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库车坳陷迪北致密砂岩气藏油气分布特征及聚集机理
    刘立炜,孙雄伟,赵英杰,金江宁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2
    摘要 ( 106 )   PDF(300KB) ( 211 )  
    根据库车坳陷迪北气藏的试油、储层裂缝发育程度和天然气组分分析等资料,重新认识了迪北气藏的分布特征和聚集机理。结果表明:迪北气藏是介于圈闭型和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气藏,天然气主要分布于圈闭及其附近,且分布不是连续的;扩散不是迪北气藏的主导排气机理,烃源岩生成的气向储层选择性注入,注入点的选择可能与储层的裂缝发育程度有关,天然气以游离态沿注入点向邻近储层连续充注。基于特殊的成藏特征,把迪北气藏单独划分为复合型致密砂岩气藏,其勘探思路与圈闭型致密砂岩气藏相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潍北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主控因素
    刘华1,李振升1,蒋有录1,徐昊清2,陈柯童1,王鑫1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3
    摘要 ( 69 )   PDF(300KB) ( 210 )  
    为正确认识渤海湾盆地潍北凹陷油气分布极不均匀、东富西贫的特点及其主控因素,在烃源岩、成藏期分析和油源对比的基础上,剖析了油气运移过程与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已发现油气主要富集于始新统孔店组,东部和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油气多来源于北部洼陷带近东部发育的孔二段中亚段和上亚段烃源岩,以沙四段—东营组沉积期成藏为主,构造运动导致油气呈现出由北向南阶梯状抬升运移的趋势,微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具有“双向输导-侧向运移”的运聚模式,成藏期构造活动适中、保存条件良好是油气得以富集的关键;西部地区的油气多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孔二段中亚段和下亚段烃源岩,存在沙四段—东营组沉积期、明化镇组沉积晚期的两次生烃,具有“两期成藏-近源聚集”的成藏模式,埋深大、储集层致密是油气成藏的主要特色,寻找围绕二次生烃中心的近源深层气藏,是西部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页岩油富集规律
    朱德顺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4
    摘要 ( 83 )   PDF(300KB) ( 164 )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泥岩为研究对象,从油气生成、运移、富集的角度,对高产页岩油富集要素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油气产能、油气组分、地层接触关系、含油饱和度以及压力系数等特征,将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页岩油富集类型分为3种:自生自储式、断层连通式和夹层富集式。自生自储式页岩油在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泥页岩地层中广泛存在,受油气生成、储集条件影响,此类型页岩油井产能相对较低;断层连通式和夹层富集式页岩油受构造、岩性的控制,分布虽然局限但油气产能高。明确了页岩油的富集规律后,可以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勘探开发方案,从而提高页岩油勘探开发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和宣龙坳陷中元古界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控制因素
    孙雨轩1a,罗顺社1a,1b,2,吕奇奇1a,1b,刘章浩3,向吉1a,李昱东1a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5
    摘要 ( 65 )   PDF(300KB) ( 174 )  
    在对燕山地区冀北坳陷和宣龙坳陷中元古界露头剖面实测、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岩石薄片、铸体薄片以及扫描电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研究区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其次是灰岩,还有部分硅质岩、砂岩及角砾岩。储集空间由基质内的微观储集空间和相对宏观的缝、洞储集空间两大储集系统组成,其中宏观储集空间包括构造裂缝、层间缝、溶蚀缝、溶蚀洞(孔)、收缩缝和压溶缝6种类型,基质孔隙包括晶间孔、粒间孔、藻窗孔、微溶孔(缝)、微构造缝及微压溶缝6种类型。沉积环境、岩性、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储集空间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构造作用、古岩溶作用是改善研究区储集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皮山破火山口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张长建,刘少杰,罗少辉,王明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6
    摘要 ( 127 )   PDF(300KB) ( 516 )  
