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老油田二次开发与CO2驱油技术研究
    胡 滨1,2,胡文瑞3,李秀生1,鲍敬伟4
    null    2013, 34 (4): 1-1.  
    摘要145)      PDF(pc) (300KB)(3175)    收藏
    分析了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讨论了CO2驱油的主要机理、驱油方式、驱油效率和国内外研究与试验进展,总结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和CO2驱油技术的发展前景“二次开发”的核心是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重新构建老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大幅度挖掘老油田潜力和提高最终采收率,其技术路线是重构地质认识、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CO2驱油既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又能实现“碳埋存”和环境保护。二次开发与CO2驱油相结合,是未来中国石油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技术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气藏开发难点与对策
    李士伦, 孙雷, 杜建芬, 汤勇, 周守信, 郭平, 刘建仪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 (2): 156-159.  
    摘要250)      PDF(pc) (317KB)(2651)    收藏
    我国低渗、致密气藏和凝析气藏的储量占相当大的比例, 而其中相当部分处于低产状态开发好这类气藏对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 绕深层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气藏开发问题.首先分析了低渗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提出了低渗致密气藏开发的十项配套工艺技术.最后重点建议了五项技术措施即深度压裂改造技术.凝析气井井筒和近井地带积液的处理技术开发后期低于最大凝析压力条件下的注气技术。低渗致密凝析气藏多孔介质油气体系相态分析技术和某些适合于低渗致密气藏和凝析气藏的气藏工程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与启示
    陈磊, 杨镱婷, 汪飞, 芦慧, 张译丹, 王鑫, 李艳平, 李臣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505-518.   DOI: 10.7657/XJPG20200501
    摘要1182)   HTML48)    PDF(pc) (5958KB)(2466)    收藏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田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72-282.   DOI: 10.7657/XJPG20210303
    摘要1381)   HTML63)    PDF(pc) (2661KB)(2276)    收藏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突破台盆区,“六上”塔里木,台盆区碎屑岩勘探取得规模发现;1997—2005年,坚持“四个并举”,强化技术攻关,库车山前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至今,锁定三大阵地战,库车前陆盐下冲断带和台盆区缝洞型碳酸盐岩两大超深层领域全面突破。塔里木盆地在中国最快、最早进入超深层勘探阶段,对其超深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和勘探经验进行了总结。受冷盆环境、有效烃源岩发育于盆地早期等因素的控制,超深层仍然可以大规模发育有效储集层,形成连片的大型油气富集带,是值得着重探索的重要领域。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实践中,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认识创新、先铺开部署三维地震再部署预探井、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组织是快速取得规模勘探发现的成功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毛细凝聚和吸附-脱附回路的物理化学解释
    汪政德, 张茂林, 梅海燕, 孙良田, 李士伦, 吴清松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3): 233-235.  
    摘要508)      PDF(pc) (886KB)(2246)    收藏
    在测定多孔介质的吸附等温线时,常出现脱附滞后现象,即在同一压力下,吸附等温线与脱附等温线不相重合,脱附曲线高于吸附曲线,形成所谓“吸附-脱附回路”。从物理化学中亚稳状态的基本理论出发,得到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之间的关系—开尔文(Kelvin)方程,利用该方程解释了毛细凝聚现象,论证了产生吸附-脱附回路现象的原因,分析了在多孔介质中毛细管压力对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玛湖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生产动态分析及产能预测——以玛131小井距立体开发平台为例
    曹炜, 鲜成钢, 吴宝成, 于会永, 陈昂, 申颍浩
    新疆石油地质    2022, 43 (4): 440-449.   DOI: 10.7657/XJPG20220409
    摘要480)   HTML19)    PDF(pc) (1161KB)(2023)    收藏

    为厘清玛131小井距立体开发平台的产能水平和生产动态特征,进行了生产特征、不稳定产量及产能预测,构建了动态分析及产能预测工作流程,确定了等效地层渗透率、有效裂缝半长等预测单井产能的关键参数。目标油藏原油易脱气,早期下入井下气嘴可有效减轻脱气现象;返排前期油嘴过大,会导致裂缝体积大幅减小,需要控压返排;基于递减曲线和解析模型的P50产能预测结果可以互为补充,提供更为准确合理的产能预测区间;百三段水平井的平均有效裂缝半长大于百二段一亚段,其井距存在优化的空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Petrel软件在精细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石晓燕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6): 773-774.  
    摘要776)      PDF(pc) (202KB)(1883)    收藏
    吐哈盆地连木沁油田白垩系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属于块状边底水油藏。在该区块的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等信息,结合夹层反演结果,在岩相描述曲线、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最终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全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成果及潜力
    梁世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6): 631-641.   DOI: 10.7657/XJPG20200601
    摘要1091)   HTML1961)    PDF(pc) (932KB)(1871)    收藏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在吐哈、三塘湖、银额等盆地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实现了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油气、二叠系—三叠系超深稠油和三塘湖盆地古生界火山岩系油气、致密油气等领域的重大突破,落实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等富油凹陷,累计提交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8.20×108 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30多年勘探实践,对煤成烃、超深稠油油藏、火山岩油藏、低压油藏、致密油气藏等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其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油气藏控藏要素,形成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的配套关键技术。吐哈探区各盆地处于低—中勘探程度阶段,剩余勘探潜力大,为保障吐哈油田持续稳产,下一步要精细勘探煤系油气,扩展勘探二叠系和三叠系,加大北部山前带勘探力度;围绕三塘湖盆地,在精细勘探碎屑岩油藏的同时,评价非常规油藏的甜点段和甜点区,着力勘探古生界油气藏;银额盆地的勘探重点仍在天草、查干等凹陷,落实有利勘探区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混沌理论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宁正福, 姚约东, 李国珍, 葛家理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2): 170-172.  
    摘要266)      PDF(pc) (156KB)(1851)    收藏
    概述了混沌理论在非线性科学中的地位,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在解决复杂自然规律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该理论在流体力学中的广泛应用。最后分析了将混沌理论引入渗流系统中的可能性,认为以混沌理论为指导,可以深化渗流力学的研究,把渗流力学的研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美国重点页岩油区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李倩文, 马晓潇, 高波, 陈新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5): 630-640.   DOI: 10.7657/XJPG20210518
    摘要975)   HTML38)    PDF(pc) (803KB)(1823)    收藏

    根据美国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区带、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区带等重点页岩油区的地质特征、储量、产量、钻井和开发技术进展,分析了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趋势,并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页岩油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二叠盆地是美国页岩油储量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主要产区为Spraberry和Wolfcamp区带,未来也将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三大主力产区油气钻机数量和页岩油产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超低油价驱动油公司采取新一轮技术革新和降本措施提高单井产量。借鉴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经验,中国页岩油应优先选择成熟度较高的轻质油和凝析油展开部署,并跟踪学习美国凝析油藏的开发技术;甜点分级评价是美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基础,在低油价下作用尤为明显;中国页岩油要实现高效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进步是页岩油降本增效的核心,因此在勘探开发初期就要重视技术攻关。建议对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管理模式,探索出页岩油高效开发、迅速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朱晓萌1,朱文兵1,曹剑2,宋宇1,张冬梅1,胡守志1,李水福1
    null    2019, 40 (6): 1-1.   DOI: 10.7657/XJPG20190617
    摘要599)      PDF(pc) (300KB)(1821)    收藏
    页岩油的可动性及其表征是页岩油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难度很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为加深对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的理解,评述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领域研究进展,提出了页岩油可动性表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页岩油主要以吸附态和游离态2种方式赋存,游离态是主要产能贡献者,游离油的表征及其可动性是核心,当前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表征法和间接计算法2大类。直接表征法可分为热解法和抽提法,实验和分析过程都比较繁琐。间接计算法也可分为2种,即基于页岩孔隙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法和基于页岩总含油量与页岩吸附油量的差减法,前者误差较大且计算值偏高,运用页岩总含油量与页岩吸附油量的差减法得到的是最大理论可动油量,其精度主要取决于页岩吸附油量的确定,而页岩吸附主要发生于有机质(干酪根),但干酪根对页岩油的吸附机理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查明干酪根对石油液态烃的吸附能力及其产物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干酪根对页岩油的吸附机理,是当前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研究领域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原油中硫化氢含量检测方法
    陈 青1,陈德恩2
    null    2012, 33 (4): 1-1.  
    摘要248)      PDF(pc) (300KB)(1816)    收藏
    分析了目前利用水提取法、氮气吹脱-离子色谱法、氮气吹脱-XVI总硫分析仪法、氮气吹脱-碘量法等方法测定原油中硫化氢含量存在的问题,推荐并进一步从检测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等方面完善了氮气吹脱-碘量法测定原油中硫化氢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技术及应用
    赵全胜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5): 650-653.  
    摘要268)      PDF(pc) (390KB)(1799)    收藏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是一种全新的测井方法,它所提供的独特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测井的地层评价能力,是对裸眼井测井解释和油气评价技术的重大突破。阐述了核磁共振的基本理论与测井原理,并借助解释软件进行了实例分析,使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解释结果与录井显示情况完全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和在油气评价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侏罗系岩相古地理与含油气远景
    田在艺, 万仑昆
    新疆石油地质    1993, 14 (2): 101-116.  
    摘要228)      PDF(pc) (1278KB)(1764)    收藏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轮廓、沉积岩相与地层层序特征研究了我国侏罗系的分布、层序及岩相,并分析了我国侏罗系的含油气地质条件。作者以贺兰山—龙门山—康滇隆起—哀牢山为界将中国侏罗纪沉积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北东、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群为主,西部则以近东西向的山间盆地为主。侏罗纪早期东部沿海一带为太平洋的一部分,东部内陆区为裂谷型断陷—坳陷和内陆坳陷型盆地;西部的西藏区为海相沉积区,新疆为内陆沉积区,其他区为山间盆地沉积区。侏罗纪晚期,由于东部陆壳继续抬升,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使得中国东部火山活动非常剧烈,在盆地中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层或火山—沉积岩层。中国西部西藏地区仍为海域,但范围缩小。其余沉积盆地由于地壳上升和长期沉积而变浅,沉积了一套红色碎屑物质。作者在分析了侏罗纪的构造环境和沉积条件后指出,侏罗系不但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成煤层系,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层系,有着广阔的含油气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四川盆地工业性油气层的发现、成藏特征及远景
    罗志立1,韩建辉1,罗 超1,罗启后2,韩克猷2
    null    2013, 34 (5): 1-1.  
    摘要374)      PDF(pc) (2515KB)(1741)    收藏
    四川盆地进行正规油气勘探工作已半个多世纪,为一个勘探成熟或高成熟的盆地,从震旦系至侏罗系红层共发现8个工业性气层和1个油层,人称“满盆气、半盆油”,成为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独具特色的盆地。这些油气产层的发现和勘探经验值得回顾和总结,成藏特征和远景值得探索和展望,藉以增强继续发现更多油气资源的信心。在多年从事研究和勘探四川盆地油气田的经历中,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分析各工业性油气层成藏的主要特征和现状,总的认为四川盆地油气远景还有较大的潜力,勘探工作也还大有可为,并提出几点结论和建议,供同仁指正和决策者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成果与勘探方向
    田军
    null    2019, 40 (1): 1-1.   DOI: 10.7657/XJPG20190101
    摘要530)      PDF(pc) (300KB)(1737)    收藏
    自1989年4月10日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成立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前陆区库车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和台盆区碎屑岩3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勘探成果,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28.8×108 t当量,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建成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30年勘探实践中,对前陆区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台盆区碳酸盐岩、台盆区碎屑岩油气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库车坳陷、台盆区和西南坳陷三大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和油气藏模式。塔里木盆地剩余勘探潜力大,下一步要继续精细勘探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塔北隆起西部碎屑岩、塔北—满西奥陶系一间房组,发现落实规模储量;要加大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台盆区奥陶系深层、寒武系盐下,西南坳陷山前等领域的研究和勘探力度,实现接替领域的战略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特低渗油藏不同CO2注入方式微观驱油特征
    钱坤, 杨胜来, 窦洪恩, 张吉昌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2): 204-208.   DOI: 10.7657/XJPG20200211
    摘要574)   HTML11)    PDF(pc) (561KB)(1665)    收藏

