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玛湖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生产动态分析及产能预测——以玛131小井距立体开发平台为例
    曹炜, 鲜成钢, 吴宝成, 于会永, 陈昂, 申颍浩
    新疆石油地质    2022, 43 (4): 440-449.   DOI: 10.7657/XJPG20220409
    摘要480)   HTML19)    PDF(pc) (1161KB)(2023)    收藏

    为厘清玛131小井距立体开发平台的产能水平和生产动态特征,进行了生产特征、不稳定产量及产能预测,构建了动态分析及产能预测工作流程,确定了等效地层渗透率、有效裂缝半长等预测单井产能的关键参数。目标油藏原油易脱气,早期下入井下气嘴可有效减轻脱气现象;返排前期油嘴过大,会导致裂缝体积大幅减小,需要控压返排;基于递减曲线和解析模型的P50产能预测结果可以互为补充,提供更为准确合理的产能预测区间;百三段水平井的平均有效裂缝半长大于百二段一亚段,其井距存在优化的空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气藏开发难点与对策
    李士伦, 孙雷, 杜建芬, 汤勇, 周守信, 郭平, 刘建仪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 (2): 156-159.  
    摘要250)      PDF(pc) (317KB)(2651)    收藏
    我国低渗、致密气藏和凝析气藏的储量占相当大的比例, 而其中相当部分处于低产状态开发好这类气藏对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 绕深层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气藏开发问题.首先分析了低渗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提出了低渗致密气藏开发的十项配套工艺技术.最后重点建议了五项技术措施即深度压裂改造技术.凝析气井井筒和近井地带积液的处理技术开发后期低于最大凝析压力条件下的注气技术。低渗致密凝析气藏多孔介质油气体系相态分析技术和某些适合于低渗致密气藏和凝析气藏的气藏工程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藏水平井压裂裂缝扩展模拟
    余佩蓉, 郑国庆, 孙福泰, 王振林
    新疆石油地质    2022, 43 (6): 750-756.   DOI: 10.7657/XJPG20220613
    摘要474)   HTML8)    PDF(pc) (6827KB)(989)    收藏

    水力压裂是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藏有效的开发手段,但压裂裂缝扩展特征不明确。针对该区水平井压裂起裂难和加砂难的问题,亟需开展水力压裂模拟,明确天然裂缝、岩石力学性质和施工参数对压裂效果的影响。依据玛页1H井实际泵压、压裂液排量、加砂量等压裂施工参数,采用Abaqus软件和Petrel软件建立二维压裂裂缝扩展模型和三维水力压裂模型,开展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压裂改造效果与天然裂缝关系密切,天然裂缝发育处岩石抗拉强度越小,压裂裂缝越易被天然裂缝捕获;当压裂段内杨氏模量较大时,形成的压裂裂缝缝宽小,且多沿着天然裂缝走向扩展滑移,加砂难度大;当压裂段内杨氏模量较小时,形成的压裂裂缝缝宽较大,可直接穿过天然裂缝,加砂相对容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板片演化探讨
    吴庆福
    新疆石油地质    1985, 6 (1): 11-22.  
    摘要86)      PDF(pc) (972KB)(152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
    陈磊, 杨镱婷, 汪飞, 芦慧, 张译丹, 王鑫, 李艳平, 李臣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505-518.   DOI: 10.7657/XJPG20200501
    摘要1182)   HTML48)    PDF(pc) (5958KB)(2466)    收藏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贾承造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20 (3): 177-177.  
    摘要369)      PDF(pc) (260KB)(1452)    收藏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油藏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徐传德
    新疆石油地质    1993, 14 (3): 283-288.  
    摘要121)      PDF(pc) (541KB)(787)    收藏
    油藏模拟技术可以复现油藏生产历史过程, 并预测未来的开未动态。油藏模拟的重要环节为建立油藏模型、确定油藏参数、选择模拟器和掌握模拟技巧。油藏模拟技术商品化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关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思考
    曹元婷, 潘晓慧, 李菁,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622-630.   DOI: 10.7657/XJPG20200518
    摘要717)   HTML29)    PDF(pc) (683KB)(1578)    收藏

    关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类型,历来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属于致密油,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页岩油。参照《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和《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这2个国家标准,厘定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的归属。研究表明,依据源储关系和单层厚度统计数据,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为页岩油。依据页岩油的赋存条件、源储关系和富集模式,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划分为夹层富集型页岩油。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储集层岩性和物性、油藏参数、裂缝发育情况和脆性特征几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典型页岩油特征。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为低—中成熟度页岩油,烃源岩在早期就开始大量生排烃;储集层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明显偏低;油藏含油饱和度较高,但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气油比低,流动性差;储集层天然裂缝不发育,岩石力学脆性较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天山南北前陆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沉积及储集层特征对比
    高志勇, 冯佳睿, 崔京钢, 周川闽, 石雨昕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1): 80-92.   DOI: 10.7657/XJPG20200110
    摘要471)   HTML6)    PDF(pc) (5024KB)(1291)    收藏