    基于破火山口理论结合地震相-岩相解释及构造演化,查明了皮山破火山口的构造形态,阐述了破火山口构造对白垩系油藏的影响。研究认为,皮山大型复式破火山口构造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其形态为直径25 km的圆形,塌陷深度近1.5 km;火山物质沿环形断裂呈中心式和裂隙式喷发,岩浆房抽空引发大幅度碎块式塌陷;火山喷发相、湖相及白垩系角砾岩岩相呈环形对称分布;塌陷构造区发育内倾环形正断裂、外倾环形逆断裂,中心穹窿构造区发育高陡发散状逆断裂,指示复式破火山口首次喷发、塌陷、复活的完整过程。皮山破火山口构造控制了白垩系储集层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博孜井区巴什基奇克组暗色纹层及测井响应
    周鹏,谢亚妮,能源,孙迪,王斌,张星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7
    摘要 ( 52 )   PDF(300KB) ( 175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井区巴什基奇克组岩心中发育大量的暗色纹层。综合应用岩心、薄片、重矿物、成像测井等资料,对Bz102井暗色纹层的发育特征及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暗色纹层的高分辨率FMI测井识别模板。研究表明,暗色纹层主要由博孜井区近物源而形成的磁铁矿富集层组成,暗色纹层的存在降低了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Bz102井中共识别出169个暗色纹层发育段,测试射孔井段的75%均位于纹层密集发育段,是Bz102井低产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泾河油田三叠系长8段天然裂缝特征与预测
    李凌川1,徐文玺2,邓虎成3,刘延军1,梁臣1,韩杰林1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8
    摘要 ( 91 )   PDF(300KB) ( 332 )  
    据野外露头、岩心和FMI测井等资料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泾河油田三叠系长8段天然裂缝主要为垂直裂缝和高角度斜交裂缝,裂缝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向。裂缝主要在砂岩岩层内发育,穿层裂缝较少,裂缝充填程度低,大多为开启缝,有效性较好。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变形和断层等因素控制,其中断层是主要因素。天然裂缝分布预测表明,泾河油田东部泾河17井区和西部泾河2井区为裂缝发育区,同时储集层砂体较厚,开发潜力较好;中部和北部地区裂缝较发育,开发潜力次之,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较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块砂岩油藏动态成藏过程模拟实验
    吴平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9
    摘要 ( 63 )   PDF(300KB) ( 119 )  
    为研究油藏动态成藏规律,开展了原油动态成藏过程中储集层油水渗流能力差异、动力条件对原油富集程度影响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油、水渗流能力在砂岩中存在显著差异,油的渗流能力低于水的渗流能力,造成油在岩心中积累,从而造成渗透介质内油的动态富集;原油的富集程度还受充注动力条件控制,充注动力越强,原油越容易富集,富集程度越高。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适当开启的正断层遮挡油藏符合油藏动态成藏模式,应用动态模型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断层遮挡的有效性、断块油藏复杂原油物性分布、断层遮挡油藏成藏与盆地成烃背景的宏观关系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FMI测井相的岩溶发育模式——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古生界为例
    王晔磊1,邱隆伟1,师政1,曹中宏2,张红尘2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0
    摘要 ( 66 )   PDF(300KB) ( 133 )  
    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是南堡凹陷最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岩溶作用对其具有控制作用。为了增强对南堡凹陷岩溶发育规律的认识,以FMI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常规测井、录井以及岩石薄片等地质资料,总结岩溶发育控制因素的FMI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高阻裂缝相、高导裂缝相、溶蚀扩大缝相、溶蚀孔隙相和洞穴垮塌相5种FMI测井相。通过数据统计,建立了岩溶发育特征与FMI测井相的配置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发育上部表生岩溶带和下部埋藏岩溶带,表生岩溶带主要发育高导裂缝相、溶蚀孔隙相和洞穴垮塌相,其中,洞穴垮塌相是表生岩溶带特有;埋藏岩溶带主要发育高阻裂缝相、溶蚀扩大缝相、溶蚀孔隙相。岩性与断层是岩溶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缝洞体横向最小可分辨距离定量分析