    为研究特低渗油藏CO2不同注入方式的微观驱油特征和孔隙动用下限,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连续CO2驱、水驱后CO2驱以及水气交替驱后岩心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2驱和水气交替驱均能获得较好的驱油效果,连续CO2驱能够动用更小孔隙中的原油,水驱后CO2的注入弥补了水驱难以动用微、小孔隙(孔径小于0.5 μm)中原油的缺点,水气交替驱在中孔隙(0.5~5.0 μm)中取得更好的驱油效果。对于不同孔隙结构的岩心,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小孔隙比例越高,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孔隙动用下限也越高。综合来看,水气交替驱能够在长庆油田黄3区块长8油藏取得较好的微观驱油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从玛湖大油区发现看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发展趋势
    唐勇, 曹剑, 何文军, 单祥, 刘寅, 赵克斌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1): 1-9.   DOI: 10.7657/XJPG20210101
    摘要993)   HTML41)    PDF(pc) (826KB)(1651)    收藏

    含油气系统地质理论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 随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 自身也亟需丰富发展, 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在综述含油气系统理论沿革和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的发现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玛湖大油区的发现, 是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的缩影。玛湖大油区具备源储耦合成藏的基本条件, 发育了有序分布的全类型油气藏, 为全油气系统理论的确立提供了实证。以玛湖凹陷为例, 全油气系统的勘探可实现4个方面的拓展:由源外向源内拓展, 由常规向非常规拓展, 由浅层向深层拓展, 由单一圈闭向连续地质体拓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根据常规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力学参数的方法
    贺顺义, 师永民, 谢楠, 张志翔, 李翠萍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5): 662-664.  
    摘要182)      PDF(pc) (294KB)(1645)    收藏
    在对不同年代、不同系列测井响应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特征与岩石力学特征本质上的相关性,经过误差校正,用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技术,找到一种利用常规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力学参数的有效方法,建立研究区内岩石力学模型,为油田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差异富集因素
    孙秀建, 马峰, 白亚东, 王波, 管斌, 罗娜, 魏顺科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4): 394-401.   DOI: 10.7657/XJPG20200403
    摘要459)   HTML16)    PDF(pc) (7470KB)(1626)    收藏

    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盆缘山前带,其形成与山前带隆升和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差异成藏的特点。通过系统梳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油气成藏要素,结合国内外基岩油气勘探情况,总结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差异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油气成藏具有4大主控因素,一是存在多个侏罗系局部生烃中心,控制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分布和丰度;二是阿尔金山山前带具有“隆起区、斜坡区、坳陷区”三大构造台阶,靠近生烃凹陷斜坡区的基岩圈闭油气优先充注、保存完整,对成藏有利;三是阿尔金山山前带优质基岩储集层分布影响了基岩气藏的局部富集,其分布受基岩岩性、风化淋滤强度等多因素控制;四是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阿尔金山山前带断裂形成期次、活动性各有不同,起着控制基岩圈闭形成和油气差异成藏的重要作用。烃源岩分布差异、储集层发育差异、构造格局差异和断层活动性差异等多重因素共同控制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的差异富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芳香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王传远, 杜建国, 段毅, 周晓成, 郑朝阳, 吴宝祥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 (1): 29-32.  
    摘要302)      PDF(pc) (132KB)(1612)    收藏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芳香烃在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油气运移、热成熟度和油源对比等方面的应用进展。烷基萘和含硫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有关;荧蒽、芘北、芘、苯并荧蒽和苯并芘等化合物标志着以高等植物为主的母源输入类型。甲基萘指数和甲基菲指数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苯并噻吩异构体的相对分布可用于成熟度评价;稠环芳烃中m(荧蒽)/m(芘)、m(苝)/m[苯并(e)芘]和m(苯并荧蒽)/m[苯并(e)芘]比值是有机质演化程度的有效指标。杂环芳烃中的吡咯类化合物和二苯并噻吩具有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可以作为有效的油气运移与油藏充注方向的分子级示踪参数。沉积物中的芳香烃化合物组成非常复杂,故应提高仪器精度,加强对一些特殊芳香烃标志物的鉴定,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地化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页岩储集层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应用现状及认识
    赵志恒, 郑有成, 范宇, 宋毅, 郭兴午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4): 499-504.   DOI: 10.7657/XJPG20200417
    摘要810)   HTML31)    PDF(pc) (478KB)(1605)    收藏

    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能增加页岩储集层压裂裂缝复杂程度,提高簇间动用率,是有效改造页岩储集层的核心技术。对北美页岩气区块和中国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区块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技术原理提出了几点认识:段内多簇压裂应与井间距合理匹配,并配套采用暂堵转向技术和限流射孔技术,增大射孔簇簇效率,促进裂缝均匀扩展,提高段内多簇压裂改造效果;北美页岩气区块采用段内多簇压裂技术增产,实现了页岩储集层高效开采,川南页岩气区块水平井段内多簇压裂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在300~400 m井间距下主要开展了段内为6~8簇压裂现场试验;为了降低压裂成本、提高作业时效,长段多簇压裂将是实现效益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随着段内簇数不断增加,射孔技术、暂堵转向技术、射孔簇数与施工参数合理匹配等方面面临新挑战,亟需进一步研究,从而形成适合不同地区地质工程特征的段内多簇压裂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原油组分的性质与结构对其粘度的影响
    刘海波, 郭绪强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3): 347-349.  
    摘要369)      PDF(pc) (345KB)(1600)    收藏
    粘度是流体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其数值的准确与否对制定油气田开发政策以及选用化工分离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考察了现有粘度模型对原油粘度的计算精度, 发现其预测误差都较大。在此基础上, 提出利用四组分实验的数据将原油阳性组分分割成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等4 个假组分进行原油特征化的方法, 以更准确地描述原油阳性组分中不同性质与结构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张景廉, 石兰亭, 卫平生, 张虎权, 陈启林, 李扬鉴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2): 272-278.  
    摘要168)      PDF(pc) (537KB)(1588)    收藏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性质、基底断裂带分布、盆地巨厚白云岩分布,以及膏盐(特别是钾盐)和大量金属热液矿物,认为盆地曾有地幔流体的强烈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及西缘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的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表明,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深部没有中地壳低速层,但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地幔流体在银川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天然气;而在六盘山盆地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发生费托合成生成石油。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大的构造挤压推覆作用,中生界石油沥青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古生界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特征均表明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根据这一模式推测,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生物礁(白云岩为储集层,膏盐为盖层)是未来寻找大气田的主要靶区;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东胜地区深部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因此东胜砂岩铀矿下部可能有大油气田。最近,伊盟隆起中元古界钻遇天然气,表明了盆地北部基岩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关于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思考
    曹元婷, 潘晓慧, 李菁,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622-630.   DOI: 10.7657/XJPG20200518
    摘要717)   HTML29)    PDF(pc) (683KB)(1578)    收藏

