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吐哈探区深层油气勘探进展及潜力评价
    支东明, 李建忠, 陈旋, 杨帆, 刘俊田, 林霖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253-264.   DOI: 10.7657/XJPG20230301
    摘要562)   HTML541)    PDF(pc) (2522KB)(1173)    收藏

    为实现吐哈探区油气勘探由中—浅层向深层、由常规向非常规转向,推动其深层油气资源勘探,通过对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准东地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的分析,对其含油气系统特征和勘探潜力评价,梳理主要勘探方向,优选战略突破领域。石炭纪—二叠纪,吐哈探区为统一沉积盆地,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建造;三叠纪—侏罗纪,研究区被分割,形成独立的前陆盆地;与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相对应,形成了石炭系海相—海陆过渡相、二叠系湖相和侏罗系湖相—煤系3套烃源岩,构成三大含油气系统。勘探思路的转变促进了深层油气勘探的重大进展,准东地区石钱滩组海相碎屑岩油气藏、二叠系页岩油藏、常规砂岩油藏以及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大规模优质储量,实现了战略资源的有序接替;应按照战略准备、战略突破和战略进行3个层次的勘探,聚焦10个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煤层气井两层合采气水同产井底流压计算方法
    张鹏, 曾星航, 郑力会, 张吉辉, 王相春, 彭小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97-509.   DOI: 10.7657/XJPG20230415
    摘要237)   HTML3)    PDF(pc) (845KB)(1068)    收藏

    井底流压是确定煤层气井合理工作制度,进而实现长期稳产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定质量模型不考虑储集层段加速度压降和不同井段质量变化导致不符合两层合采特性,以及采用下部储集层井底流压作为2个储集层井底流压来调节生产制度导致不符合上部储集层调节需求的问题,对加速度压降表达式进行了分解和推导,建立了其与单位长度径向流量的关系式,推导了含径向流入的储集层段压降公式;将储集层分成多个微元段,建立了每个微元段的压降计算方法;根据各井段气水流量,推导了相应的气相和水相速度计算方程;将上述方程结合,建立了变质量模型。将生产数据分别代入变质量模型和定质量模型,气水同产时,变质量模型的误差为2.96%~6.67%,定质量模型的误差为7.33%~15.10%,变质量模型更加准确。2个储集层的井底流压相差较大,最大相差47.3%,因此需要根据各自的井底流压调节生产制度。变质量模型能够准确给出合采各层的井底流压,更符合现场实际,同时也避免了采用相同井底流压导致无法精准调节2个储集层生产制度的问题,从而为制定最优化排采制度、实现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
    何贤科, 娄敏, 蔡华, 李炳颖, 刘英辉, 黄鑫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17-527.   DOI: 10.7657/XJPG20230502
    摘要284)   HTML13)    PDF(pc) (7528KB)(873)    收藏

    为了提高油藏描述精度,指导油气田中—后期剩余油调整挖潜,以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三段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为例,利用岩心、粒度、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储集层构型研究,建立浅水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构型样式,并明确其空间演化规律。研究表明:H3c层为浅水三角洲上平原河道沉积,以垂向叠置厚层砂体为主;H3b层为浅水三角洲下平原河道沉积,发育侧向迁移型中—厚层砂体;H3a层为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孤立型薄层砂体。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控制垂向砂体的发育,随着湖平面的上升,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呈退积序列,砂体由片状向孤立带状演变,储集层连通性逐渐变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现状及前景
    付亚荣, 窦勤光, 刘泽, 焦立芳, 季俣汐, 杨亚娟, 尹后凤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739-750.   DOI: 10.7657/XJPG20230613
    摘要375)   HTML8)    PDF(pc) (792KB)(747)    收藏

    高含水期老油田二次开发既是油田开发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又是一场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对原油产量长期稳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智能决策、智能规划、智能施工、智能监测、智能评估等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下,对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的前景进行展望。老油田二次开发须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流程;技术上应整体控制、层系细分、平面重组、立体优化和深部调驱,做到二次开发与三次开发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准噶尔盆地东部残留海相凹陷勘探实践及全油气系统
    支东明, 陈旋, 杨润泽, 刘俊田, 于海跃, 马强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27-138.   DOI: 10.7657/XJPG20240201
    摘要327)   HTML38)    PDF(pc) (6277KB)(710)    收藏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为残留海相凹陷,近年来多口井在石钱滩组获高产天然气,且凹陷各部位不同层系均见到油气显示,揭示了其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及全油气系统特征。基于地震、钻井、测井、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石钱滩凹陷形成及演化、全油气系统形成条件及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晚石炭世的北天山洋壳俯冲及海水侵入,使得石钱滩地区发育陆源供给的海相中等—优质烃源岩,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层类型齐全,发育石炭系火山岩、石钱滩组海相碎屑岩和二叠系金沟组陆相碎屑岩,在这几类储集层中均有油气成藏;受石钱滩组烃源岩生烃演化及多类型储集层特征的控制,形成了凹陷区页岩气藏—斜坡区致密油气藏—高部位常规油气藏的分布模式,具有非常规油气藏与常规油气藏有序共生的全油气系统特征。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针对石钱滩凹陷,应在近源斜坡区寻找致密油气藏,在源上断阶带及构造高部位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及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在源内寻找海相页岩天然气藏;北疆石炭系近源有利岩性相带、山前冲断掩伏构造、盆内古隆起和斜坡区是有利的勘探区域,应围绕凹陷区页岩油气藏、环凹陷区致密砂岩油气藏、高部位常规油气藏和隆起区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展开勘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防窜三维地质模拟
    王挺, 汪杰, 江厚顺, 续化蕾, 姚自义, 南冲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720-728.   DOI: 10.7657/XJPG20230611
    摘要372)   HTML12)    PDF(pc) (4736KB)(683)    收藏

    四川盆地页岩气水平井大多通过大段多簇细分切割技术进行压裂改造,由于大排量和大规模施工以及加密井完钻,井间干扰严重,导致页岩气井产能降低。优化增产措施和完井策略,明确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对降低井间压窜风险尤为重要。利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在考虑储集层非均质性、地应力各向异性、裂缝间相互作用以及缝网分布的情况下,进行了相邻2口水平井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和防窜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应力差、天然裂缝密度和用液强度较大,逼近角和簇间距较小,均会导致较大的压窜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黔东北铜仁地区牛蹄塘组烃源岩成熟度评价
    刘奎勇, 吴滔, 卢树藩, 盘应娟, 安亚运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28-534.   DOI: 10.7657/XJPG20230503
    摘要260)   HTML16)    PDF(pc) (590KB)(613)    收藏

    为确定贵州黔东北铜仁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在X射线衍射实验基础上,采用沥青反射率法、伊利石结晶度法和激光拉曼光谱法,对黔铜地1井牛蹄塘组—变马冲组页岩进行成熟度测试。结果表明:黔铜地1井牛蹄塘组—变马冲组页岩缺乏镜质体,难以采用常规镜质体反射率对其成熟度进行评价;受沥青复杂成因及非均质性影响,采用沥青反射率法对页岩评价的效果欠佳;伊利石结晶度法只能给出大致范围,同时受黏土矿物影响,其误差也较大;激光拉曼光谱法受非均质性影响较小,且具有制样简单、无损检测等优势,是较为理想的测试手段;研究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3.41%~3.50%,属过成熟阶段晚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吐哈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策略
    徐君, 杨春, 孟朋飞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14-320.   DOI: 10.7657/XJPG20230307
    摘要312)   HTML18)    PDF(pc) (671KB)(613)    收藏

    为加快吐哈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效益开发,针对开发技术难点,在对比中国非常规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页岩油、致密气开发的成熟经验,对吐哈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同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及不同目的层的非常规油藏开发对策: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页岩油藏采用多层系开发,借助打造东疆最大减碳基地技术平台,大力发展页岩油藏CO2全程补能+降黏体积压裂技术,持续探索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马中致密油实施井组整体多介质复合吞吐,采收率提高至15.0%;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28区块二叠系页岩油藏借鉴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经验,厘清页岩油藏甜点分类评价及分布特征,提高Ⅰ类+Ⅱ类储集层钻遇率,实现页岩油藏效益开发;对于吐哈盆地胜北侏罗系三间房组致密气藏,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先导试验,提升水平段长度及储集层甜点钻遇率,提高胜北致密气藏开发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陆相混积型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周新锐, 王喜鑫, 李少华, 张昌民, 胡凯, 严春景, 倪雪儿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11-420.   DOI: 10.7657/XJPG20230404
    摘要325)   HTML17)    PDF(pc) (5762KB)(603)    收藏

    陆相混合沉积岩岩性复杂,储集层物性差异大,其孔隙结构及其主控因素,是揭示陆相混积型页岩储集层物性的关键。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X射线衍射等,识别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岩性,分析了不同岩性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成岩作用的关系。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主要发育泥晶白云岩、粉砂质砂屑白云岩、石灰质粉砂岩、石灰质泥岩、粉砂质凝灰岩和石灰质凝灰岩6种岩性。粉砂质砂屑白云岩、石灰质粉砂岩和粉砂质凝灰岩压实程度中等,溶蚀孔发育,孔喉半径大,孔隙连通性及孔喉分选好,储集层物性好;石灰质凝灰岩压实作用中等,主要以方解石、自生石英及方沸石胶结为主,储集层物性中等;泥晶白云岩和石灰质泥岩成分单一,压实作用较强,溶蚀作用弱,孔喉半径小,物性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保存与分布
    段永贤, 宋金鹏, 郇志鹏, 杨连刚, 周鹏, 吕端川, 田志宏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21-428.   DOI: 10.7657/XJPG20230405
    摘要343)   HTML6)    PDF(pc) (1137KB)(582)    收藏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受控于高能相带、区域不整合面及多期次和多类型断裂破碎作用改造,内幕流体及压力系统分布异常复杂。分析认为,沉积、构造、化学反应等因素均影响了塔北、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的形成、保存与分布。厚层膏盐岩延缓了烃源岩热演化,阻滞应力传递,不整合面为构造应力和欠压实压力传递、晚期油气充注提供通道,均有利于异常高压形成;后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异常高压的发育程度并影响其垂向分布层位;厚层泥岩、致密石灰岩等优质盖层有利于异常高压保存。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生烃坳陷周缘、远离主干断裂或活动性较弱的次级断裂。其中,塔北地区异常高压主要由构造挤压与欠压实作用形成,呈多点散状分布于断裂复杂的跃满地区和鹿场地区;塔中地区由流体膨胀形成的异常高压集中分布于塔中10号构造带,储集层一般规模较小且定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鄯善油田特高含水期CO2吞吐增油与埋存试验
    李艳明, 刘静, 张棚, 公学成, 马建红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27-333.   DOI: 10.7657/XJPG20230309
    摘要294)   HTML21)    PDF(pc) (720KB)(569)    收藏

    根据鄯善油田注CO2吞吐井组先导试验,分析低渗透低黏度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展CO2驱油与埋存的注采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鄯善油田发育中—深层油藏,CO2注入呈超临界状态,注入特征与注水类似,存在剖面动用不均和平面突进问题;CO2吞吐生产具有“气态CO2排出阶段、增油生产阶段、逐步失效阶段”的三段式开采特征;3口吞吐井换油率差异较大,增油效果主要受地下剩余油富集程度影响;CO2主要埋存机理为溶解作用和矿化作用,同步埋存率高达95.6%。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低孔低渗稠油油藏注水增能效果影响因素
    万海乔, 王盛, 刘学良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47-351.   DOI: 10.7657/XJPG20230312
    摘要283)   HTML20)    PDF(pc) (539KB)(566)    收藏

    吐哈盆地鲁克沁油田二叠系发育低孔低渗砂砾岩稠油油藏,由于储集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自然产能低,压裂投产后,注水开发效果较差。为了解决平面矛盾突出、见效率低、欠注区域不见效的开发矛盾,实施注水增能提高单井产量,但单井增产效果差异较大。为此,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储集层润湿性和注水增能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吐哈盆地鲁克沁油田二叠系储集层具亲水性,压裂有利于裂缝与储集层基质发生渗吸作用,可有效补充地层能量,从而提高单井产量;注入速度越快,地层能量恢复越快;焖井压力越高,增油量越高。通过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情况,优化注入参数,注水增能效果较好,措施有效率达88%。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
    孔祥晔, 曾溅辉, 罗群, 谭杰, 张芮, 王鑫, 王乾右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392-403.   DOI: 10.7657/XJPG20230402
    摘要344)   HTML21)    PDF(pc) (6614KB)(566)    收藏