    李凡异1,狄帮让2,魏建新2,徐建永1,武爱俊1,印斌浩1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1
    摘要 ( 57 )   PDF(300KB) ( 181 )  
    定量分析缝洞体横向最小可分辨距离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利用双聚焦理论推导出空间子波函数,分别依据瑞雷准则和雷克准则,在理论层面上分析了横向最小可分辨距离,认为点散射体横向最小可分辨距离可近似认为是空间子波主瓣宽度的1/2,其数值与地震波波长呈正比,与最大出射角的正弦值呈反比。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开展了地震物理正演模拟研究,为实际生产提供了缝洞体横向最小可分辨距离的精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形式的水平井产量公式
    李传亮1,朱苏阳1,董凤玲2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2
    摘要 ( 89 )   PDF(300KB) ( 73 )  
    传统的水平井产量公式都只考虑了外部平面径向流和内部垂向径向流,而没有考虑中间平面线性流,因而渗流阻力计算结果偏低,油井产量计算结果偏高。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形式的水平井产量公式,公式全面考虑了3种渗流方式。与传统的水平井产量公式相比,综合形式的水平井产量公式的渗流阻力增加了,产量减小了。根据计算,水平井的水平段越长,中间平面线性流的占比就越大,产量计算结果减小的幅度就越大。当水平段长度趋于泄油区域尺度时,综合形式的水平井产量公式趋于长水平井的产量公式,因而把短水平井与长水平井统一了起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驱特征曲线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中的应用
    袁士宝1,杨凤祥2,师耀利2,刁长军2,施小荣2,蒋海岩1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4
    摘要 ( 65 )   PDF(300KB) ( 193 )  
    火驱是稠油油藏一次和二次开发的有效手段,火驱比水驱过程更复杂,利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火驱油藏的开采动态的方法更少。提出了利用气驱特征曲线研究火驱稠油油藏开发动态的新方法,较好地解决火驱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分析问题。经克拉玛依油田红浅1井区和罗马尼亚Suplacu等油藏的生产动态数据验证,根据此气驱特征曲线可建立累计产油量与累计产气量、生产气油比的关系式。在火驱达到经济极限条件时,依据此关系式可确定火驱可采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逸散
    朱苏阳,李传亮,杜志敏,李泽沛,彭小龙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5
    摘要 ( 109 )   PDF(300KB) ( 160 )  
    分析煤层气的赋存方式、成藏过程以及开采过程中的逸散问题,通过定义逸散速度比与逸散距离比,提出了判断煤层气在开采过程中是否发生逸散的条件,模拟计算了开采过程中的煤层气逸散量及其分布情况,同时研究了围岩渗透率、煤层的初始含气量以及气井产量对煤层气逸散量的影响。若煤层气逸散距离比大于逸散速度比的最大值,则可以认为煤层气无法发生逸散。实例计算表明,距离井筒越远越容易发生逸散;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逸散可以损失10%~15%储量,超过占储量10%的煤层气是在开采初期逸散的。高含气量和低含气量的煤层气在开采过程中的逸散量较少,而中等含气量的煤层气逸散较多。减少开采过程中煤层气逸散量的关键是在煤层中快速建立生产压差,实现开发初期的快速生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介质复合油藏偏心井试井分析
    姜瑞忠1,郜益华1,孙召勃2,何吉祥1,李志涛1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6
    摘要 ( 58 )   PDF(300KB) ( 209 )  
    考虑到目前双重介质复合油藏直井试井的基本假设为井位于复合油藏内区中心,而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很难保证井位于内区中心。采用偏心距描述复合油藏内区中偏心井所处的位置,建立了考虑表皮效应和井筒存储效应的复合油藏偏心井试井解释模型。利用点源理论、叠加原理、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双重介质复合油藏偏心井的线源解,同时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获得实空间下的解,进而绘制了双重介质复合油藏偏心井的典型试井曲线,并分析偏心距对试井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偏心距对复合油藏压力动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区总体径向流与外区裂缝系统径向流间的过渡段,偏心距越大,内区总体径向流结束的时间越早,内区总体径向流与外区裂缝系统径向流间的过渡段出现得越早,过渡段压力导数曲线变化越缓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分段酸压投球封堵最小排量确定方法
    周建平1,2,郭建春1,季晓红2,袁学芳2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7
    摘要 ( 55 )   PDF(300KB) ( 168 )  