    关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类型,历来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属于致密油,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页岩油。参照《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和《页岩油地质评价方法》这2个国家标准,厘定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的归属。研究表明,依据源储关系和单层厚度统计数据,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原油为页岩油。依据页岩油的赋存条件、源储关系和富集模式,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划分为夹层富集型页岩油。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储集层岩性和物性、油藏参数、裂缝发育情况和脆性特征几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典型页岩油特征。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为低—中成熟度页岩油,烃源岩在早期就开始大量生排烃;储集层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明显偏低;油藏含油饱和度较高,但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气油比低,流动性差;储集层天然裂缝不发育,岩石力学脆性较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杨磊, 刘池洋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3): 261-263+180.  
    摘要210)      PDF(pc) (317KB)(1572)    收藏
    石油工业的发展变化是当代影响国际经济、政治,同时又受国际经济、政治影响的敏感因素。石油产量是世界和各国石油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明显受国际和主要产油国经济、政治诸因素影响,受石油探明储量多少和社会需求关系制约的综合反映。在世纪之交,回顾世界石油产量的增长过程及其变化特点、主要受控因素及对世界的影响,对预测未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把握石油产量的变化特点,确定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油水界面张力的经验统计法
    毕海滨, 王颖惠, 鲁国明
    新疆石油地质    1996, 17 (2): 173-176+205.  
    摘要226)      PDF(pc) (336KB)(1546)    收藏
    从油水界面张力的定义出发,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济阳坳陷为例,建立了该地区确定油水界面张力的相关经验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北部湾盆地海域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李凡异, 张厚和, 李春荣, 张文昭, 郝婧, 徐庆梅, 严寒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337-345.   DOI: 10.7657/XJPG20210310
    摘要1025)   HTML13)    PDF(pc) (1700KB)(1535)    收藏

    分析钻井、地震、储量、产量等历史数据,总结勘探成果、勘探领域、石油地质理论,将北部湾盆地海域勘探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960—1995年),钻井证实北部湾盆地具备良好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明确了北部湾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划分了二级构造单元;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合作高潮,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良好基础。涠西南凹陷突破及滚动勘探阶段(1995—2010年),以涠洲12-1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北部湾盆地海域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突破1×108 t;面对涠西南凹陷满凹含油但油田规模较小的难题,提出滚动勘探战略,实现了储量升级和增加。乌石凹陷突破及新领域探索阶段(2010年至今),以乌石17-2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证明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继涠西南凹陷之后又一被证实的富烃凹陷,开启了北部湾盆地勘探的新局面;同时对潜山油气藏等新领域积极探索,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走滑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邬光辉, 成丽芳, 刘玉魁, 汪海, 曲泰来, 高力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3): 239-243.  
    摘要242)      PDF(pc) (611KB)(1531)    收藏
    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研究系统中主要发育着花状构造、雁列构造、拉分地堑、辫状构造、剪切断裂带等多种构造样式。晚加里东–早海西运动期受阿尔金地区强烈的斜向碰撞挤压作用,在塔中地区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裂;晚海西运动期受控南天山洋的斜向闭合拼贴作用,在塔北隆起轴部发育北东东向的压扭断裂,在塔北隆起南缘发育近南北向右旋走滑断裂;印支–燕山运动期受阿尔金走滑作用,在塔东发育左旋压扭断裂;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受西昆仑–帕米尔斜向挤压,在巴楚地区发育压扭–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形成演化具有多期性、断裂发育具有继承性与区段性。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走滑断裂破坏早期古油藏,是晚期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走滑断裂带造成油气分布的区段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板片演化探讨
    吴庆福
    新疆石油地质    1985, 6 (1): 11-22.  
    摘要86)      PDF(pc) (972KB)(152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论中国大陆板块的裂解、漂移、碰撞和聚敛活动与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演化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    1991, 12 (2): 91-106.  
    摘要265)      PDF(pc) (1242KB)(1514)    收藏
    中国大陆板块的演化经历了三次板块构造旋回的叠加。在元古代板块构造旋回末期曾联合为一个元古大陆,并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聚敛在一起。在古生代板块构造旋回初期,中国元古大陆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一起,同步发生裂解、漂移和海底扩张作用。中国元古大陆裂解为新疆古陆、华北古陆、华南古陆、柴达未古陆、华东古陆,它们之间为窄大洋所隔,在古生代时期各陆块在赤道附近,向北半球低纬度带漂移,羌塘—印支古陆于晚泥盆—早石炭世时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随古特提斯洋的扩张自南半球向赤道漂移,经加里东、海西和印支运动,在古生代扳块构造旋回末期(T),中国大陆主体又联合在一起,并使欧亚大陆形成。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旋回早期藏南—印度古陆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从南半球向赤道漂移;华东古陆此时期演化为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一起向中国大陆板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在上白垩—中新世时期藏南—印度古陆与中国大陆西南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与收敛活动;由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张作用,使中国大陆向北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漂移,仅第四纪就向北漂移达数百千米。 中国大陆板块在三次板块构造旋回活动中受大陆裂解、漂移、碰撞和收敛作用的影响,控制着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和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世代沿革的演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川东北开江地区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杨柳, 臧殿光, 徐宝亮, 邓绍强, 陈虹帆, 杨荣荣, 陈伟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5): 542-549.   DOI: 10.7657/XJPG20200505
    摘要467)   HTML10)    PDF(pc) (9335KB)(1510)    收藏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高精度曲率地震属性,对川东北开江地区地震剖面上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凹陷异常体在开江地区广泛分布,且主要位于峨眉地裂时期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走滑断裂附近;走滑断裂为热液运移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可对茅口组灰岩进行改造,形成良好储集体。通过地震、地质联合分析,认为热液溶蚀是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热液溶蚀凹陷异常体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对扩大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河流沉积相类型及相模式
    张金亮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20
    摘要808)      PDF(pc) (300KB)(1506)    收藏
    对河流类型进行沉积学分析,将河道体系分为单河道和多河道(或复合河道)体系,顺直河、曲流河和辫状河为单河道体系,而网状河和其他分支河归于多河道体系,单河道一般由细粒漫岸沉积所限定。在曲流河沉积相中,河道内除了河道深泓充填沉积和厚的点坝外,还可能出现反向点坝。在一个向上变细的曲流河层序中,主要由河槽充填沉积、沙坝沉积复合体和上部的漫岸细粒沉积组成。辫状河砂体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大型底形纵横分布,河道内的砂体至少可以划分为河心坝和河心滩2个砂体微相和多个非骨架相。网状河可以由辫状河、曲流河和顺直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或者说组成网状河的单河道可以是底负载河道、混合负载河道和悬移负载河道。末端扇、曲流河扇、辫状河扇乃至某些陆上三角洲体系等都可以纳入分支河体系,实际上在这种分支河体系中,河道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河道类型已经由限定性河道转化为非限定性河道。可见分支河这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跨越了不同的体系界限。由于不同河道砂体差别较大,河流沉积微相的精确表征还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灰岩分类研究进展及其进一步完善
    段凯波, 段东生, 王洁, 张聚全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5): 657-661.  
    摘要266)      PDF(pc) (284KB)(1495)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灰岩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1962 年Folk 的分类和Dunham 的分类实用性很强,在灰岩分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1971 年Embry 对Dunham 分类体系的修订与1992 年Wright 对灰岩分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2000 年Riding 对微生物岩的划分是灰岩分类的3 次重大进展,使得灰岩分类逐步科学、合理和完善。鉴于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作用在灰岩成因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结合Riding 的分类——将微生物岩划分为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和均一石以及近年来生物作用类灰岩的研究进展,对灰岩分类体系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玛湖凹陷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唐勇1,徐洋2,李亚哲2,王力宝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3
    摘要274)      PDF(pc) (300KB)(1488)    收藏
    玛湖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一套坳陷盆地背景下近物源的粗粒沉积物,岩心上可识别出13类岩相、7种沉积微相,是在平缓斜坡背景下的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在凹陷斜坡区发育多个扇三角洲,各扇体之间相互搭接连片。该类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的形成与3个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一是沉积时持续隆升的周缘老山、稳定的水系为各大扇体提供充足的物源;二是具备盆大、水浅、坡缓的良好古地理背景;三是持续湖侵、多级坡折,是大面积砂体叠加连片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立了大型浅水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有效指导了凹陷区油气勘探重大突破与储量快速落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群特征及分布
    唐勇1,徐洋2 ,瞿建华1,孟祥超2,邹志文2
    null    2014, 35 (6): 1-1.  
    摘要195)      PDF(pc) (300KB)(1478)    收藏
    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平缓斜坡背景下的浅水扇三角洲沉积,发育重力流、牵引流双重流体机制下形成的岩相类型。凹陷周缘主要发育夏子街、黄羊泉、中拐、克拉玛依、玛东和夏盐等6大扇三角洲体系,根据古坡度、物源供给方式分为山口陡坡型、山口缓坡型、靠山缓坡型、靠山陡坡型和靠扇陡坡型等5类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紧邻玛湖富烃凹陷,前缘砂体分布范围广,延伸距离远,交互叠置覆盖玛湖凹陷中、下斜坡带,有通源断裂沟通下伏油源,侧翼及上倾方向有扇三角洲平原相致密带形成有效遮挡,侧向和顶、底板湖相泥岩封隔层发育,成藏条件优越,控制着斜坡区油气垂向与平面的分布与富集,具备大面积成藏的宏观地质背景,三角洲内部及扇体间的沉积相带立体配置关系为凹陷斜坡区岩性油藏提供了成藏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状况对比研究的启示
    曹艳,龙胜祥,李辛子,胡小虎,王传刚,王烽
    null    2014, 35 (1): 1-1.  
    摘要180)      PDF(pc) (300KB)(1478)    收藏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煤层气资源已进入商业化开发利用阶段。中国埋深小于2 000 m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当,充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对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煤层气商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国有较大的差距。为实现中国煤层气开发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煤层气区块的地质条件、开发技术、优惠扶持政策和经济性等,在借鉴美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煤层气当前开发现状,从地质认识、开发方式技术、“低成本”战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认识和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童氏曲线图版的理论完善及应用
    崔英怀, 惠会娟, 盛寒, 高文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6): 704-708.   DOI: 10.7657/XJPG20200610
    摘要1119)   HTML28)    PDF(pc) (586KB)(1475)    收藏