    页岩储集层的油气储集能力取决于其复杂的孔隙结构,而不同页岩岩相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特征。为了明确不同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以川中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总有机碳含量和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确定大安寨段页岩岩相,对不同页岩岩相进行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压汞分析,确定其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主要发育6种岩相: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和贫有机质钙质页岩,孔隙形态以平行板状和狭缝状为主。黏土质页岩主要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和生烃增压缝,混合质页岩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钙质页岩发育少量溶蚀孔。各类页岩岩相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大孔孔体积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大孔孔体积最大,孔径分布呈三峰特征,是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储集最为有利的页岩岩相。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顺北油田顺北4号断裂带中段断控储集体连通性评价
    刘军, 廖茂辉, 王来源, 龚伟, 黄超, 查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56-464.   DOI: 10.7657/XJPG20230410
    摘要230)   HTML8)    PDF(pc) (7362KB)(520)    收藏

    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断控储集体类型多样,各储集层空间位置,影响储集体连通能力,制约不同部位油井产量。通过探讨一种在钻前评价目标储集体连通能力的方法,对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中段断控储集体连通性展开评价。结果表明,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中段断控储集体共划分为4个分隔单元,各分隔单元内部洞穴连通率均超过50%,高角度裂缝延伸,垂向洞穴累计厚度大,连通能力较强,分隔单元3与分隔单元4内部的有利目标获取高产概率较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三塘湖盆地煤炭地下气化地质评价与有利区域
    王兴刚, 范谭广, 焦立新, 东振, 曹志雄, 韩波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07-313.   DOI: 10.7657/XJPG20230306
    摘要342)   HTML14)    PDF(pc) (671KB)(514)    收藏

    煤炭地下气化是对传统采煤技术的变革,气化炉选址好是煤炭地下气化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煤层厚度、煤层埋藏深度、煤岩煤质、地质构造、煤层顶板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煤炭地下气化地质条件。结果表明,西山窑组煤层煤阶较低,灰分和挥发分较高,倾角和埋藏深度适中,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断层发育程度低,发育较好的隔水层,具备煤炭地下气化地质条件;同时,优选出构造复杂程度、埋藏深度、煤层厚度等18个有利区三级评价参数,建立适用于三塘湖盆地煤炭地下气化评价的多层次数学模型,将全盆地按照煤炭地下气化潜力划分为Ⅰ类区、Ⅱ类区和Ⅲ类区,其中,马朗凹陷北斜坡和条湖凹陷东缘为煤炭地下气化的有利区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走滑断控油气藏研究进展与趋势
    王清华, 蔡振忠, 张银涛, 邬光辉, 谢舟, 万效国, 唐浩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4): 379-386.   DOI: 10.7657/XJPG20240401
    摘要385)   HTML33)    PDF(pc) (4805KB)(500)    收藏

    在塔里木盆地开辟了超深层走滑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领域,但断控油气藏极为复杂,难以效益开发,亟需加强油气藏基础地质研究。走滑断控油气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储集层与流体分布复杂、油气产量变化大及采收率低的共性,不同地区走滑断控油气藏的断裂、储集层、成藏与流体存在较大的差异,面临一系列勘探开发难题。建立了差异成因的走滑断裂破碎带及其控储模型,揭示了沿走滑断裂带“相-断-溶”三元复合控储、连片差异规模发育的成储机制;构建了“源-断-储-盖”四元耦合成藏、“小藏大田”的走滑断控油藏模型,揭示了超深层走滑断控油藏的形成与保存机理。突破了克拉通盆地弱走滑断裂难以形成走滑断控大规模储集层与大油气田的理论认识局限,明确了克拉通盆地走滑断裂系统大规模发育的成因机制、走滑断裂破碎带差异成储成藏机理与油气富集规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形态
    方正, 陈勉, 王溯, 李嘉成, 吕嘉昕, 余延波, 焦冀博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72-80.   DOI: 10.7657/XJPG20240110
    摘要275)   HTML10)    PDF(pc) (4519KB)(497)    收藏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区页岩水平井的微地震侧视数据云图中均出现了平行于层理方向数据点的密度与扩展程度都远远大于垂直方向的现象,与传统的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解释结果矛盾,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建立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二次重构,给出了页岩水平井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并通过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对裂缝形态以及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裂缝在三维空间中主要呈现出1条主裂缝与多条次生裂缝相互交错的形态,结合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说明了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呈水平垂直交错;通过对比声发射实验结果和吉木萨尔凹陷露头样品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后呈现出的裂缝形态,验证了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的可靠性以及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的复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网优化
    胡文革, 李小波, 杨敏, 鲁新便, 刘学利, 刘洪光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29-434.   DOI: 10.7657/XJPG20230406
    摘要260)   HTML9)    PDF(pc) (1767KB)(483)    收藏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集体规模差异大、空间离散性强,井间缝洞连通结构复杂、流体流动模式多样等特征。缝洞控制程度低,储量动用不均衡,生产效果差异大,常规砂岩油藏规则和不规则井网部署方式均不适用,需要建立一种匹配油藏特点的井网构建与优化方法。将物理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采用“立体化”、“系统化”的井网构建思路,丰富空间结构井网的理论内涵,深化重力驱替理论在空间结构井网构建中的根本性认识。建立以缝洞结构、连通关系、储量动用、能量状况和注采结构为主线的井网设计方法和六步法井网构建流程。总之,流体密度差是重力置换的主导因素,缝洞连通结构的位势差是纵向驱替的重要驱动力,主次通道的驱替速度差是垂向平衡的关键,是缝洞型油藏空间结构井网提高采收率的增效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深大断裂控制油藏油柱高度计算方法
    汪如军, 王培俊, 牛阁, 王怀龙, 张洁, 梁芮晗, 赵欣玥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608-612.   DOI: 10.7657/XJPG20230513
    摘要339)   HTML8)    PDF(pc) (586KB)(472)    收藏

    深大断裂控制油藏储集层埋藏深,厚度大,油井难以钻穿整个油层。针对断控油藏油柱高度计算,建立了断控油藏油柱高度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井筒温度剖面推算法的思路,推导了油水柱压力系数折算法计算油柱高度的公式,提出了考虑长方体泄流区域的动态储量反算法和考虑重力影响的等值渗流阻力法。应用这4种油柱高度计算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某断控油藏的2口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这4种方法计算的油柱高度具有一致性,2口井的平均油柱高度分别为675.39 m和634.60 m。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陆梁油田呼图壁组多层系砂岩油藏分层注水调控
    党思思, 孙志雄, 裴帅, 吴丛文, 牟蕾, 周玉辉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65-471.   DOI: 10.7657/XJPG20230411
    摘要300)   HTML6)    PDF(pc) (1234KB)(437)    收藏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具有油层“薄、多、散”、层间非均质性强、油井特高含水、层系注水合格率低等特点,面临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注水调整难度大等问题。针对陆梁油田多层系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现状,利用油藏地质、测井、测试等资料,基于油藏模拟连通网络模型(INSIM),建立注水调控新方法,实现了不同层间级差井组分层注水的快速模拟评价及注采参数优化。能够进行多层系注水油藏的纵向和平面注水状况分析,并能模拟自然劈分情况的动态变化。对陆梁油田L9油藏典型井组进行分层注水调控后,预测累计产油量增加3.2×104 m3,累计注水量减少3.9×104 m3,井区含水率降低6.1%,可提高层系注水合格率和增油降水效果,亦为多层系砂岩油藏分层注水调控和深层挖潜提供了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动态渗流阻力的注水调整方法
    单高军, 王承祥, 王治国, 姜雪岩, 郭军辉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35-441.   DOI: 10.7657/XJPG20230407
    摘要282)   HTML5)    PDF(pc) (651KB)(436)    收藏

    特高含水后期储集层油水两相渗流能力差异大,储集层动态非均质性强,以渗透率等静态参数作为主要指标的注水井层段细分方法和以经验分析为主的层段配水方法,难以满足多层砂岩油藏精准开发的需求。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深化了对特高含水后期油田渗流特征认识,构建油藏小层渗流阻力计算模型,以单井渗流阻力变异系数最小为目标,建立近阻注水井层段优化组合方法;构建层段剩余储量系数、合理注采比系数、相对注水效率系数及含水率上升速度系数,形成特高含水后期层段注水定量调整方法,解决了多井、多层、复杂注采关系条件下定量注水的难题。在典型区块应用,试验237井次,初期含水率下降0.14%,增油控水效果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生烃母质及其生烃机理
    王剑, 刘金, 潘晓慧, 张宝真, 李二庭, 周新艳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253-261.   DOI: 10.7657/XJPG20240301
    摘要374)   HTML30)    PDF(pc) (6824KB)(434)    收藏

    为明确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生烃母质差异和生烃机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对芦草沟组烃源岩超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上甜点段页岩油主要生烃生物为层状藻(微囊藻),母质以直链脂肪族为主;下甜点段以结构藻(塔斯马尼亚藻)为主,生烃母质富集富支链脂肪族、芳香族和亚砜官能团。由于长直链饱和烃断裂所需的活化能远高于分支链及碳硫和碳氮低键能,因此,下甜点段页岩油的生烃母质活化能低于上甜点段,发生早期生烃,在低成熟度下形成高非烃沥青质的高密度原油,是下甜点段原油性质偏重偏稠的主要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李航, 李胜利,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94-101.   DOI: 10.7657/XJPG20240113
    摘要299)   HTML11)    PDF(pc) (2302KB)(427)    收藏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刘萍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35-645.   DOI: 10.7657/XJPG20230601
    摘要268)   HTML28)    PDF(pc) (1024KB)(413)    收藏

    综合地震、地质、地球化学、生产测试等资料,在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类型和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其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古龙凹陷姚一段发育5种致密油藏,由古龙向斜向周缘斜坡由砂岩透镜体油藏变为上倾尖灭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断块油藏,鼻状凸起顶部为断背斜油藏;致密油藏的形成受烃源岩及超压分布、圈闭类型、油源断裂和优质储集层联合控制,青一段湖相泥岩不仅是致密油藏的物质基础,其形成的异常高压是古龙向斜致密油充注的主要动力;大规模成藏前各类圈闭已形成,两侧高部位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是致密油运移指向区以及有利的聚集部位,主成藏期开启的反转期断层是致密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分流河道优质储集层是致密油聚集的有利储集层;各构造单元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存在差异,古龙向斜为“超压驱动、断层垂向输导、局部甜点富集”成藏模式,新站鼻凸为“超压+浮力接力驱动、断层垂向输导、有利圈闭聚集”成藏模式,新肇斜坡为“超压+浮力联合驱替、断-砂接力运移、有利储集层聚集”成藏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性矿物特征及天然碱测井评价
    毛锐, 赵磊, 申子明, 罗兴平, 陈山河, 冯程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67-673.   DOI: 10.7657/XJPG20230604
    摘要285)   HTML19)    PDF(pc) (1727KB)(411)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碱湖相沉积。靠近碱湖中心发育大量碱性矿物,碱性矿物中天然碱为主要矿物类型,而天然碱作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目前,主要采用交会图法对天然碱层段进行定性评价,需要建立天然碱的定量评价方法。根据岩心分析和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风城组碱性矿物分为天然碱、碳钠钙石、碳钠镁石和硅硼钠石4类,并总结了4类碱性矿物的物理性质以及对储集层物性、含油性的影响。分析了天然碱含量对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并利用深浅电阻率比值建立了天然碱含量预测模型。经过未参与建模的岩心资料的验证,模型预测天然碱含量与岩心分析天然碱含量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5.67%,满足了矿物含量精确计算的要求。最后,基于11口井的天然碱测井评价结果,明确了玛湖凹陷风城组天然碱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天然碱资源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聚集度表征方法
    赵晨云, 窦松江, 窦煜, 柳朝阳, 黄博, 王振宇, 李刚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90-695.   DOI: 10.7657/XJPG20230607
    摘要260)   HTML9)    PDF(pc) (1450KB)(404)    收藏