    通过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厚度、岩性组合和沉积相对比分析,认为由于早白垩世之前天山南部古地势高于北部,使得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在以上3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明确了库车坳陷侏罗系各组厚度均小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以及早侏罗世沉积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的成因机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天山南北古气候、构造古地理和古地形的差异,以及晚白垩世末期构造隆升与剥蚀作用,造成了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沉积环境和厚度的差异,也造成了两者的储集层碎屑组分、埋藏方式、裂缝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进一步厘定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有利砂体展布范围的基础上,梳理天山南北前陆盆地深层储集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的差异,认为勘探程度较低的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储集层受沉积相、地温梯度、埋藏方式、异常高压、次生溶蚀作用、构造缝等控制,指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老油田二次开发与CO2驱油技术研究
    胡 滨1,2,胡文瑞3,李秀生1,鲍敬伟4
    null    2013, 34 (4): 1-1.  
    摘要145)      PDF(pc) (300KB)(3175)    收藏
    分析了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讨论了CO2驱油的主要机理、驱油方式、驱油效率和国内外研究与试验进展,总结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和CO2驱油技术的发展前景“二次开发”的核心是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重新构建老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大幅度挖掘老油田潜力和提高最终采收率,其技术路线是重构地质认识、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CO2驱油既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又能实现“碳埋存”和环境保护。二次开发与CO2驱油相结合,是未来中国石油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技术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和形成环境
    张元元,李威,唐文斌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6
    摘要333)      PDF(pc) (300KB)(1350)    收藏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凹陷中下二叠统风城组的湖相优质烃源岩被认为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碱湖沉积,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里油区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区域构造、沉积学以及岩石矿物学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风城组沉积于西准噶尔地区古生界基底上所发育的二叠纪造山后伸展断陷中,整体上是一套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其中碱湖沉积集中于玛湖凹陷的中心地带。风城组发育大量的特征性碱类矿物,包括硅硼钠石、氯碳酸钠镁石、碳酸钠钙石、水硅硼钠石、碳镁钠石、碳氢钠石和苏打石等,表征了碱湖沉积特点,碱化程度高,区别于常见的盐湖沉积。碳酸钠钙石、碳氢钠石、硅硼钠石和水硅硼钠石等碱类矿物的发育,证实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形成于受深部热液作用影响的高盐度闭塞性湖泊环境,而不是蒸发成因,这也和伸展断陷背景下活跃的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技术及应用
    赵全胜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5): 650-653.  
    摘要268)      PDF(pc) (390KB)(1799)    收藏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是一种全新的测井方法,它所提供的独特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测井的地层评价能力,是对裸眼井测井解释和油气评价技术的重大突破。阐述了核磁共振的基本理论与测井原理,并借助解释软件进行了实例分析,使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解释结果与录井显示情况完全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和在油气评价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页岩储集层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应用现状及认识
    赵志恒, 郑有成, 范宇, 宋毅, 郭兴午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4): 499-504.   DOI: 10.7657/XJPG20200417
    摘要810)   HTML31)    PDF(pc) (478KB)(1605)    收藏

    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能增加页岩储集层压裂裂缝复杂程度,提高簇间动用率,是有效改造页岩储集层的核心技术。对北美页岩气区块和中国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区块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技术原理提出了几点认识:段内多簇压裂应与井间距合理匹配,并配套采用暂堵转向技术和限流射孔技术,增大射孔簇簇效率,促进裂缝均匀扩展,提高段内多簇压裂改造效果;北美页岩气区块采用段内多簇压裂技术增产,实现了页岩储集层高效开采,川南页岩气区块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在300~400 m井间距下主要开展了段内为6~8簇压裂现场试验;为了降低压裂成本、提高作业时效,长段多簇压裂将是实现效益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随着段内簇数不断增加,射孔技术、暂堵转向技术、射孔簇数与施工参数合理匹配等方面面临新挑战,亟需进一步研究,从而形成适合不同地区地质工程特征的段内多簇压裂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断裂构造特征
    曲国胜, 马宗晋, 张宁, 李涛, 田野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3): 290-295.  
    摘要205)      PDF(pc) (2990KB)(1424)    收藏
    对准噶尔盆地周缘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查清了周缘主要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 在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结晶基底和莫霍面三维构造分析的基础上, 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岩石圈断裂, 其中卡拉麦里-三个泉东-三个泉断裂带控制了陆梁隆起的长期活动和构造演化,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盆地内部基底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在对各沉积盖层断裂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盖层中的断裂系统进行了叠加分析, 结果发现, 盖层中的断裂密集带与深部断裂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 它们形成了以深部断裂为树干, 以盖层断裂为枝体的深浅部断裂构造组合; 深部断裂构造对现今地貌起着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论中国大陆板块的裂解、漂移、碰撞和聚敛活动与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演化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    1991, 12 (2): 91-106.  
    摘要265)      PDF(pc) (1242KB)(1514)    收藏
    中国大陆板块的演化经历了三次板块构造旋回的叠加。在元古代板块构造旋回末期曾联合为一个元古大陆,并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聚敛在一起。在古生代板块构造旋回初期,中国元古大陆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一起,同步发生裂解、漂移和海底扩张作用。中国元古大陆裂解为新疆古陆、华北古陆、华南古陆、柴达未古陆、华东古陆,它们之间为窄大洋所隔,在古生代时期各陆块在赤道附近,向北半球低纬度带漂移,羌塘—印支古陆于晚泥盆—早石炭世时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随古特提斯洋的扩张自南半球向赤道漂移,经加里东、海西和印支运动,在古生代扳块构造旋回末期(T),中国大陆主体又联合在一起,并使欧亚大陆形成。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旋回早期藏南—印度古陆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从南半球向赤道漂移;华东古陆此时期演化为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一起向中国大陆板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在上白垩—中新世时期藏南—印度古陆与中国大陆西南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与收敛活动;由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张作用,使中国大陆向北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漂移,仅第四纪就向北漂移达数百千米。 中国大陆板块在三次板块构造旋回活动中受大陆裂解、漂移、碰撞和收敛作用的影响,控制着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和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世代沿革的演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煤层气井两层合采气水同产井底流压计算方法
    张鹏, 曾星航, 郑力会, 张吉辉, 王相春, 彭小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97-509.   DOI: 10.7657/XJPG20230415
    摘要237)   HTML3)    PDF(pc) (845KB)(1068)    收藏