    童氏曲线图版法是注水开发油田标定可采储量的主要方法。随着中国注水开发油藏相继进入高含水期,出现许多实际油藏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与童氏曲线图版吻合性较差的现象。为此,在新的渗流特征方程的基础上,利用Welge方程,导出了童氏曲线的通式,完善了童氏曲线的理论基础。童氏曲线的通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典的童氏曲线及其改进式,其对应的水驱特征曲线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马克西莫夫水驱特征曲线、校正马克西莫夫水驱特征曲线和沙卓罗夫水驱特征曲线,表明童氏曲线的通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通过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应用,给出了绘制实际油藏童氏曲线图版的方法和确定油藏特征参数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蒙启安, 李春柏, 白雪峰, 张文婧, 薛涛, 彭建亮, 唐振国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64-271.   DOI: 10.7657/XJPG20210302
    摘要708)   HTML26)    PDF(pc) (1691KB)(1472)    收藏

    通过回顾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不同阶段研究成果,分析各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过程及其对新领域勘探的作用,将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分为3个阶段:构造油藏勘探阶段(1955—1985年)、岩性油藏勘探阶段(1986—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并重勘探阶段(2011年至今)。从发展角度回顾历史:要重视勘探思维观念转变,发现的条件在于思路。客观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的认识程度是勘探部署的基石,持续性的理论创新是实现油气勘探突破的保障,工程技术创新是实现油气储量稳定增长的关键。盆地成熟探区仍然是今后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国内外扇三角洲研究综述
    古永红, 王振宇, 谭秀成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6): 590-593.  
    摘要236)      PDF(pc) (236KB)(1460)    收藏
    扇三角洲一直是国内外沉积学家研究的焦点。三十余年来,经过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人们对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扇三角洲的概念、扇三角洲的分类、形成背景、形成过程、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扇三角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对寻找沉积矿床和油气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扇三角洲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勘探新突破及启示
    唐勇,郭文建,王霞田,鲍海娟,吴海生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01
    摘要388)      PDF(pc) (300KB)(1459)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1993年发现玛北油田、1994年发现玛6井区油藏之后,近20年勘探工作未获重大进展。2010年,针对玛湖凹陷资源条件、储集层条件和增产潜力进行了整体评价,认为玛湖凹陷斜坡区是石油预探的重大战略领域。由此转变勘探理念,由源边断裂带构造勘探逐步转到源内主体区岩性勘探,自2012年之后连续6年持续获得发现,截至目前已发现六大油藏群,形成南、北两个大油区。新增三级储量12.4×108 t,其中探明地质储量5.2×108 t. 玛湖凹陷砾岩大油区的发现,证实了源上砾岩储集层在断裂沟通下可大面积成藏,证实了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能够实现低渗透砾岩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南美西部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分段特征
    琚亮, 张光亚, 温志新, 汪伟光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4): 431-434.  
    摘要282)      PDF(pc) (580KB)(1458)    收藏
    发育在南美西缘的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群为南美重要的油气产区,其形成于3 个大的构造背景之下:北部为加勒比板块演化叠加安第斯前陆挤压;中部的次安第斯前陆盆地长期处于冈瓦纳古陆的大陆边缘环境,之后受到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安第斯山脉的隆升和冲断;南部巴塔哥尼亚各盆地的形成演化更多地受到冈瓦纳古陆裂解和大西洋形成的影响。综合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演化以及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将其划分成6 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
    郭桂生, 蔺敬旗, 张仲华, 吴丛文, 侯庆宇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2): 187-189.  
    摘要302)      PDF(pc) (202KB)(1452)    收藏
    钻井液漏失、井喷、井壁坍塌和油气层受污染等异常情况,主要受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以下简称“三压力”)控制,是钻井技术人员经常面临的问题。钻前建立“三压力”剖面,就可以设计出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保证油田勘探开发生产中的钻井施工安全。电缆地层测试直接获取较为精确的地层孔隙压力,利用偶极声波测井方法能预测出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建立其连续剖面。最终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三压力”成果数据库和网上查询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贾承造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20 (3): 177-177.  
    摘要369)      PDF(pc) (260KB)(1452)    收藏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匡立春1, 王霞田2, 郭旭光2, 常秋生2, 贾希玉2
    null    2015, 36 (6): 1-1.   DOI: 10.7657/XJPG20150601
    摘要327)      PDF(pc) (300KB)(1442)    收藏
    吉木萨尔凹陷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燕山运动期改造作用较强,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期,现今为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全凹陷分布,以咸化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是一套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的混合型,目前处于成熟阶段。与其他地区致密油对比,芦草沟组致密油“甜点”具有单层薄、纵向上跨度大的特点,有两段“甜点”发育相对集中段。“甜点”储层以白云质粉细砂岩为主,覆压孔隙度平均10.8%,覆压渗透率为0.001~0.6 mD,以微细溶蚀孔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鄂尔多斯盆地低丰度大型岩性气田成藏机理 ——以榆林气田为例
    李艳霞1,田毓峰2,李净红1
    null    2012, 33 (4): 1-1.  
    摘要106)      PDF(pc) (300KB)(1441)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发育一系列低丰度大型岩性气田。对其中榆林气田形成机理的研究表明,大型平缓构造背景下,河流-三角洲砂体与烃源岩大面积分布且呈“三明治”式间互接触,为低丰度大型气田提供了成藏条件;区域性构造抬升剥蚀和大面积薄层致密砂岩储集层是导致榆林气田储量低丰度的根本原因;低丰度大型岩性气田的“甜点”主要受控于输导体系的质量,尤其在厚层带状砂体—裂缝型输导体系发育区,天然气富集程度高。利用流体包裹体、天然气组分等地球化学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沉降演化将榆林气田形成划分为3个阶段:早中侏罗世,早期生烃侵位与储集层物性改造阶段;早白垩世,成藏要素达到最大优化配置,岩性气藏形成阶段;晚白垩世至现今,构造抬升与大面积薄层致密砂岩储集层有效耦合使气田保存至今成为低丰度大型气田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分段对比
    温志新1,万仑坤1,吴亚东2,贺正军1,汪永华1
    null    2013, 34 (5): 1-1.  
    摘要125)      PDF(pc) (1916KB)(1427)    收藏
    以板块学说为理论基础,利用多渠道资料来源,研究了西非沿海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分段对比了古沉积环境变化及其对大油气田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三段”“四类”盆地大油气田成藏模式。研究认为,“三段”盆地都经过了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及漂移期被动大陆边缘3个原型阶段,南段“裂谷层系发育型”盆地由于被动陆缘层系不发育,形成“裂谷层系构造-地层型”大油气田成藏模式;中段含盐型盆地以过渡期陆间裂谷盐岩充填为特征,其上、下的漂移期海相及裂谷期湖相沉积均可形成优质烃源岩,盐岩及海相页岩作为优质盖层,形成了“双源-双盖型”成藏模式;北段转换型盆地漂移期海相沉积厚度大,“窄”陆棚、“陡”陆坡型盆地边缘形成了“漂移期浊积砂体群型”成藏模式。尼日尔高建设三角洲盆地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基浊积砂体型”成藏模式,内环滚动背斜带油气最富集,中环泥运动背斜带、外环逆冲挤压背斜带的浊积砂体中都有大油气田发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断裂构造特征
    曲国胜, 马宗晋, 张宁, 李涛, 田野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3): 290-295.  
    摘要205)      PDF(pc) (2990KB)(1424)    收藏
    对准噶尔盆地周缘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查清了周缘主要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 在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结晶基底和莫霍面三维构造分析的基础上, 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岩石圈断裂, 其中卡拉麦里-三个泉东-三个泉断裂带控制了陆梁隆起的长期活动和构造演化,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盆地内部基底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在对各沉积盖层断裂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盖层中的断裂系统进行了叠加分析, 结果发现, 盖层中的断裂密集带与深部断裂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 它们形成了以深部断裂为树干, 以盖层断裂为枝体的深浅部断裂构造组合; 深部断裂构造对现今地貌起着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前陆盆地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
    刘亢, 曲国胜, 许华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6): 778-781.  
    摘要97)      PDF(pc) (442KB)(1424)    收藏
    前陆盆地与造山带具有良好的耦合性,可以用盆山耦合的思想来研究前陆盆地与构造事件的响应关系。逆冲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可容纳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对盆地充填和层序叠置样式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整个前陆盆地区域具有两个阶段的盆地发展过程,第一个沉积阶段与冲断带附近的载荷侵位引起的构造沉降密切相关,第二个阶段发生于冲断带的侵蚀期,导致了盆地的再次沉积。前陆盆地不同的沉积层序是不同的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田在艺, 柴桂林, 林梁
    新疆石油地质    1990, 11 (4): 259-275.  
    摘要935)      PDF(pc) (2136KB)(1409)    收藏
    塔里木盆地位于亚洲中部,其基底由太古界、元古界深变质的结晶岩块组成。其北为中亚—蒙古褶皱带,其南为昆仑山褶皱带。就地史分析,塔里木盆地可分为前地台期、地台期和盆地期;就区域构造特征,盆地可划分为山前坳陷、盆地内部隆起与凹陷和盆地边缘逆冲断隆三种不同类型构造单元。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大型克拉通断—坳陷叠加含油气盆地,属压性构造,并伴随强烈的压扭性平移断层。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序列和块断结构,与北美A型消减有关的“前渊”沉积序列和构造式样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1. 注入伴生CO2以提高北部湾油田采收率
    徐怀颖, 张宝生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6): 627-628.  
    摘要178)      PDF(pc) (218KB)(1391)    收藏
    分析北部湾油田的地质情况后认为注入CO2气体可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筛选论证,将东方1-1气田在海南岛陆上终端分离出的CO2注入北部湾的C油田,CO2日分离量1 000 t 时,正好能满足油田驱油需要的注入量,可实现20年的稳定注入。虽然180 km 的管线费用较大,但是驱油提高的采收率产生的效益更大,不仅能覆盖前期所有的投入,还能有不少获利,如果计算碳税或者碳交易的一些收入,CO2驱油的前景更加光明,具有很好的经济、环保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2. 塔里木盆地四十年油气勘探的回顾与展望
    王秋明, 张纪易
    新疆石油地质    1992, 13 (4): 285-293.  
    摘要104)      PDF(pc) (836KB)(137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3.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发育的时空特点
    陈汉林, 杨树锋, 厉子龙, 余星, 罗俊成, 何光玉, 林秀斌, 王清华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2): 179-182.  
    摘要336)      PDF(pc) (349KB)(1354)    收藏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是盆地演化历史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大火成岩省的组成单元主要包括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及辉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辉绿岩、碱性正长岩和正长斑岩岩墙等,其中以玄武岩和辉绿岩最为发育。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单元分布在满加尔坳陷西段和塔北隆起西段,塔中隆起、巴楚隆起以及塔西南坳陷,几乎涵盖半个塔里木盆地,面积约 20×104 km 2 ,并有 7 个残余分布的厚度中心。大火成岩省发育具有如下的时间序列:瓦吉里塔格地区的层状岩体→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278×106 ~292×106 a)→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272×106 ~288×106 a)→辉绿岩脉、超基性岩脉→正长岩(包括石英正长斑岩岩脉)(277×106 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4.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和形成环境
    张元元,李威,唐文斌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6
    摘要333)      PDF(pc) (300KB)(1350)    收藏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凹陷中下二叠统风城组的湖相优质烃源岩被认为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碱湖沉积,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里油区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区域构造、沉积学以及岩石矿物学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风城组沉积于西准噶尔地区古生界基底上所发育的二叠纪造山后伸展断陷中,整体上是一套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其中碱湖沉积集中于玛湖凹陷的中心地带。风城组发育大量的特征性碱类矿物,包括硅硼钠石、氯碳酸钠镁石、碳酸钠钙石、水硅硼钠石、碳镁钠石、碳氢钠石和苏打石等,表征了碱湖沉积特点,碱化程度高,区别于常见的盐湖沉积。碳酸钠钙石、碳氢钠石、硅硼钠石和水硅硼钠石等碱类矿物的发育,证实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形成于受深部热液作用影响的高盐度闭塞性湖泊环境,而不是蒸发成因,这也和伸展断陷背景下活跃的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5. 石灰岩分类新方案
    金振奎,邵冠铭
    null    2014, 35 (2): 1-1.  
    摘要160)      PDF(pc) (300KB)(1339)    收藏
    石灰岩分类是石灰岩成因及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但目前在中国尚无一种普遍接受的石灰岩分类方案。由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案,造成了同一类石灰岩有不同的名字,或同一个名字含义不同等混乱现象。在充分研究前人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石灰岩分类方案。根据结构组分类型及含量等特征,将石灰岩分为灰泥石灰岩、含颗粒灰泥石灰岩、颗粒质灰泥石灰岩、颗粒石灰岩(包括灰泥颗粒石灰岩、亮晶颗粒石灰岩)、礁石灰岩(包括亮晶礁石灰岩、灰泥礁石灰岩)、礁砾屑石灰岩(包括亮晶礁砾屑石灰岩、灰泥礁砾屑石灰岩)。每一类还可根据颗粒类型或造礁生物类型进一步细分。此外,还可采用三级命名法,根据矿物成分进一步细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6. 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杨秀春, 毛建设, 林文姬, 郝帅, 赵龙梅, 王渊, 李丽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381-388.   DOI: 10.7657/XJPG20210315
    摘要685)   HTML12)    PDF(pc) (1600KB)(1325)    收藏