    剩余油聚集度是评价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及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剩余油储量丰度,确定油藏优势储量区;利用单块面积、分布密度和形状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剩余油聚集度的表征。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稳定开发的油藏,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离散与聚集可分为一次离散阶段、迅速分离阶段、波动聚集与离散阶段和二次离散阶段。利用表征指标对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二区七断块Nm3-4-1小层进行评价,该小层剩余油聚集度随着开发的进行稳步下降,现阶段由于注采结构和井网调整,剩余油聚集度开始上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其挖潜
    石耀东, 王丽琼, 臧苡澄, 张吉, 李鹏, 李旭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54-561.   DOI: 10.7657/XJPG20230506
    摘要340)   HTML16)    PDF(pc) (1855KB)(399)    收藏

    苏里格气田中区苏36-11区块已开发17年,开发程度和储量动用程度均高,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储量动用不均衡,剩余气分布复杂,剩余气分布的确定及挖潜是气田稳产的关键。通过储集层构型精细表征,明确剩余气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不同类型剩余气分布规律,提出对应的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含气砂体主要分布在4级构型单元心滩坝与点坝中,整体规模小,宽度为150~500 m,长度为300~800 m,连通性差,受各级次渗流屏障影响大,区块北东—南西向主砂带开发程度最高,地层压力低,剩余气主要分布在区块西北部盒8段下亚段;剩余气分布主要受储集层非均质与开采非均匀影响,可分为井网未控制型、复合砂体阻流带型、水平井未动用次产层型、直定向井未射开气层型和投产未采出型5类;提出井间加密、老井侧钻、查层补孔和老井挖潜4种动用措施,调整方案后,预测可稳产7年,采收率可达45%。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临兴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产水机理
    石雪峰, 游利军, 葛岩, 胡云亭, 马立涛, 王艺钧, 郭飒飒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81-87.   DOI: 10.7657/XJPG20240111
    摘要253)   HTML9)    PDF(pc) (678KB)(398)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气田致密砂岩气藏是陆上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对象,由于构造条件复杂、物性致密以及气水关系复杂,压裂后多数气井持续产水,且井间产水量差异大,研究压裂后束缚水饱和度变化原因,对制定合理的控水采气措施、提高气井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临兴气田典型致密砂岩样品,通过气驱法研究了储集层物性、生产压差及压裂液对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Ⅰ类储集层基质与裂缝间的束缚水饱和度之差为13.32%~18.36%,Ⅱ类储集层为28.28%~34.19%,Ⅲ类储集层为39.10%~48.15%,水力压裂缝网显著提高了储集层水相渗流能力;水力压裂缝网使得水相渗流通道增多,生产压差增大、渗流压耗降低及水湿程度减弱是导致储集层束缚水能力减弱、压裂后气井产水的主要机理。可从控制压裂改造规模、优化生产制度、调整助排剂加量及注入时机等方面来提高高含水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控水采气效果,延缓气井见水时间,减小产水规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肖正录, 路俊刚, 李勇, 张海, 尹相东, 周翔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35-542.   DOI: 10.7657/XJPG20230504
    摘要262)   HTML13)    PDF(pc) (1050KB)(397)    收藏

    为确定断裂发育区油气充注聚集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有序性,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畛子—转角地区为例,分析裂缝形成期次与油藏分布的关系,探讨裂缝对延长组油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延长组主要发育燕山运动期二幕、燕山运动期三幕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共3期裂缝,不同期次裂缝对油气运聚的作用不同。近源油藏捕获了烃源岩从低熟到成熟阶段的所有产物,在燕山运动期三幕和喜马拉雅运动期遭到破坏,原油向远源区调整。研究区南部靠近渭北隆起,其裂缝的纵向连通性及砂体发育程度较强,原油在远源储集层中富集;研究区北部原油主要滞留在近源储集层中。因此,裂缝与砂体对接形成的输导网络,可以对油藏起到调整作用,在多期次裂缝的沟通下,近源和远源油藏的资源量立体互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胜北洼陷三间房组致密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周港, 程甜, 李杰, 陈安清, 李富祥, 徐慧, 徐胜林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289-298.   DOI: 10.7657/XJPG20230304
    摘要301)   HTML23)    PDF(pc) (5123KB)(395)    收藏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洼陷中侏罗统三间房组油气资源丰富,但该组储集砂体致密,非均质性较强,制约了油气的勘探开发。以胜北洼陷中侏统三间房组砂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薄片观察、电镜扫描、高压压汞测试等,研究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胜北洼陷三间房组储集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平均孔隙度为6.44%,平均渗透率为0.18 mD,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岩演化过程为压实—自生黏土矿物胶结、绿泥石环边胶结—石英Ⅰ期次生加大、长石溶解—钠长石化—绿泥石环边胶结—碳酸盐岩胶结—长石溶解—高岭石伊利石化,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胜北洼陷三间房组储集砂岩平均初始孔隙度为34.66%,早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平均减孔14.05%,胶结作用平均减孔0.50%;早成岩阶段B期压实作用平均减孔3.21%,胶结作用平均减孔0.75%;中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平均减孔7.02%,胶结作用平均减孔4.26%;中成岩阶段B期压实作用平均减孔1.08%,胶结作用平均减孔0.75%。中成岩阶段A期溶蚀作用是研究区增孔的关键,平均增孔量为3.38%。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致密油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刘锋, 赵红静, 金颖, 甘应星, 曾雁, 温旺彪, 徐桂芳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277-288.   DOI: 10.7657/XJPG20230303
    摘要331)   HTML508)    PDF(pc) (1407KB)(390)    收藏

    胜北洼陷风险探井沁探1井在西山窑组以下致密砂岩中见22层荧光级油气显示,需对所钻遇的烃源岩进行评价,确定致密油来源层系。西山窑组烃源岩在台参2井附近大部分层段为非—差烃源岩,但4 700.00~4 900.00 m层段为好烃源岩,在洼陷区的沁探1井则为中等—好烃源岩;三工河组为中等—好烃源岩。中—下侏罗统有机质整体为Ⅱ2型—Ⅲ型,在西山窑组为成熟,在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为高成熟。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链烷烃碳数分布宽,C27-C28-C29αααR构型甾烷呈反“L”型,表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混合型有机质来源。西山窑组有机质中伽马蜡烷含量低,姥植比相对偏高,其沉积水体为相对低盐度的弱氧化—弱还原条件;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有机质中低姥植比,富含伽马蜡烷,其沉积水体盐度较高,还原性较强。β-胡萝卜烷在三工河组全层段发育,且在部分层段颇为丰富,含量与主峰碳相当,表明这些层段具嗜盐细菌的贡献,为还原性水体沉积。据C27/C29αααR甾烷、姥植比、C19+20/C23+24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重排藿烷、β-胡萝卜烷相对含量等,可推断出三工河组原油来源于自身烃源岩;西山窑组底部原油经过二次运移,源自三工河组富含β-胡萝卜烷烃源岩层系,西山窑组中—上段油砂抽提物则与西山窑组烃源岩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砂泥岩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吕照, 潘丽燕, 郝丽华, 邹娜娜, 邹志坤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729-738.   DOI: 10.7657/XJPG20230612
    摘要291)   HTML9)    PDF(pc) (853KB)(387)    收藏

    砂泥岩互层储集层压裂改造难度大,研究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有利于优化施工参数,提高储集层纵向动用程度。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主要受层间岩石力学和地层应力差异及工程参数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嵌入水力压裂裂缝与层界面的内聚力单元,研究压裂液排量、压裂液黏度、泥岩与砂岩弹性模量之比、抗拉强度和地层应力差对裂缝垂向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裂缝阻碍主裂缝穿层扩展,但有利于降低水力压裂裂缝延伸压力,促进缝网的形成;压裂液高排量和低黏度可促进裂缝穿层扩展,也会加快界面裂缝的开启;当泥岩与砂岩弹性模量之比小于0.6时,泥岩隔层的遮挡作用明显,水力压裂裂缝主要以“工”字型为主,穿层能力较弱;地层应力差大于泥岩与砂岩抗拉强度之差时,裂缝的垂向扩展能力较强,可作为水力压裂裂缝穿层的初步判断条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沉积岩致密油藏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及产能模型
    王小兵, 胡炎射, 李森, 陈敏, 王路, 朱晨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42-449.   DOI: 10.7657/XJPG20230408
    摘要250)   HTML3)    PDF(pc) (653KB)(385)    收藏

    为明确不同类型沉积岩储集层压裂开发后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开展浊积岩、滩坝砂、砂砾岩等沉积岩压裂后导流能力测试实验,分析了岩性与导流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导流能力模型。将导流能力模型引入主裂缝压力控制方程,得到主裂缝压力解析解;应用分布式体源方法建立了水平井多段压裂产能预测半解析模型。将新产能预测模型应用于大庆长垣外围朝阳沟油田致密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不考虑岩性产能模型和考虑岩性产能新模型的计算误差分别为6.5%、22.7%和4.6%,新的模型侧重于不同沉积岩岩性对产能的影响,提高了致密油藏产能预测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姬塬油田黄3区长8超低渗油层CO2驱埋实验
    陈小东, 王进, 宋鹏, 刘建, 杨卫国, 张宝娟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92-597.   DOI: 10.7657/XJPG20230511
    摘要244)   HTML11)    PDF(pc) (630KB)(379)    收藏

    为明确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CO2驱替及碳埋存机制,通过开展长岩心实验,对比分析气水不同组合驱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CO2埋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2与水交替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CO2与水交替驱,而连续CO2驱采收率最低,CO2突破是影响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交替注入可以抑制气窜;油藏中CO2埋存位置以大孔隙为主,气水交替驱比纯气驱更有利于小孔隙中CO2埋存,埋存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连续CO2驱、CO2与水交替驱、水驱后CO2与水交替驱及水驱后CO2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油藏型储气库与天然气驱油协同建设实验——以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为例
    司宝, 闫茜, 刘强, 张彦斌, 付春苗, 齐桓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21-326.   DOI: 10.7657/XJPG20230308
    摘要351)   HTML17)    PDF(pc) (563KB)(378)    收藏

    关于协同型储气库库容预测、协同阶段向储气库阶段转换时机的研究鲜有。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和覆压孔渗实验,研究长期水驱和多轮次气驱对储气库库容的影响;利用葡北油田全直径岩心,开展采油扩大库容与协同型储气库运行全过程实验,分析定压生产和定时生产2种开发模式下多轮次气驱对库容、达容时间、工作气量占比、采收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水驱及多轮次气驱均能改善储集层物性,是储气库库容增大的因素之一;随着注采轮次的增加,2种开发模式下的库容增量逐轮次降低,工作气量占比逐轮次增加;储气库分别在定压生产注采第6轮次和定时生产注采第10轮次后接近达容,采收率基本不再增加;定压生产比定时生产采收率提高0.31%。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
    李小波, 魏学刚, 刘学利, 张艺晓, 李青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702-710.   DOI: 10.7657/XJPG20230609
    摘要273)   HTML8)    PDF(pc) (1673KB)(375)    收藏

    综合分析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地质与开发特征,确定了天然能量不足是目前导致顺北1号断裂带弱挥发性油藏产量快速递减及地层原油脱气的主要原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注水补能是目前最佳开发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重力分异作用是主要注水机理,注水能有效恢复地层能量;断裂带拉分段的水驱连通程度和能量平衡能力明显强于挤压段;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具有沿断裂带快速水窜和水驱波及体积小的特征。通过注水,油藏地层压力平均恢复14.78 MPa,区块年递减率从48.6%降低到15.9%,阶段累计增油13.10×104 t,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大庆SN油田东部过渡带油水边界综合确定
    梁宇, 杨会东, 付宪弟, 蔡东梅, 王彦辉, 孙衍民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213-220.   DOI: 10.7657/XJPG20240210
    摘要244)   HTML17)    PDF(pc) (4907KB)(369)    收藏