    井底流压是确定煤层气井合理工作制度,进而实现长期稳产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定质量模型不考虑储集层段加速度压降和不同井段质量变化导致不符合两层合采特性,以及采用下部储集层井底流压作为2个储集层井底流压来调节生产制度导致不符合上部储集层调节需求的问题,对加速度压降表达式进行了分解和推导,建立了其与单位长度径向流量的关系式,推导了含径向流入的储集层段压降公式;将储集层分成多个微元段,建立了每个微元段的压降计算方法;根据各井段气水流量,推导了相应的气相和水相速度计算方程;将上述方程结合,建立了变质量模型。将生产数据分别代入变质量模型和定质量模型,气水同产时,变质量模型的误差为2.96%~6.67%,定质量模型的误差为7.33%~15.10%,变质量模型更加准确。2个储集层的井底流压相差较大,最大相差47.3%,因此需要根据各自的井底流压调节生产制度。变质量模型能够准确给出合采各层的井底流压,更符合现场实际,同时也避免了采用相同井底流压导致无法精准调节2个储集层生产制度的问题,从而为制定最优化排采制度、实现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原油中硫化氢含量检测方法
    陈 青1,陈德恩2
    null    2012, 33 (4): 1-1.  
    摘要248)      PDF(pc) (300KB)(1816)    收藏
    分析了目前利用水提取法、氮气吹脱-离子色谱法、氮气吹脱-XVI总硫分析仪法、氮气吹脱-碘量法等方法测定原油中硫化氢含量存在的问题,推荐并进一步从检测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等方面完善了氮气吹脱-碘量法测定原油中硫化氢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张景廉, 石兰亭, 卫平生, 张虎权, 陈启林, 李扬鉴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2): 272-278.  
    摘要168)      PDF(pc) (537KB)(1588)    收藏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性质、基底断裂带分布、盆地巨厚白云岩分布,以及膏盐(特别是钾盐)和大量金属热液矿物,认为盆地曾有地幔流体的强烈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及西缘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的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表明,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深部没有中地壳低速层,但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地幔流体在银川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天然气;而在六盘山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石油。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大的构造挤压推覆作用,中生界石油沥青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古生界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特征均表明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根据这一模式推测,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生物礁(白云岩为储集层,膏盐为盖层)是未来寻找大气田的主要靶区;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东胜地区深部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因此东胜砂岩铀矿下部可能有大油气田。最近,伊盟隆起中元古界钻遇天然气,表明了盆地北部基岩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从玛湖大油区发现看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发展趋势
    唐勇, 曹剑, 何文军, 单祥, 刘寅, 赵克斌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1): 1-9.   DOI: 10.7657/XJPG20210101
    摘要993)   HTML41)    PDF(pc) (826KB)(1651)    收藏

    含油气系统地质理论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 随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 自身也亟需丰富发展, 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在综述含油气系统理论沿革和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的发现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玛湖大油区的发现, 是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的缩影。玛湖大油区具备源储耦合成藏的基本条件, 发育了有序分布的全类型油气藏, 为全油气系统理论的确立提供了实证。以玛湖凹陷为例, 全油气系统的勘探可实现4个方面的拓展:由源外向源内拓展, 由常规向非常规拓展, 由浅层向深层拓展, 由单一圈闭向连续地质体拓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三塘湖盆地条湖组沉凝灰岩致密油有效开发技术
    于家义, 李道阳, 何伯斌, 解士建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6): 714-720.   DOI: 10.7657/XJPG20200612
    摘要447)   HTML8)    PDF(pc) (981KB)(986)    收藏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条湖组沉凝灰岩致密油分布稳定,天然裂缝发育,储集层具中—高孔、特低渗的特征,结合近年来研究区致密油勘探取得的成果,分析有效开发面临的技术性难题;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虽然实现了储量整体动用,但产量递减快,一次采收率低,开发效益差。为探寻类似致密油高效开发技术路线,逐步探索出快速补充地层能量注水吞吐技术,缩小井距,实现井间缝网搭接的缝控储量井网加密技术,加密后,由单井吞吐转向井组渗吸+驱替注水技术。采用以上技术,解决了多井低产的问题,采收率由2.5%逐渐提高至10.2%,采油速度保持在1.0%,达到了相对高效开发的目的,并实现了效益开发。形成的技术理念对类似致密油的有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美国重点页岩油区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李倩文, 马晓潇, 高波, 陈新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5): 630-640.   DOI: 10.7657/XJPG20210518
    摘要975)   HTML38)    PDF(pc) (803KB)(1823)    收藏