    主要根据地质认识转变、技术发展、钻井数量、勘探成果与产气量,将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外合作勘探评价阶段,水平井型排采8+9#煤层,产水量大、排液降压困难;井组试采评价阶段,丛式井组合层排采4+5#煤层和8+9#煤层,排水采气效果显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先导试验阶段,优选富集区井网面积降压试采,获得高产突破;大规模开发与滚动扩边评价阶段,有利区规模建产及复杂区滚动扩边勘探,实现年产气量5×108 m3。以地质认识进展和勘探成果为依据,总结了保德区块低阶煤层气气源成因、成藏模式与“甜点”评价对于勘探开发的启示,提出低阶煤层气“热成因气为主、生物成因气补充”、“水动力控气、单斜缓坡成藏”理论,建立低阶煤层气富集“甜点”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低阶煤层气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7.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基本特征及其高效生烃
    王小军1,王婷婷2, 曹剑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02
    摘要346)      PDF(pc) (300KB)(1324)    收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现了古老碱湖烃源岩,为丰富极具特色的碱湖生油理论,对该套碱湖烃源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风城组岩石成分相当复杂,主要由陆源碎屑、碳酸盐组分和火山物质以不同比例混积而成,可称为碱湖白云质混积岩。风城组生烃母质以菌藻类为特色,并且随着沉积环境碱性增强,细菌活跃性增强,改造形成的无定形体有机质含量升高。碱湖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总体达到中等—优质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以Ⅰ型—Ⅱ1型为主,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风城组一段到三段发育完整成碱演化旋回,风城组二段达到成碱演化高峰期,碳酸盐含量最高,生烃母质几乎全为无定形体,生烃潜力最大。烃源岩多期高效生烃,产烃率高,几乎2倍于一般湖相烃源岩,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2大百里油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未来仍有广阔的勘探空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8. 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综合地层区划
    黄智斌, 吴绍祖, 赵治信, 李猛, 谭泽金, 杜品德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1): 13-17.  
    摘要381)      PDF(pc) (924KB)(1323)    收藏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近二十年来在地层沉积和构造研究方面的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特别是盆地覆盖区)地层区划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共划分出1个地层区、11个地层分区和29个地层小区,并概述了各地层单元的边界及地层沉积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9. 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含油性与烃类赋存状态
    钱门辉, 王绪龙, 黎茂稳, 李志明, 冷筠莹, 孙中良
    新疆石油地质    2022, 43 (6): 693-703.   DOI: 10.7657/XJPG20220607
    摘要417)   HTML5)    PDF(pc) (4169KB)(1314)    收藏

    页岩含油性评价以及烃类赋存状态是页岩油甜点评价与优选的关键,以玛页1井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多温阶热解、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开展页岩含油性评价以及烃类赋存状态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风城组页岩油甜点层优选。研究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主要为3类岩相组合,风二段烃源岩品质相对最好,风一段烃源岩品质一般,风三段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差,有机质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处于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物质基础,纵向上风城组页岩可划分为6个含油性较好的甜点层,风二段顶部以及中部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发育段的含油性最好,烃类赋存状态主要为游离态,游离油占总油80%以上,游离油主要赋存于粒间孔和层理缝中,呈连续分布状,具备较好的含油性基础和可动资源前景,研究成果为风城组页岩油下一步的勘探部署与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0. 基于动态有效应力系数的地层压力估算方法
    周云秋, 贺锡雷, 林凯, 秦思萍, 张陈强, 刘宗杰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2): 245-251.   DOI: 10.7657/XJPG20230216
    摘要524)   HTML26)    PDF(pc) (649KB)(1305)    收藏

    地层压力可反映地下岩层孔隙度、压实情况、流体赋存状态等,对于寻找有效储集层十分重要。针对目前计算地层压力时将有效应力系数简化为1的情况,以统一岩石骨架模型及Gassmann方程为基础,计算出含孔隙结构参数的动态有效应力系数,结合常规Eaton法实现地层压力及压力系数的估算,提高地层压力的预测精度。以碳酸盐岩及砂岩储集层为例,估算的地层压力在水层、油层、气层等均出现异常高值,比常规Eaton法计算结果的精确度更高,寻找的有效储集层更可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1. 玛湖凹陷源上砾岩大油区形成分布与勘探实践
    支东明1a,唐勇1b,郑孟林1b,郭文建1b,吴涛1b,邹志文2
    null    2018, 39 (1): 1-1.   DOI: 10.7657/XJPG20180101
    摘要355)      PDF(pc) (300KB)(1302)    收藏
    综合物探、地质、钻探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区发现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油藏解剖及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储盖组合整体研究,完善了研究区成藏模式,指导了夏子街、克拉玛依、中拐、夏盐等百口泉组和上乌尔禾组沉积扇体油气勘探的整体突破,发现了北部百口泉组、南部上乌尔禾组2大油区。认为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沉积期的大型斜坡构造背景,下二叠统风城组优质碱湖烃源岩,2大不整合面之上叠置连片分布的砾岩体,以及高陡断裂等是玛湖凹陷大油区形成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期退积型砾岩体搭接连片大面积分布岩性油气藏群成藏模式。玛湖凹陷大油区勘探发现过程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对该区中二叠统、深部石炭系—下二叠统的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2. 天山南北前陆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沉积及储集层特征对比
    高志勇, 冯佳睿, 崔京钢, 周川闽, 石雨昕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1): 80-92.   DOI: 10.7657/XJPG20200110
    摘要471)   HTML6)    PDF(pc) (5024KB)(1291)    收藏