    常规碳酸盐岩水平井分段酸压工艺存在分级数量受限、管柱不能实现全通径、生产后期不能实施找水和堵水措施等缺点。介绍了全通径水平井分段酸压主要工具及工艺技术原理,对堵塞球封堵这一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证,建立了堵塞球受力模型,堵塞球入座并保持在孔眼上的受力条件,进而得到堵塞球排量控制方程,形成堵塞球最小排量控制技术。现场应用表明,水平井全通径分段酸压工艺成熟,分段工具开启率较高,较好地解决了多层段酸压,以及酸压后管内缩径影响后续生产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东北缘强应力大倾角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形态
    周彤1,张士诚1,邹雨时1,李宁1,郑永华2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8
    摘要 ( 73 )   PDF(300KB) ( 203 )  
    四川盆地东北缘山区页岩储层构造应力强,地层倾角大,层理和天然裂缝高度发育,储层改造中水力压裂裂缝展布的不确定性十分明显。基于有限元和离散元混合方法,引入横观各向同性本构关系表征层状页岩,建立了三维复杂裂缝扩展模型。应用此模型分析了地应力差、压裂液黏度、注入速率、天然裂缝等因素对压裂后裂缝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垂向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差越高,越有利于垂直裂缝的产生,当应力差为5 MPa时,适当提高压裂液黏度和注入速率,有利于降低层理对裂缝扩展的限制,增加垂直裂缝比例,提高储层垂向改造效果;页岩中无优势走向天然裂缝越发育,强应力差条件下产生的剪切破裂裂缝数量也越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储集层参数时变效应的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
    金忠康1 ,方全堂2 ,王磊1 ,赵龙3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19
    摘要 ( 70 )   PDF(300KB) ( 72 )  
    受长期注入水的冲刷作用,注水开发油田的储集层物性及渗流特征参数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引起岩石相对渗透率变化范围加大,变化后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更为复杂。常规数值模拟软件未能考虑储集层物性和相对渗透率参数的变化,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通过建立苏北盆地东部低渗透油藏沙20断块的渗流机理模型,评价了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典型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实现对储集层物性和相对渗透率参数时变数值模拟方法的表征。结果表明,针对中低渗透油藏,长期注水冲刷作用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平均剩余油饱和度计算值有所增大,尤其是在注水井附近,但考虑时变效应前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岩石矿物组分含量及脆性指数多元回归定量预测
    黄军平1a,1b,张智盛2,杨占龙1a,1b,黄云峰1a,1b,邸俊1a,张丽萍1a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20
    摘要 ( 74 )   PDF(300KB) ( 303 )  
    定量预测致密岩石中矿物组分含量和脆性特征,可以为非常规油气勘探目标和压裂井段等的优选提供依据。以中国西部地区ZKZ盆地侏罗系含煤地层和YBL盆地侏罗系非含煤地层为例,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和岩心分析数据,优选对矿物组分较为敏感的常规测井曲线。将参与建模的敏感测井曲线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含煤地层和非含煤地层致密岩石中矿物组分含量及脆性特征的定量预测模型,并对含煤地层和非含煤地层致密岩石脆性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论证。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续油管环空压裂在深部火成岩储集层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克81井区玛湖5井为例
    庞德新,郭新维,赵签,黄荣辉,焦文夫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21
    摘要 ( 61 )   PDF(300KB) ( 174 )  
    克拉玛依油田克81井区火成岩储集层埋藏深、开发难度大,油井无自然产能,需要经过压裂、酸化,才能有增产效果。通过对储集层岩石力学、裂缝特征和压裂液体系对裂缝影响的分析,优化压裂方案,采用连续油管底封环空压裂工艺,以体积压裂方式大排量、高泵压压裂地层,形成沟通天然裂缝为主体的缝网结构,提高储集层导流能力,以获得高产,并在玛湖5井成功应用,为今后克81井区及类似油井后续开发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油藏动态储量计算的一种新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为例
    陈利新1,王连山2,高春海1,孙银行2,王霞1,张茂2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22