    根据美国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区带、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区带等重点页岩油区的地质特征、储量、产量、钻井和开发技术进展,分析了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趋势,并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页岩油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二叠盆地是美国页岩油储量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主要产区为Spraberry和Wolfcamp区带,未来也将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三大主力产区油气钻机数量和页岩油产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超低油价驱动油公司采取新一轮技术革新和降本措施提高单井产量。借鉴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经验,中国页岩油应优先选择成熟度较高的轻质油和凝析油展开部署,并跟踪学习美国凝析油藏的开发技术;甜点分级评价是美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基础,在低油价下作用尤为明显;中国页岩油要实现高效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进步是页岩油降本增效的核心,因此在勘探开发初期就要重视技术攻关。建议对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管理模式,探索出页岩油高效开发、迅速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侏罗系岩相古地理与含油气远景
    田在艺, 万仑昆
    新疆石油地质    1993, 14 (2): 101-116.  
    摘要228)      PDF(pc) (1278KB)(1764)    收藏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轮廓、沉积岩相与地层层序特征研究了我国侏罗系的分布、层序及岩相,并分析了我国侏罗系的含油气地质条件。作者以贺兰山—龙门山—康滇隆起—哀牢山为界将中国侏罗纪沉积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北东、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群为主,西部则以近东西向的山间盆地为主。侏罗纪早期东部沿海一带为太平洋的一部分,东部内陆区为裂谷型断陷—坳陷和内陆坳陷型盆地;西部的西藏区为海相沉积区,新疆为内陆沉积区,其他区为山间盆地沉积区。侏罗纪晚期,由于东部陆壳继续抬升,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使得中国东部火山活动非常剧烈,在盆地中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层或火山—沉积岩层。中国西部西藏地区仍为海域,但范围缩小。其余沉积盆地由于地壳上升和长期沉积而变浅,沉积了一套红色碎屑物质。作者在分析了侏罗纪的构造环境和沉积条件后指出,侏罗系不但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成煤层系,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层系,有着广阔的含油气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太平油田强边底水稠油油藏剩余油赋存规律
    吴伟, 张博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2): 173-178.   DOI: 10.7657/XJPG20210207
    摘要603)   HTML10)    PDF(pc) (1361KB)(1236)    收藏

    太平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为强边底水油藏,边底水活跃,水侵严重,储量动用不充分,采出程度低,剩余油量大,具有开发调整的潜力。根据太平油田馆陶组下段油藏开发方式和剩余油赋存规律,通过水平井变流线井间加密调整,采用大通道堵水调剖和冷采降黏开发,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矿场水平井开发调整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降低了稠油开发成本,形成的强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配套技术可供类似油藏开发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成果及潜力
    梁世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6): 631-641.   DOI: 10.7657/XJPG20200601
    摘要1091)   HTML1961)    PDF(pc) (932KB)(1871)    收藏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在吐哈、三塘湖、银额等盆地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实现了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油气、二叠系—三叠系超深稠油和三塘湖盆地古生界火山岩系油气、致密油气等领域的重大突破,落实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等富油凹陷,累计提交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8.20×108 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30多年勘探实践,对煤成烃、超深稠油油藏、火山岩油藏、低压油藏、致密油气藏等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其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油气藏控藏要素,形成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的配套关键技术。吐哈探区各盆地处于低—中勘探程度阶段,剩余勘探潜力大,为保障吐哈油田持续稳产,下一步要精细勘探煤系油气,扩展勘探二叠系和三叠系,加大北部山前带勘探力度;围绕三塘湖盆地,在精细勘探碎屑岩油藏的同时,评价非常规油藏的甜点段和甜点区,着力勘探古生界油气藏;银额盆地的勘探重点仍在天草、查干等凹陷,落实有利勘探区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朱晓萌1,朱文兵1,曹剑2,宋宇1,张冬梅1,胡守志1,李水福1
    null    2019, 40 (6): 1-1.   DOI: 10.7657/XJPG20190617
    摘要599)      PDF(pc) (300KB)(1821)    收藏
    页岩油的可动性及其表征是页岩油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难度很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为加深对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的理解,评述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领域研究进展,提出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页岩油主要以吸附态和游离态2种方式赋存,游离态是主要产能贡献者,游离油的表征及其可动性是核心,当前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表征法和间接计算法2大类。直接表征法可分为热解法和抽提法,实验和分析过程都比较繁琐。间接计算法也可分为2种,即基于页岩孔隙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法和基于页岩总含油量与页岩吸附油量的差减法,前者误差较大且计算值偏高,运用页岩总含油量与页岩吸附油量的差减法得到的是最大理论可动油量,其精度主要取决于页岩吸附油量的确定,而页岩吸附主要发生于有机质(干酪根),但干酪根对页岩油的吸附机理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查明干酪根对石油液态烃的吸附能力及其产物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干酪根对页岩油的吸附机理,是当前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研究领域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动态有效应力系数的地层压力估算方法
    周云秋, 贺锡雷, 林凯, 秦思萍, 张陈强, 刘宗杰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2): 245-251.   DOI: 10.7657/XJPG20230216
    摘要524)   HTML26)    PDF(pc) (649KB)(1305)    收藏

