,将页岩油油层划分为3类,由Ⅰ类至Ⅲ类油层,日产油量快速减小,含水率明显升高,可作为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精细评价的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不同开发方式下原油微观可动性
    万涛, 张景, 董岩
    2024, 45 (3):  327-333.  doi: 10.7657/XJPG20240309
    摘要 ( 248 )   HTML ( 5 )   PDF(2794KB) ( 189 )  

    为评价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油藏原油可动性,通过渗吸、离心以及吞吐试验,对比了Ⅰ类和Ⅱ类储集层的典型岩心样品可动油分布特征。玛湖凹陷低渗透砾岩储集层渗吸出油量与孔隙结构有关,小孔隙体积占比越高,渗吸效果越好,经过144 h渗吸驱油,采收率可达30.9%,但是驱油进程缓慢,对大孔隙原油动用程度不高。在地层温度和40 MPa压力下,在3轮次CO2吞吐过程中,每轮次的采出程度均增加,第1轮次采出程度增幅相对较高,换油率达27%,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采出程度增幅逐渐降低,而N2吞吐开发第1轮次换油率为15%,因此,CO2吞吐开发效果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果油田果8区块减氧空气驱低温氧化对采收率的影响
    肖志朋, 张彦斌, 李启航, 李宜强, 韩继凡, 闫茜, 吴永恩
    2024, 45 (3):  334-339.  doi: 10.7657/XJPG20240310
    摘要 ( 237 )   HTML ( 8 )   PDF(964KB) ( 169 )  

    注减氧空气是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手段,减氧空气可在地层条件下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提高采收率。针对玉果油田果8区块目前减氧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完善的问题,采用等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探究原油氧化过程和生成物质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等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稀油的低温氧化过程产生了沉积物质,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程度明显提高,89 ℃时原油氧化生成重质组分沉积量为1.25×10-3 g/g,100 ℃时为3.43×10-3 g/g,120 ℃时为5.02×10-3 g/g。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氧化温度下重质组分沉降对采收率存在影响,随着温度升高,气窜时机变晚,波及效果变好,最终采收率有所提高,温度为89 ℃、100 ℃和120 ℃时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52.77%、58.89%和65.2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气藏多层砂体合采井产量递减分析方法
    柳洁, 魏克颖, 李宁, 杨映洲, 郝军慧, 李林清, 史文洋
    2024, 45 (3):  340-345.  doi: 10.7657/XJPG20240311
    摘要 ( 206 )   HTML ( 5 )   PDF(733KB) ( 133 )  

    致密气藏主力产层多为多层叠置河道砂体,合采时普遍存在各产层贡献不明及砂体动用边界不清的问题。首先,考虑各层河道砂体形态特征和边界尺寸差异,根据等效渗流体积原则,建立了致密气藏多层河道砂体合采井生产模型。其次,基于现代产量递减分析理论,形成了致密气藏多层河道砂体的边界确定方法和合采井产量递减分析图版。最后,讨论不同河道砂体边界距离、砂体数量和砂体位置下的产量递减特征,明确了多层河道砂体对产量递减的影响。研究表明:致密气藏多层河道砂体合采井产量具有5个递减阶段,不稳定流中期阶段可诊断各层砂体边界距离是否相等;河道砂体范围越小,宽砂体数量越少,宽砂体占比越小,储集层稳产能力越差,不稳定流早期阶段和不稳定流中期阶段易出现产量递减速率增大现象。建立的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可为产层动用程度评价和增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层理页岩渗吸置换规律
    田刚, 祝健, 蒲平凡, 夏安, 董卓, 吴嘉仪, 王飞
    2024, 45 (3):  346-354.  doi: 10.7657/XJPG20240312
    摘要 ( 206 )   HTML ( 6 )   PDF(1041KB) ( 178 )  