    为确定大庆SN油田东部过渡带油水界面,综合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结合岩心含油产状分析和老井油水层二次解释,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叠后属性油气检测以及基于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流体识别等技术,探讨构造油气藏外扩区油水边界的综合确定方法。研究区油水边界具有以下特征:岩心含油产状为油斑以上;测井解释外推为油层或油水同层;叠后属性低高频能量比大于0.85;叠前反演预测含水饱和度小于75%。因此,以“井点定深度、地震定边界、动态来验证”为原则,从“点—线—面—空”,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最终油水边界位置。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研究区外扩评价部署,对同类型构造油田油水边界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对比
    周立明, 张道勇, 姜文利, 张臣, 张晨朔, 张昊泽, 郑媛媛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751-756.   DOI: 10.7657/XJPG20230614
    摘要458)   HTML11)    PDF(pc) (516KB)(362)    收藏

    为进一步理解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把握其发展趋势,总结了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比研究了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与石油资源管理系统(PRMS)、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标准。研究表明:国内外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在评估目的、储量定义和评估思路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以地质储量为核心,注重整体资源规模,为勘探开发整体效益和长期规划服务;PRMS是以项目为基础的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兼顾了资源与资产双重属性,以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强调的是资源的商业价值;SEC标准为油气公司提供对比平台,以确保上市公司的储量信息能够遵照统一的标准向公众披露,以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更注重油气的资产属性。不同分类体系在演变过程中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同时相互借鉴和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陆相页岩储集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特征
    甘仁忠, 熊健, 彭妙, 刘向君, 梁利喜, 丁乙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72-478.   DOI: 10.7657/XJPG20230412
    摘要248)   HTML3)    PDF(pc) (978KB)(361)    收藏

    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陆相页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岩性分别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白云质粉砂岩和粉砂岩,通过室内力学实验,研究了陆相页岩储集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陆相页岩储集层不同岩性岩石力学特性存在较明显差异,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粉砂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12.09 MPa、98.20 MPa、85.98 MPa、81.28 MPa和58.30 MPa;随着围压增大,陆相页岩储集层岩石脆性减弱,延性增强;陆相页岩储集层不同岩性岩样在峰值强度处的能量大小不同,反映不同岩性岩样间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此外,三轴压缩条件下,相同岩性岩石弹性能、耗散能和总能量都大于单轴压缩条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致密油藏CO2吞吐驱油和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
    丁帅伟, 张蒙, 李远铎, 许川, 周义鹏, 高群, 于红岩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81-188.   DOI: 10.7657/XJPG20240206
    摘要350)   HTML15)    PDF(pc) (1331KB)(360)    收藏

    致密油藏CO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选取吞吐时机、注气速度、注气时间、焖井时间、生产时间和吞吐轮次为注采参数,以换油率、CO2滞留系数及驱油-封存协同综合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注采参数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注重CO2驱油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0 d,注气速度为0.001 0~0.003 0 PV/d,吞吐时机小于0.5年;当注重CO2封存时,建议生产时间为30~230 d,注气速度为0.007 5~0.010 0 PV/d,注气时间为145~180 d;当CO2驱油和封存协同优化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5 d,吞吐时机为6个月前,焖井时间为10~20 d。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三塘湖盆地MZ区块致密油藏CO2吞吐提高采收率
    李世瑞, 赵凯, 徐江伟, 木尔扎提·艾斯卡尔, 徐金禄, 张星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72-576.   DOI: 10.7657/XJPG20230508
    摘要293)   HTML8)    PDF(pc) (596KB)(350)    收藏

    三塘湖盆地MZ区块致密油藏具有中—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和高含油饱和度的特征。开发初期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获得高产,但自然递减率大,后期通过注水吞吐使得储量得到有效动用,但经过多年开发后注水吞吐效果逐轮变差,目前采出程度仅5.6%。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开展了5口水平井CO2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2在致密油提高采收率中主要发挥溶胀、增能、降黏、萃取轻质组分、提高流体流动能力等作用;在注入、焖井及生产全过程,CO2作用机理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原油性质的变化;CO2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埋存率,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致密油藏开发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推广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某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加密及跟踪调整提产
    周佳美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77-582.   DOI: 10.7657/XJPG20230509
    摘要234)   HTML9)    PDF(pc) (552KB)(349)    收藏

    某油田储集层物性差,纵向上层数少,厚度小,小断层发育且展布方向复杂,直井开发效果差,现有井网难以建立有效驱替体系。在老水平井和2014年先导试验加密水平井开发效果均较好的基础上,在注水受效差的直井区及断层附近未动用区,开展加密水平井及跟踪调整技术研究。通过井震和动静态结合分析,优选储集层发育稳定、水淹风险小且剩余油富集的加密区;通过水平井方位和水平段长度优化,压裂加密布缝及优化缝长,提高水平井产能;通过早期间注及隔强临弱的注水跟踪调整,优化注采方式。按照以上方法,该油田2019年加密水平井19口,砂岩钻遇率达到83.0%,初期单井日产油量为7.4 t,综合含水率为28.8%,建立了有效驱替体系,油田的采油速度由0.8%提高到1.5%,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稀油油藏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校正方法
    朱永贤, 姚帅旗, 张彦斌, 韩继凡, 赵瑞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59-364.   DOI: 10.7657/XJPG20230314
    摘要312)   HTML21)    PDF(pc) (576KB)(348)    收藏

    针对吐哈盆地稀油油藏地层条件下的流体饱和度,以温米油田和鄯善油田丰富的密闭取心资料为基础,通过物理模拟对照实验,模拟取心过程中降压、脱气、蒸发损失等对岩心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吐哈盆地稀油油藏的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校正模型。明确了降压脱气损失界限,即初始含水饱和度大于88%或小于33%时,降压脱气损失微弱,可忽略不计。新模型还考虑了孔隙体积变化、饱和度实验抽提损失以及不同水淹条件下的蒸发损失对饱和度测量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校正精度,与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比较,误差为0.17%。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基于数据驱动的油藏流场重构方法
    冯高城, 李金蔓, 刘玉明, 尹彦君, 魏志勇, 张强, 孟凡坤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98-607.   DOI: 10.7657/XJPG20230512
    摘要318)   HTML10)    PDF(pc) (4395KB)(346)    收藏

    多层碎屑岩油藏稳油控水一直是油田开发的热点问题,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产油量下降明显,平面剩余油分布零散,层间开发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合适的优化调控方法使其持续稳产。根据贝叶斯后验概率方法与油藏流线模拟器,应用随机极大似然函数求解历史拟合问题并构建数据空间集,利用有限记忆的拟牛顿梯度方法来反演数据空间集与推测未来,综合Pollock流线追踪方法表征油藏流场的瞬时流动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空间反演的油藏流场重构方法。此方法无需复杂重复的运算就可实现油藏注采参数的实时优化,突破了传统优化方法无法精细描述流场演变的局限性,弥补了数据空间反演在流场优化方面应用的空白。以渤海B油藏为例,利用基于数据空间反演的油藏流场重构方法,揭示了油藏注采结构优化的运行机理,直观展示了油藏流场优化的实现过程。现场调控结果显示,油藏综合含水率较为稳定,调控井组单元零散状剩余油被有效动用,水驱波及面积扩大24.85%,油藏流体疏导效果显著。这些油藏数字化探索与实践,将为同类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数据驱动油藏流场调控的应用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CO2对稠油油藏的物性调控及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
    魏鸿坤, 王健, 许天寒, 路宇豪, 周娅芹, 王俊衡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221-227.   DOI: 10.7657/XJPG20240211
    摘要269)   HTML10)    PDF(pc) (862KB)(344)    收藏

    为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开发效率,聚焦“双碳”背景下CCUS-EOR(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J6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O2作用前后的稠油四组分分析,测试饱和压力、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变化情况,探究CO2对稠油物性的调控效果;通过并联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CO2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稠油黏度主要受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影响,稠油随着CO2溶解气量的增加,饱和压力由2.08 MPa上升至11.11 MPa,膨胀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7.6%;同时,黏度降低30.5%,密度减小3.5%。表明CO2在提高饱和压力的同时,通过优化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有效改善了稠油物性。此外,采用CO2辅助蒸汽驱后,在CO2溶解降黏、破乳的作用下,稠油采收率从38.55%提高至46.46%,相比纯蒸汽驱提高了7.91%。为CO2辅助蒸汽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可为同类型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沉积岩中沸石类矿物成岩演化特征及其意义
    左如斯, 曾翔, 曹忠祥, 蔡进功, 张奎华, 张关龙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43-553.   DOI: 10.7657/XJPG20230505
    摘要340)   HTML19)    PDF(pc) (4982KB)(342)    收藏

    沸石在沉积岩中广泛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沸石成因类型多样,成岩演化特征复杂。在沉积环境、成岩条件等因素控制下,不同成因类型沸石形成于不同的成岩序列,并具有不同的组合特征、产出形式和骨架结构。沸石类型有原生沸石、热液成因沸石、火山物质蚀变沸石和矿物转化沸石;其骨架结构可以用Si/Al表征,据此被分为高硅沸石和低硅沸石。沸石对烃源岩生烃有较强的催化作用,高硅沸石的催化活性低,但是失活速率小,择形性良好;沸石的胶结与溶蚀对储集层分别起建设性和破坏性作用,不同成岩序列下,沸石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有所差异;黏土矿物转化方沸石会增强页岩的脆性和水敏性,脆性增强使储集层的可压裂性增强,水敏会降低储集层的渗透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库车坳陷深层盐下白垩系储集层氯盐分布模式及意义
    罗丹婷, 罗静兰, 邓超, 年涛, 韩剑发, 程道解, 袁龙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1-12.   DOI: 10.7657/XJPG20240101
    摘要329)   HTML20)    PDF(pc) (2908KB)(339)    收藏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物性的影响较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氯盐含量、常规测井曲线分析等,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氯盐的分布特征。根据氯盐含量、电阻率、氯盐来源等的差异,提出盐下储集层氯盐分布具有顶渗、侧渗和局部封存3种模式。顶渗模式与侧渗模式的电阻率仅受氯盐含量的影响,顶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垂向分带特征,随氯盐含量的降低,电阻率升高;侧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横向分带特征,电阻率自构造带边缘向中心表现出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趋势;局部封存模式电阻率受应力和氯盐含量的共同影响,氯盐含量分布具有偶发性,电阻率变化幅度大。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各模式的分布段序列,顶渗模式自上而下发育盐层段、泥岩封隔段、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影响过渡段和氯盐未影响段;侧渗模式在顶渗模式基础上多发育过饱和氯盐影响段;局部封存模式从上到下划分为盐层段、泥岩封隔段、强挤压应力氯盐未影响段、氯盐应力混合影响段和氯盐应力未影响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分层变形特征
    徐振平, 杨宪彰, 能源, 段云江, 张文, 胡建宁, 张梦洋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5): 505-515.   DOI: 10.7657/XJPG20240501
    摘要255)   HTML14)    PDF(pc) (5903KB)(337)    收藏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系和侏罗系煤层2套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垂向叠置、多期变形的特征,浅层构造发育盖层滑脱褶皱,深层发育基底卷入式叠瓦状逆冲构造,膏盐岩层和煤层发生滑脱塑性变形,发育加里东运动期、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断裂,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构造控制中生界沉积,由北向南具有超覆减薄的特征。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构造变形控制油气分层运聚,煤层以上的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煤层之下的油气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生烃量占60%,大量油气仍保存在煤层之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
    谢鹏, 陈鹏羽, 赵海龙, 徐建亭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83-591.   DOI: 10.7657/XJPG20230510
    摘要305)   HTML14)    PDF(pc) (1507KB)(333)    收藏