    地层压力可反映地下岩层孔隙度、压实情况、流体赋存状态等,对于寻找有效储集层十分重要。针对目前计算地层压力时将有效应力系数简化为1的情况,以统一岩石骨架模型及Gassmann方程为基础,计算出含孔隙结构参数的动态有效应力系数,结合常规Eaton法实现地层压力及压力系数的估算,提高地层压力的预测精度。以碳酸盐岩及砂岩储集层为例,估算的地层压力在水层、油层、气层等均出现异常高值,比常规Eaton法计算结果的精确度更高,寻找的有效储集层更可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
    何贤科, 娄敏, 蔡华, 李炳颖, 刘英辉, 黄鑫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17-527.   DOI: 10.7657/XJPG20230502
    摘要284)   HTML13)    PDF(pc) (7528KB)(873)    收藏

    为了提高油藏描述精度,指导油气田中—后期剩余油调整挖潜,以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三段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为例,利用岩心、粒度、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储集层构型研究,建立浅水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构型样式,并明确其空间演化规律。研究表明:H3c层为浅水三角洲上平原河道沉积,以垂向叠置厚层砂体为主;H3b层为浅水三角洲下平原河道沉积,发育侧向迁移型中—厚层砂体;H3a层为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孤立型薄层砂体。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控制垂向砂体的发育,随着湖平面的上升,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呈退积序列,砂体由片状向孤立带状演变,储集层连通性逐渐变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单河道砂体的识别方法
    金振奎, 时晓章, 何苗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6): 572-575.  
    摘要229)      PDF(pc) (522KB)(1276)    收藏
    露头考察表明,很多横向分布稳定的砂体实际上是复合河道砂体,是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的。单河道砂体在储集物性方面的明显差异和隔夹层的存在,导致复合河道砂体含油不均匀。正确识别复合河道砂体中单个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可以更准确地建立储集层的地质模型,更好地进行剩余油挖潜。从露头、钻井和地震的角度,提出了判别单河道砂体的一些方法,即露头实测法、岩性对比法、电性对比法、厚度中心法、统计约束法、地震相及属性分析法。这些方法在寻找岩性油气藏中较经济、实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页岩与煤岩等温吸附模型对比分析
    赵天逸,宁正福,曾 彦
    null    2014, 35 (3): 1-1.  
    摘要173)      PDF(pc) (300KB)(1239)    收藏
    采用Freundlich经验公式、Langmuir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Toth吸附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等5 种单组分模型对煤与页岩CH4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别检验了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煤岩还是页岩,三参模型拟合度均高于二参模型。二参模型中,Langmuir 模型对煤岩与页岩拟合精度较高,约是Freundlich经验公式模型的8倍以上。三参模型拟合精度都很高,其中对于页岩来说,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在平均温度下的拟合度最好,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较差;对于煤岩来说恰恰相反,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最好,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较差。总体来看,页岩与煤岩分别对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最好,Freundlich经验公式拟合最差。研究结果对煤岩与页岩等温吸附模型的精确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国内外扇三角洲研究综述
    古永红, 王振宇, 谭秀成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6): 590-593.  
    摘要236)      PDF(pc) (236KB)(1460)    收藏
    扇三角洲一直是国内外沉积学家研究的焦点。三十余年来,经过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人们对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扇三角洲的概念、扇三角洲的分类、形成背景、形成过程、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扇三角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对寻找沉积矿床和油气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扇三角洲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川东北开江地区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杨柳, 臧殿光, 徐宝亮, 邓绍强, 陈虹帆, 杨荣荣, 陈伟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542-549.   DOI: 10.7657/XJPG20200505
    摘要467)   HTML10)    PDF(pc) (9335KB)(1510)    收藏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高精度曲率地震属性,对川东北开江地区地震剖面上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凹陷异常体在开江地区广泛分布,且主要位于峨眉地裂时期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走滑断裂附近;走滑断裂为热液运移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可对茅口组灰岩进行改造,形成良好储集体。通过地震、地质联合分析,认为热液溶蚀是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热液溶蚀凹陷异常体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对扩大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张才利, 刘新社, 杨亚娟, 喻建, 韩天佑, 张艳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53-263.   DOI: 10.7657/XJPG20210301
    摘要698)   HTML19)    PDF(pc) (4351KB)(1228)    收藏