    通过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厚度、岩性组合和沉积相对比分析,认为由于早白垩世之前天山南部古地势高于北部,使得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在以上3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明确了库车坳陷侏罗系各组厚度均小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以及早侏罗世沉积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的成因机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天山南北古气候、构造古地理和古地形的差异,以及晚白垩世末期构造隆升与剥蚀作用,造成了库车坳陷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沉积环境和厚度的差异,也造成了两者的储集层碎屑组分、埋藏方式、裂缝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在进一步厘定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有利砂体展布范围的基础上,梳理天山南北前陆盆地深层储集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的差异,认为勘探程度较低的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储集层受沉积相、地温梯度、埋藏方式、异常高压、次生溶蚀作用、构造缝等控制,指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3. 单河道砂体的识别方法
    金振奎, 时晓章, 何苗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6): 572-575.  
    摘要229)      PDF(pc) (522KB)(1276)    收藏
    露头考察表明,很多横向分布稳定的砂体实际上是复合河道砂体,是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的。单河道砂体在储集物性方面的明显差异和隔夹层的存在,导致复合河道砂体含油不均匀。正确识别复合河道砂体中单个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可以更准确地建立储集层的地质模型,更好地进行剩余油挖潜。从露头、钻井和地震的角度,提出了判别单河道砂体的一些方法,即露头实测法、岩性对比法、电性对比法、厚度中心法、统计约束法、地震相及属性分析法。这些方法在寻找岩性油气藏中较经济、实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4. 火山活动与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1): 5-10.  
    摘要327)      PDF(pc) (626KB)(1274)    收藏
    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岩体和侵入岩体对沉积层形成了热源灶体,依火山岩体和侵入岩体与生油层的层序关系可分为上灶、中灶和下灶,形成灶体生烃模式。火山活动向沉积盆地供给了地球深部来源的CO、CO,和H,等地球深部无机成因的非烃气体,它们可以合成烃,使沉积盆地的沉积盖层出现合成生烃机制。来自地球深部的无机成因的天然气中还有甲烷碳同位素≥-25‰、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组成成反序排列的无机烷烃气并在松辽盆地形成了无机烷烃气藏;火山活动为沉积盆地送来了岩浆岩,其中的地幔岩中见有烷、烯、炔等烃类物质;岩浆岩中的结晶岩含有烷烃类物质,且有随密度增加含经量增加的趋势;岩浆岩中的火山岩也含有烷烃物质,也有随密度增加含烃量增长的趋势,同时还有随密度增加烃类物质的碳原子数也有增加的趋势。火山活动还向沉积盆地供给热液流体,以水为载体的某些金属元素,如Fe、Mn、Zn、Cu、Pd等促进了烃类物质的生成量,使具有二元结构的沉积盖层盆地出现了催化生烃模式。总之,火山活动对沉积盖层呈二元结构的盆地的油气生成增加多种模式,使二元结构盆地存在有机生油机制、合成生油机制,同时也存在无机生烃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5. 潜山油藏注气重力驱高精度数值模拟
    王睿思, 曾庆桥, 黄埔, 廉黎明, 李俊杰, 程鹏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2): 180-187.   DOI: 10.7657/XJPG20200207
    摘要465)   HTML12)    PDF(pc) (5447KB)(1273)    收藏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为碳酸盐岩底水块状油藏,早期曾开展过井组注氮气现场试验,形成了44 m的油柱,目前油藏已进入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和含水率高的双高开发后期,亟需转变开发方式。以室内实验、早期现场井组试注经验、测井解释成果等为基础,通过优化地质模型,搭建数值模拟高性能云计算平台,优化双重介质潜山油藏数值模型,在网格精度为60 m×60 m×3 m,总网格数为97×10 4的模型基础上,开展了注气重力驱高精度数值模拟,编制了雁翎油田潜山油藏注气重力驱方案。方案预测提高采收率11.8%,最终采收率可达43.4%,效果显著,可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6.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刘文斌, 姚素平, 胡文蠧, 边立曾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3): 264-267+180.  
    摘要223)      PDF(pc) (367KB)(1259)    收藏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选择与综合运用流体包裹体的测定方法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资料,才能对油气运移成藏历史作出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7.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演化
    邵 雨1,杨勇强2,万 敏1,邱隆伟2,操应长2,杨生超2
    null    2015, 36 (6): 1-1.   DOI: 10.7657/XJPG20150602
    摘要248)      PDF(pc) (300KB)(1255)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录井等资料,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受陆源碎屑注入、火山活动和内源碳酸盐岩的影响,总体具有以白云质岩类为主、岩石组分复杂、结构多变等特点。湖盆由早期的敞流湖盆逐渐演变为晚期的闭流湖盆,甜点体具有粉砂层薄、石英和长石含量高、碳酸盐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的特点,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水下浅滩、混合坪、云坪等沉积环境。下甜点体内石英和长石含量较高,而上甜点体内白云石含量较高,甜点体间则主要发育半深湖泥和重力流沉积。由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造成沉积物沿湖盆边缘至盆地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芦草沟组沉积时期,风携带大量火山物质进入湖盆,造成了湖盆中正常沉积物与火山物质及陆源碎屑物质混合沉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8. 影响声波变密度测井评价固井质量的因素
    毛海涛, 吴波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3): 314-317.  
    摘要235)      PDF(pc) (487KB)(1245)    收藏
    目前国内固井质量评价大量使用声波变密度测井资料,但声波变密度测井的首波声幅曲线仅可用来评价水泥环第一界面的胶结情况,而全波列变密度图像既能反映第一界面胶结情况,又能提供第二界面的胶结信息。对影响声波变密度测井资料评价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详尽剖析后指出,在对固井质量解释时,应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提高资料综合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9. 深水油气井温度压力计算
    刘通, 李颖川, 钟海全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2): 181-183.  
    摘要162)      PDF(pc) (303KB)(1242)    收藏
    井筒温度分布是深水油气井开发和生产动态分析的必需参数。由于深水油气井裸露在海水中的井段较长,其传热规律不同于地层段,海水温度又随其深度呈非线性分布并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使得其温度计算较陆上和浅海油田更复杂。根据传热学基本理论和海水、地层段井筒传热特点,建立了深水油气井井筒温压耦合数学模型,采用龙格库塔法求解。该模型考虑了变化的环境温度梯度、井身结构、管斜角、不同环空传热介质等。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实例数据吻合较好,可满足开发工程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0. 纵、横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比及弹性模量与岩石所含流体的关系
    黄凯, 徐群洲, 杨晓海, 赖仲康, 张露菲
    新疆石油地质    1998, 19 (5): 369-371.  
    摘要213)      PDF(pc) (178KB)(1242)    收藏
    据对准噶尔盆地西部井下岩心进行的实验室模拟测试, 饱和水的岩心样品, 其纵横波速度比(vp/vs)、泊松比(σ)、杨氏模量(E)、和拉梅常数(λ), 均大于饱和油的岩样, 而其体积模量(K)和剪切模量(μ),则小于饱和油的岩样。岩石的弹性模量还与孔隙度有关, 孔隙度增大则模量降低,孔隙度减小则模量提高。当实验压力提高时,则弹性模量增大, 实验压力降低时, 弹性模量减小。岩石的上述特性是有规律的, 这为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检测油、气、水在岩石中的分布,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1.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古沉积背景
    秦志军1,陈丽华1,李玉文2,王婷婷3,曹 剑3
    null    2016, 37 (1): 1-1.   DOI: 10.7657/XJPG20160101
    摘要283)      PDF(pc) (300KB)(1241)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全球最古老的碱湖优质烃源岩,但其古沉积背景尚未得到系统剖析,限制了对风城组发育模式与成烃演化的认识。通过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古沉积的地貌、气候、水深、盐度和水温等特征,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在风城组沉积期总体属于闭塞型湖泊,古地貌表现为西陡东缓的不对称箕状凹陷,凹陷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湾;风城组沉积期碱湖形成的气候条件为半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并且季节性的潮湿环境与干旱环境相交替;古水深总体较浅,发育深色细粒的烃源岩;古水体为高盐度水介质,风城组二段盐度最高,指示风城组二段沉积时期碱湖最发育;古水温较高,相当于暖相—偏暖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2. 页岩与煤岩等温吸附模型对比分析
    赵天逸,宁正福,曾 彦
    null    2014, 35 (3): 1-1.  
    摘要173)      PDF(pc) (300KB)(1239)    收藏
    采用Freundlich经验公式、Langmuir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Toth吸附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等5 种单组分模型对煤与页岩CH4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别检验了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煤岩还是页岩,三参模型拟合度均高于二参模型。二参模型中,Langmuir 模型对煤岩与页岩拟合精度较高,约是Freundlich经验公式模型的8倍以上。三参模型拟合精度都很高,其中对于页岩来说,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在平均温度下的拟合度最好,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较差;对于煤岩来说恰恰相反,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度最好,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较差。总体来看,页岩与煤岩分别对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扩展的Langmuir模型拟合最好,Freundlich经验公式拟合最差。研究结果对煤岩与页岩等温吸附模型的精确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3. 太平油田强边底水稠油油藏剩余油赋存规律
    吴伟, 张博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2): 173-178.   DOI: 10.7657/XJPG20210207
    摘要603)   HTML10)    PDF(pc) (1361KB)(1236)    收藏

    太平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为强边底水油藏,边底水活跃,水侵严重,储量动用不充分,采出程度低,剩余油量大,具有开发调整的潜力。根据太平油田馆陶组下段油藏开发方式和剩余油赋存规律,通过水平井变流线井间加密调整,采用大通道堵水调剖和冷采降黏开发,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矿场水平井开发调整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降低了稠油开发成本,形成的强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配套技术可供类似油藏开发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4. 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潜力分析
    岳来群1,康永尚2,陈清礼3,商岳男2,佘振兵4,陈 玲5
    null    2013, 34 (2): 1-1.  
    摘要333)      PDF(pc) (300KB)(1235)    收藏
    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分布区域较广,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生于缺氧的闭塞滞留海洋环境。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 960×108 m3. 虽然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和热事件,导致贵州地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产状复杂、局部微变质,但仍应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在未来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将其与常规以及致密碎屑岩、碳酸盐岩油气藏等一并考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5.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张才利, 刘新社, 杨亚娟, 喻建, 韩天佑, 张艳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53-263.   DOI: 10.7657/XJPG20210301
    摘要698)   HTML19)    PDF(pc) (4351KB)(1228)    收藏