    为解决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在开采过程中易发生气井水窜的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实验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开展水侵机理模拟实验,研究残余气分布规律;以脉冲序列测试得到T2图谱,表征侵入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喉半径比、配位数和裂缝宽度对水侵及残余气分布影响显著,孔隙型储集层侵入水先进入中—大孔隙,后进入小孔隙;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中裂缝的分布对水侵方式存在影响,侵入水进入裂缝后,可以通过裂缝进入中—大孔隙中。孔隙型储集层水淹后,37.7%的残余气存在于小孔隙中,62.3%的残余气存在于中—大孔隙中;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淹后裂缝中的残余气较少,小孔隙中的残余气占4.8%~26.8%,中—大孔隙中的残余气占69.2%~94.7%,且小孔隙中的残余气难以被动用。以中—大孔隙水侵比例为目标函数评价残余气饱和度指标,主控因素为裂缝贯穿程度、水体倍数、裂缝宽度和采气速度。应在裂缝发育区优选井轨迹,避免钻遇沟通边底水的裂缝,同时优化气井配产,延缓气井见水时间;气井出水后适当降低产气速度,促使侵入水进入中—大孔隙,减少残余气在中—大孔隙中的分布,提高天然气采收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蒋奇君, 李勇, 肖正录, 路俊刚, 秦春雨, 张少敏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262-270.   DOI: 10.7657/XJPG20240302
    摘要298)   HTML321)    PDF(pc) (821KB)(331)    收藏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开发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然而对该地层的热演化史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对比分析了川中地区北部与中部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及生烃差异,并探讨其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现今热演化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平面上可分为高成熟区和成熟区。高成熟区位于研究区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1.3%~1.7%,主要发育Ⅲ型有机质,在晚侏罗世早期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晚侏罗世末达到生烃高峰,存在2期生烃作用;成熟区位于研究区中—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0.9%~1.3%,主要发育Ⅱ1型—Ⅱ2型有机质,侏罗系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有机质成熟时期较晚,晚侏罗世末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早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仅有1期生烃过程。相较于北部地区,中部地区沉积了大套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安寨段页岩油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对该区的油气保存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1. 基于结构张量的走滑断裂破碎带地震识别——以富满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为例
    汪如军, 孙冲, 袁敬一, 刘瑞东, 王轩, 马应龙, 王旭鹏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4): 475-482.   DOI: 10.7657/XJPG20240412
    摘要199)   HTML7)    PDF(pc) (4592KB)(329)    收藏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破碎带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超深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难以精准刻画走滑断裂破碎带,制约了走滑断控油气藏的高效评价与目标优选。根据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构造导向滤波基础上,利用结构张量方法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过时窗选取与纵向厚度叠加加强反映沿断裂方向的投影能量,突出走滑断裂破碎带,刻画其边界与强度。结果表明:该方法更清晰地刻画了走滑断裂的分布,可以识别更小规模的走滑断裂;实现了超深层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破碎带宽度与强度的刻画,可以用来评价走滑断裂破碎带的发育程度;将该方法应用于圈闭评价、井位部署、井轨迹设计、钻井监测等,大幅提高了钻探成功率与单井油气产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2. 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特征
    刘洪林, 王怀厂, 李晓波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19-26.   DOI: 10.7657/XJPG20240103
    摘要281)   HTML16)    PDF(pc) (3755KB)(327)    收藏

    为寻找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在开展流体包裹体检测、页岩微观孔隙观测、气泡变孔模拟等研究基础上,查明了泸州地区构造埋藏过程和生烃热演化过程,总结了泸州地区页岩气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在二叠纪—早三叠世生油,经历了中三叠世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2次构造抬升,中三叠世抬升幅度有限,未导致大规模烃散失,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抬升晚于川东南且幅度小,利于页岩气保存;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发育,是由于中三叠世隆升时间短,强度小,未发生大规模排烃,大量液态烃保留在储集层中,有利于后期有机孔的大量形成,同时在晚三叠世—中白垩世,地层深埋发生液态烃裂解产气,地层广泛超压,有利于有机孔的后期保存;泸州地区三叠纪隆升虽然时间短、强度小,但是从模拟实验结果来看,可以导致原油稠化和气孔形成,对页岩气富集成藏有利。因此,发生在印支运动期的泸州地区的隆升造成原油稠化,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泸州地区地层抬升时间晚,页岩气散失时间短,低角度层理缝发育,而纵向裂缝少,均有利于形成超压页岩气富集区。提出的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富集成藏规律,对于指导其他同类型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3. 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
    韦自健, 盛家平, 张潇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85-496.   DOI: 10.7657/XJPG20230414
    摘要320)   HTML3)    PDF(pc) (6584KB)(323)    收藏

    中国中—低成熟度页岩油资源丰富,原位转化潜力巨大。为评价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和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2种典型中—低成熟度页岩开展了原位加热实验。利用核磁共振测试、立式光学显微镜观测、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脉冲衰减气体渗透率测量等,实时监测了原位转化中纳米孔隙、热解裂缝以及孔隙度和渗透率在高温高压下的动态变化。干酪根热解引起的热解裂缝与生烃增压效应,是微观结构和储集层物性显著改善的关键。当温度超过400 ℃的阈值后,随着干酪根热解和烃类热膨胀,页岩内部裂缝网络的延伸度、密度、复杂性和连通性均显著提高,大量直径在2~50 nm的次生孔隙占据孔隙结构的主导地位。原位应力下,2种页岩孔隙度可分别增加至3.65倍和2.73倍,渗透率可分别增加至624.09倍和418.37倍。渗透率在高温阶段比低温阶段表现出更强的应力敏感性。原位应力越低,干酪根含量越高的页岩储集层,原位转化的改造能力越高,储集层热破裂和热增渗能力也越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4.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在薄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
    张文起, 李春雷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102-108.   DOI: 10.7657/XJPG20240114
    摘要236)   HTML10)    PDF(pc) (4839KB)(321)    收藏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通过智能化网络将测井高频信息与地震数据相结合,能有效提升纵向分辨率,保持横向连续可追踪,利于薄储集层识别。针对AMH地区常规处理的地震数据仅能识别厚度大于30 m的碳酸盐岩层,无法有效识别厚度较小的薄储集层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以井旁地震振幅作为训练数据,测井相对波阻抗作为训练标签,利用深度学习网络多层残差网络开展训练,获取相对波阻抗曲线的预测模型;通过将地震数据作为输入,利用深度网络训练模型计算得到相对波阻抗数据体,进而得到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相对应的反射系数体。通过对靶区地质情况的分析认识,对宽频子波进行标定后提取合适的宽频子波,与反射系数体进行褶积,得到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利用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开展储集层反演,反演结果纵向具有较高分辨率,与主要目的层能够较好匹配,横向可以进行识别和追踪,利用高分辨地震数据反演结果实现AMH地区的薄储集层识别。结果表明,通过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及相应的高分辨模型反演,在AMH地区能够识别厚度大于10 m的薄储集层,较好地解决由于地震分辨率低无法识别薄储集层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薄储集层预测的精度,对同类型薄储集层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5. 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对策
    刘丽娜, 曹飞, 刘学利, 谭涛, 郑小杰, 刘蕊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50-455.   DOI: 10.7657/XJPG20230409
    摘要362)   HTML8)    PDF(pc) (734KB)(318)    收藏

    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油层较薄,油井投产后见水、含水率上升和产量递减皆快,稳产难度大。通过对油藏开发特征分析,对油井的含水率上升模式进行分类,确定其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夹层、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开发方式。针对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挖潜对策:油井提控液调流向、天然气驱及CO2驱。数值模拟与现场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6. 油气藏产量旋回泛函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门海文, 张静, 魏海军, 赵阳, 高文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65-374.   DOI: 10.7657/XJPG20230315
    摘要237)   HTML19)    PDF(pc) (699KB)(312)    收藏

    在系统梳理油气藏产量旋回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泛函产量递减通式,替换广义产量全过程数学模型中的递减函数,不需要根据油气藏驱动类型和渗流特征确定递减函数;考虑到广义产量全过程数学模型可积分,对其递增函数项表达式进行归纳,形成了3类递增函数表达式。新的广义产量全过程数学模型在复合时间和待定参数取不同值时,不仅可以转化为各类产量旋回基础数学模型,而且还能形成其他新的产量旋回数学模型,具备了产量全过程数学模型的通式及拓展性。为了降低待定参数求解难度,给出了5种最简单、最常见的复合时间关系式和产量旋回泛函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实例应用效果好,值得在其他油气藏进一步推广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7.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
    李娜, 李卉, 刘鸿, 陈方文, 杨森,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271-278.   DOI: 10.7657/XJPG20240303
    摘要281)   HTML9)    PDF(pc) (940KB)(308)    收藏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行评价,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评价页岩油地质甜点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和游离烃含量与100倍总有机碳含量之差分别是评价风城组储集层储集性能、含油性、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参数;利用4个参数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二类和三类页岩油地质甜点的页岩油甜点因子分别为大于0.282 3、0.011 1~0.282 3和小于0.011 1;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页岩油地质甜点主要分布在风二段上部和风三段,岩性以泥岩和白云质泥岩为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8.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页岩油产能分析及甜点评价
    覃建华, 李映艳, 杜戈峰, 周阳, 邓远, 彭寿昌, 肖佃师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317-326.   DOI: 10.7657/XJPG20240308
    摘要294)   HTML9)    PDF(pc) (1650KB)(296)    收藏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水平井产能差异大,各井产水率区别明显,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现有甜点分类标准无法满足该区页岩油精细开发的需要,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截止值的含油性及可动性解释难以精细识别页岩油甜点。以核磁共振测井和实验室核磁共振测试为基础,基于分频处理、分流体核磁共振测井孔隙结构表征、弹性能排油模拟等技术,精细表征页岩油层中不同类型流体分布;分别刻画油水赋存孔径,建立可动油量评价模型,对流体赋存、孔径分布、可动油量等进行定量表征;结合单井试油和生产数据,明确水平井产能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大孔轻质组分占比、可动油孔隙度与水平井产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核磁可动油孔隙度;水影响指数则反映地层水对页岩油流动的影响程度,该值越小,相同可动油孔隙度下水平井产能越高、含水率越低。以大孔轻质组分占比、水影响指数和可动油孔隙度为指标,将页岩油油层划分为3类,由Ⅰ类至Ⅲ类油层,日产油量快速减小,含水率明显升高,可作为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精细评价的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9. 永进油田致密储集层岩石力学参数剖面构建及应用
    盖姗姗, 王子振, 刘浩杰, 张文盛, 于文政, 杨崇翔, 王玉萍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362-370.   DOI: 10.7657/XJPG20240314
    摘要261)   HTML10)    PDF(pc) (3814KB)(296)    收藏

    为评价低渗致密储集层可压裂性,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永进油田Y301井和Y3井的6块岩心进行实验,获得岩心矿物组分、孔隙度、应力—应变曲线、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等参数,实验结果与测井、录井数据基本吻合,构建了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经验模型。同时,基于等效介质模型,考虑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一种新的岩石脆性指数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测井数据的低渗致密储集层力学参数剖面构建方法,并以Y301井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Y301井齐古组可压裂性良好,为致密砂岩储集层可压裂性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0. 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洞穴垮塌的力学机制
    张骥跃, 康志宏, 陈华鑫, 康志江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618-625.   DOI: 10.7657/XJPG20230515
    摘要293)   HTML8)    PDF(pc) (2016KB)(295)    收藏

    为确定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洞穴的垮塌机理,利用应力场模拟技术,以岩溶洞穴正交二维剖面为基础,建立二维力学模型,模拟碳酸盐岩岩溶洞穴在负压状态下的应力分布;通过对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构建了岩溶洞穴垮塌预测模型,结合破裂临界点的应力函数,预测洞穴垮塌与应力、深度和宽度的关系。洞穴发生岩爆和垮塌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上覆地层压力、储集层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垂向分布的2个洞穴,垂直距离小于0.3倍洞穴半径时,洞穴隔板发生破裂,导致洞穴连通;在垮塌破裂过程中,洞穴高度变化较为明显,宽度变化较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1. 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储集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挖潜
    涂乙, 戴建文, 杨娇, 王亚会, 王华, 唐中昊, 李琦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89-198.   DOI: 10.7657/XJPG20240207
    摘要221)   HTML42)    PDF(pc) (1918KB)(293)    收藏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定量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砂体内部结构以及夹层的展布形态,分析剩余油赋存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厘清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中发育的3级斜交型前积夹层能延缓流体垂向渗流,4级叠置型水平夹层能阻止流体垂向窜流;剩余油运移能量和方向主要受3级夹层、4级夹层及韵律差异控制。利用低产低效井侧钻10口调整井,初期总产量为680.00 m3/d,侧钻后日产油量为侧钻前的5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2. 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数值模拟
    张如杰, 乐平, 张莹, 李小波, 黄楠, 赵黎明, 范庆振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58-64.   DOI: 10.7657/XJPG20240108
    摘要209)   HTML2)    PDF(pc) (3074KB)(281)    收藏