    在系统总结梳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和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将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及周边构造油气勘探阶段(1907—1969年),侏罗系古地貌石油勘探阶段(1970—1979年),三叠系三角洲和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油气勘探阶段(1980—1999年),大型岩性油气藏油气勘探阶段(2000—2012年),致密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阶段(2013年至今)。在50余年的勘探实践中,形成了多项地质理论,如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成藏理论、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油成藏理论、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岩溶古地貌天然气成藏理论和盆地东部多层系成藏理论,推动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扇三角洲沉积学研究进展
    张昌民,朱 锐,尹太举,尹艳树
    null    2015, 36 (3): 1-1.   DOI: 10.7657/XJPG20150323
    摘要298)      PDF(pc) (300KB)(1100)    收藏
    在对扇三角洲沉积学研究文献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分类、岩石相类型和沉积层序特征、沉积模式、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介绍了扇三角洲沉积学研究的进展。认为扇三角洲的分类应当更加实用,不仅应考虑三角洲前缘水动力和地貌特征,更应当考虑如何在地层记录中区别不同类型的扇三角洲。应当注重运用流体力学和水力学原理,对扇三角洲的岩石相进行成因解释,注重研究构造作用、气候变化、湖(海)平面变化以及沉积自旋回对扇三角洲沉积层序形成的控制作用。随着研究实例的不断增加,扇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应当结合室内试验、计算机模拟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开展扇三角洲沉积学综合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思路及发现
    李艳平, 邹红亮, 李雷, 付基友, 夏雨, 谢俊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22, 43 (2): 127-134.   DOI: 10.7657/XJPG20220201
    摘要680)   HTML32)    PDF(pc) (1730KB)(965)    收藏

    东道海子凹陷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在其周缘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及凹陷内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获得油气发现。以凹陷内上乌尔禾组油气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划分为源边断块勘探阶段、下凹断块勘探阶段和源上岩性勘探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凹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高产油气藏的发现,同时取得几点认识:平地泉组烃源岩进入生轻质油气阶段,为上乌尔禾组近源成藏提供油气;上乌尔禾组发育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厚层及水进体系域薄层叠置的扇三角洲前缘相为有利储集层,分布面积达3 350 km2;上乌尔禾组具有“沟槽富砂、相带控储、孔缝控产”的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发现集中在凹陷东部,凹陷西部尚未钻揭,以上述勘探思路及地质认识指导勘探部署,有望在东道海子凹陷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顺北一区超深断控油藏注天然气开发的可行性
    陈勇, 朱乐乐, 刘学利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2): 203-209.   DOI: 10.7657/XJPG20230210
    摘要325)   HTML24)    PDF(pc) (2686KB)(988)    收藏

    顺北一区矿场天然气资源丰富、油藏压力高、顶部剩余油富集,具备注天然气混相驱的开发潜力。通过注气流体相态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从注气原油相态、混相条件、注气方式等方面,论证顺北一区注天然气混相驱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注CH4原油具有饱和压力低、体积膨胀系数大、混相压力低等优势;注CH4最小混相压力约为46.80 MPa,注伴生气最小混相压力较注干气约降低4.00 MPa。回注天然气,80%以上的井组可实现混相驱替;气水交替注入可延缓气水突破时间,提高驱替相波及系数,补充地层能量和实现均衡驱替,模拟3年可提高采出程度11.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芳香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王传远, 杜建国, 段毅, 周晓成, 郑朝阳, 吴宝祥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1): 29-32.  
    摘要302)      PDF(pc) (132KB)(1612)    收藏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芳香烃在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油气运移、热成熟度和油源对比等方面的应用进展。烷基萘和含硫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有关;荧蒽、芘北、芘、苯并荧蒽和苯并芘等化合物标志着以高等植物为主的母源输入类型。甲基萘指数和甲基菲指数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苯并噻吩异构体的相对分布可用于成熟度评价;稠环芳烃中m(荧蒽)/m(芘)、m(苝)/m[苯并(e)芘]和m(苯并荧蒽)/m[苯并(e)芘]比值是有机质演化程度的有效指标。杂环芳烃中的吡咯类化合物和二苯并噻吩具有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可以作为有效的油气运移与油藏充注方向的分子级示踪参数。沉积物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组成非常复杂,故应提高仪器精度,加强对一些特殊芳香烃标志物的鉴定,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地化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走滑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邬光辉, 成丽芳, 刘玉魁, 汪海, 曲泰来, 高力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3): 239-243.  
    摘要242)      PDF(pc) (611KB)(1531)    收藏
    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研究系统中主要发育着花状构造、雁列构造、拉分地堑、辫状构造、剪切断裂带等多种构造样式。晚加里东–早海西运动期受阿尔金地区强烈的斜向碰撞挤压作用,在塔中地区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裂;晚海西运动期受控南天山洋的斜向闭合拼贴作用,在塔北隆起轴部发育北东东向的压扭断裂,在塔北隆起南缘发育近南北向右旋走滑断裂;印支–燕山运动期受阿尔金走滑作用,在塔东发育左旋压扭断裂;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受西昆仑–帕米尔斜向挤压,在巴楚地区发育压扭–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形成演化具有多期性、断裂发育具有继承性与区段性。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走滑断裂破坏早期古油藏,是晚期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走滑断裂带造成油气分布的区段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基本特征及其高效生烃
    王小军1,王婷婷2, 曹剑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02
    摘要346)      PDF(pc) (300KB)(1324)    收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现了古老碱湖烃源岩,为丰富极具特色的碱湖生油理论,对该套碱湖烃源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风城组岩石成分相当复杂,主要由陆源碎屑、碳酸盐组分和火山物质以不同比例混积而成,可称为碱湖白云质混积岩。风城组生烃母质以菌藻类为特色,并且随着沉积环境碱性增强,细菌活跃性增强,改造形成的无定形体有机质含量升高。碱湖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总体达到中等—优质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以Ⅰ型—Ⅱ1型为主,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风城组一段到三段发育完整成碱演化旋回,风城组二段达到成碱演化高峰期,碳酸盐含量最高,生烃母质几乎全为无定形体,生烃潜力最大。烃源岩多期高效生烃,产烃率高,几乎2倍于一般湖相烃源岩,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2大百里油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未来仍有广阔的勘探空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技术及现场应用
    路艳军1,杨兆中1,李小刚1,黄军平2,张世德2
    null    2014, 35 (2): 1-1.  
    摘要177)      PDF(pc) (300KB)(1068)    收藏
    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技术由于施工简单、作业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低孔、低渗、低压油气藏的水平井增产改造中。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的关键是裸眼完井工具,其中封隔器、滑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的完井工具结构及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水平井裸眼压裂起裂模型,推导出水平井裸眼完井起裂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管柱摩阻公式、孔眼摩阻公式和静液柱压力公式计算压裂施工时的井口施工破裂压力,得出实际施工曲线中的破裂压力与理论破裂压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最后通过现场实例计算了水平井裸眼分段裂缝起裂压力,并分析了影响滑套打开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含油性与烃类赋存状态
    钱门辉, 王绪龙, 黎茂稳, 李志明, 冷筠莹, 孙中良
    新疆石油地质    2022, 43 (6): 693-703.   DOI: 10.7657/XJPG20220607
    摘要417)   HTML5)    PDF(pc) (4169KB)(1314)    收藏