    在系统总结梳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和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将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及周边构造油气勘探阶段(1907—1969年),侏罗系古地貌石油勘探阶段(1970—1979年),三叠系三角洲和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油气勘探阶段(1980—1999年),大型岩性油气藏油气勘探阶段(2000—2012年),致密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阶段(2013年至今)。在50余年的勘探实践中,形成了多项地质理论,如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成藏理论、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油成藏理论、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岩溶古地貌天然气成藏理论和盆地东部多层系成藏理论,推动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6. 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胡东风, 王良军, 黄仁春, 盘昌林, 张庆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283-290.   DOI: 10.7657/XJPG20210304
    摘要726)   HTML24)    PDF(pc) (1888KB)(1224)    收藏

    在系统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勘探(1953—2000年)、岩性气藏勘探(2000—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2010年至今)3个勘探阶段。优选近20年来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普光气田、元坝气田和涪陵气田3个大气田,通过梳理其早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认识创新、勘探思路转变、勘探发现与后续部署的系统论述,以期为其他盆地或地区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7. CO2 地下埋存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
    姚约东, 李相方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4): 493-495.  
    摘要175)      PDF(pc) (250KB)(1224)    收藏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应用成果表明,向油层中注入 CO2 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而且可以实现 CO2 的长期地质埋存。通过开展国外 CO2 埋存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现状调研,了解国外利用油藏进行 CO2 埋存及提高采收率的最新动向,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储集层、流体性质及开采方式等因素对 CO2 驱油与埋存的影响。基于典型试验区油藏参数的数值计算结果,对影响 CO2 驱油与储存系数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影响 CO2 埋存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评价指标参数,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8.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的发现与成藏机制
    支东明
    null    2016, 37 (4): 1-1.   DOI: 10.7657/XJPG20160401
    摘要221)      PDF(pc) (300KB)(1223)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富烃凹陷近5年在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中持续取得突破,发现了中国首个亿吨级源上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群。这一勘探重大发现得益于勘探思路从构造型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向连续型油气藏的转变。成藏机制综合分析认为,玛湖富烃凹陷石炭系—二叠系优质烃源岩发育,有利于原油生成;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优质储集层与构造岩性圈闭群,断裂沟通了烃源岩与储集层,有利于原油成藏;百口泉组构造平缓,顶、底板条件好,有利于原油富集;百口泉组存在异常高压与裂缝,原油性质好,储集层甜点发育,有利于原油高产。因此,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亿吨级准连续型高效油藏群整体含油、局部富集,受鼻状构造带、前缘有利相带和断裂联合控制,能规模成藏,潜力巨大,是对全球连续型油气藏勘探与研究的重要补充。当前勘探程度较低的黄羊泉扇、玛东扇和夏盐扇展布区值得重点考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9. 储集层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气窜的影响规律
    贾凯锋1,王玉霞1,王世璐1,计董超2a,刘斌2b,张瑞尧1,高金栋1
    null    2019, 40 (2): 1-1.   DOI: 10.7657/XJPG20190214
    摘要260)      PDF(pc) (300KB)(1221)    收藏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CO2驱油的原油采收率并最大限度地抑制CO2气窜现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储集层非均质性(平面和纵向)对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基于实验效果分析了不同模型产油量、最终驱油效率、见气时间、气窜时间及驱替压差等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储集层渗透率级差越小,CO2驱油过程中气窜时间越晚;在平面上,高注低采效果优于低注高采,即注入端渗透率较大时,CO2气窜时间较晚,驱替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0. 前陆盆地研究进展
    伍杨洋, 冯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 (1): 87-91+0.  
    摘要249)      PDF(pc) (489KB)(1217)    收藏
    前陆盆地是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即楔顶带、前渊带、前隆带和后隆带。根据前陆盆地带成因和位置,可以分为3种类型: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演化是个动态过程,具有递进式的演变特征。前陆盆地主要受到地貌载荷、俯冲载荷、动力学板块载荷等载荷的共同作用,引起岩石圈的挠曲。前陆盆地和挤压造山带是成对出现的,表现明显的耦合性和互补性。在前陆盆地中,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构造部位是双冲构造带底面逆冲断层上的断展背斜与滑脱背斜,隐伏逆冲前缘的断层扩展褶皱,以及被动顶板双冲构造所夹持的“三角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1. 凝析气藏开发技术现状及问题
    郭平, 李士伦, 杜志敏, 孙雷, 孙良田, 李闽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3): 262-264.  
    摘要215)      PDF(pc) (154KB)(1200)    收藏
    随着凝析气田发现的增加,研究相关的开发技术有重要的意义。总结了凝析气田开发方面的主要成熟技术及不足,给出了总体技术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应当研究的问题。认为我国应当开展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关于深层凝析气相态问题、异常高压凝析气藏的渗流问题和深层凝析气藏综合开发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2.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张辉, 岳欣欣, 朱颜, 李艳然, 郭军参, 余梦丽, 陈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20, 41 (4): 379-387.   DOI: 10.7657/XJPG20200401
    摘要798)   HTML42)    PDF(pc) (1350KB)(1193)    收藏

    春光油田是一个多层系含油、多油藏类型、稀油稠油共存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为明确春光油田的油藏特征和成藏模式,系统开展了成藏要素和典型油藏分析。双凹陷供烃、多套储盖组合、多类型储集砂体、复式输导体系是春光油田多层系含油、立体成藏的必要条件,地层超覆线、剥蚀线和砂体尖灭线附近是油气有利聚集区。含膏盐区域性盖层、高孔渗储集物性是春光油田沙湾组稀油高产的关键因素,生物降解作用是白垩系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稀油和稠油分布主要受保存条件控制。进一步明确春光油田的油气成藏模式为:双凹供烃、两期充注、复式输导、立体成藏、降解稠化,并指出了春光油田的增储领域,对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及周缘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3.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袁玉哲, 罗家群, 朱颜, 刘桂兰, 李磊, 余梦丽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364-373.   DOI: 10.7657/XJPG20210313
    摘要929)   HTML9)    PDF(pc) (1926KB)(1187)    收藏

    南襄盆地共分为3个凸起和4个凹陷。经过40多年的勘探,在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获得油气发现并取得丰硕的成果。重点依据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勘探史上形成的3次储量增长高峰,将盆地勘探历程分为初期勘探(1970—1983年)、全面勘探(1984—1999年)及深化勘探(2000年至现今)3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重大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泌阳凹陷油气富集规律更为明显、油藏类型更具代表性,从而将泌阳凹陷划分为4个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泌阳凹陷双河鼻状构造、北部斜坡带、南部陡坡带及环洼带。通过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总结出断陷湖盆大型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北部斜坡带复杂断块油藏、南部陡坡带小型砂砾岩油藏、环洼带断层-岩性油藏的勘探思路、技术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带来一些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4. 粘土矿物与油气
    赵杏媛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4): 533-536.  
    摘要356)      PDF(pc) (414KB)(1182)    收藏
    粘土矿物分布的广泛性和特有的晶体结构、物理化学特性,使它与石油地质和钻采工程中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与砂岩孔隙度、渗透率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同一种粘土矿物形态和产状的差异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也有差异。粘土矿物是最重要的油气层损害的潜在因素,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有明显的区别,根据粘土矿物分析研究成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油气层损害的有利措施,才能使油气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5. 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多元成因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6): 768-774.  
    摘要204)      PDF(pc) (407KB)(1181)    收藏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适合于中国地质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问题,“生命物质”也来源于“无机物合成的沥青”,油气的有机与无机成因说都只说到了物质演化不同阶段的作用,依中国地质特征分析,油气应具有多种生成机制与模型。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殊风格是火山活动活跃,由此引出了多种生烃机制:火山活动贡献了有机生烃机制灶体生烃模型与催化生烃模型、贡献了无机生烃机制,还贡献了可以再生的合成生烃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6. 确定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的几种方法
    王娟, 刘学刚, 崔智林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2): 203-204.  
    摘要689)      PDF(pc) (270KB)(1178)    收藏
    确定储集层孔隙度及渗透率下限值,是识别油气层、计算储量必需的参数,介绍了经验统计法、储集层喉道下限法、相渗曲线法和试气法等4 种常用储集层孔渗下限的计算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某气田B 井区石盒子组盒8 段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下限值进行了确定,其储集层孔隙度下限值确定为6.25%,渗透率下限值确定为0.1×10-3 μ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7. 博格达山前褶皱带的再研究
    彭希龄, 胡斌, 刘楼军
    新疆石油地质    1990, 11 (4): 276-295.  
    摘要173)      PDF(pc) (2321KB)(1174)    收藏
    博格达山前褶皱带是我国最复杂、最雄伟的山前构造单元之一。作者从彩红外航摄照片的解译入手,结合对露头的观察和近年大量勘探资料的利用,重新研究了博格达山前地区的构造,订正和描述了这个以大型带状复式背向斜和叠瓦状断裂伴生的弧状构造系统;探讨了形成机制;指出这里发育的只是大型逆掩断裂,不是推覆体;燕山期的构造特别强烈的根本原因是山前坳陷没有固化基底;博格达山前坳陷是直接继承海西地槽的晚期坳陷渐进演变而成的,故是一种新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8. 吐哈探区深层油气勘探进展及潜力评价
    支东明, 李建忠, 陈旋, 杨帆, 刘俊田, 林霖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253-264.   DOI: 10.7657/XJPG20230301
    摘要562)   HTML541)    PDF(pc) (2522KB)(1173)    收藏