    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此认识,通过融合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蚂蚁体属性,得到断裂指示因子,用以刻画栅状断片储集体,利用张量属性刻画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建立双重介质组分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栅状断片结构是断溶体油藏的主要导流通道;断裂指示因子比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最大似然更适合表征栅状断片结构,并在通水源处与张量属性匹配度高,在其他区域匹配性差;与单重介质模型相比,基于栅状断片结构的双重介质模型拟合精度更高,更能反映断溶体油藏生产动态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3. 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天然气重力驱特征及影响因素
    肖志朋, 齐桓, 张艺桢, 李宜强, 姚帅旗, 刘通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34-340.   DOI: 10.7657/XJPG20230310
    摘要239)   HTML16)    PDF(pc) (3886KB)(279)    收藏

    为探索吐哈盆地葡北油田实施天然气重力驱开发的可行性,明确不同实施参数下的驱油特征,通过高压物性分析、细管实验、CT扫描成像及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葡北油田开发前后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集层流体的高压物性变化特征,计算了目前油藏条件下鄯乌管道气和西气东输气的最小混相压力,比较了不同驱替方式下流体的分布特征及岩心沿程含油饱和度变化,明确了注气速度、注气压力及岩心倾角对天然气重力驱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后原油密度与饱和压力均增大,黏度变化不明显,原油中C2—C6含量显著下降;目前油藏条件下鄯乌管道气和西气东输气与储集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分别为48.2 MPa和49.5 MPa,均大于原始油气最小混相压力;相比水驱结束状态,天然气重力驱沿程含油饱和度存在较大差异,岩心高部位含油饱和度明显低于低部位含油饱和度,重力驱对于高部位原油的动用效果更为明显;较低的注气速度、较高的驱替压力以及较大的倾角均有利于提高天然气重力驱的原油采收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4. 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及喉道体积
    曹同锋, 高东华, 李占东, 王天杨, 姜峰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53-57.   DOI: 10.7657/XJPG20240107
    摘要184)   HTML5)    PDF(pc) (1018KB)(278)    收藏

    陆相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油井快速水淹,驱油效率降低,开发效果变差。以柳赞油田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分析测井岩电响应、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特征、储集层孔隙特征等,描述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确定了该区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通过建立优势渗流通道喉道体积的计算方法,明确了油藏下一步调驱剂用量,达到了有效封堵优势渗流通道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下一步稳油控水提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5. 断控型碳酸盐岩油藏动态储量计算方法
    耿洁, 乐平, 杨文明, 杨博, 赵彬, 张如杰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4): 499-504.   DOI: 10.7657/XJPG20240415
    摘要258)   HTML11)    PDF(pc) (960KB)(278)    收藏

    断控型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强,不同尺寸的孔、缝、洞交错发育,采用一般物质平衡方法计算的动态储量可能大于静态储量。在引入水油比的基础上,考虑孔缝洞介质不同时的岩石压缩系数,得到了适用于断控型油藏的综合压缩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断溶体流动物质平衡新方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新方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新方程计算的动态储量与数值模拟得到的静态储量误差仅为0.109 9%,验证了新方程准确可靠;哈拉哈塘地区多口井用新方程计算的动态储量与地质建模雕刻的静态储量相对误差为-4.82%~-0.15%,远远低于物质平衡方程计算的动态储量与静态储量的相对误差,新方程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更适用于哈拉哈塘地区断控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量计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6. 压裂直井产量公式
    李传亮, 庞彦明, 周永炳, 战剑飞, 臧伟, 陆慧敏, 朱苏阳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83-689.   DOI: 10.7657/XJPG20230606
    摘要259)   HTML10)    PDF(pc) (639KB)(270)    收藏

    油井压裂后,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不再是简单的线性流或径向流,流场变得复杂,无法直接运用解析方法求解。为了求解压裂直井的产量公式,将地层中的复杂流场进行了分解,划分成外区径向流、中间线性流和裂缝线性流3个简单流形;对简单流形分别进行求解,并采用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解析求解得到压裂直井的产量公式。该公式不仅可以计算和预测油井产量,还可以确定压裂裂缝的长度及压裂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7. 塔中凸起张扭走滑断裂带分段构造特征及生长机制
    柏秉辰, 邬光辉, 马兵山, 赵星星, 唐浩, 沈春光, 王旭鹏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4): 409-416.   DOI: 10.7657/XJPG20240404
    摘要212)   HTML9)    PDF(pc) (5426KB)(267)    收藏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斜向挤压背景下的压扭走滑断裂,但塔中凸起发现了一系列张扭走滑断裂,并对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塔中凸起西部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曲率等属性,统计走滑断裂运动参数,运用走滑断裂构造解析方法,优选塔中凸起F21走滑断裂带开展走滑断裂分段建模研究,并探讨其生长机制。结果表明,F21走滑断裂带具有平面分段、垂向分层特征,奥陶系碳酸盐岩顶面发育线状构造、斜列构造、马尾构造、翼尾构造、辫状构造和叠覆构造。走滑断裂构造高差分布特征揭示了走滑断裂带的分段生长与尾端扩张生长机制,该断裂带为调节走滑断裂带两侧反向收缩变形的变换断裂,经历雁列断裂阶段、生长连接阶段及再激活雁列断裂阶段的演化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8. 多层砂岩油田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
    吕晓光, 李伟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65-71.   DOI: 10.7657/XJPG20240109
    摘要214)   HTML8)    PDF(pc) (674KB)(266)    收藏

    概述了美国科恩河油田多层砂岩稠油油藏的特征和开发历史,重点讨论了强化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的实践。科恩河油田为水动力圈闭的单斜油藏,蒸汽驱开采后期,碳氧比能谱测井、四维时移热采动态及注采井动态监测结果,孤立单河道砂体识别、追踪,全油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为识别剩余油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人工智能、蒸汽泡沫驱、双油管完井分层注蒸汽等措施扩大了蒸汽驱波及体积。加密井、水平井钻井及浅部油藏侧钻水平井可大幅度增加可采储量,水平井产量达到相邻直井的3倍以上。为开采油藏下倾部位油水界面附近未动用的“冷油藏”,在下倾部位水层钻产水井泄压,使蒸汽驱得以有效波及到该部位剩余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9.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流固耦合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特征
    刘强, 李静, 李婷, 郑明君, 徐梦佳, 王轩, 吴明扬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4): 451-459.   DOI: 10.7657/XJPG20240409
    摘要191)   HTML10)    PDF(pc) (4788KB)(265)    收藏

    为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探究其流固耦合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特性,根据不同介质中的流体流动规律,建立了Stokes-Darcy两相流体流动模型;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广义胡克定律,建立了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两相Stokes-Darcy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分别针对有无流固耦合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了宏观和细观的油水两相流体流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油藏有无流固耦合作用,其油水两相流体流动特性在基质区差异较大,在溶洞内差异较小,注水速度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流动影响较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0. 吐哈探区稠油油藏注气吞吐适应性评价
    夏正春, 赵健, 刘锋, 秦恩鹏, 蔡必金, 王奇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41-346.   DOI: 10.7657/XJPG20230311
    摘要291)   HTML13)    PDF(pc) (539KB)(265)    收藏

    针对吐哈探区稠油油藏注气吞吐效果差的问题,利用PVT分析技术模拟稠油油藏的高温高压环境进行注气吞吐实验,通过稠油油藏注二氧化碳、天然气和氮气吞吐开发实验,从降黏效果、溶解膨胀作用、泡沫油流区间以及吞吐后残留稠油物性特征4个方面,对不同注入气进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注二氧化碳吞吐对稠油降黏、溶解膨胀和形成泡沫油流区间的效果最佳,但吞吐后对油藏残留稠油物性特征影响大,主要表现在吞吐后导致油藏残留稠油黏度增大和溶解气的能力下降,不利于油藏进行多轮次注气吞吐开发;注天然气吞吐的效果及影响略次于注二氧化碳,注氮气吞吐的效果最差,但吞吐后对油藏残留稠油物性特征影响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1.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水平井射孔优化
    李可心, 张聪, 李俊, 刘春春, 杨瑞强, 张武昌, 李邵楠, 任智剑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5): 581-589.   DOI: 10.7657/XJPG20240510
    摘要220)   HTML5)    PDF(pc) (766KB)(258)    收藏

    为提高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压裂效果,基于分布式光纤水平井产水产气剖面监测、水平井录井导向、测井等资料分析,明确了煤岩煤质、煤体结构、水平井钻遇位置以及射孔改造方式是决定煤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关键因素。沁水盆地3号煤层中—上部自然伽马低、煤质较好、煤体结构完整,是适合压裂改造的优质层段;根据双自然伽马曲线可准确判断水平井井眼轨迹在煤层中的钻遇位置,确定优质压裂层段及射孔方式。当井眼轨迹位于煤层中部时,采用常规射孔方式可实现高效改造;当井眼轨迹接近顶板或出层时,需采用向下定向射孔方式,实现上部优质煤层的有效改造;当井眼轨迹位于下夹矸层附近时,可采用向上定向射孔方式,实现中部优质层段的改造。该方法现场应用水平井46口,单井日产气量突破2.5×104 m3,日稳产气量达到2×104 m3,储集层压裂改造效率提升10%~50%,水平井开发效果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2. 玛湖凹陷风城组储集层孔喉结构及流体赋存特征
    朱越, 伍顺伟, 邓玉森, 刘林, 雷祥辉, 牛有牧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286-295.   DOI: 10.7657/XJPG20240305
    摘要235)   HTML13)    PDF(pc) (4537KB)(256)    收藏

    为了揭示和对比玛湖凹陷北部风城组砂岩和泥页岩2类岩性储集层微观结构及不同尺寸孔隙内流体赋存特征,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大视域拼接电镜扫描等实验,定量表征2类岩性储集层的孔喉尺寸和流体赋存特征,并对比原始样品和加压饱和原油样品的核磁共振以及抽提前后的高压压汞实验结果,揭示不同尺寸孔喉系统内束缚态流体和可动流体的分布。研究表明:2类岩性储集层孔隙和喉道尺寸差异均不明显,主要发育直径为0.01~10.00 μm的孔隙和半径小于10.00 nm的喉道,以中孔-细喉为主,其中,泥页岩孔隙直径略大于砂岩,喉道半径略小于砂岩。泥页岩多发育晶间孔、蜂窝状溶孔等导管状孔,砂岩导管状孔和球形孔各占一半,且随着孔径增大,粒间孔、粒间溶孔等球形孔占比增大。流体赋存及可动性受矿物组分、孔径等多种因素影响,有机质、白云石以及黄铁矿的偏油润湿性以及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强毛细管束缚致使页岩油可动性降低,可动流体主要分布在直径大于300 nm的中—大孔隙内。综合储集层物性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研究区页岩油有利区块为东部的玛51X井区,该井区泥页岩和砂岩均可作为有利的开发对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3. 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
    贾蕊, 袁泉, 汤欣, 吕奇奇, 高文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62-571.   DOI: 10.7657/XJPG20230507
    摘要232)   HTML16)    PDF(pc) (769KB)(254)    收藏

    为解决目前气水混驱特征曲线评价油藏开发效果方法较少的问题,引入了地下含气水率,并类比水驱油藏含水变化规律广义数学模型,建立了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及其对应的广义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新的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在n=0和m=0时,为甲型气水交替驱特征曲线;在n=1和m=0时,则为乙型气水交替驱特征曲线。nm取不同数值时,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可以转化为S型气水混驱特征曲线,也可以转化为凸型、S-凸型、S-凹型、凹型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为了便于矿场应用,给出了气水混驱特征曲线通式及其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并应用于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气水交替驱和锦州油田S31油藏气顶气+边水驱开发效果的评价,拟合精度较高,可供其他油藏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4. 渤海JZ-X油田气顶窄油环油藏井位优化和挖潜策略
    岳宝林, 孟智强, 房娜, 郑炀, 瞿朝朝, 王双龙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88-93.   DOI: 10.7657/XJPG20240112
    摘要215)   HTML7)    PDF(pc) (2148KB)(249)    收藏