    页岩含油性评价以及烃类赋存状态是页岩油甜点评价与优选的关键,以玛页1井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多温阶热解、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开展页岩含油性评价以及烃类赋存状态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风城组页岩油甜点层优选。研究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主要为3类岩相组合,风二段烃源岩品质相对最好,风一段烃源岩品质一般,风三段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差,有机质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处于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物质基础,纵向上风城组页岩可划分为6个含油性较好的甜点层,风二段顶部以及中部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发育段的含油性最好,烃类赋存状态主要为游离态,游离油占总油80%以上,游离油主要赋存于粒间孔和层理缝中,呈连续分布状,具备较好的含油性基础和可动资源前景,研究成果为风城组页岩油下一步的勘探部署与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体积绝热指数对嘴流流量计算的影响
    王发清,杨淑珍,曹献平,陈德非,秦汉
    null    2016, 37 (5): 1-1.   DOI: 10.7657/XJPG20160511
    摘要138)      PDF(pc) (300KB)(942)    收藏
    油气田生产上常需计算嘴流流量,其计算方程中的体积绝热指数通常用常数1.3. 事实上,嘴流流量计算应使用以温度和压力为函数的体积绝热指数,只有在低压时才能看作是常数。通过分析温度和压力对体积绝热指数的影响认为,当入口压力小于10 MPa时,体积绝热指数可以看作常数;当入口压力大于10 MPa 且出口与入口压力比小于0.9时,比热比与体积绝热指数相差较大,不能代替体积绝热指数;相同温度和压力下,同一尺寸油嘴的干气嘴流流量大于凝析气,且凝析油含量越高,凝析气流量越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准噶尔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况军, 齐雪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 (1): 5-9.  
    摘要259)      PDF(pc) (423KB)(1156)    收藏
    准噶尔盆地是陆内坳陷盆地与前陆盆地相叠加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3 期伸展及随后的热沉降作用,发育了3 大套烃源岩;其间发育了3 期前陆盆地,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孕育了3 个关键成藏期。多次叠加作用形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与东北缘3 个前陆冲断带。西北缘逆掩断裂带早已被证明为大型油气聚集带;南缘冲断褶皱带的大、中型油气田也正被逐个发现;东北缘前陆冲断带也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勘探实践证明,准噶尔盆地前陆冲断带勘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领域明朗、方向清楚,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玛湖凹陷源上砾岩大油区形成分布与勘探实践
    支东明1a,唐勇1b,郑孟林1b,郭文建1b,吴涛1b,邹志文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1
    摘要355)      PDF(pc) (300KB)(1302)    收藏
    综合物探、地质、钻探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区发现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油藏解剖及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储盖组合整体研究,完善了研究区成藏模式,指导了夏子街、克拉玛依、中拐、夏盐等百口泉组和上乌尔禾组沉积扇体油气勘探的整体突破,发现了北部百口泉组、南部上乌尔禾组2大油区。认为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沉积期的大型斜坡构造背景,下二叠统风城组优质碱湖烃源岩,2大不整合面之上叠置连片分布的砾岩体,以及高陡断裂等是玛湖凹陷大油区形成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期退积型砾岩体搭接连片大面积分布岩性油气藏群成藏模式。玛湖凹陷大油区勘探发现过程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对该区中二叠统、深部石炭系—下二叠统的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辽宁义县-北票盆地深部地壳构造及油气远景———兼论珍稀动物产生与大面积物种死亡之谜
    张景廉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 (4): 445-449.  
    摘要575)      PDF(pc) (922KB)(1129)    收藏
    辽西地区丰富的热河生物化石群,尤其是带羽毛的恐龙及珍稀鸟类的发现,各种类动物大面积死亡而其化石又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通过对穿越盆地的东乌珠穆沁旗(海城(东沟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发现义县(北票盆地的深部中地壳有一低速层(vp=5.8~6.0km/s)。结合Pd同位素急变带分布,认为义县-北票盆地深部有大型油气田。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辽西地区珍稀化石形成及生物大面积死亡之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蒙启安, 李春柏, 白雪峰, 张文婧, 薛涛, 彭建亮, 唐振国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64-271.   DOI: 10.7657/XJPG20210302
    摘要708)   HTML26)    PDF(pc) (1691KB)(1472)    收藏