    摘要 ( 92 )   PDF(300KB) ( 237 )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大部分油井的开发特点互不相同,用常规方法对其动态储量难以准确评价。物质平衡法计算动态储量时需要的计算参数较多,难以准确求取,导致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当准确判断油藏所处的驱动阶段后,利用油藏弹性驱阶段两次测压井底原油密度的差值及其期间的累计产油量,可以较为准确地求取其动态储量。与物质平衡法及其他方法相比,井底原油密度差法的优点是规避了原油体积系数、原油压缩系数及岩石压缩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动态储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计算致密砂岩油气藏有效孔喉下限的新方法——以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为例
    刘晓鹏,刘新社,赵会涛,王怀厂,张辉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23
    摘要 ( 64 )   PDF(300KB) ( 175 )  
    鉴于压汞实验过程与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相类似,认为在密闭取心样品毛细管压力曲线上,与密闭取心样品含油气饱和度相等的进汞饱和度毛细管压力相对应的喉道半径为油气藏有效临界孔喉半径,具有代表性的密闭取心样品中最小的有效临界孔喉直径为油气藏有效孔喉下限。提出了一种准确、快捷计算致密砂岩油气藏有效孔喉下限的新方法,分析讨论了目前求取有效孔喉下限主要方法的优势及其局限性。以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为例,采用密闭取心样品毛细管压力曲线法,求取的盒8气藏有效孔喉半径下限约为53.3 nm,由大于此喉道半径连通的孔隙体系才是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朗Azadegan油田Sarvak组非稳态油藏成藏特征
    杜洋1,2,胡杨2,熊舒3,徐乾承2,辛军2,汪娟2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24
    摘要 ( 71 )   PDF(300KB) ( 335 )  
    基于伊朗Azadegan油田上白垩统Sarvak组油藏为具倾斜油水界面非稳态油藏的认识,运用三维地震、岩心分析及实钻资料,进一步对其成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Sarvak组油藏受晚白垩世阿尔卑斯构造运动影响,形成北高南低古圈闭,并在中新世接受了来自油田东部Dezful坳陷Kazhidumi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流体充注,形成古油藏;中新世的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导致古油藏圈闭发生构造反转,演变为现今具南北两高点、南高北低的构造形态。圈闭变化打破古油藏动力平衡,上覆盖层未受构造运动影响,原油在块状连通储集体内发生由北部古圈闭向南部次生圈闭的层内二次调整运移。油藏现今仍处于调整早期的非稳定状态,北部古圈闭仍保持稳态的水平油水界面,南部次生圈闭具有处于调整过程中向上大幅度倾斜抬升的油水界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岩相古地理
    马玉杰1,张荣虎2,唐雁刚1,陈戈2,莫涛1,王俊鹏2,谢彬1
    2016, 37 (3):  1-1.  doi: 10.7657/XJPG20160301
    摘要 ( 90 )   PDF(300KB) ( 211 )  
    为明确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沉积岩相、微相特征及其与古地理背景关系,依据露头微相观测、岩心微相描述、成像测井岩相刻画、构造演化恢复、沉积因素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岩相古地理总体受南天山、温宿凸起、库鲁克塔格山物源三重控制,其中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冲断带西段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南天山物源,塔北隆起西部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温宿凸起物源,塔北隆起中东部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库鲁克塔格山物源,秋里塔格冲断带为3物源交汇区,乌什凹陷受南天山物源和温宿凸起物源双重控制;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冲断带西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细砂岩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粉—细砂岩2类典型微相砂岩,砂体总体叠置连片展布,残余厚度150~260 m;塔北隆起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细砂岩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细—粉砂岩沉积为主,夹河口坝粉—细砂岩,砂体总体呈厚层连片展布,残余厚度100~300 m.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满坳富砂”为库车坳陷油气战略突破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