    针对气顶底水窄油环油藏易气窜水锥、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生产难题,在渤海矿区逐渐探索出利用水平井开发的井位优化与挖潜策略。基础井网阶段:水平井段垂直构造线穿多层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匹配智能滑套分采管柱以缓解层间矛盾;基础井网平行于流体界面,部署于油水界面之上1/3油柱高度避气控水。综合调整阶段: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富集于井间滞留区,纵向上后期水体能量驱动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油层上部。对比井间侧钻、气顶注气和屏障注水方案增油量指标,当前剩余油挖潜策略以井间侧钻与气顶注气为主。井间侧钻通过低产低效井平面侧钻至井间,纵向高部位部署挖潜剩余油,单井净增油量为3.4×104~4.2×104 m3;气顶注气通过采气井转天然气回注,补充气顶能量,气驱水平井上部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预测净增油量为5.2×104 m3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5. 顺北油气田含水高含凝析油凝析气井产能评价
    李冬梅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696-701.   DOI: 10.7657/XJPG20230608
    摘要251)   HTML9)    PDF(pc) (567KB)(248)    收藏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断溶体气藏凝析气井地层压力波动明显,与基于地层压力不变的传统系统试井解释方法不适配;由于含水和高含凝析油,常规气井无阻流量的评价结果偏差较大。为实现顺北油气田凝析气井产能评价,利用试井阶段弹性产率修正了系统试井资料,提出了含水和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井产能评价方法。通过实例验证,该评价方法适用于顺北油气田凝析气井无阻流量的产能评价,为顺北含水高含凝析油凝析气井产能定量认识提供了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6.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铜川地区延安组煤矿原油成因
    孔令印, 李剑锋, 吴凯, 马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35-46.   DOI: 10.7657/XJPG20240105
    摘要237)   HTML9)    PDF(pc) (1020KB)(248)    收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陵—铜川地区延安组煤矿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利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同位素质谱技术,对研究区原油、煤岩和泥岩抽提物进行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煤矿原油姥鲛烷和植烷均势,倍半萜含量丰富,Ts/Tm、C29Ts/C29降藿烷相对较高,C30莫烷/C30藿烷、C29降藿烷/C30藿烷、C31升藿烷及C32升藿烷的22S/(22S+22R)相对较低,ααα-20R规则甾烷呈“V”字形分布,碳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偏轻;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抽提物中Pr/Ph高,倍半萜含量较低、Ts/Tm、C29Ts/C29降藿烷低,C30莫烷/C30藿烷、C29降藿烷/C30藿烷、C31升藿烷及C32升藿烷的22S/(22S+22R)高,ααα-20R规则甾烷呈倒“L”字形分布,碳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偏重。原油特征与煤系潜在烃源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与盆地内长7段深湖亚相烃源岩及其生成烃一致。侏罗系延安组煤处于低成熟阶段,所生成的液态烃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吸附的需要,不具备排出液态烃的能力,铜川崔家沟煤矿和黄陵店头煤矿原油均来源于下伏的长7段烃源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7. 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层面建模算法及实例
    左毅, 宋静, 史卓丽, 乔婧璇, 祖秀然, 郑洁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118-125.   DOI: 10.7657/XJPG20240116
    摘要305)   HTML6)    PDF(pc) (1695KB)(248)    收藏

    由于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特征及其研究目的不同,三维地质建模中层面建模采取的模拟方法和模型精度均有所区别。从三维地质建模角度出发,将油藏开发划分为油藏评价、新区建产和老区调整3个阶段,通过港东二区五断块层面模拟过程中各种模拟算法分析及筛选,提出了层面模拟时,油藏评价阶段建模采用Kriging算法,网格精度为100 m×100 m×5.0 m;新区建产阶段建模采用Kriging算法或Global B-spline算法,网格精度为50 m×50 m×1.5 m;老区调整阶段建模采用Local B-spline算法或Converging average算法,网格精度为10 m×10 m×0.5 m,使层面模拟结果更符合地质情况及研究需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8. 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全直径岩心水侵规律实验
    胡勇, 乐平, 郭春秋, 陈鹏羽, 肖云, 屈思敏, 王鑫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79-484.   DOI: 10.7657/XJPG20230413
    摘要234)   HTML3)    PDF(pc) (789KB)(248)    收藏

    阿姆河右岸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断层及裂缝发育,局部水体能量活跃,开发效果受水侵影响显著。通过高温高压复杂缝洞储集层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分析裂缝渗透率、裂缝贯穿程度和水体倍数对气藏水侵的影响,结合水气比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不同裂缝岩心的水侵规律。结果表明,裂缝贯穿程度越高,裂缝渗透率越大,水体倍数越高,则对应水侵模式中水气比曲线的斜率越大,说明水侵、水窜越严重,而裂缝未贯穿区域对暴性水淹能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在上述认识基础上,通过水侵模式分析诊断曲线,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水侵模式的特征,优化了研究区气藏水侵诊断的指数图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9. 春风油田沙湾组稠油油藏倾斜油水界面成因
    张德尧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205-212.   DOI: 10.7657/XJPG20240209
    摘要190)   HTML23)    PDF(pc) (3330KB)(238)    收藏

    春风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复杂,运用传统油水界面观点难以解释,影响该油田勘探开发进程。以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P601-20区块为例,开展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及成藏动力学研究,结合油藏开发动态资料,分析春风油田沙湾组一段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及其成因。研究认为:该油田油水关系复杂是由于油藏存在倾斜油水界面,其油藏类型仍然为构造-岩性油藏,并且存在边底水;储集层物性、断层、地层压力、构造运动等方面,形成倾斜油水界面的主要原因是构造运动导致油藏调整,原油稠化和地层构造平缓加剧了油水界面调整滞后,该油藏属于非稳态油气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0. 玛西斜坡区风城组高含盐致密储集层流体识别
    毛锐, 白雨, 王盼, 黄志强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279-285.   DOI: 10.7657/XJPG20240304
    摘要193)   HTML6)    PDF(pc) (2125KB)(238)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区二叠系风城组发育碱湖沉积的高含盐致密储集层,其油水关系复杂,流体识别难度大。利用岩性扫描测井资料构建饱含盐水地层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并利用测井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与饱含盐水地层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的差值构建含油性敏感因子,再利用氯元素相对产额与总孔隙度比值构建含盐度敏感因子,将含油性敏感因子与含盐度敏感因子交会形成流体识别图版。实例应用表明,利用该流体识别图版可以对储集层流体性质进行准确判断,为试油选层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1. 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分段地应力特征及裂缝分布预测
    黄超, 郭宏辉, 张生龙, 朱林涛, 冯建伟, 杜赫
    新疆石油地质    2025, 46 (1): 1-12.   DOI: 10.7657/XJPG20250101
    摘要233)   HTML13)    PDF(pc) (4213KB)(238)    收藏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理论,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走滑断控模式下目的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断裂带各段地应力模式不同;地质单元结构差异控制地应力分布,裂缝高密度区多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两侧或断裂之间;在安德森Ⅰa型、Ⅲ型地应力模式下,裂缝高密度区油气井具高产特征。明确了顺北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的地应力条件、裂缝发育特征及单井油气高产的主控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2. 基于低频模型优化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及应用
    石楠, 刘源, 冷玥, 文一华, 潘海峰, 孙博, 王兵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3): 375-382.   DOI: 10.7657/XJPG20230316
    摘要398)   HTML25)    PDF(pc) (9433KB)(235)    收藏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北地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油气藏受岩性控制。早期勘探证实,葡北地区七克台组底部发育厚度为6~15 m的含油薄砂层。常规反演方法对该薄砂层的预测存在难点,且常规反演方法受地震资料频带限制,反演误差大。为了提高反演精度,提出了基于低频模型优化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结合研究区构造高差大及沉积相带变化快的特点,联合压实趋势校正法和地震属性约束法建立低频模型,得到确定性反演结果,并据此建立相控模型,进而开展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实现对研究区薄砂层的识别。该方法既有效补充了地震信号中缺少的低频信息,又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利用该方法可识别厚度为7 m的薄砂层,反演结果与实钻砂体厚度基本吻合,证实了该方法在葡北地区薄砂层预测中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3. 缝洞型油藏一井多靶分段压裂开发效果数值模拟
    耿宇迪, 刘礼军, 王立静, 郭天魁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6): 711-719.   DOI: 10.7657/XJPG20230610
    摘要271)   HTML10)    PDF(pc) (3598KB)(233)    收藏

    为了研究缝洞型油藏一井多靶分段压裂开发效果,基于离散缝洞模型,建立了考虑基质—裂缝渗流和溶洞自由流耦合的缝洞型油藏油水两相流动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底水及压裂簇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底水条件下,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仅影响采油速度,对累计产油量影响很小;在有底水条件下,底水沿天然裂缝上升会驱替溶洞中原油,产油量会随天然裂缝密度增大而升高;溶洞尺寸和压裂裂缝对缝洞型油藏产能具有显著影响;当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较高时,每段一簇和多簇压裂裂缝开发效果差异明显减小,即采用一簇压裂裂缝便可控制整个缝洞甜点区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多层叠加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杨海军, 能源, 邵龙飞, 谢舟, 康鹏飞, 袁敬一, 付永红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4): 387-400.   DOI: 10.7657/XJPG20240402
    摘要210)   HTML16)    PDF(pc) (33226KB)(233)    收藏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多层叠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主要发育5个结构层,分别为下寒武统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盐构造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和二叠系岩浆岩构造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走滑断裂带活动的影响,5层结构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垂向叠置、差异叠加的特征;断裂叠加类型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连接型、叠接型、反转叠加型及反转改造型4种;走滑断裂带叠加方式影响了石油地质条件,可形成多层差异聚集油气藏,主要包括Ⅰ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Ⅱ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志留系碎屑岩油气藏及二叠系岩浆岩油气藏)及Ⅲ型油气藏(寒武系盐下层白云岩油气藏)3种类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5.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富集规律
    李妍蓉, 李靖, 苏文杰, 石磊, 孙睿, 朱玉双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5): 509-516.   DOI: 10.7657/XJPG20230501
    摘要374)   HTML28)    PDF(pc) (18631KB)(226)    收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二叠系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的分布规律,以钻井、测井、录井、试气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岩石薄片、电镜扫描、高压压汞、包裹体测温等分析,对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储集层的沉积微相、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裂缝分布等进行对比剖析。结果表明: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为低孔低渗岩性气藏,有利储集层控制气藏的分布和天然气富集,气藏主要分布于生物丘和生屑滩沉积微相发育区;生物丘分布于研究区东部佳县、子洲及清涧一带,生屑滩分布于研究区西部横山、靖边及坪桥一带,自西向东相带分布明显;太原组碳酸盐岩发育泥晶生屑石灰岩和藻粘结石灰岩,生物体腔孔、晶间孔、溶孔和微裂隙为有利储集空间;裂缝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其发育对气藏富集起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6.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5亚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
    高景云, 丁晓琪, 祁壮壮, 田胤瑜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404-410.   DOI: 10.7657/XJPG20230403
    摘要277)   HTML15)    PDF(pc) (5975KB)(224)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风化壳之下发育一套孔洞型岩溶储集层,是古生界特大型气田的主力储集层,其中,马五5亚段底部见一套裂缝发育的喀斯特扰动相储集层,分布稳定且普遍含气,成因尚不清楚,制约了油气勘探与开发。通过对野外露头和岩心等资料的分析,剖析了该亚段储集层的成因。马五5亚段发育扰动相,发育大量裂缝,野外露头特征明显,成像测井上显示线—斑状模式,裂缝大多被2期方解石充填;扰动相发育在马五5亚段底部,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断裂发育区,气测异常明显,勘探前景良好;$马五^{1}_{6}$小层断裂发育,促进了侧向淡水的强烈岩溶作用,形成可容纳空间,上覆地层压力使马五5亚段底部脆性石灰岩形成扰动相储集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7.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突破与启示
    刘超威, 李辉, 王泽胜, 王秋玉, 谢知益, 黄志强, 张蓉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39-150.   DOI: 10.7657/XJPG20240202
    摘要270)   HTML23)    PDF(pc) (9344KB)(219)    收藏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康探1井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亿吨级储量的落实,展现了阜康凹陷深层油气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巨大的勘探潜力。为总结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的勘探经验与理论认识,指导其他富烃凹陷碎屑岩领域下凹勘探,依托井资料、储集层岩石薄片、孔渗分析以及试油资料等,对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下凹勘探突破进行系统分析。阜康凹陷周缘凸起带和斜坡区油气主体为烃源岩成熟阶段早期的产物,烃源岩高熟油气主要富集在凹陷区;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受沉积期古地貌的控制,发育退覆式沉积低位域砂体,形成了古凹槽区叠置连片规模储集体;凹陷区普遍存在超压,有利于深埋砂岩原生孔隙的保存,还有助于微裂缝的形成,提高储集层渗流能力,增加深埋储集层的有效性。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受到芦草沟组烃源岩晚期高熟油气的充注、退覆式沉积的规模成砂以及超压作用的保孔增渗,具备规模增储的勘探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8. 中拐凸起南斜坡八道湾组油层低阻成因及识别
    李枫凌, 方鑫鑫, 张镇, 马思洁, 刘荣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5): 541-551.   DOI: 10.7657/XJPG20240505
    摘要238)   HTML15)    PDF(pc) (4996KB)(213)    收藏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南斜坡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低阻油层与一般低阻油层对比,储集层具有形成时期早、埋藏深度大、岩石粒度较大、泥质含量低等特点,低阻成因具有较强特殊性。在对国内外典型低阻油层成因机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区钻井、录井、测井、试井、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从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储集层特征、成藏条件等多角度,开展八道湾组油藏低阻主控因素研究。该区油藏低阻的形成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共同控制,低构造幅度、弱水动力沉积等宏观背景下,低油水分异程度、高地层水矿化度及低凝灰岩岩屑含量,是油藏低阻的主控因素;束缚水饱和度偏低,是油藏低阻的次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层电阻率与油气指示系数关系图版,与该区试油和试采资料对比,符合率92.9%,为中拐凸起南斜坡八道湾组低阻油层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9. 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室内实验优化
    王杰, 黎鸿屿, 吕栋梁, 钱川川, 周群茂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199-204.   DOI: 10.7657/XJPG20240208
    摘要227)   HTML10)    PDF(pc) (869KB)(212)    收藏