    为实现吐哈探区油气勘探由中—浅层向深层、由常规向非常规转向,推动其深层油气资源勘探,通过对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准东地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的分析,对其含油气系统特征和勘探潜力评价,梳理主要勘探方向,优选战略突破领域。石炭纪—二叠纪,吐哈探区为统一沉积盆地,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建造;三叠纪—侏罗纪,研究区被分割,形成独立的前陆盆地;与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相对应,形成了石炭系海相—海陆过渡相、二叠系湖相和侏罗系湖相—煤系3套烃源岩,构成三大含油气系统。勘探思路的转变促进了深层油气勘探的重大进展,准东地区石钱滩组海相碎屑岩油气藏、二叠系页岩油藏、常规砂岩油藏以及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大规模优质储量,实现了战略资源的有序接替;应按照战略准备、战略突破和战略进行3个层次的勘探,聚焦10个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9.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技术应用
    王文东,赵广渊,苏玉亮,丰子泰
    null    2013, 34 (3): 1-1.  
    摘要207)      PDF(pc) (300KB)(1170)    收藏
    体积压裂技术在北美页岩油气藏的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体积压裂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总结,从地质和施工工艺两方面分析了体积压裂缝网形成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在不同储集层条件下的体积压裂技术施工要点。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体积压裂的单井产能比常规压裂的单井产能要高得多,且其缝网系统可使压力波及更为均匀,开发效果优势非常明显。针对我国致密油藏特征,提出了从致密油藏成藏机理、压前储集层评价、诱导应力场和裂缝起裂机理等3个方面入手的研究思路,这将对我国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0. 天然气藏中硫化氢成因研究进展
    赵兴齐, 陈践发, 张晨, 吴雪飞, 刘娅昭, 徐学敏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5): 552-556.  
    摘要308)      PDF(pc) (259KB)(1168)    收藏
    目前普遍认为天然气藏中硫化氢主要为生物硫酸盐还原(B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和含硫化合物热裂解等成因。一般认为,天然气中高含硫化氢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结果。从气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可以找到气藏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后的许多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很好地判断气藏是否发生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尽管对天然气藏中硫化氢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认识的问题,如硫化氢的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硫化氢与油气的关系,以及硫化氢形成的主控因素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硫化氢天然气成因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硫化氢天然气的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1.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远景
    翟光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4): 271-278.  
    摘要133)      PDF(pc) (1258KB)(1163)    收藏
    由于发育大量不同类型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盆地,中国大陆应赋存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国沉积盆地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不同类型盆地叠加,因此使中国石油勘探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的原油剩余可采储量可以一直开采到2063年,而天然气则可以延续至22世纪。目前,中国大部分的盆地基本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中国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有前陆盆地、古隆起及大型隆起周围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古生界海相油气藏和渤海湾地区浅层次生油气藏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对石油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革命性的,只要坚持持续勘探,中国石油工业一定会取得不断的发展,为此,提出了尽快开展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加强综合研究,解决关键技术及工艺,应用综合勘探技术,建立和运用风险勘探观点的五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2. 准噶尔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况军, 齐雪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 (1): 5-9.  
    摘要259)      PDF(pc) (423KB)(1156)    收藏
    准噶尔盆地是陆内坳陷盆地与前陆盆地相叠加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3 期伸展及随后的热沉降作用,发育了3 大套烃源岩;其间发育了3 期前陆盆地,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孕育了3 个关键成藏期。多次叠加作用形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与东北缘3 个前陆冲断带。西北缘逆掩断裂带早已被证明为大型油气聚集带;南缘冲断褶皱带的大、中型油气田也正被逐个发现;东北缘前陆冲断带也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勘探实践证明,准噶尔盆地前陆冲断带勘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领域明朗、方向清楚,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3. 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集层影响的新认识
    公繁浩, 鲍志东, 范正平, 伍星, 刘丽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4): 338-341.  
    摘要186)      PDF(pc) (456KB)(1154)    收藏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岩石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认为,早期自生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的转化、保存和改造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占据原生孔,并将其转化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形式,从空间上阻碍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对孔隙的破坏,为后期流体改造储集层提供了通道;其亲油的黏土矿物属性,为后期油气在低孔、低渗储集层中成藏提供了条件。另外,因绿泥石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发生水解,在开发具有绿泥石胶结的油藏时,应考虑到黏土矿物的敏感性。研究认为,绿泥石环边形成后储集层仍有较强的压实现象,前人认为的抗压能力可能被夸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4. 油气沉积学原理及其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丘东洲
    新疆石油地质    1992, 13 (1): 1-22.  
    摘要209)      PDF(pc) (1697KB)(1154)    收藏
    本文以油气藏形成条件中的生、储、盖、运、决为纲讨论了油气勒挥沉积学﹔以油气藏开发过程中与沉积、成岩的关系讨论了油气开发沉积学。在油气勘坏沉积学中重点论述了陆相沉积与储层及围闭的关系﹔在油气开发沉积学中重点论述了储层研究的基础---储层的沉积属性和成岩特征。强谓储层沉积、成岩研究应成为储层评价最重要的内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5. 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张文昭, 张厚和, 李春荣, 严寒, 李凡异, 郝婧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 (3): 346-352.   DOI: 10.7657/XJPG20210311
    摘要839)   HTML16)    PDF(pc) (1734KB)(1152)    收藏

    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经历40余年,综合考虑勘探策略及地质认识转变、勘探工作量、领域性突破、储量增长等因素,其勘探历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围绕隆起带大构造的早期探索阶段(1974—1984年)、围绕富烃凹陷中—浅层的背斜勘探阶段(1985—1999年)和围绕深水深层的油气并举复式勘探阶段(2000年至今)。勘探实践中探索出了多项创新性地质认识、理论和技术,如油气差异富集及复式聚集理论、多源成烃和复合输导的晚期成藏模式、低位体系域深水扇认识、“源-汇-聚”综合评价体系、近源供烃、联合输导成藏模式等,丰富和发展了油气勘探理论,引领了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6. 辽宁义县-北票盆地深部地壳构造及油气远景———兼论珍稀动物产生与大面积物种死亡之谜
    张景廉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 (4): 445-449.  
    摘要575)      PDF(pc) (922KB)(1129)    收藏
    辽西地区丰富的热河生物化石群,尤其是带羽毛的恐龙及珍稀鸟类的发现,各种类动物大面积死亡而其化石又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通过对穿越盆地的东乌珠穆沁旗(海城(东沟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发现义县(北票盆地的深部中地壳有一低速层(vp=5.8~6.0km/s)。结合Pd同位素急变带分布,认为义县-北票盆地深部有大型油气田。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辽西地区珍稀化石形成及生物大面积死亡之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7. 渗吸驱油的机理研究
    李传亮1,毛万义2,吴庭新3,朱苏阳1
    null    2019, 40 (6): 1-1.   DOI: 10.7657/XJPG20190608
    摘要662)      PDF(pc) (300KB)(1122)    收藏
    渗吸驱油是裂缝性油藏的有效驱油方式,但渗吸驱油的机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应用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以下认识。渗吸有同向渗吸和逆向渗吸之分,地下的渗吸都是同向渗吸。渗吸有平面渗吸和垂向渗吸之分,垂向渗吸比平面渗吸复杂,地下的渗吸都是垂向渗吸。渗吸可分为单边接触式渗吸、双边接触式渗吸和周围接触式渗吸,地下的渗吸为周围接触式渗吸。渗吸有毛细管压力渗吸和浮力渗吸之分,毛细管压力渗吸只能吸水排油,浮力渗吸既可以吸水排油,也可以吸油排水,地下的渗吸都是浮力渗吸。大孔隙中的渗吸速度快,小孔隙中的渗吸速度慢。末端效应会滞留一部分油,降低渗吸效率。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末端效应。岩块越大,渗吸采收率就越高,但渗吸时间就越长,可通过实验优化岩块大小及体积压裂的岩石破碎程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8. 喜马拉雅运动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
    况军, 贾希玉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 (2): 129-133.  
    摘要169)      PDF(pc) (776KB)(1120)    收藏
    喜马拉雅运动期源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强大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地冲断,在盆地南缘发育了陆内造山型类前陆坳陷。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着准噶尔盆地油气晚期成藏:快速沉积的巨厚磨拉石建造使中、新生界烃源层在南缘山前坳陷中成熟排烃;在盆地南缘形成了喜马拉雅运动期成排成带的背斜构造,在盆地北部形成了一些平缓的低幅度背斜构造,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在全盆地强化了断裂的运移通道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9. 玛湖砾岩油藏水平井效益开发压裂关键参数优化
    张景, 虎丹丹, 覃建华, 王英伟, 唐慧莹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2): 184-194.   DOI: 10.7657/XJPG20230208
    摘要399)   HTML16)    PDF(pc) (1343KB)(1110)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砾岩油藏从规模化开发向效益化转变的过程中,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压裂施工参数尤为重要。为实现玛湖砾岩油藏压裂施工关键参数优化,建立压裂裂缝扩展等效KGD裂缝扩展模型,实现快速估计裂缝形态,采用启发式粒子群算法,以收益率为目标函数,对玛湖砾岩油藏不同产层分别进行压裂施工规模、簇数和排量的组合优化。结果表明,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高成本开发方案最终收敛到综合开发效果最佳的组合优化方案,实现了玛131区块施工参数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0.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特征与油气
    康玉柱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4): 407-411.  
    摘要174)      PDF(pc) (217KB)(1106)    收藏
    中国西北地区系贺兰山以西,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面积约 260×104 km2 . 区内发育 60 多个沉积盆地,其面积约 130×104 km2 . 目前已发现 80 多个油气田,其中大型油气田 13 个,表明本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约 440×108 t 油当量,但资源转化率很纸,约 8%,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是今后我国油气勘探重要接替区之一。从构造体系、含油气盆地的演化、油气分布控制因素等方面探讨西北地区油气分布规律,指出今后油气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