    通过回顾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不同阶段研究成果,分析各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过程及其对新领域勘探的作用,将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分为3个阶段:构造油藏勘探阶段(1955—1985年)、岩性油藏勘探阶段(1986—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并重勘探阶段(2011年至今)。从发展角度回顾历史:要重视勘探思维观念转变,发现的条件在于思路。客观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的认识程度是勘探部署的基石,持续性的理论创新是实现油气勘探突破的保障,工程技术创新是实现油气储量稳定增长的关键。盆地成熟探区仍然是今后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玛湖凹陷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唐勇1,徐洋2,李亚哲2,王力宝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3
    摘要274)      PDF(pc) (300KB)(1488)    收藏
    玛湖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坳陷盆地背景下近物源的粗粒沉积物,岩心上可识别出13类岩相、7种沉积微相,是在平缓斜坡背景下的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在凹陷斜坡区发育多个扇三角洲,各扇体之间相互搭接连片。该类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的形成与3个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一是沉积时持续隆升的周缘老山、稳定的水系为各大扇体提供充足的物源;二是具备盆大、水浅、坡缓的良好古地理背景;三是持续湖侵、多级坡折,是大面积砂体叠加连片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立了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效指导了凹陷区油气勘探重大突破与储量快速落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勘探新突破及启示
    唐勇,郭文建,王霞田,鲍海娟,吴海生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1
    摘要388)      PDF(pc) (300KB)(1459)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1993年发现玛北油田、1994年发现玛6井区油藏之后,近20年勘探工作未获重大进展。2010年,针对玛湖凹陷资源条件、储集层条件和增产潜力进行了整体评价,认为玛湖凹陷斜坡区是石油预探的重大战略领域。由此转变勘探理念,由源边断裂带构造勘探逐步转到源内主体区岩性勘探,自2012年之后连续6年持续获得发现,截至目前已发现六大油藏群,形成南、北两个大油区。新增三级储量12.4×108 t,其中探明地质储量5.2×108 t. 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的发现,证实了源上砾岩储集层在断裂沟通下可大面积成藏,证实了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能够实现低渗透砾岩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潜力分析
    岳来群1,康永尚2,陈清礼3,商岳男2,佘振兵4,陈 玲5
    null    2013, 34 (2): 1-1.  
    摘要333)      PDF(pc) (300KB)(1235)    收藏
    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分布区域较广,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生于缺氧的闭塞滞留海洋环境。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 960×108 m3. 虽然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和热事件,导致贵州地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产状复杂、局部微变质,但仍应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在未来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将其与常规以及致密碎屑岩、碳酸盐岩油气藏等一并考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群特征及分布
    唐勇1,徐洋2 ,瞿建华1,孟祥超2,邹志文2
    null    2014, 35 (6): 1-1.  
    摘要195)      PDF(pc) (300KB)(1478)    收藏
    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平缓斜坡背景下的浅水扇三角洲沉积,发育重力流、牵引流双重流体机制下形成的岩相类型。凹陷周缘主要发育夏子街、黄羊泉、中拐、克拉玛依、玛东和夏盐等6大扇三角洲体系,根据古坡度、物源供给方式分为山口陡坡型、山口缓坡型、靠山缓坡型、靠山陡坡型和靠扇陡坡型等5类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紧邻玛湖富烃凹陷,前缘砂体分布范围广,延伸距离远,交互叠置覆盖玛湖凹陷中、下斜坡带,有通源断裂沟通下伏油源,侧翼及上倾方向有扇三角洲平原相致密带形成有效遮挡,侧向和顶、底板湖相泥岩封隔层发育,成藏条件优越,控制着斜坡区油气垂向与平面的分布与富集,具备大面积成藏的宏观地质背景,三角洲内部及扇体间的沉积相带立体配置关系为凹陷斜坡区岩性油藏提供了成藏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
    田军
    null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1
    摘要530)      PDF(pc) (300KB)(1737)    收藏
    自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立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库车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和台盆区碎屑岩3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勘探成果,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28.8×108 t当量,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建成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30年勘探实践中,对前陆区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台盆区碎屑岩油气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库车坳陷、台盆区和西南坳陷三大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和油气藏模式。塔里木盆地剩余勘探潜力大,下一步要继续精细勘探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塔北隆起西部碎屑岩、塔北—满西奥陶系一间房组,发现落实规模储量;要加大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台盆区奥陶系深层、寒武系盐下,西南坳陷山前等领域的研究和勘探力度,实现接替领域的战略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