    多层非均质油藏在合注合采开发时,受储集层岩性、物性、地层压力、流体性质等因素影响,层与层之间相互干扰。早期开展的并联驱替室内实验,无法有效地模拟油藏多层合采时各层间的流体交换,且所定义的干扰系数的物理内涵与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为此,建立串并联组合驱替实验模型,模拟储集层层内岩性的变化。通过研究串并联驱替实验下不同渗透率岩心的产油量、含水率以及采收率,对干扰系数进行验证和再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干扰的实质是不同储集层渗流阻力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储集层流量分配发生改变;储集层非均质性是多层合采过程中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层间干扰相关实验设计和非均质油藏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0.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强敏感油藏CO2同步吞吐试验
    宋平, 崔晨光, 张记刚, 刘凯, 邓振龙, 谭龙, 禹希科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355-361.   DOI: 10.7657/XJPG20240313
    摘要200)   HTML4)    PDF(pc) (2185KB)(208)    收藏

    为探索玛湖凹陷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玛湖1井区开展注CO2同步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2同步吞吐可提高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驱油机理主要是萃取、混相、竞争吸附、膨胀驱替等;裂缝沟通是导致气窜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调控,实现井组与气窜井同步焖井,保证现场实施效果;试验井组受压裂液浸泡导致黏土矿物水化膨胀,造成喉道封堵,渗流能力减弱,影响了CO2波及范围,导致阶段换油率较低。CO2同步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试验井组阶段增油量为3 983 t,换油率为0.36,该试验为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思路及矿场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1. 缝洞型油藏高压扩容注入动态模型及敏感性分析
    张如杰, 陈利新, 乐平, 肖云, 王霞, 吕远, 杨文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4): 460-469.   DOI: 10.7657/XJPG20240410
    摘要190)   HTML9)    PDF(pc) (964KB)(206)    收藏

    高压扩容注水是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式之一。针对高压扩容注水注采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提出了3类高压扩容注水模式,基于高压扩容注入动态模型,模拟不同敏感性参数对高压扩容注水和生产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哈拉哈塘缝洞型油藏矿场实例,分析了3类高压扩容注水模式。结果表明:高压扩容注水有远端低能型、渗流屏障型和近端小储集体型3类模式,3类高压扩容注水模式均可有效动用远端储集体,提高采出程度,渗流屏障型增油效果最优;近端储集体大小影响注水指示曲线拐点出现时间,远端储集体大小影响注水指示曲线出现拐点后的注水难易程度;注水过程的交换指数大于生产过程的交换指数,表明高压扩容注水有效;裂缝闭合压力越小,应力敏感系数越小,注水指示曲线出现拐点越早,累计产液量越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宋海强, 刘慧卿,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1): 27-34.   DOI: 10.7657/XJPG20240104
    摘要234)   HTML7)    PDF(pc) (728KB)(205)    收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3. 陆相页岩储集层含水饱和度测井计算方法——以川东南复兴区块凉高山组为例
    程丽, 严伟, 李娜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371-377.   DOI: 10.7657/XJPG20240315
    摘要203)   HTML5)    PDF(pc) (717KB)(203)    收藏

    陆相页岩储集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其黏土矿物含量高,岩石组成变化快,地层非均质性强,利用传统阿尔奇公式及常规数理统计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误差大。为提高陆相页岩储集层含水饱和度计算精度,以川东南复兴区块下侏罗统凉高山组页岩为例,分析了现有含水饱和度测井计算方法的局限性,阐述了利用阵列声波测井中的纵横波时差与测井密度组合重构的复合波阻抗计算含水饱和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陆相页岩储集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岩石矿物的影响,有效避开了电法测井和非电法测井的局限性,提高了适用性。在川东南复兴区块多口井凉高山组页岩储集层的应用效果好,计算得到的含水饱和度与岩心分析含水饱和度较吻合,绝对误差为1.3%~2.2%,满足测井评价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4. 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不同开发方式下原油微观可动性
    万涛, 张景, 董岩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3): 327-333.   DOI: 10.7657/XJPG20240309
    摘要248)   HTML5)    PDF(pc) (2794KB)(189)    收藏

    为评价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油藏原油可动性,通过渗吸、离心以及吞吐试验,对比了Ⅰ类和Ⅱ类储集层的典型岩心样品可动油分布特征。玛湖凹陷低渗透砾岩储集层渗吸出油量与孔隙结构有关,小孔隙体积占比越高,渗吸效果越好,经过144 h渗吸驱油,采收率可达30.9%,但是驱油进程缓慢,对大孔隙原油动用程度不高。在地层温度和40 MPa压力下,在3轮次CO2吞吐过程中,每轮次的采出程度均增加,第1轮次采出程度增幅相对较高,换油率达27%,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采出程度增幅逐渐降低,而N2吞吐开发第1轮次换油率为15%,因此,CO2吞吐开发效果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5. 稠油自乳化水驱开发规律
    石兰香, 唐文军, 周游, 王伯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2): 228-234.   DOI: 10.7657/XJPG20240212
    摘要233)   HTML5)    PDF(pc) (1281KB)(187)    收藏

    受原油性质的影响,稠油自乳化水驱开发与常规水驱开发不同,传统的稀油水驱理论不适用于稠油水驱开发。以中国某稠油自乳化水驱油藏流体参数为基础,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自乳化水驱开发规律,揭示自乳化水驱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新的数值模拟方法揭示自乳化水驱的稳定驱替阶段为类“活塞式”驱油模式,开发全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纯油阶段、过渡阶段、平台阶段和水油比快速上升阶段。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是影响自乳化水驱含水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渗透率和注水速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6. 带油环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
    黄召庭, 李春涛, 汪斌, 乔霞, 付莹, 闫炳旭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4): 470-474.   DOI: 10.7657/XJPG20240411
    摘要236)   HTML10)    PDF(pc) (549KB)(186)    收藏

    针对塔里木盆地Y5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和气井产能快速降低、生产气油比逐渐下降、凝析油密度和黏度逐渐升高、开发效果迅速变差等问题,将生产动态特征与地层流体组分评价相结合,重新认识该气藏为带油环层状边水凝析气藏,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其油环厚度。为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凝析油气采收率,系统开展带油环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可知:完善井网、实施循环注气开发能大幅提高油气采收率,注入介质以二氧化碳最佳,气藏自产气次之;注气方式以重力辅助气驱模式最佳。基于气藏类型和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编制了该气藏循环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案,预测原油采收率较衰竭式开发提高29.96%。该气藏循环注气开发后累计注气0.19×108 m3,地层压力恢复4.31 MPa,气井产能恢复到方案实施前的3.09倍,可为其他同类型气藏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7. Z4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特征及地震预测
    丁圣, 刘金华, 尚娅敏, 彭湃, 傅劲翔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5): 516-521.   DOI: 10.7657/XJPG20240502
    摘要243)   HTML7)    PDF(pc) (3488KB)(182)    收藏

    裂缝地震预测是裂缝型油藏评价的基础。变质岩潜山油藏具有裂缝类型多、不同部位裂缝发育程度差异大、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等特征,针对Z4变质岩潜山油藏开展裂缝特征及地震预测研究。Z4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程度具有成层性,可分为4段:顶部风化-半充填裂缝段、上部网状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高)、中部低角度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中等)和下部高角度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低)。提出了综合多尺度通用谱分解、倾角导向的本征值相干处理和迭代蚂蚁体分析的综合裂缝预测技术。将岩心上裂缝产状及发育程度与地震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吻合度较高,提出的多方法综合裂缝地震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8. 应用测井资料小波变换与伪成像技术精细划分深部隔夹层
    邵才瑞, 王萌, 昌伦杰, 王开宇, 张福明, 王超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5): 611-621.   DOI: 10.7657/XJPG20240514
    摘要182)   HTML6)    PDF(pc) (1474KB)(180)    收藏

    隔夹层影响流体渗流,控制油水及剩余油分布,深层取心成本高,常规测井曲线分辨率低且薄互层信号模糊,深部隔夹层识别难度大。通过对关键井岩心研究,得出了隔夹层敏感测井曲线及其响应特征,采用小波分解和重构,对常规敏感测井曲线进行了高分辨率处理,降低了邻层平滑效应,突出了薄层界面测井响应特征,薄层识别分辨率提高了近1倍。综合利用隔夹层地层倾角矢量模式和伪成像特征,确立了深部隔夹层判识划分方法,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可精细识别隔夹层,相比常规方法,隔夹层辨识能力显著提升,井间小层对比精度提高38%,解释了油水界面倾斜问题,得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9. 陇东地区HQ区块东部长8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相划分
    彭晓勇, 刘国利, 王兵, 魏涛, 任利剑, 王巍, 任江丽
    新疆石油地质    2023, 44 (4): 383-391.   DOI: 10.7657/XJPG20230401
    摘要323)   HTML24)    PDF(pc) (13768KB)(180)    收藏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HQ区块东部长8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相及其演化规律,综合铸体薄片、岩石物性、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划分单砂层岩心成岩相和测井相后,采用优势相法,对研究区长8含油层系成岩相进行分类,筛选出对油气勘探有利的成岩相,预测其有利成岩相带展布。依据成岩作用的影响,可将目的层成岩相划分为5类:剩余粒间孔与长石溶蚀相、绿泥石胶结剩余粒间孔相、绿泥石与伊利石强胶结相、自生碳酸盐胶结相和黏土杂基压实相。剩余粒间孔与长石溶蚀相为研究区最利于油气储集的成岩相类型,有利成岩相总体上呈条带状展布,连续性较好,分布面积较大,研究区中部是有利成岩相带的主要发育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0. 基于改进型随机森林算法的页岩岩性识别——以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为例
    秦志军, 操应长, 冯程
    新疆石油地质    2024, 45 (5): 595-603.   DOI: 10.7657/XJPG20240512
    摘要212)   HTML5)    PDF(pc) (6023KB)(178)    收藏

    在储集层岩性识别的应用中,特别是对页岩等非均质性较强的非常规储集层的岩性识别,机器学习算法的高效性、准确性和有效信息整合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考虑到岩性识别的特征参数优选问题,优选自然伽马、T2几何平均值、结构指数、骨架密度指数、密度和深侧向电阻率,采用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算法,对准噶尔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的主要岩性进行识别;利用传统的随机森林算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对同一套资料进行岩性预测,并与岩石薄片鉴定结果对比。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算法只需选择一半的测井参数,便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且通过优选特征参数,缩短了算法的运行时间。因此,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算法能够实现测井特征参数的优选,提高页岩岩性识别的准确率,缩短运行时间,为复杂岩性识别和多参数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