    为研究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理页岩储集层压裂后渗吸期间原油的动用规律,采用岩心渗吸置换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不同孔隙内原油的相对含量。采用吉木萨尔地区上甜点的岩心开展渗吸实验,研究重力作用、各向异性、重力分异和水力压裂裂缝宽度对渗吸置换影响,并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层理页岩自发渗吸的过程中,重力作用在渗吸中起到了动力作用,顶部渗吸的采收率高于水平渗吸;各向异性对层理页岩渗吸的影响较大,压裂液进入平行于层理的渗吸置换量大,达到渗吸平衡的时间较垂直于层理短,平行于层理渗吸采收率高于垂直于层理;重力分异是指在岩心底部渗吸时,渗吸置换出原油而停留在岩层表面形成油膜,阻止压裂液继续进入基质,导致渗吸效果变差,底部渗吸采收率与顶部渗吸采收率相差14.12%;模拟水力压裂裂缝宽度为2 mm的条件下发生渗吸置换的液量有限,导致模拟裂缝内含水饱和度下降快,限制了渗吸的进一步进行。因此,裂缝的缝高方向应尽量穿过平行层理,增大裂缝宽度,增加裂缝改造体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强敏感油藏CO2同步吞吐试验
    宋平, 崔晨光, 张记刚, 刘凯, 邓振龙, 谭龙, 禹希科
    2024, 45 (3):  355-361.  doi: 10.7657/XJPG20240313
    摘要 ( 200 )   HTML ( 4 )   PDF(2185KB) ( 208 )  

    为探索玛湖凹陷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玛湖1井区开展注CO2同步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2同步吞吐可提高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驱油机理主要是萃取、混相、竞争吸附、膨胀驱替等;裂缝沟通是导致气窜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调控,实现井组与气窜井同步焖井,保证现场实施效果;试验井组受压裂液浸泡导致黏土矿物水化膨胀,造成喉道封堵,渗流能力减弱,影响了CO2波及范围,导致阶段换油率较低。CO2同步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试验井组阶段增油量为3 983 t,换油率为0.36,该试验为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思路及矿场经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技术
    永进油田致密储集层岩石力学参数剖面构建及应用
    盖姗姗, 王子振, 刘浩杰, 张文盛, 于文政, 杨崇翔, 王玉萍
    2024, 45 (3):  362-370.  doi: 10.7657/XJPG20240314
    摘要 ( 262 )   HTML ( 10 )   PDF(3814KB) ( 296 )  

    为评价低渗致密储集层可压裂性,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永进油田Y301井和Y3井的6块岩心进行实验,获得岩心矿物组分、孔隙度、应力—应变曲线、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等参数,实验结果与测井、录井数据基本吻合,构建了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经验模型。同时,基于等效介质模型,考虑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一种新的岩石脆性指数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测井数据的低渗致密储集层力学参数剖面构建方法,并以Y301井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Y301井齐古组可压裂性良好,为致密砂岩储集层可压裂性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页岩储集层含水饱和度测井计算方法——以川东南复兴区块凉高山组为例
    程丽, 严伟, 李娜
    2024, 45 (3):  371-377.  doi: 10.7657/XJPG20240315
    摘要 ( 203 )   HTML ( 5 )   PDF(717KB) ( 203 )  

    陆相页岩储集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其黏土矿物含量高,岩石组成变化快,地层非均质性强,利用传统阿尔奇公式及常规数理统计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误差大。为提高陆相页岩储集层含水饱和度计算精度,以川东南复兴区块下侏罗统凉高山组页岩为例,分析了现有含水饱和度测井计算方法的局限性,阐述了利用阵列声波测井中的纵横波时差与测井密度组合重构的复合波阻抗计算含水饱和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陆相页岩储集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岩石矿物的影响,有效避开了电法测井和非电法测井的局限性,提高了适用性。在川东南复兴区块多口井凉高山组页岩储集层的应用效果好,计算得到的含水饱和度与岩心分析含水饱和度较吻合,绝对误差为1.3%~2.2%,满足测井评价要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